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各朝皇帝龙袍及服饰图片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
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
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袁世凯的龙袍必须得提到陶洙陶洙肯定曾在民国初年的内务部任职,陶洙、朱纶和陶毅三人曾为民国政府拟订《暂行祭祀冠服制》。
这是一部以明代祭服制度为主体、并结合所谓“周制”概念而拟订的祭祀冠服条例。
1914年8月,政事堂礼制馆颁布正式的《祭祀冠服制》,定型的祭祀冠服对陶洙等人弄的那套东西做了很大的改造。
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祭祀冠服就是按照《祭祀冠服制》来定做的。
陶洙对祭祀服装的研究,终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中派上了大用场。
张伯驹在《袁世凯登极大典之筹备》一文中写道:登极衣冠,则由陶洙设计。
冠用平顶,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
上衣下赏,绣山龙火藻八章。
武职仍旧,惟帽章改为双龙,将中嵌红珊瑚,校中嵌蓝宝石,尉中嵌水晶等珠。
皇帝军服,左右胸绣双龙。
黄龙袍由庶务司长郭葆昌承办,命大栅栏瑞蚨祥制衣,特绣金龙,双目皆嵌以精圆珍珠。
历朝龙袍皇冠,看看那个最霸气!

历朝龙袍皇冠,看看那个最霸气!
龙袍是象征一国最高统治者的独一无二的袍服。
中国古代帝王龙袍并不是黄色的,历朝历代皇帝龙袍的色彩也不尽相同。
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从前后看,显示都是五条,名曰:九五至尊。
秦朝龙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不仅给自己选用了黑色作为“龙袍”的基本色调,而且整个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注意皇冠:本图是正宗平天冠。
又名冕流冠。
汉朝龙袍: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西汉皇帝的龙袍依然沿袭了秦朝龙袍的色调,服黑色。
这一制度,直到汉文帝刘恒时才发生改变。
皇冠依旧是龙袍主流平天冠。
唐朝龙袍:唐朝时期,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老百姓的日常穿衣基本上就告别黄色了。
从此以后,黄色一直作为最高贵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皇家所专享。
本图皇冠名曰:翼扇冠。
北宋龙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见开始宋朝的皇帝龙袍也是黄色。
本图皇冠比较个性,名曰:远游冠,俗称十八梁。
南宋龙袍:南宋皇家讲究五行承运的学说,宋朝是火德,火对应的颜色为赤色,因此南宋朝皇帝的龙袍一般用红色。
皇冠没有变,还是北宋的样子。
明朝龙袍:明朝的皇帝姓朱,朱也是红的意思,所以明朝就以红色为正色。
明朝的龙袍有白色、黑色、
黄色、赤色四种,这四种颜色的龙袍都是正式的龙袍,但皇帝上朝大多穿黄色龙袍。
本图皇冠造型独特,名曰:乌纱冕翼扇冠。
清朝皇帝的龙袍开始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俗称长袍马褂。
本图皇冠如宝塔状,名曰:夏朝冠。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民族审美思想、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展现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程度,更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礼制风俗、文化思维以及宗教观念等。
中国向来被称作“衣冠古国”,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以及独到深远的文化结构。
通过对我国古代服饰的面料、款式、纹饰、配饰的研究,可以探求古代服饰与各时代思维方式、审美思想、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图为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纽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图为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图为楚国贵妇刺绣纹样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拉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历代皇帝服饰

历代皇帝服饰1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
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3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
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4 元代贵族便服本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
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
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
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
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
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
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冕服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
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
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
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
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
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
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
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
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
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
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
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
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
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元明清皇帝服饰特点

元明清皇帝服饰特点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皇帝服饰各有特色,以下为您简要介绍:
1. 元朝皇帝的服饰以白色为主,头戴白银制成的头冠,并经常佩戴用银鼠皮毛制成的暖帽。
他们的龙袍大多是用缂丝织造而成,并以黄色绫罗为材料,上面绣有龙和十二颗星星的图案。
2. 到了明朝,皇帝的龙袍在构造和组织上更有特色。
除了传统的行龙、云龙图案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图案。
明朝皇帝的龙袍以黄色的绫罗为主,上面绣有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龙的形象更为具体,融合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点,如牛头、蛇身、鹿角、虾眼等。
3. 清朝皇帝的龙袍则以明黄颜色为主色调,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在龙袍上,绣有九条用金色线绣制的龙形图案。
龙袍的下摆部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被称之为水脚。
水脚之上绣着翻滚的浪花和众多的山石宝物,这种图案被称为海水江崖。
总的来说,元明清三朝皇帝的服饰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审美。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古代皇帝穿搭

古代皇帝穿搭
古代皇帝的穿搭因朝代和皇帝的个性而异,以下是一些朝代的皇帝穿搭:
1.秦始皇:秦始皇的衣着华丽,他喜欢穿长袍,腰间系着玉带,头戴华丽的冠冕。
2.汉武帝:汉武帝的衣着也比较华丽,他穿长袍,腰间系着丝带,头戴冕冠。
汉武帝还设立了中朝,抑制外朝,建立了年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3.唐太宗:唐太宗的衣着更加华丽,他穿圆领、右衽、大襟的袍服,腰间佩戴九环带,脚穿六合靴。
唐太宗注重吏治清明,多次对外用兵,平定四方。
4.宋太祖:宋太祖的衣着比较朴素,他穿白色的长袍,大袖口、圆领,配黑色的皮履。
宋太祖制定了朝服和常服两套服装制度。
5.元太祖:元太祖的衣着比较独特,他头上戴着一个头巾,身穿长袍,腰间系着金玉带,脚穿皮靴。
元太祖还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6.明太祖:明太祖的衣着也比较朴素,他穿宽袖长袍,腰间系着丝带,头戴四方帽。
明太祖注重宫廷礼仪和服装制度的建设。
总的来说,古代皇帝的穿搭都比较华丽和庄重,不同朝代的皇帝穿搭也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
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
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
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
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冕服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
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
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
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
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
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
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
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
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
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
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
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
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
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朝服朝服又称具服,是帝王、后妃、命妇、百官们参加朝会大典时穿的衣服。
周代以冕服作为朝服。
汉代皇帝的朝服身著青春、夏朱、秋白、夏末黄、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时常黑色,服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
腰系大带、革带,佩挂蔽膝、佩绶、佩剑,脚穿袜履。
这种服装的等级区别有三:一是冠的不同,如天子戴通天冠,太子诸王戴远游冠;二是冠梁的多少;三是佩绶颜色、长度、织法的不同。
汉代的朝服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朝,只是历代的冠制、服制上有所变革。
常服常服是天子、后妃、诸王、百官、命妇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穿的服装。
隋唐皇帝、百官用幞头、圆领袍、长靿靴作常服。
其等级区别有三:一是服色不同。
天子一般用赭黄色或赤黄色袍,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二是革带带钅夸的质料不同;三是佩鱼制,三品以上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用银饰。
以后各代基本沿用唐制,到明朝有所变化,皇帝用乌纱折上巾,黄色盘领官袖袍,前后两肩各有金织盘龙纹饰,玉带、皮靴。
清朝皇帝的常服则有冠、袍、褂、带四部分。
冠用红绒结顶,不加梁。
袍是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禊的长袍,颜色、纹饰随意所定。
褂是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禊、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外,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规定。
行服行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
特点是便利骑射。
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行带五部分。
穿用时,行袍穿在内,腰间系行带,外面罩上行褂,下系行裳。
行袍又称缺襟袍,其颜色、质料、花纹随意选用,没有严格的规定。
式样是圆领、大襟、四面开襟、箭袖、有纽绊。
长度齐膝,比常服袍要短十分之一,最大的特点是袍的右前襟比左前襟和后面要短一尺,以方便骑马,故称“缺襟袍”。
行褂又称马褂,既方便骑射,又可御寒。
其颜色规定是:皇帝及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内廷王大臣、扈从大臣等为明黄色,因而称为黄马褂;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官员为石青色。
雨服雨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
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
雨冠有冬雨冠、夏雨冠两种,用明黄色,皇子以下文武三品官用红色。
雨衣的式样和质料有六种,有的是圆领对襟无袖的长袍,类似今天的披风,又有单层、双层两种;有的是对襟带袖如常服褂,其中圆领的长与坐齐,加领的长与褂齐;有的是大襟端袖如常服袍,前加掩裆,其中圆领的长与袍齐,加领的长与坐齐。
质料上用毡、羽缎作面的,用月白缎作里,多用明黄色领和钮绊。
油绸制作的不加里,多用青色领和钮绊。
皇帝的雨衣一律用明黄色,皇子以下到文武一品官、各省巡抚用大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员用青色,雨裳的颜色与雨衣相同。
关于皇帝服装上的装饰,除了质料的不同之外,与他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帝王服装的装饰上,也就是从色彩、纹饰及佩物上体现出来。
关于色彩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装的三要素。
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服装的色彩非常讲究,主要受正色、间色尊卑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古人把青、赤、白、黑、黄五色称为正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
因此,青、赤、白、黑、黄五色一般来说是比较尊贵的颜色。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就产生了用服色来区分尊卑的观念,以赤、玄(黑)二色为尊。
但具体这五种正式中,又以哪一种为尊呢?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各朝代又不一样。
如秦始皇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现在秦取代周,自然是水克火了。
根据五行学说,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为尊,于是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仍然以黑色为主,汉文帝终生都是以黑色缯(纺织品)作为其常服的。
但是,由于刘邦起兵时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因而汉文帝祭天的时候,又服赤色冠服。
到隋唐时期,黄色又成为帝王服装上的主要颜色,随后,发展成为帝王专用色,禁止民间使用。
此外,朱、紫也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服紫色。
俗话说:“红得发紫”,也可说明紫色是高官显宦的颜色。
关于纹饰帝王服装上的纹饰主要的是十二章纹,这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
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
然而,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明帝根据有关典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规定在冕服中恢复使用十二章纹饰,皇帝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用华虫以下七章。
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沿用了近二千年。
十二章纹就是十二种图案。
每种图案都各有其象征意义,颇有讲究。
总而言之,无非都是昭示慈善、仁义、清洁、济养、智勇,把天下一切最美好的比喻和形容,统统灌注在这十二章纹里,以显示天子“至高无上,完美德慧”。
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次序和位置安排上有所不同。
即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朝,也都继承了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
其中特别是“龙”后来渐渐爬满了帝王袍服。
龙在古代神话中是一种瞬息万变、威力无穷、升天潜渊、吞云吐雾、翻云覆雨的神物。
古人认为,人间只有皇帝才能象龙那样变幻莫测、神威无限,因而皇帝就是真龙天子,龙的化身。
于是,织绣有龙纹的龙袍等就成了皇帝、太子等的专用服装。
明代龙袍是皇帝平日上朝处理朝政时穿的常服。
清代龙袍则是在吉庆典礼时穿的吉服。
这样一来,“龙袍”简直成了皇帝的另一个名字。
除了帝后,任何人都不准在“龙”身上打主意。
再高贵的王侯也只能穿蟒袍。
关于佩饰除了色彩,纹饰之外,中国古代还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
这些佩饰,不仅可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等级的标志。
帝王身上的佩饰就更加名贵和丰富。
帝王冠冕上的佩饰物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这里主要讲帝王身上的佩饰。
古代帝王、百官身上的佩饰最重要的就是佩绶。
这是帝后百官佩挂印绶以区别身份地位的制度。
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到汉代成为官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帝后百官平时在外,必须把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里随着携带,而把绶带打成回环,穿在身前或身后的腰带上,让它自然垂挂下来,以便他人一望便知佩绶人的身份官位。
绶的颜色、长度和织法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
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共同赤缥(月白)绀(天青)四色的黄赤绶,绶长二丈九尺九寸,用五百首(二十根单纺丝是“一首”,首越多,丝越细)织成。
诸侯王佩赤黄缥绀四色的赤绶,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汉代以后佩绶制度一直沿用,一直到清,只是颜色、纹饰、形制的规定各朝有不同。
古代帝王贵族穿挂绶带、束腰的皮带也是一种重要装饰物。
早在商周时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朝会时,就将腰带束在冕服之上,前面用来悬挂蔽膝,身后垂挂佩绶。
春秋战国时期,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革带开始使用带钩,用来连接两端和佩挂刀、削、剑、镜、印及其它装饰品,称为“钩络带”。
革带的制作也日益精巧,常常镶嵌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装饰。
宋代的革带分成前后两条,腰前的一条两边钻有圆孔,用来穿插扣针,两端钅宅尾用金银装饰,腰后的一条缀着一排带銙。
明代则相反,腰前装饰玉銙,后面不装玉,用佩绶遮掩起来。
清代的佩饰是清官服饰的一大特点,既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汉族传统。
清代的朝服、吉服、行服、常服中,均有与之相配的腰带,不同等级的腰带,在颜色、样式、质料、做工等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标明尊卑等级。
清代皇帝和宗室用黄色腰带,称为“黄带子”,一般用丝线织成,带上装有四块圆型或方型的镂花金属版,版上镶嵌宝石、珠玉等装饰品,带端有带扣,左右还有两个环,用来系挂汗巾、刀觿(解结用的工具)、荷包及佩饰,称作“活计”。
其中皇帝的腰带都用明黄色丝带。
朝带又分两种,一种带上装圆形龙纹金版四块,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和绿宝石,每块版上要嵌冬珠五颗、珍珠二十颗;另一种带上装方型龙纹金版四块,饰青金石、黄玉、珊瑚、白玉中的一种,每块板上嵌冬珠五颗。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条嘉庆用过的吉服带,带为明黄丝织成,内衬红绸,带上装嵌珊瑚圆版,左右各有一镂金小环,左环挂月白绸,帉,平金绣荷包,平金绣葫芦状烟袋,嵌松石金套觿,右环挂饰没有觿,换上嵌金珐琅革冒刀一,其余与左环相同。
此外,清朝皇帝朝服上,还有朝珠装饰,由一百零八颗冬珠组成,串珠为明黄色的丝带。
在帝王的这些佩饰中,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天子佩白玉、世子佩瑜玉,诸侯佩山玄玉,卿大夫佩水苍玉,到士就只能佩文石了。
关于冕冕是皇帝最重要的礼冠。
冕的规定形状是前圆后方,前低后高,作俯视状,前后各有十二旒。
前古的冕长六寸,宽六寸。
到东汉明帝时更定为长一尺二寸,宽七寸,成为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