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微信,做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

合集下载

老太太玩微信

老太太玩微信

老太太玩微信老太太玩微信,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了。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了手机社交的行列,其中不乏有老太太也变得“活跃”起来。

虽然他们有时候可能并不太懂得怎样用微信,但是他们用微信的方式、内容以及用心,都犹如一种乐趣,也给了他们在退休之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不,记得前几天在小区的篮球场上,碰到了一位七旬老太太,她正在和一群大妈们聊着天,原来她们在微信上组成了一个“儿女群”,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家庭琐事、养生经验、美食健康等等,看样子她们生活得很充实。

她对我说:“孩子们都忙着工作,不如把我们的交流搬到微信上来吧!”老太太们在微信上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虽然内容看起来可能有些乏味和传统,但对于她们来说,这样的交流方式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越来越多的老太太也会在微信上“转发”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和图片,然后留言配上一些感慨。

这些都是她们平日里所关心的话题,比如养生经验、健康饮食、家庭教育以及其他一些家务琐事等等。

通过微信,老太太们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她们通过微信聊天,互相交流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有时候,她们还会通过微信视频群聊的方式,一起分享生活趣事和推荐好吃的好玩的。

对于这些老太太们来说,微信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平台,更是一个让她们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平台。

除了社交,老太太们还会通过微信学习一些新知识。

有的老太太每天都会看一些健康类的文章,她们认为通过微信学习一些养生知识可以让自己更加健康快乐。

也有的老太太会通过微信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学习一些手工艺品制作的课程,这些都是她们在退休之后所感兴趣的事情。

通过微信,她们可以不出门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这点无疑是为那些不愿外出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老太太们在微信上也会玩一些休闲游戏,这也是她们为了消磨时间而在微信上所选择的一种方式。

比如老太太会在微信上玩一些益智类、消磨时间的游戏,这对她们来说也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

浅议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

浅议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

浅议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作者:莫华懿彦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11期摘要: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

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老年群体;微信;需求层次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24-03一、研究缘起随着互联网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每个角落,社会早已不可逆地迈入了信息时代。

新媒体不断向移动终端迁移,使得互联网粘性更大。

微信这一即时通讯软件在2011年推出之后,短时间内便吸纳了大量用户,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社会的互动方式[1]。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2016年50岁以上网民占9.4%,比前一年的9.2%增加了0.2个百分点,互联网及相关应用进一步向老龄群体渗透[2]。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学习使用微信。

这既与他们的老年生活幸福度密切联系,更关乎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研究意义我国对于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起始于1998年左右,对于微信的研究起始于2013年。

如今有一些媒体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与报道,但都仅仅停留在了描述现象的层面,学界目前也缺乏对老年人使用微信过程中存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论文仅有5篇,另有7篇为分析如何利用微信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服务,而对于高校与微信的相关研究则多达2971篇。

该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从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行为与偏好、动机与满足进行分析,丰富和填充学界关于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的研究。

调研老年人会用微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调研老年人会用微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调研 | 老年人会用微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身边的老年人会用微信么?你知道他们常用微信的哪些功能么?你知道会用微信对于老年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么?这篇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朝微夕拾毕业设计小组对老年人微信使用习惯的调查。

第二部分是一位84岁老者的微信使用感受。

深圳市老年人微信使用调查报告早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老年公平在中国》显示,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6.1%。

联合国人口预测显示,205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 36.5%,届时中国将步入高度老龄化社会。

在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背景就是当今的数字化社会。

如果说老龄化是人口结构的转变,那数字化反映的正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国目前处在老龄化和数字化两大社会背景之下,吊诡的是当我们谈到数字化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时,老年群体成了我们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一群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仅占我国网民总数的4%。

作为新媒体产品的代表,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一款应用。

然而根据《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中55岁以上老年用户仅占月活跃用户的1%。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微信使用情况,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设计“朝微夕拾”项目小组,面向深圳市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在历时1个多月(2017年年初)的时间里,项目小组走遍深圳各区,以线下问卷和深访的形式进行调研。

我们根据深圳市老年人口年龄比例对样本进行配额抽样,一共收集了280份有效问卷。

在我们调研的样本中,不知道微信是的人数达15.4%,而知道微信但没有使用过的达到26.4%,使用微信的人数达58.2%。

根据微信2016年年度报告,微信在一线城市渗透率达93%,可见微信在老年人群中仍然有很大扩散的空间。

在微信使用频率方面,每天使用无数次的人和每天使用几次的热门占使用人数比例最高,为41.1%和44.2%,仅有19.6%的老年人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他们并没有在微信中耗费太长时间,在调研中也发现使用微信等新媒体的老年人的生活依旧以规律日常生活为准,微信使用并未让其对网络依赖成瘾。

老太太玩微信

老太太玩微信

老太太玩微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习惯了使用微信来交流,但是你会发现,微信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在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加入到微信的大家庭中。

他们用微信和家人朋友交流,学习新知识,甚至玩起了微信红包游戏。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老太太玩微信的故事。

老太太玩微信这个现象,或许在我们印象中还不是很广泛,但事实上,许多老年人对微信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发朋友圈晒自己的生活,和家人朋友视频通话,甚至利用微信支付来方便生活。

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了社交媒体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和便利性。

我有一个邻居,她已经六旬有余,是一个非常亲切、善良的老太太。

她的老伴去世后,她常常一个人在家无聊。

后来,她的孩子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教她如何使用微信。

从那时起,这位老太太就爱上了微信,她说微信为她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每当我去找她聊天时,她总是拿出她的手机,和我分享她在微信上看到的有趣的视频和文章。

我发现,她的微信朋友圈里不断有新的内容更新,她对待微信就像对待生活一样,充满了热情。

她也喜欢和朋友们视频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她说,这让她感觉和朋友们更加亲近了,不再感到孤独。

除了社交,老太太还通过微信学习了很多新知识。

她加入了一些兴趣组,看一些养生、旅游、美食方面的文章,还参加一些线上的讲座。

她说,这些让她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事物,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她也会定时给家人发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通过微信,老太太还能够及时了解到一些社会新闻,了解家乡和国家发生的变化。

这也让她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和外面的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

除了社交和学习,老太太在微信上还玩起了微信红包游戏。

每逢节假日或者她的生日,她都会给家人和朋友们发红包,这样就能和家人朋友们通过微信表达祝福和关怀。

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新颖的祝福方式,也很方便。

虽然老太太玩微信这个现象可能在一些人眼中有些新奇,但事实上,这背后反映出了社交媒体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和便利性。

姥爷学玩微信.

姥爷学玩微信.

姥爷学玩微信
时间:2017-12-18 10:57:58 | 作者:学霸
姥爷最近也学起了潮流,赶起了时尚。

姥爷见我们一直盯着手机,对手机也逐渐来了兴趣。

他拿着手机东摸摸西看看的,仿佛在看动物园里边的大猴子。

看姥爷这么感兴趣,于是我便提议:“姥爷,我教你玩手机吧!”姥爷欣然接受。

我打开微信,给姥爷介绍起微信的详细流程。

我直接用微信与妈妈视频,便见姥爷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一样大。

“你妈妈怎么会出现在那个里面?”姥爷的问题让我哭笑不得。

“姥爷,微信可以发信息,还能与人视频聊天,就像面对面一样。

”“这么神奇?”看着姥爷那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我详细解释了起来。

说了半天,也不知姥爷听懂了没有。

为了试验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便给姥爷创了一个微信账号。

“诺,姥爷,就是这样……您输入密码吧!”我耐心地说。

“啊,我不知道密码呀?”姥爷一脸迷茫。

“oh!”我双手捂额,“不是的,姥爷,这个是要你自己想密码,以后方便自己的登陆,也防止盗号。

”我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

“哦……咦?那为什么要设置密码呢,直接登不就行了吗?这手机我怎么点不动?”
“天啦!”我彻底暴走,“姥爷,您还没有输入微信密码!”
真是一个糊涂又可爱的姥爷!。

高中作文-以我的姥姥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

高中作文-以我的姥姥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

以我的姥姥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通向人类真正伟大的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我的姥姥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

我的姥姥已经七十岁了,别看她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背有点驼,但眼睛可尖着呢。

走路的时候,她喜欢左看看右瞅瞅,别人不要的东西,她都捡起来当宝贝。

暑假的一天,我淘完米后,把淘米水装在一个有豁口的桶里,然后拎出去准备全部扔掉。

我刚跨过了门槛,就听见震耳欲聋的吼声。

“站住,你这准备干啥呢?”哦,被眼尖的姥姥发现了。

我放下水桶,转过头,一脸无奈地看着她,漫不经心地说:“把淘米的水倒掉,然后再把这个桶也给扔掉,有什么问题吗?”这下可好,姥姥恼了,脸上的皱纹又明显地收拢了,眉宇间透露出怒气。

我心里暗想,这下完了,火山要爆发了!果然,她用一贯的口吻说:“好好的一个桶,还能用,扔了多可惜!还有,淘米水可以浇花,循环利用,干嘛倒掉?哼,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天天用自来水浇花,那水不要钱的吗?”哎呀,环保姥姥上线,一连串的教诲,唬得我拔腿就跑。

下午,我收拾房间,把一些不用的书和废纸装在一个纸箱里,准备扔掉。

这次,我总结以往的经验,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身体贴在墙上,先伸出头四周看看。

姥姥不在,我暗暗庆幸。

就在我跨出门槛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又倒腾啥哩?”我再次被姥姥发现了。

看到“赃物”,姥姥又把刚刚舒展开的眉头收拢了,怒气冲冲地说:“这些纸,至少也有五六斤,拿去卖了,肯定能卖几块钱!扔了不浪费吗?”姥姥的这算盘打得可真够精的。

我终于忍无可忍,不服气地大声喊道:“姥姥,拜托你清醒一下好嘛!不要整天把几块钱挂在嘴边,像个财迷似的!”姥姥大怒:“你这小孩儿,几块钱也是钱!不要天天大手大脚的,你爸妈挣钱不容易!”最后,姥姥又拾掇了一些废品,拿去卖了十元钱。

“呶,这钱给你,拿去买本书。

”她把钱递给我。

我愣了一下,意识到了什么,赶忙抱住她,在她耳边说:“姥姥,你真的不是财迷,是‘散财婆婆’!”她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脸上的皱纹挤到了一起,更显得慈眉善目了。

玩微信,做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

玩微信,做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

玩微信,做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策 划:本刊编辑部执 行:杨春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微信成为许多人每天必玩的应用。

在微信出现之初,大家都觉得这是年轻人的“玩意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也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欢迎与追捧;作为一种新颖的交流手段,微信也从多方面涉入老人的生活。

如今的老人,已经走进微信时代!如今,玩微信已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赶时髦的老人,拿起智能机,点一下、划一下,玩起了微信。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时髦老人利用微信阅读国内外新闻、与老同学叙旧、与远方的亲友关怀问候……他们和“微时代”与时俱进!有媒体调查询问了几十位老人,其中,70岁以下知道或使用微信的明显多,70岁以上用的就少了,80岁以上几乎没人用。

从行业来看,退休前在机关工作或当医生、老师、技术人员用的要多些。

从性别看,女性使用的要比男性多很多,按老年人说法是,男性看看新闻就行了,女的喜欢凑热闹,还喜欢和子女联系。

三分之二老年人是在子女或第三代帮助下用上微信的,剩下的以老年朋友推荐为主。

所用智能手机,一部分是子女淘汰下来的,还有些是子女特地买了送给老人的。

那么,老人们从玩微信中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一:与亲朋好友联系更方便青岛的李阿姨是小区楼长,全楼80多户居民都加入了她的微信群,“一次楼里的下水道堵了,我在微信圈里发了通知,大家都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事要搁在过去,楼上楼下地敲门,许多年轻人经常回家很晚,找个人麻烦死了。

”李阿姨是一次去台湾旅游时开始接触微信的,“到台湾后,我就去买当地的电话卡要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随团的一个姑娘问我为啥不用微信,她拿过我手机调出了微信软件,又教我使用。

”“当时感觉太神奇了,不用打电话,对着话筒吆喝两句,女儿就收到了。

”回青岛后,李阿会“玩”的老人更健康姨就痴迷上了微信,“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我能够熟练使用,在我的带动下亲戚朋友都开始使用微信,现在我的微信里面有70多个朋友。

通过微信通讯录功能,我还找到了多年未联系的老同学、老同事和老邻居呢!”“以前我妈用手机,最经常的操作就是给手机充电,等着我给她打电话,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

奶奶也是“微信达人”

奶奶也是“微信达人”

奶奶也是“微信达人”奶奶也是“微信达人”“我占领朋友的封面了!”奶奶的房间里传来她欣喜的欢叫。

原来奶奶从微信运动中知道自己的步行数创了历史新高。

哎,自从奶奶学用微信后,每天可都是这样这更热情高涨啊。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可她还存留着对新事物的向往。

最近,奶奶又想跟上电子时代的脚步,学会年轻人的爱好——玩手机微信。

天哪!我真想象不出,奶奶学用微信,那会是一番怎样的历程呀!第二天,急性子的奶奶就拿着一部崭新的智能手机找到了我,要我这个长期被电子气息渲染的人来当她的`微信老师。

教一窍不通的奶奶玩微信,我,内心十分忐忑,不知道我这个老师能否做好这个工作。

刚刚下载好微信软件,奶奶早已跃跃欲试,脸上透露着兴奋的神情。

我帮她注册了一个名叫“雪白的孤独”的微信账号,就开始教奶奶如何使用微信。

我从最基础的开始,先教奶奶如何发消息。

“奶奶,你看这个通讯录,我帮你加了我和爸爸妈妈的微信号。

点进去,就可以看到朋友......”我耐心地为奶奶讲解。

奶奶戴着老花镜,对着手机屏幕,全神贯注听。

“是这个吧!”“没错,就是这个。

点进去之后,左下角有一个语音标志,按住,然后说出你想说的话,说完后再放开,就可以把你说的话发出去了。

”因为奶奶认识的字不是很多,所以我让她学会发语音就可以了。

“你发给我一个消息试试。

”“好!先点通讯录,再点发消息的方框,按住语音标志,说话......”奶奶边说边做。

“嘀嘀!”我手机上的微信提示音响了起来,没想到奶奶居然这么快就发了一个消息给我,看来奶奶很有微信天赋呀!接着,我教奶奶学会了发朋友圈,还帮她下载了微信运动。

从此,走路健身成了奶奶每天的必修课。

每天走一万步是奶奶的目标。

不久后,奶奶的微信朋友已经有一大堆了,发消息、晒朋友圈是她每天必做的。

奶奶从原来土气的“乡巴佬”摇身变成了时尚的“微信达人”。

她向我们证明了微信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看着奶奶使用微信的样子,我不禁感慨:“真是有志不在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微信,做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玩微信,做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微信成为许多人每天必玩的应用。

在微信出现之初,大家都觉得这是年轻人的“玩意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也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欢迎与追捧;作为一种新颖的交流手段,微信也从多方面涉入老人的生活。

如今的老人,已经走进微信时代!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杨春霞如今,玩微信已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赶时髦的老人,拿起智能机,点一下、划一下,玩起了微信。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时髦老人利用微信阅读国内外新闻、与老同学叙旧、与远方的亲友关怀问候……他们和“微时代”与时俱进!会“玩”的老人更健康有媒体调查询问了几十位老人,其中,70岁以下知道或使用微信的明显多,70岁以上用的就少了,80岁以上几乎没人用。

从行业来看,退休前在机关工作或当医生、老师、技术人员用的要多些。

从性别看,女性使用的要比男性多很多,按老年人说法是,男性看看新闻就行了,女的喜欢凑热闹,还喜欢和子女联系。

三分之二老年人是在子女或第三代帮助下用上微信的,剩下的以老年朋友推荐为主。

所用智能手机,一部分是子女淘汰下来的,还有些是子女特地买了送给老人的。

那么,老人们从玩微信中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一:与亲朋好友联系更方便青岛的李阿姨是小区楼长,全楼80多户居民都加入了她的微信群,“一次楼里的下水道堵了,我在微信圈里发了通知,大家都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事要搁在过去,楼上楼下地敲门,许多年轻人经常回家很晚,找个人麻烦死了。

”李阿姨是一次去台湾旅游时开始接触微信的,“到台湾后,我就去买当地的电话卡要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随团的一个姑娘问我为啥不用微信,她拿过我手机调出了微信软件,又教我使用。

”“当时感觉太神奇了,不用打电话,对着话筒吆喝两句,女儿就收到了。

”回青岛后,李阿姨就痴迷上了微信,“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我能够熟练使用,在我的带动下亲戚朋友都开始使用微信,现在我的微信里面有70多个朋友。

通过微信通讯录功能,我还找到了多年未联系的老同学、老同事和老邻居呢!”“以前我妈用手机,最经常的操作就是给手机充电,等着我给她打电话,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

”李阿姨的女儿称,过去每次她回家时玩手机游戏或者跟人发微信,都会被母亲唠叨半天,可自从母亲会用了智能手机后,她也每天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不撒手。

“每天母亲没事就跟我分享微信文章,还必须回复,哪怕是一个笑脸,要是一时忘了回,老妈的电话准打过来。

”而同样使用微信的孙大妈,是因为女儿与自己不在同一个城市,使用微信后母女俩感觉离彼此的生活近了。

自己每天上网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女儿的微信朋友圈,有没有女儿分享的照片,查一下北京的天气,提醒女儿要多穿件衣服或者拿把伞。

追韩剧,则是为了能跟女儿多点话题。

好处二:心态更年轻“其实,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微信并不难学,就算不会打字,也可以直接发送语音。

”66岁的侯凤珍表示,自己每天都能从微信群里得到快乐,这让她感觉自己的后半生更精彩了。

对于玩微信,侯凤珍的女儿也非常支持,不仅给她买了新手机,还手把手地教她如何使用微信,并给家里安装了宽带,如今,家里的小年轻都管她叫时尚老太太。

侯凤珍的微信好友、也是她多年老友马丽表示,自从有了这个微信群,老伙伴儿们不仅感觉天天在一起,也感觉更年轻了,没有被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淘汰。

而除了这个群之外,她还加入了另外3个微信群,一个是青年点儿的微信群,一个是家人的微信群,还有一个是初中同学的微信群。

好处三:获取知识、信息玩微信的郑大伯,没事就上微信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有时他也转一些帖子,但大多是都是教育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我已经当了外公、爷爷,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

”多数老年人认为利用微信这一平台,丰富了业余生活,扩大了交际圈,找到了解世界变化的另一条途径,还可帮助老年人训练大脑的灵敏度、减缓记忆力衰退,利远远大于弊。

青岛市立医院老年科专家张大夫也认为,会玩的老人,健康状态往往更好、寿命更长,“玩游戏”可帮助老年人训练大脑的灵敏度、减缓记忆力衰退。

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所有新事物,老人都应该尝试“玩”。

好处四:预约挂号就医是很多老人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大医院很不容易挂号。

但微信却可以预约挂号,省去了排队挂号的等待。

近一年来,很多医院都开通了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大多都有预约挂号的功能和咨询功能。

想预约挂号的时候,只需要关注医院的公众号(医院的公众号均为医院名,只需要在微信里搜索即可),根据操作提示进行挂号。

“玩”得来,也要“学会玩”现在有多少老人在玩微信?对此,恐怕无法得出准确数据,但是,老人在微信里面最关注的信息,除了家人的动态,无疑要首推朋友圈里的养生健康知识了。

但是,朋友圈、公众号里的养生健康知识亦真亦假,老年朋友们,可得借一双“慧眼”瞧仔细了。

眼下,各种公众号关于健康养生的推送层出不穷,一则健康信息的阅读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

而年龄越大的微信用户更愿意相信并转发此类信息,老年人成为此类信息转发的群体之一。

有调查结果表明,老年朋友圈关注、转发的内容前5位依次是:养生健康知识、菜谱食谱、心灵鸡汤、时政新闻、笑话段子。

对于位列第一的养生健康知识,其内容究竟靠不靠谱?解放军第302医院营养科的专家宋添添举了几个例子,提醒大家逐一辨真伪。

夸大功效——饮食疗法不能治病刘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柠檬水能抗癌减肥,她就天天只喝柠檬水,期待自己在柠檬的帮助下成功瘦身;在朋友圈看到“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就很是后怕,因为以前为减肥她曾经不吃晚饭,只吃苹果;听说死于酸性、活在碱性,原本“肉食动物”的她,刻意减少吃肉,多吃蔬菜。

拿柠檬水来说,淡柠檬水虽然是不错的饮料,但并没有神奇到能够防治各种癌症,因为任何饮食疗法都只能对治病起辅助作用,而非决定手段,最多只能算“抗癌的伙伴”。

谈到减肥,柠檬含糖%左右,稀释成水后所含能量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加入糖或蜂蜜之后就不一样了。

淡甜的柠檬水大约含有5%的糖,1杯水(200克)中就含能量40千卡,如果喝两杯,就相当于吃1/4碗米饭,所以刘女士无论喝多少纯柠檬水也不会减重,更别提加糖或蜂蜜的柠檬水了。

未经证实的民间偏方——不具有科学性朋友圈里,除了“教你怎么吃变白”之类美容瘦身内容外,还有所谓的“糖尿病奇方”、“神奇的民间秘方”、“中医养生八大奇方”。

张先生的父亲患有脑血栓,他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微信,说取一个半柠檬、两大块姜、三瓣蒜和一小瓶苹果醋,将蒜头、姜去皮切小片榨汁,再加入柠檬汁与苹果醋放入瓦罐,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后,将汁液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早饭前空腹服用1汤匙,可以清理血栓,再严重的堵塞都能疏通。

苹果醋中含的醋酸的确可以起到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的作用,对于血管硬化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仅仅能够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的症状,并不能起到根本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血管硬化,不可能通过喝醋使之软化。

宋添添说,不少微信公众号为提高点击率而不断找寻一些奇效、有新意的“养生秘诀”。

比如雾霾天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古人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

古代又没有雾霾天,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的研究,这些说法听起来多么荒唐可笑。

但只要和“抗雾霾”挂起钩来,这类文章就会特别吸引眼球。

前面提到的关于酸碱体质的帖子,也被证实没有科学依据,无论一个人是健康还是有病,他的血液pH值都在~之间。

归根结底,老人想要了解养生知识是件好事,但对于微信上的所谓“养生”知识,抱着娱乐心态看看就罢了,深信不疑、照本宣科是万万使不得的。

对于没有注明出处的健康养生信息尤其不要相信,更不要去尝试。

对于一些食用偏方,应先向专业医生咨询后再服用。

如果想获取养生知识,应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可以收看电视上一些专家节目,或关注一些知名营养专家的书籍、微信等。

要知道,养生取决于生活习惯、身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合理均衡,与其动动手指转载微信上的“养生奇文”,真不如心情舒畅、多锻炼身体来得实在。

宋添添提醒说,微信朋友圈中的健康帖,其宣传的各种知识并不可全信,特别是意在宣传某一种保健品或药物的帖子,更要谨慎对待,切不可按照这些“偏方”擅自为自己开药方,以免延误病情。

朋友圈里的保健品最好不买最近一段时间,某种号称有润肠通便、美容养颜功效的保健品的直销信息充斥在微信朋友圈中。

有调查中显示,六成以上受访者的朋友圈中都有2~5名做这类销售的微信好友,并且几乎天天都要被这类信息刷屏。

但在这六成受访者中,有近90%的人表示对此类信息中宣传的产品持怀疑态度。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医师张剑琴说,“首先处方类药品和非处方类保健品是有严格区别的,如果有相应症状来医院就医,医生是不会给病人开非处方类保健品的,而且有适用范围,一种保健品不可能是所有人群通用,妇幼皆宜这种宣传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儿童和孕妇更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不要自己随意买来服用。

”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品监管处工作人员说:“这类在朋友圈中销售保健品的行为属于打击范围,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治理办法,请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此类信息。

”微信可玩,但不可沉迷在梁姨眼中,老伴天叔就是典型的“手机控”,“一天到晚就只顾盯着手机屏幕”。

去年,67岁的天叔和梁姨的手机都从省电耐用的诺基亚升级成了宽屏智能手机,两人又在儿子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微信。

一向热爱电子产品的天叔,精通相机、电脑,还是资深微博用户,接触到微信这个新事物后,爱钻研的他迅速“玩转”微信的各种功能,朋友圈成了他继微博后的又一个网络阵地。

“别以为我们老人落伍了,我84岁的小姨还玩微博呢。

”天叔得意地说。

除了微信,他还在手机上试用各种App,“手机导航系统不错,找路方便多了。

”为了更好地与智能手机“对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紧盯手机屏幕。

这让梁姨哭笑不得,“地铁里低头看手机的都是年轻人,唯独这个用老人免费卡入闸的老伯,戴着重度近视眼镜盯着手机,一天到晚嚷着肩膀痛,就是不肯放下。

”“我妈天天盯着手机屏幕,真担心她眼睛要坏了。

”数码达人小淼早在前几年就给爸妈换上了iPhone,并安装了微信。

但眼看着父母日渐沉迷,他有点后悔教会他们使用智能手机。

“年轻人一天也就几个小时,而且还会在电脑等设备之间切换,不会集中精力几小时盯着手机小屏幕,但父母就不一样了,一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看手机,不刷手机就感觉浑身不自在。

前几天家里网络坏了,轮番电话‘轰炸’让我尽快修复网络。

这样真的让我很担心他们的健康。

”广东省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袁荣亲认为,现在老年人对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确实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抗拒要么沉迷。

对于有老年人成为“低头族”,他认为,老年人不能完全依赖脱离现实空间的技术去解除寂寞,应更多地融入社区与邻居互动,通过聊天散步等排解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