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或专业代码:125400 授管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概况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是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层次而设置的专业学位。
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次确定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旅游管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旅游业关联性强、辐射面广和构成复杂的特点,注重旅游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方法。
三、研究方向1、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梁旺兵南宇欧阳正宇柴亚林)2、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高亚芳杨阿莉毛笑文)3、旅游产业与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把多勋魏宝祥王耀斌王力)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攻读和在职攻读两种,年限分别为2年和3年,全部实行学分制。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原则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二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在职攻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集中上课学习,原则上第一、二、三、四学期(学习)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五、六学期(学习)以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
全日制攻读需至少修满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政治2学分、外语2学分)4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10学分;在职攻读专业硕士需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政治2学分、外语2学分)4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大学旅游管理学科是XX省省级优秀重点学科和XX省、国家旅游局“省部共建”重点学科。
本学科硕士点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立足XX,面向全国,培养复合应用与创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课程结构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既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也重视学科的特色和方向。
主要课程设置本着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致力于全面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旅游管理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实践水平高、项目运作能力较强的学科团队成员,现有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
自2008年以来,旅游管理学科已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包括在研)35 项,其中纵向课题20项,横向课题17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0项;已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较高级别(二类出版社以上)学术专著1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提交研究报告47份,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被SCl收录1篇,CSSCI收录1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
多项研究成果已被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广泛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本专业下设旅游经济理论与运行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文化与服务管理三个方向。
二∖培养目标
通过培养使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扎实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宏观、中观层面的旅游战略及产业政策、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互动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旅游产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标签: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政治思想方面,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方面,掌握旅游管理学科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不仅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旅游管理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能够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
二、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每位博士研究生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导师为组长,由3-5名旅游管理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
合理安排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其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小组成员协助下,全面关心和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成长,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内容有:博士研究生所学的课程名称、学分、时间安排、学习和考核方式、主要必读书目、所应参与的科研活动、应该发表论文的篇数、发表论文的核心期刊名称及其所属单位名称、学位论文写作进程安排、社会实践安排等)并督促检查实施;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政治思想、学风、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检查和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等。
三、研究方向1、国际旅游行政管理对世界各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旅游管理体制和发展政策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与地方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政策的严谨、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2、旅游规划与开发探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技术、目的地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2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旅游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从旅游服务企业的特点出发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需求的特点与旅游服务的组合问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饭店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经营问题;旅游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旅游服务文化与伦理;中外旅游企业管理比较;旅游行业管理的组织体制与产业政策,我国旅游行业管理现状及体制改革;全球化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问题。
2.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市场开发方向包括对旅游企业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两个领域进行的专门研究。
旅游企业营销主要是研究旅游市场规律和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企业营销的理论、方法、战略与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从现代旅游空间系统角度剖析目的地市场运动规律,结合对目的地管理的总体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战略、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控制方案。
3.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旅游规划的理念;国内外旅游规划比较研究;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技术、内容、体例与结构;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制约;旅游景观的种类与特性,园林构景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景观技术;城市旅游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城市旅游的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与开发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旅游地发展的战略、计划、质量管制策略、增长管理模式;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效果;中外旅游活动管理的比较;旅游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等。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需修完课程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满足相关综合素质要求;2.培养期限为两年,包括学习两个学年的课程,完成一年的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
三、培养模式:1.开设专业课程,涵盖旅游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1.旅游经济学:介绍旅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旅游经济学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2.旅游规划与管理:讲授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3.旅游市场营销:介绍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4.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介绍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5.旅游法律与政策:讲授旅游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在旅游法律和政策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6.旅游地理学: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了解和应用能力;7.旅游与文化:剖析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在旅游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能力;8.旅游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限内,要求学生完成一年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对旅游管理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毕业要求:在培养期限内,学生需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管理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七、综合素质要求:在培养期限内,学生需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学术道德、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八、开设课程的教学团队:九、课程评估与修改:每学年结束后,应对课程进行评估和修改,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对象
本研究生培养方案面向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包括: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旅游学、英语语言文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
二、学制
根据国家法规,本科生培养时间在2-3年,期间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并在毕业论文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正常毕业。
三、专业结构
本培养方案在学分制度下综合运用国内外有关旅游管理领域专
业知识和实践,以完成本科生学习任务。
本培养方案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共计60学分,包括:
(1)学科基础课:
包括旅游概论、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发展、旅游行业概论、旅游企业经济学等课程,共20学分。
(2)专业课:
包括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调查、旅游策划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管理、外宾接待、旅游信息技术等课程,共40学分。
四、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点,需要学生提出一个研
究课题,以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方案设计完成后提交毕业论文,并于审核周期内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五、师资力量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副教授及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授课、科研及管理能力,以保证本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和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
六、毕业条件
1.达到学生所在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要求;
2.取得本科生毕业论文高分;
3.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不少于70%);
4.本科生参加毕业考核后,取得较高的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1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当前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和旅游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该专业中,学生将掌握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学习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掌握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熟悉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开发,了解旅游业的环保建设,掌握制定和执行旅游政策等技能和能力。
1.2培养内容及系统课程1.2.1培养内容该课程涵盖以下内容:-旅游业概述-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组织和管理旅游公司-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政策制定1.2.2系统课程为了确保学生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该专业设置了以下的系统课程:-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旅游业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目的地规划学-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政策制定1.3培养模式及要求该课程采用全日制培养和非全日制培养的方式实现。
全日制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制一般为3年。
推荐的学习方式是全日制和业余结合,将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同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旅游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实习,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将被指定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以总结和展示他们所学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2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因为旅游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许多高薪、稳定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在以下行业就业:-旅游公司-酒店和度假村-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旅游咨询公司-政府机构他们可以担任以下职位:-高级管理者-营销和销售经理-项目经理-行销和公共关系经理-分析师和顾问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创业,成立自己的旅游企业。
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了人才市场上备受瞩目的领域。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培养计划,以满足市场上对于旅游行业高端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们更清晰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相关信息。
一、什么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是指在完成硕士学位的基础上,直接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模式。
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已经开始接触博士的教学课程,完成一部分相应博士阶段的学习任务,保证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并加快了学业的进程。
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开展,对于高校而言,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学生而言,降低了学业流失率,助力于加速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的优势1. 专业深度: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强化了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领域内部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打造出了一支专业深度水平更高的旅游高层次管理人才。
2. 时间优势: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获得了硕士学位,大大缩短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和精力,乘势而上,提前进入职业和市场。
3. 求职优势: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不仅能加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和能力的掌握,获得硕士学位后学生即可投身市场,拥有高端旅游人才的身份将极大提升求职竞争力。
4. 学习深度:硕博连读的学生需要参与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习,做出较高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创新性研究,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
在硕士阶段,主要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原理和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其主要课程包括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投资与融资以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熟悉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旅游企业、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能为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研究方向1.旅游企业管理2.旅游营销3.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营销4.旅游规划与管理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五年制培养相关条例的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研究生院(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研究生院(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研究生院(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研究生院(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主要参考书目十、参考文献1.汪纯孝,蔡浩然. 服务营销与服务质量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2.汪纯孝,岑成德,朱沆等. 服务性企业整体质量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汪纯孝,谢礼珊,岑成德等. 智力型企业经营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汪纯孝. 饭店物业投资决策与管理形式.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5.汪纯孝. 饭店食品和饮料成本控制.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6.维克多·秘德尔敦. 旅游营销学.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7.威廉·瑟厄波德(主编). 全球旅游新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8.陈传康等. 区域旅游开发研究. 气象出版社.19929.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1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魏小安. 旅游发展与管理.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2.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 科学出版社.199613.保继刚等.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和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15.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青岛出版社.199816.因特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7.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 青岛出版社.200018.魏小安,沈彦蓉.中国旅游饭店业的竞争与发展.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19.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现代旅游饭店管理.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20.Eddystone C. Nebel III.更有效地管理饭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21.George E. Belch, Michael A. Belch.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展望(上,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2.郭志刚.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大卫﹒R﹒安德森等,《商务与经济统计学精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24.W.W. 丹尼尔,J.C.特勒,《经营管理统计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25.贾恩志等,《SPSS for Windows 10.0 科研统计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6.黄海等,《SPSS 10.0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27.《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主办,月刊)。
28.李少华等,《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9.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0.Richard A.Johnson 等,《实用多元统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
31.保罗.海格等,《市场调研:计划、方法与评估》,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2.杨清,《市场调查中的抽样技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3.胡健颖等,《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4.王学民,《应用多元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5.Donald R. Cooper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sixth edition) ,国内由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出版影印版。
36.贾恩志等,《SPSS for Windows 10.0科研统计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7.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8.Leonard L. Berry. Discovering the Soul of Service: The Nine Drivers of Sustainable Business Success. The Free Press. 199939.Joseph F. Hair Jr., Anderson Rolph E., Tatham Ronald L., and Black William C.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Fifth edition,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199840.Philip Kotler, John Bowen, and James Markens.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199941.Edward E. Lawler III. Rewarding Excellence: Pay Strategies for New Economy. Jossey-Bass. 2000.42.Robert C. Lewis. Marketing Leadership in Hospitality: Foundations & Practices. 199943.Naresh K. Malhotra.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Second edition,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4.Abraham Pizam, and Yoel Mansfeld (eds.) Consumer Behavior in Travel and Tourism.199945.Valarie A. Zeithaml, and Bitner Mary Jo. Services Marketing. McGraw-Hill. 200046.Clare A. Gunn.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Taylor & Francis. 199447.Edward Inskeep.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48.W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ethodologies and Case Studies.Routledge.199449.Stephen F. Witt and Christine A. Witt.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Demand in Tourism. Academic Press. 199250.P. 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9051.J. Forrester. Collect Papers of Jay. Forresters. 197552. D. H. Meadows, and J. Robinson.The Electronic Oracle: Computer Models and Social Decisions. John Wiley & Son.198553.Ithink Manual, High-performance System. Version 5. 199954.R.G. Coyle.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London: Chapman & Hall. 199655.G.P. Richardson (ed.). Modeling for Management: Simulation in Support of Systems Thinking.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56.R.C. Mill, and A.M.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 An Introductory Text, 3rd ed. Dubuque, I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857.Chris Ryan, ed.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 New Introduction. London: Cassell. 199758.Dean MacCannell.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8959.John Urry.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199060.Valene L. Smith, ed.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the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961.Dennison Nash.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199662.Wang Ning. 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xford: Elsevier Science.200063.David R .Anderson , 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7th Edition) 1999 by WestPublishing Company.64.Robert D .Mason ,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Ninth Edition),1996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65.Ellen Ernst Kossek, Richare N. Block.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Core Concept to Strategic Choice. South-Western. 2000.66.Richard J. Semenik. Promotion and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outh-Western.200267.J.R.Brent Ritchie,Travel,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John Wiley & Sons, Inc.杂志类1、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Lodging3、Journal of Marketing4、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5、Harvard Business Review6、Sloan Management Review7、Sloan Management Review8、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9、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0、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