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孤独之旅》导学案 新人教版
16《孤独之旅》导学案

16.《孤独之旅》导学案九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积累词语2、了解文本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合作探究1、(杜小康)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2、这趟旅途的结果如何?3、在这趟旅途中他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4、你认为课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三、组间交流,精讲点拨品味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暴风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关系: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为刻画人物服务,芦苇荡──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鸭群(扇面形水流)──衬托作用、孤独感、折射出少年的成长身影;芦苇——衬托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雨后天晴——衬托人物成长后愉快的心情。
环境描写与故事主题的关系: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孤独之感,另一方面也是主人公成长的舞台与见证,共同表现了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四、课堂小结阅读方法上: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刻画人物形象。
4、推动情节的发展5、深化作品主题。
思想启迪:五、课后提升孤独固然是一根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但孤独也是一朵花,可让我们因成长而成熟,生命变得更灿烂。
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的写法(人物心理描写、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写自己的一段成长旅程。
六、学后反思:教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6 孤独之旅【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边读边悟(1)预读课文。
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2)体会这些句子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贵有疑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成长。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16* 孤独之旅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的心理“长大”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的故事。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一、新课导入(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撩.逗(liáo)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孤独之旅》导学案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四)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五)研读——在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7、你觉得文章的标题好吗?说说为什么?
三、合作研讨,智慧共享!
1、小组对学。2、小组群学。3、组内小展示。
四、示提升,喜摘硕果!
1、大展示。5、6、7题。
2、归纳整理
(1)我的疑惑:
(2)教师评价、归纳或强调:
(3)笔记整理归纳:
(4)迅速记忆。
3、迎接检测:文段阅读(文段略)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孤独之旅》
课型:阅读课
课时:2课时(预展+展训)
主备:孙志云
复备:
学习目标: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听教师(学生)导入;读目标。
二、自主预习,卓尔不群!
(一)查资料,准确精练我能记。
1、走近作者。
(二)速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我认为下面这些生字词很重要,我要牢牢掌握它们。
嬉闹( )觅食( )驱除( )戳破( )撩逗( )
旧茬儿( )雍( )
3、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4、这篇小说的语言真美,我来选几个最喜欢的句子做些积累。(老师提示:可在课本原文中做出旁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导学案_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体会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孤独”。
2、感悟成长,培养同学们独自面对孤独的勇气。
教学重点:品读细节,体会主人公成长的“孤独”。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读过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吗?(读过)《草房子》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桑桑、纸月、细马、秃鹤、杜小康、秦大奶奶)的确,《草房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可爱之处。
读过小说的同学可能知道,校长桑乔说,日后,有一个孩子会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
大家猜猜他是谁?(杜小康)。
是杜小康。
为什么桑乔校长说杜小康...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呢?(生回答)今天我们跟随曹文轩先生一起走进《孤独之旅》,一起来寻找答案。
(板书标题和作者)二、熟悉背景,了解“孤独”师:了解杜小康之前,我们先了解杜家。
小说是如何形容还没有经历孤独之旅的杜小康家的?生:杜小康家是油麻地最殷实的一家/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首富。
师:那么油麻地最殷实的杜家独子杜小康在经历孤独之旅前是怎样的?生:和孩子们玩游戏扮演神气的总司令/有一年四季的衣服(其他孩子没有)……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油麻地首富的独生子杜小康的表现。
(课件展示)(请男生读)杜小康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所以,杜小康上厕所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呆在边上痴痴地...看。
当别的孩子还不知道自行车为何物时,杜小康已经趾高气扬地.....骑自行车上学了。
此外,这优越感还来自他的学习,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而且还是班长。
——曹文轩《草房子》师:这一段可以看出杜小康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油汪汪”可以看出杜小康家境殷实。
“痴痴地看”可以看出杜小康倍受孩子们崇拜。
“趾高气扬”可以看出杜小康很有优越感。
师:家境殷实的杜小康,倍受崇拜的杜小康,极具优越感的杜小康,又怎样会经历孤独之旅呢?或者说,杜小康为什么会遭遇孤独?生:杜家买了一船的货,结果一天早晨全部翻到河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学案新人教版

第16课孤独之旅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品味小说优美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拓宽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过程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给加点字注音。
(1)撩.逗( ): 。
(2)狗吠.( ): 。
(3)歇斯底里: 。
(4)撅.断( ): 。
2.这篇文章选自长篇小说《》,作者是。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3.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孤独”一词的理解。
4.课文几次写到杜小康哭?他这几次哭各有什么不同?三、课后提升,拓展延伸5.阅读小说《草房子》,对比杜小康和桑桑、秃鹤、纸月成长经历的不同,探究促成他们“成长”的原动力。
6.观看电影《草房子》,比较影视文学与文学作品的不同。
参考答案1.(1)liáo挑逗,招惹(2)fèi狗叫(3)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4)juē折断2.草房子曹文轩3.这里的“孤独”一方面是社会、人文环境的孤独,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村庄、人群,感到无望,无助。
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孤独,没有人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了”,他感到空虚,感到无聊。
4.课文一共写了杜小康的三次哭:第一次是课文第3段,他哭着请求父亲不去放鸭,要上岸回家。
第二次哭是课文第30段,他因想家做梦梦见母亲,哇哇大哭。
第三次哭是第46段,他找到鸭子,禁不住哭了起来。
这三次哭,第一次是害怕孤独的哭,第二次是经历孤独的哭,第三次是超越孤独的哭。
这三次哭共同构成了杜小康完整的成长过程。
5.桑桑的成长是因为一次生病,他感受到了包括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纸月的成长是因为她从小没有父亲的爱和呵护;杜小康的成长则是因为他家突遭变故,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爸爸去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人也难以忍受的孤独。
6.答案略(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1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梳理情节的方法,从情节结构和心理角度梳理情节。
2.把握小说主题,体验感悟成长。
3.欣赏饱含诗意的环境描写之美并体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1.运用学过的梳理情节的方法,从情节结构和心理角度梳理情节。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环境描写之美并体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情感的作用教学难点: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环境描写之美并体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情感的作用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英格兰伟大作家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他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去探寻答案吧。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1.师生一道共同回顾《我的叔叔于勒》中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梳理情节的方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梳理情节的角度。
三、梳理情节,寻找心路。
1.学生找到了从情节结构和心理两个角度梳理情节,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提示分组梳理情节,寻找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2.师生一道完成表格,梳理情节。
四、探究心路,明确主题。
1.探究杜小康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分析杜小康性格的变化,通过性格的变化明确小说的主题。
2.明确了主题后回应导入的问题答案,用青年作家刘同的话:“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总结。
五、诗意描写,烘托心路。
1.虽然是写孤独和磨难,但作者却用诗意如水的语言把这种孤独和磨难写得很美。
曹文轩先生也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
”让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例子来应证曹文轩先生的这句话并具体分析它的美,体会它对表现人物的形象,心理情感的作用。
2.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展示成果,老师引导欣赏美,体会作用。
4.老师总结:描写景物充满诗意之美,烘托人物心路历程,映衬人物成长之美。
六、分享经历,感悟成长: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历经暴风雨,但他在孤独与磨难中得到了成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导学案新人教版

《孤独之旅》导教课方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小说的特色。
3、理解文章主题。
4、学会剖析人物形象。
(二)预习重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志。
2、阅读课文,掌握小说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嬉()闹觅()食驱()除雍( )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 )撅()给()予()2、释词⑴富厚:⑵ 嬉闹:⑶ 撩逗:⑷茫然:⑸听话: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圆满的故事情节。
要修业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认真的描述,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5、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二、研究案6、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述很优异,请找出几处,并谈谈这样的环境描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8、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如何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9、请找出文中表现“孤独”的词句,并意会其表达见效。
10、文题“孤独之旅” ,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1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妄图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那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清早,天就阴森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感觉风也是黑的。
周边中正午,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转动过来,过不一会,狂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立刻,暗无天日,忧如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掉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急促逃跑着。
他牢牢地随从着它们。
他不断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觉脚钻心地伤心。
他顾不得去观察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一个少年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离开同伴,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苇荡里去放鸭,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又经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磨难?让我们在小说《孤独之旅》中体味少年承受孤独的心理历程,感悟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读读资料、查查写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读通了课文。
【读读资料】
1.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本课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和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课题目是课本编者加的。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
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
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船到三百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
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查查写写】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觅.食()驱.除()嬉.闹()歇.斯底里()眺.望()
纯粹.()肥硕.()戳.破()
【想想写写】
1.本文的主人公是,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少年。
2.读完文章后,我从中有了深刻的感悟: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写写
【读读理理】
默读——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我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2.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很多,我将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和同桌进行交流。
【想想写写】
跳读——感悟孤独
1.我能找出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细节,并在书上划出来。
(可用文中关键词语
....来表示)
2.在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他的“孤独”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的理解是:
3.结合小说内容,我尝试着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完成作业本P31—32第1—5题。
10 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少年杜小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适应了环境,战胜了孤独,逐渐变得成熟、坚强,从中领会了成长的真谛。
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一个空旷的芦苇荡里,又用很大的篇幅描写鸭群,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
再次走进课文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意境美。
课前尝试:写写练练、摘摘抄抄、评改订正
【写写练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
....,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
一落千丈
....:
②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
..一个少年的心思。
撩.逗.:
③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
....:
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B.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家里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孤独了。
C.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D.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
3.我最欣赏杜小康或父亲杜雍和的哪一种品质?举例简要说明。
【摘摘抄抄】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准确、细致,我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摘录出来,和大家交流。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品品、想想写写
【读读品品】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文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三个方面:
●鸭群:
小说对鸭子的描写占了不少篇幅,鸭子的成长与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此,我的发现是:
●芦苇荡:
1.我在文中划出描写芦苇荡景色的语句,并挑选其中一两句进行赏析。
2.想一想,作者描写芦苇荡对表现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暴风雨:
暴风雨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我把和小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
【想想写写】
这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
学完课文后,我从不同角度有了或多或少的感悟或启示。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感谢您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