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解

合集下载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秦:老子dào shēng yī,yī shēng èr,èr shēng sān,sān shēng wàn w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仄平仄仄平仄仄平通通平仄仄◆物【入声五物】今:仄平通通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物【十四姑,u】出自:先秦.老子《道德经》【释义】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注释】道《说文》: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

《诗·小雅》:周道如砥。

《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又《广韵》:理也。

众妙皆道也。

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生〔古文〕《唐韵》所庚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庚切,音甥。

《说文》进也。

《玉篇》起也。

《庄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

《注》生,起也。

又《玉篇》产也。

《博雅》人十月而生。

《谷梁传·庄二年》独隂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又出也。

《易·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注》生,犹动出也。

又养也。

《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驭其福。

《注》生,犹养也。

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

《左传·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训。

物《唐韵》文弗切。

《集韵》《韵会》《正韵》文拂切,竝(并)音勿。

《说文》:万物也。

牛为大物。

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勿声。

《玉篇》: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易·乾卦》:品物流形。

又《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周礼·天官·大宰》:九贡,九曰物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老子的《道德经》不用多说,全世界总印刷量仅次于圣经,据说,在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

不过可惜,国内的年轻人似乎对道德经并没有什么兴趣,用心研读,领悟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道德经虽然在国内普及程度不高,但是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依旧广为流传,其中有一些甚至作为成语,被世人熟知,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比如,和光同尘,大象无形,知止不殆,大巧若拙等等。

除了这些成语外,有一句非常深奥而又富有玄机的话,很多人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一二三又指的是什么?道生一道生一,意即——大道化生出宇宙万物的本源。

你可以理解成无极化生太极。

无极是大道呈现的状态,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色无相,无始无终,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但是无极只是一种状态,属于道用的层面,非道之本体,也就是说绝非大道本身,所以,单纯的把道生一说出无极生太极,是不全面的。

因为道体这个层面的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了。

那么说到体用,我简单介绍几句。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张桌子,木头是“体”,桌子的外观以及可以摆放东西的这种功能就是“用”。

道首先是一种实质性的存在,而非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那么这个实质性的存在,其本体就是道体,其呈现的状态,发挥的作用,遵循的规律法则,就是道用。

那么,道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因为提出“道”这个概念的老子,也仅仅介绍只言片语,他能感知,但是不可说,一说可能就不是道了,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有些东西,不是人这个载体可以理解得了的,有些东西永远弄不清楚,也不可能弄清楚。

道体,本来就有,本来就存在,而且永远存在,无始无终,只会不停的改变状态,但是不会消失。

至于道体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这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即便写道德经的老子本人,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所以才会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正因为大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谁也没办法具体化,形象化的描述出来,所以老子会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李耳),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智慧者,在两千五百年前,给人类留下了阐述宇宙人生至理的巨作《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形容世界本原和大自然孕育万事万物的规律。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是指“本原之道”,再一个含义是指“规律之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是这样阐释万事万物生、发、孕、化的规律之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道德经》传世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有过太多太多的注解和释义《道德经》的版本。

但是,在我看过数十个《道德经》的注解释义版本以后,总是感觉很多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中的“无”“三”“生”这三处的注解和释义实在是有些朦胧、含混,不是十分清晰、详尽、到位。

并且,沿袭前人的太多,雷同之处太多,偶有不雷同的注解,却又感觉有一点风马牛的味道。

比如:有的版本中解释“三”为何意的时候,认为是二生出一个三以后,三再生万物。

还有的版本在注解的时候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样语焉不详含含糊糊的把三生万物的三到底是什么给忽略过去了。

也有人说:这个“三”指的是三才等。

我感觉这些解释都不是老子所说的“三”的本义。

大概在五六年前吧,05年06年前后,在中国思维网,我曾经专门请教过论坛中几个对道家文化有研究的坛友,也曾经专门注册了几个论坛,向几个研究道家文化的朋友请教过这个“三” 到底指的是什么,但一直未得其解。

一直到了前两天在网上查阅其他资料的时候,又浏览到了《道德经》。

当再次看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时候,忽有所醒:原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其实早就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三生万物”的这个“三”到底是什么了。

冲气,冲气就是这个“三”。

道生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道生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道生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注释]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

“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

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

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

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

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

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

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什么意思

三生万物什么意思

三生万物什么意思
导语:三生万物源自于《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古文中是作为一种多数的大概词语,而道学中认为世界是三分的,所以三是一种泛指,可以指代世间的一切,最终和其他的事情组合最终成为一个系统般的存在,这才有了三生万物的说法,探秘志带大家一起了解下。

所谓道生一,一生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世界之母,所以生一,一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它主要遵循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一个基本规律。

而“一生二”指的是由共同的客观规律衍生出来的一整类规律,等等,可能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三”也是指一定的延伸和扩展,法律法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是比较立体的,无边界的,甚至不能用树形图来更好的演示。

第三,是most的通用词,三生也指一个基本过程。

所以,万物皆生。

当然,一切都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这里的一切都是指很多情况。

万物运动变化是一个规律和概念。

三生万物代表什么意思
第三,它是一个相对基础稳定的机构,三分一面最终可以有很多无限的可能。

很多地方都会提到“三”这个概念。

这里的“三”可能指的是一种状态,与其他事物结合起来最终成为一种系统的存在,与生命息息相关。

三不仅指春夏秋冬,还指其他事物。

所谓的东西是泛指,不是特指。

这个可以表达很多意思,当然三个也是一样。

在《道德经》中,初三可能是成熟的标志。

宇宙在不断进化,人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这些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中的实力派人物,的确是相当值得尊敬和敬仰的。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俊超金融学院国金Q1041 100303012老子《道德经》中第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来注家,各据理争鸣。

观得老子《易经》所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私以为此两篇可作合参,而互文其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论在道与万物,若因着《淮南子·天文》之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论述于自然科学之向度有偏颇,解释自然难得完足,又不解其道与一之关联。

又有《老子·河上公注》所谓:“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亦为自然科学之向度所偏,然可略胜于《淮南子》于“道生一”之解,又其“一生二”之“生”较之《淮南子》解“分”更为贴切。

由此,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生”解如生发,却并未言明何为“道”,何为“一”。

只由“阴阳”解之“二”,凭“和、清、浊”解之“三”。

谓之阴阳和合而气分清浊,清于天,浊于地,天施地化而养于清浊和合之人。

所以天地人共生万物,虽不可说此解至善,也可以言明大体。

依循《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王弼解得如此,与前者迥异,先说万物由何归一,“由于无也”。

“一”可理解为“源”,故而“一”本当归于“无”。

“无”是其“隐”,“一”是其“显”。

“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盖有一则有二,“数尽乎斯”,而至于万物。

王弼解得虽有天才之份,可也未成上善。

其解出“道生一,一生二”便由此延展至三、四、五以至于万。

一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归一

一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归一

一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是什么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出于《道德经》,这句话讲的是宇宙演化的规律。

即以道为背景的宇宙,开始是处于无极状态,在无极的状态产生一,一再产生二,二再产生三,而三就是产生万物的那个存在。

这在道家列子《冲虚经》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这里的太易就是道的层面,太初是一的层面,太始是二的层面,太素是三的层面。

万物归一是指所有万事万物都是道所演化的一这个层面演化而来。

万事万物在本质层面都一体的。

也就是说一就是多,多也是一。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二、三”该如何理解?道生一道是一,一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规律;也即是道家所说的太极。

一生二道这个规律变化出二,二是什么?二是阴阳二气;即是道家所说的两仪。

地为阴,天为阳;地又分阴地、阳地;天又分阴天、阳天;女为阴,男为阳;手背为阴,手心为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等等等等。

二生三阴阳开天辟地,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为地,而人居天地之间,连接天地,承接阴阳。

所以三为,天、地、人三才。

三生万物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演化出四时,四象,四方,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六十甲子,三百六十五天,等等;进一步将道的宇宙法则延伸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到此万象万物生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所含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的和谐体,即是万物,万物阴阳两面相互转化,对立统一于一,统一于道。

在生活当中,以“阴阳”的对立统一性分析一切问题,自会无往而不利;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与万物生活在道的大环境中,也必然受制于道的宇宙法则。

只有顺应天道,顺应阴阳,四时、八卦、二十四节气等等的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才能顺利,我们的身心才会健康。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直接说答案。

一,太极,道生出的虚漠鸿蒙之气,也就是下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里的“冲气”,冲虚之气;二,阴阳,冲虚之气变易复制离析而出阴阳二气;三,阴阳二气和冲虚之气,合二与一为三,他们是万物从形而上蓝图之象生长为形而下的具体之形的推动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是:宇宙的第一因一一“道”一一生出虚漠鸿蒙的冲虚之气,冲虚之气变易复制离析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冲虚之气的作用下,根据变易生成具体的万物形质。

道德经综述要想真正了解《道德经》的宇宙观,还是要从整体上对《道德经》有一个把握。

《道德经》是一本系统论述三皇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前三十七章,属于道经部分,介绍的是自然而然的万物之理。

三十八章之后,是德经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告诉圣王,应该按照自然之道来管理人类社会,才可以生生不息,长治久安。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阐述了《道德经》的世界观。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阐明了圣王应该效法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道理,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圣人应该让百姓从不必要的、过度的、戕害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安乐与朴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如此“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从具体细节上,讲述了在《道德经》看来,“道”是怎么生出宇宙万物的。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承接上一章,从道生息天地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出发,指出面对复杂而纷纭的万事万物,“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承接上面几章,继续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的。

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

从义理的高度上,讲述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依《淮南子·天文》所说:“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依《老子·河上公注》所说:“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依《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渭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
高亨论之:“一、二、三者,举虚数以代实物也。

一者天地未分之元素……二者,天地也。

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


尽管上面所介绍诸说有高低、当否之不同,事实上却都是不必要的。

很明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说法并不是对宇宙万物产生的实际过程的现象的描述,而是对宇宙生发过程的一个模式化表述。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二、三都不必有确切的指代对象,一,是气还是道,二,是阴阳还是天地,都不影响这一模式所要演示的实质内容。

对一、二、三的任何具体的解释都可能是画蛇添足。

老子完全不解释什么是一、二、三,这是因为他根本不想解释,不需要解释,他所提出的是一个理论化的模式,而不是具体地在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