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风俗美”;2.品味学习小说中意蕴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以此感受小说中“人性美”,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 二[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由于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特别需要对《边城》整部小说的整体把握。
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并布置《边城》读书笔记作业,代替一次的剪报或练笔作业,以加深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预习的力度。
第一课时二、整体把握,梳理情节课前大家已自读了整部小说,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深入研读,把握旨趣对上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肯定会多有侧重,比如有的同学侧重于祖孙之间的亲情,有的同学侧重于翠翠的爱情,就此提问:同学们觉得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可以有如下答案:(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
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
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秀美的风光。
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湘西风景的光碟、电影“边城”片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用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无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通过流自笔端的汩汩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一脉相承的完整,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美构筑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边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二、感知情节1、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
2、由两个学生合作(补充)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
3、教师结合“边城”全篇来概括小说的整体情节。
三、分析环境:(1)风景美:《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明确:P16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P14.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省级一等奖课件)

作者介绍
生平时代:(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 人,苗族。我国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成就: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 《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 《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一颗千古不灭的珠玉”
2021/3/15
《边城》的人情美
总结 翠翠纯朴聪慧、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
依恋。 是一位情窦初开、善解人意、清纯质朴、腼腆多情、矢志不渝的理想化、
纯美化的少女形象。
2021/3/15
外公: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慈善仁厚、重义轻利
傩送:
淳朴善良、健壮俊美、 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2021/3/15
学习目标
1.走进善与美理想世界,感悟边城淳朴民风、至善至美的 人性。 2.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领会作品呼唤人性 回归主题意义。
2021/3/15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对立面,是 “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 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 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淳朴民风 的怀念。
纯朴真挚人情美
2021/3/15
探究品味 人性之美
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试结合文章内容分 析其性格特点。 爷爷 分别与老熟人、过渡人、顺顺的关系 速读课文,分别划出具体语句
2021/3/15
探究品味 人性之美
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 一个夜晚。(第四节末) 提问:翠翠心里到底是哪件事呢,为何使翠翠沉默了一个 晚上?
❖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五节) 提问:明知道爷爷是渡船,不可能下青浪滩,她为何问爷 爷船是不正在下青浪滩呢,青浪滩的什么让翠翠牵挂呢?
❖ 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 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 事情甜而美。(第五节) 提问:为什么翠翠感觉到没有以往的甜而美呢?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上邪》
爱你爱你真爱你,请个皮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睛上,整天整眼都看你!
恨你恨你真恨你,请个皮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砧板上,刀刀剁你剁死你!
——湖南民歌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那清辙见底的河流,那凭水 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 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 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 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 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8)

作者主旨
通过对湘西湘西质朴善良的人,和热情奔放的 民风民俗的描写,描绘出湘西和睦安定的社会 生活,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 学理想,赞美了湘西人民淳朴自然的人性和和 谐安定的生活,侧面批判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 和城市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破坏。
《边城》和《桃花源记》的世外桃园有何异同?
边 沈城
从 文
故事背景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缘小城,生活着靠摆渡 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然健壮;孙女翠翠 年方十五,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 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 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宝也喜欢上了 淳朴简单、善良美貌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为陪嫁 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 做一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 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远走 他乡。外公因为对翠翠的婚事的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 去世,留着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傩送的回 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爱情之美
在《边城》这篇文章当中,你 感受到了哪些美?
爱情之美
哪些地方里看出翠翠喜欢 傩送的呢?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省级一等奖课件)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育语言鉴赏力量并生疏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觉察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育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力量。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高雅、流畅而清爽的气氛。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假设有时机,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由答复〕看的出来。
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
假设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日的湘西凤凰。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会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颜色。
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 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少年时代顽皮特别,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
不到14 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
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
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
20 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
想上大学。
连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
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格外困惑。
1924 年12 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到1948 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 多本,平均一年3 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①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②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朗化;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内心 活动。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性格探究
1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与翠翠相关的情节和人物细节描写?
{ 直接描写
编物骂狗 花轿情思
{ 翠翠与爷爷 爷孙对话 爷孙谈婚
爷孙争吵
{ 翠翠与傩送 巧遇傩送 派送翠翠
翠翠意象象征什么
1、爱与美; 2、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3、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限眷恋。
人物形象性格探究 2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与爷爷相关的情节和人物细节描写?
爷爷与替手: 为他人着想,忠于职守,热心善良 爷爷与过渡人:友好谦让、真诚、淳朴、善良 3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与顺顺相关的情节和人物细节描写?
——汪曾祺
主题探究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 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 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 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 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 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情节细节探究
2 作者在第五章第2自然段极力描写热闹的迎春场景,对表 现翠翠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对表现翠翠的心理有一个反衬作用。如此热闹的迎春场面翠 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衬托出她把两年 前的那件事情牢牢记在了心里。
《边城》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小说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复杂情节和隐含意义。
2. 分析小说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电子版或纸质版《边城》小说。
2. 多媒体投影仪和PPT。
3. 批注笔和纸。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幅表达边疆风情的画作,并引导学生描述画中的场景和人物。
2. 引发学生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 利用PPT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包括其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 分享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三:讲解故事情节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讲解小说中的某一章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将各自小组的讲解整合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3. 教师辅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步骤四:讨论主题和意义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如爱情、家庭、历史和边疆地区文化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个人观点并展开讨论。
3. 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和汇报他们对小说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步骤五: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1. 教师布置一篇与《边城》相关的文学鉴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进行书面提交。
2. 教师批改学生的文学鉴赏,给予反馈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与小说相关的电影或戏剧作品,以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小说续集、改编剧本或画一幅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的画作。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表现和思维活跃程度。
2. 批改学生的文学鉴赏作业,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边城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边城教案公开课一等奖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边城教案公开课一等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语文课文《边城》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大陆文学家XXX的代表作。
下面小编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边城》优秀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看的出来。
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
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XXX笔下的“边城”。
“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
台湾学者XXX说他“XXX仅次于XXX。
”1924年12月XXX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先后在XXX、XXX任讲师,在XXX、XXX任副教授、教授。
XXX都说,她在XXX读书时最爱听XXX的课。
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
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XXX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束缚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人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
“文化大革命”中前后8次抄家,无停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乡村“劳改”。
但仍写出《中国古代衣饰研讨》《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XXX热”。
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3年XXX患脑血栓,左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
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品读欣赏小说所体现的湘西边城特有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理解“边城” 文化内涵,探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课时安排】第2 课时【教学方法】1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鉴赏与讨论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
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边城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景之美,也感受到了原始淳朴的风土民情之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边城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体会人情美1 、设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顺顺与爷爷之间的邻里之爱等。
2、画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体会人情美。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赶夜里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哑声儿喊问” ,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一一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