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9_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案例分析

【 教学 目标 】 生 1快 乐没有 比这更大 了, : 没有比这更大
的 快 乐 了
f 周围的同学笑)
师: 通过看动画片也能挖掘 画画的潜能, 好。
生 2: 觉得 一 个人 的 潜 能 , 时 候 自己 是 我 有 不知道 的. 需要 别 人 去 挖 掘 因 为一 般 人 很 难
“ 义礼智” 仁 四种境界 有些人不断地向 内心求
生 2 我觉得他 们很 不幸, : 很可怜。 师: 这就说 明我们每一 个人都 有对别人 的
不幸 、 痛苦 、 灾难感到 同情、 怜悯 的心理 , 也是
也是没有用的 师: 孟子说我 们每一个人都有“ 义礼 智” 段时间就放 弃了. 仁
雨 兴 焉 ” 1
( 众生笑. 纷纷举手 ) 生 3 上 次有一个博士来开讲座 , : 他说他 以 前是 一个非常胆小、 怯懦的人. 不敢在公众场合
1 . 重点讲授第 1 6 。 则、 则
2 . 学习和掌握重点 词汇 。
【 教学难点】 【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 , 学生思考 、 自由讨论 。
朋友吗7
生 4“ :积土成 山. 风雨兴焉” 焉” 是兼 的“ 也
词 . 解 为“ 这 里 ” 理 从 。
有很 多学生 回答“ 关系”也 有很 多学 生 有 .
大叫“ 没有关 系” f 生们都很兴奋) 学 生 1 大声答) 我们都是一 家人。 ( :
师: 你真聪明 思昝很戛活。
就有这种品质 . 潜能是成就这种品质的 必要 条
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有 了潜能还需要我们去 挖掘 . 不断地挖掘 . 最后才能成就某种 品质。 ( 同学们都发 出“ 的声音) 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教学设想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想高二年级语文组【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课文。
之前教学已经涉及到儒家的部分经典段落,学习了辞义典雅的《论语》,并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先秦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文言基础,所以文章的难点应放在思想内涵的把握上,及学习孟子擅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本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二(8)班,为理科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思维活跃,对问题颇有看法。
基于教材和班级的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和他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把握“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质疑、思考、相互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与之类似的是2014年的马航失联事件,全世界人民时时关注着这个报道,为他们祈福。
我们也不例外。
那么,我们跟他们有血缘关系吗?是亲人,或是朋友吗?为什么他们的失踪会牵动我们的心?《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出,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最后一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二、解题播放几组幻灯片,学生自由发言对图片的理解,老师最后总结何为“性善”。
三、整体感知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一)学生齐读,读后讨论研究问题: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Word版含解析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苍鹭为什么选择了孟庙?它们是什么时候来的?它们还要在这儿住多久?【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四心”“四端”说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基本的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本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
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比较脆弱。
如果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就很容易夭折。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激活了人们的欲望,孟子“四心”说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极大地膨胀。
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极大地冲刷了人本身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善良本性。
这是当今社会外部环境因素致使人们内在“善”的基本属性失落的社会根源。
由此,人们为了在经济活动中盈利,就制造出了一系列欺诈性的假、冒、伪、劣产品来危害他人的利益。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当人的行为举止与他人的审美情绪相悖、引起他人的痛苦、造成他人的损失时,这就是恶的行为,“人性善”就被彻底扭曲。
但是,一旦整个社会的“人性善”都被扭曲,道德的大厦就会坍塌。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孟子“人性善”的理论观点,有效地引导广大民众培养这些道德品质,以促进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家乡、乡里 C .强.恕而行强:竭力、尽力 D .旷.安宅而弗居 旷:空旷 解析:D 项,旷:空,使空闲。
先秦诸子散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作业
1.课后练习
2.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 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 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 “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 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 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 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 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为”,就像火 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 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 果 “不为”,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 熟还不如成熟的。
总结全文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 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 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 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 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 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 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 至堕入了邪恶。
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固 有
义 礼 智
孟 子
之
❖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 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 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 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 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 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 说出一两个呢?(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 人一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 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 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假如 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
2.观点的科学性:解释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结论:总结观点的科学性
正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这一观点,是说我们人类天生就具有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等品质,这些品质并非由外部环境所塑造,而是我们本身固有的。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交性和合作性。
这种生物特性使得人类天生就具有仁爱和正义的品质。
例如,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相互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这种互助行为,就是仁爱和正义的体现。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面对外部环境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既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是礼仪的体现。
最后,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第1页共1页。
高二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范文教案范文如下:教案标题:高二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1. 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2. 掌握相关词语的词义和用法;3. 运用仁义礼智的原则进行反思和行为指导。
教学重点:1. 掌握仁义礼智的定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运用仁义礼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
教学难点:1. 运用仁义礼智的原则对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和指导;2. 将仁义礼智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准备:1. 教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课文及相关教辅材料;2.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材料;3. 板书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活动1. 利用图片展示仁义礼智的相关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认知;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仁义礼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案例可以体现这些价值观?Step 2 课文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课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3. 小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是否能体现仁义礼智的价值观?为什么?Step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涉及仁义礼智的价值观;2.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价值观冲突,提出个人观点;3. 小组展示和全班讨论,学生就案例进行评价和探讨。
Step 4 概念澄清与词语解释1. 教师对仁义礼智的概念进行澄清和解释;2. 学生分组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和用法分析;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共同完善词语解释和用法。
Step 5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例子来体现仁义礼智的价值观;2. 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和讨论,探讨仁义礼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写下对课文和课堂的感悟和反思。
Step 7 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应用;2. 搜集仁义礼智相关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2、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
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三: 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 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 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 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 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 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 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整体感知
“四心”
“四端”
“四德”
• 思考一: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
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 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 “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 智”境界的潜能。 •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 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 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 “自暴自弃”。
思考二: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 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 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 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 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 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 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 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 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 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 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 去学习和借鉴。
仁义礼智与《走西口》
•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 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 证结教学: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 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 “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 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 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 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 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 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 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 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 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 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 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 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 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 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 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 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 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 —正反对比,辩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