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会高中文言文之句式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的句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其他的句式都被称为特殊句式,因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的类型包括:1.“……者,……也”类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类型,如“此帝王之资也。

”3.“……者,……”类型,如“XXX者,扬之泰州人。

”4.“……,……”类型,如“XXX天下枭雄。

”5.“……者也”类型,如“XXX之参乘樊哙者也。

”6.“乃”类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为”类型,如“XXX、XXX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8.“则”类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即”类型,如“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10.“是”类型,如“巨是凡人。

”练: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而欲投XXX,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4.XXX为XXXXXX夫人。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我为XXX,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蔺相如者,XXX也。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XXX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吾闻二世XXX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XXX。

14.我,XXX也。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6.XXX,XXX也。

17.此世所以不传也。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秦国是一个充满虎狼之气的国家,不可信任。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当中常用一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 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式。

常见“……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这也”连用放在句尾。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邻之厚,君之薄也2) 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3)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 用“非”表否定判断,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5) 直接表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判断。

例如:秦,虎狼之国刘备天下枭雄【二】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例如:谁为哀者?(疑问代词,谁)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疑问代词,何)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壮士,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疑问语气词,欤)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疑问语气词,耶)【三】被动句文言文当中常用介词表被动,不同的介词用来引导主动者或被动者。

1)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于”引导进行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皇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 用“为”“为……所……”表被动,或者“……为所……”。

“为”引出的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不者,若属皆为所虏3) 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4) 直接用介词“被”表被动。

高一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使其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此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对于提高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一学生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主谓句1. 主谓结构简单明了,常用于叙事、描写等句子中。

例:君臣之间,如手足一体,相辅相成。

2. 主谓句中常使用的谓语动词有“为”、“是”等。

例:人之初,性本善。

二、主谓宾句1. 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使用最普遍的句式结构,常用于表达行为或感受。

例:吾乃斯人,亦有为数朝在位之后。

2. 主谓宾句中的宾语常常具体明确,往往是指人或物。

例:先圣之所以教我如此,无非是望我长大后能够承担重任。

三、主系表句1. 主系表句的谓语动词是系动词,常见的系动词有“是”、“为”等。

例:花儿开放,一片香气四溢。

2. 主系表句多用于描述状态、性质等。

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主谓状句1. 主谓状句的谓语动词常由谓语和状语构成。

例:他大步走来,笑眯眯地对我说。

2. 谓语后的状语用来修饰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方式、时间、原因等。

例:望雨欲决,瑟缩胆战。

五、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主谓宾结构连接而成的句子,多用并列连词连接。

例:君子有三乐,朋友之乐、尊长之乐、志业之乐。

六、插入句插入句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用于插入附加信息或表达感叹、疑问等情感。

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七、独立结构句独立结构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较为独特的句式,常用于表示感叹、问候、祝愿等情感。

例:切莫离愁白日斜。

八、主动句与被动句1. 主动句是表示主语主动行为的句子,常用的谓语动词有“攻”、“助”等。

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行为的句子,常用的谓语动词有“受”、“为”等。

例:他被全班同学称赞为最佳演讲者。

总结:通过对高一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中句式丰富多样,但又不失简洁明了。

高中常见文言文句式

高中常见文言文句式

高中常见文言文句式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句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仗句:即对称句,句子结构对称,常用于表达对立或呼应的意义。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平行句:句子结构平行,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成分,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3.修辞句:通过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和表现力,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现象句:描绘自然景物或人物形象,以揭示作者的情感或意境。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反复句: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式,加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文言文句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华丽的修辞、优美的语言构思,展现出古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在学习文言文时,理解和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提高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周明会高中文言文之句式

周明会高中文言文之句式

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中,较少用“是”表判断。

其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结尾表示潘盾语气。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也”都不用,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3、在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4、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被动句被动句在语义上有被动的意味,常见的被动句式有:1、在动词谓语后边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在动词谓语前边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为+名词+动词”的格式,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在主语后边用介词“为”字,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又在动词前边用“所”字,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格式,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为所”连用,构成“主语+为+所+动词”的格式,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在动词前边用“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格式,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在动词前边用“见”,同时又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秦而负赵。

7、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被+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周明会高中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周明会高中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一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6、名词充当谓语一部分,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从前后形同的结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无所事事。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事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比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较少用“是”表判断。

其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结尾表示潘盾语气。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也”都不用,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3、在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4、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例如:
视之,非字而画。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被动句
被动句在语义上有被动的意味,常见的被动句式有:
1、在动词谓语后边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
而君幸于赵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在动词谓语前边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为+名词+动词”的格式,例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在主语后边用介词“为”字,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又在动词前边用“所”字,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格式,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为所”连用,构成“主语+为+所+动词”的格式,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在动词前边用“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格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在动词前边用“见”,同时又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秦而负赵。

7、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被+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
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疑问句
疑问句作为文言文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句式,不可不予重视,文言文中,疑问句存在一些固定结构,如:
1、“如何”“奈何”“如何”。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他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现在事情
怎么样?”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此为何若人?(《公输》)
2、“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上述句式的扩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个拆开,插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3、“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

“孰”常和“与”“若”连用,表示比较和选择,“孰”是疑问代词,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4、“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者谁”。

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用否定词表示疑问的有“有··否”“不··乎”等,例如: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1)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例如:
谁与,哭着?
(3)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例如:
勖哉,夫子!
2、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中心语+定语+者。

特殊指示代词“者”用来煞尾,并复指中心语,这种方式较多,能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例如: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语+之+定语。

这种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助词“之”,使定语的地位更为突出,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语+之+定语+者。

这种方式较多,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中心词+而+定语+者。

例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例如:
沛公安在?
子何恃而往?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例如:彼不我恩也。

莫我肯德。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意,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弈秋之为听。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
国胡以相恤?
一言以蔽之。

4、介词宾语后置
(1)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皆不可限以时月。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在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房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例如:
火烈风猛,船往如剑。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五、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考察时立足于具体语境,例如:
1、省主语
触草木,尽死。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2、省谓语动词
一鼓作气,在而衰,三而竭。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省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省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今以钟磬置水中。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5、省量词
蟹六跪而二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