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专题25 记叙文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17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17 默写常见
的名句名篇
【难点突破】
高考试卷上已经出现的名句,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引譬取喻,意蕴丰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这类“名句”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
刘禹锡的诗句揭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
李商隐笔下的“春蚕”“蜡炬”是对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真。
韩愈的诗句点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阻遏。
杜甫的诗句将抽象的听觉形象化。
这类“名句”意象丰赡,境界开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命题者青睐。
2.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马总《意林》)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这类“名句”写的是寻常事物,作者平中见奇,推出新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言常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提示真理,给人启迪。
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以之勖勉他人鉴戒
1。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15 语言表达得体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15 语言表达得体
【难点突破】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
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
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时对上述六个考点均有涉猎,比较而言,“得体”最受青睐,且有时喜欢与“连贯”一起命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而其余五个考点的单独拟题也时常见诸高考试卷,复习备考时都要重视。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 运用。
根据不同场合、对象、时间、地点、特殊需要等运用得体的语言。
1.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
1。
语文高三记叙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语文高三记叙文知识点归纳总结记叙文是语文高三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事件、人物、事物的叙述来表达情感、展示思想。
下面是对语文高三记叙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叙述方法1. 顺叙法: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由前到后进行叙述。
这种叙述方法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倒叙法:按照事件发生的逆序,由后往前进行叙述。
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通过先给读者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回溯事件的起因。
3. 插叙法:在叙述主线之外,插入一些短暂的叙述内容,使整个文章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4. 并叙法:同时叙述多个事件的发展情况,使读者可以同时掌握到不同的线索。
二、写作技巧1. 塑造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动作、言谈举止等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通过夸大某些细节或者对比人物的不同特点,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3. 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
4. 合理运用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
5. 运用描写的力量:通过对环境、场景、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到叙述中。
三、语言表达1. 使用生动具体的词语: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人物、事件、事物,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
2. 注意语序的选择:灵活运用语序,合理布置句子的排列顺序,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紧密。
3. 增加修辞成分: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加文章的修辞效果和感染力。
4. 注意节奏和语调:通过使用适当的标点符号和掌握好句子的长短,使文章的节奏感和语调协调一致。
四、叙述段落的组织1. 开篇引出:通过引人入胜的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提出文章的主题或者事件的背景。
2. 主体叙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情节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叙述,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节的交代,使文章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
3. 高潮和感悟:通过集中描写事件的高潮部分,凸显事件的紧张性和冲突性。
2013年高考语文 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03 正确使用实词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03 正确使用实
词
【难点突破】
正确使用实词的考查,一是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考查能根据具体语境正确选用近义实词。
难点一单个实词语境式考查
【例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
赛前奢侈
..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
..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
生一种不可名状
....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
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
1。
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4_正确使用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4 正确使用虚词【高考预测】虚词考查主要包括关联词语的选择和单个虚词(副词、介词等)使用正误的辨识两个方面。
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语法功能较复杂,有些虚词除了语法功能外还有特定的意思。
它们中间很多是由实词演化来的,如“未尝”中“未”是“还没有”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从来没有”。
“得以”中“得”是能够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能够用来”。
因此,除了分析把握具体语境之外,应注意了解各类虚词的功能、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知识导学】一、虚词1.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语法特点:①能作状语,一般不能作定语;②大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③副词有关联作用,成对的副词相呼应,跟介词相呼应,跟连词相呼应;④不能修饰名词。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词。
语法特点:①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能组成介宾短语;②不能重叠;③不能加助词“着、了、过”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来、上、下”等。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①只有连接作用;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③不作句子成分;④连接句子时常成对使用,不能更换。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的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分为:①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②时态助词(着、了、过);③语气助词(呢、吗、啊、罢了)。
语法特点:①不作句子成分:②没有实在意义;③除“所”外,都念轻声。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它分:表示悲伤、痛苦的;表示愤怒、鄙视的(哼、呸);表示惊讶的(唉呀、咦):表示呼唤的(喂);表示应答的(嗯);表示喜悦的(哈哈)。
语法特点:①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②有的单独的—个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③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例如:“啊”因为音变,又可写成“呀”“哪”“哇”等。
2013高考数学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 选考系列(学生版)

选考系列一、高考预测几何证明选讲是高考的选考内容,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射影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圆的切线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圆周角定理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题目难度不大,以容易题为主.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是一道选考解答题,预测2013年仍会如此,难度不会太大.矩阵与变换主要考查二阶矩阵的基本运算,主要是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预测在2013年高考主要考查(1)矩阵的逆矩阵;(2)利用系数矩阵的逆矩阵求点的坐标或曲线方程.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重点考查直线与圆的极坐标方程,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直线,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题目不难,考查“转化”为目的.预测2013高考中,极坐标、参数方程与直角坐标系间的互化仍是考查的热点,题目容易.不等式选讲是高考的选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关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问题.预测2013年高考在本部分可能会考查不等式的证明或求最值问题.1.极点的极径为0,极角为任意角,即极点的坐标不是惟一的.极径ρ的值也允许取负值,极角θ允许取任意角,当ρ<0时,点M(ρ,θ)位于极角θ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且OM=|ρ|,在这样的规定下,平面上的点的坐标不是惟一的,即给定极坐标后,可以确定平面上惟一的点,但给出平面上的点,其极坐标却不是惟一的.这有两种情况:①如果所给的点是极点,其极径确定,但极角可以是任意角;②如果所给点M的一个极坐标为(ρ,θ)(ρ≠0),则(ρ,2kπ+θ),(-ρ,(2k+1)π+θ)(k∈Z)也都是点M的极坐标.这两种情况都使点的极坐标不惟一,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引起注意.2.在进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化时,要求极坐标系的极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极轴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且长度单位相同,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用转化公式.同时,在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和直角坐标方程互化时,如遇约分,两边平方,两边同乘以ρ,去分母等变形,应特别注意变形的等价性.3.对于极坐标方程,需要明确:①曲线上点的极坐标不一定满足方程.如点P(1,1)在方程ρ=θ表示的曲线上,但点P的其他形式的坐标都不满足方程;②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不惟一,如ρ=1和ρ=-1都表示以极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4.同一个参数方程,以不同量作为参数,一般表示不同的曲线.5.任何一个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从理论上分析都存在扩大取值范围的可能性.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出发,应通过限制普通方程中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化简前后的方程表示的是同一条曲线,原则上要利用x=f(t),y=g(t),借助函数中求值域的方法,以t为自变量,求出x和y的值域,作为普通方程中x和y的取值范围.7.注意柯西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a1b2-a2b1=0,这时我们称(a1,a2),(b1,b2)成比例,如果b1≠0,b2≠0,那么a1b2-a2b1=0⇔=.若b1·b2=0,我们分情况说明:①b1=b2=0,则原不等式两边都是0,自然成立;②b1=0,b2≠0,原不等式化为(a+a)b≥ab,是自然成立的;③b1≠0,b2=0,原不等式和②的道理一样,自然成立.正是因为b1·b2=0时,不等式恒成立,因此我们研究柯西不等式时,总是假定b1·b2≠0,等号成立的条件可写成=.三、易错点点睛几何证明选讲几何证明选讲是考查同学们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资料,题目以证明题为主,特别是一些定理的证明和用多个定理证明一个问题的题目,我们更应注意.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射影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2.圆周角与弦切角定理的内容及证明;3.圆幂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5.平行投影的性质与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如图,A,B,C,D四点在同一圆上,AD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E点,且EC=ED.(1)证明:CD∥AB;(2)延长CD到F,延长DC到G,使得EF=EG,证明:A,B,G,F四点共圆.证明(1)因为EC=ED,所以∠EDC=∠ECD.因为A,B,C,D四点在同一圆上,所以∠EDC=∠EBA.故∠ECD=∠EBA.所以CD∥AB.(2)由(1)知,AE=BE.因为EF=EG,故∠EFD=∠EGC,从而∠FED=∠GEC.连结AF,BG,则△EFA≌△EGB,故∠FAE=∠GBE.又CD∥AB,∠EDC=∠ECD,所以∠FAB=∠GBA.所以∠AFG+∠GBA=180°.故A,B,G,F四点共圆.易错提醒(1)对四点共圆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理解不透.(2)不能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四边形.(3)角的关系转化不当.矩阵与变换矩阵与变换易错易漏 (1)因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多次变换对应矩阵的乘法顺序易错. (2)图形变换后,所求图形方程易代错.已知矩阵M =\o(\s\up12(1b ,N =\o(\s\up12(c0,且MN =\o(\s\up12(2-2 .(1)求实数a ,b ,c ,d 的值;(2)求直线y =3x 在矩阵M 所对应的线性变换作用下的象的方程. 解 方法一 (1)由题设得解得易错提醒 (1)忽视将C 1的参数方程和C 2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系下的普通方程,即转化目标不明确.(2)转化或计算错误. 不等式选讲设a 、b 是非负实数,求证:a 3+b 3≥(a 2+b 2).证明 由a ,b 是非负实数,作差得a 3+b 3-(a 2+b 2)=a 2(-)+b 2(-) =(-)[()5-()5].当a ≥b 时,≥,从而()5≥()5,得(-)[()5-()5]≥0; 当a <b 时,<,从而()5<()5,得(-)[()5 -()5]>0.所以a 3+b 3≥(a 2+b 2).易错提醒 (1)用作差法证明不等式入口较易,关键是分解因式,多数考生对分组分解因式不熟练.(2)分解因式后,与零比较时,易忽略分类讨论.设f x ax bx ()=+2,且112214≤-≤≤≤f f ()(),,求f ()-2的取值范围。
[高考语文教案] 易错题 考点25社会科学之叙事文阅读总复习
![[高考语文教案] 易错题 考点25社会科学之叙事文阅读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592e0d5be1e650e53ea9923.png)
高中语文总复习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考点25 社会科学之叙事文阅读品评叙事文中所运用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理解叙事文中的主题,分析叙事文的社会意义.经典易错题会诊命题角度品评叙事文中所运用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贝多芬:一个巨人何为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术,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凌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叫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叹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巳失去效用了.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女佣向客人指了指.贝多芬说:“谁?那是谁?”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荚.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4年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固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予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1.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考场错解] 是因为说别人胆大,敢于接近他.[专家把脉] 主要原因是望文生义,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没有抓住作者用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他对客人的到来所持的态度.[对症下药] 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2.“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考场错解] 原因是贝多芬被感动了,对客人表示理解.[专家把脉] 没有从深层次去分析原因,只从表面上去看问题.对人物形象把握得不够准确.对人物性格分析,没有抓住实质,所以只做了表面文章.[对症下药] 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3.“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考场错解] 指音乐.[专家把脉] 答题不全面.没有揣摩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思想倾向也把握不准确,理解肤浅,答题敷衍,阅读理解水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永恒”不单单指音乐,还包括自然,更指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以及道德情操.归纳起来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实指二是虚指.[对症下药] 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3)他者的视角一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考场错解] 能够找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或侧面描写,但对于赏析应该怎么表述就不清楚,或者表述得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专家把脉] 品评语言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症下药] (2)“老狮”的画像(参考答案举例):作者首先对他的外貌进行了刻画:“一个躯体五叹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这个给人以总体印象:一个宽肩膀的五叹汉子.其次写他的穿着打扮:“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用了特写式的镜头对其穿着在颜色、形状、新旧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人具体可感,他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最后写到他的头发:“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个细节描绘,既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又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生活特征和坚强的意志,尤其是由实而虚的转换,不知不觉地给读者以感染.作者描绘其逼视目光的和紧闭的嘴从侧面对其性格进行了刻画.专家会诊1.阅读叙事类文章首先应该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他自己脑海里有个总体印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物,才能从欣赏的角度去理解人物.2.学会分析小说中运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描写的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和目的性.答题时应该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3.对小说的主题的把握是阅读小说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这就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倾向以及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褒贬态度等.出题人有时会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作为考查的重点.4.注意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答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对”虚”的理解.像主题、社会意义、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探究开放题预测预测角度理解叙事文的主题,分析叙事文的社会意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母亲与莫扎特这似乎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题目.母亲目不识丁,根本没有想过这世界上曾有过一位莫扎特.是冥冥中的命运,把母亲和莫扎特连在一起.那一年的夏天最难熬,我常去两个地方消遣:一是月坛邮票市场,一是灯市口唱片公司.抱着邮票回家,邮票不会说话,任你摆弄,母亲只是悄悄坐在床头看我,困了,便倒下睡着了,微微打着鼾.唱片不是邮票,买回来是要听的,而且,常觉得音量太小难听出效果,便把音量放大,震得满屋摇摇晃晃;又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觉得那时才有韵味,才能把心融化……母亲常无法休息.我几次对老人说:“吵您睡觉吧?”她总是摆摆手:“不碍的,听你的!”我问她:“好听吗?”她点点头:“好听!”其实.我知道,一切都是为了我.她总是默默的坐在床头,陪我听到很晚.母亲并不关心那个大黑匣中的贝多芬、马勒或曼托瓦尼,母亲只关心一个人,那便是我.八月一天的黄昏,我又来到灯市口,偶然间看到一盘莫扎特的《安魂曲》.我拿起来,犹豫了一下,买还是不买?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首未完成曲,拥有它是值得的.但是,我实在是不大喜欢莫扎特.我一直觉得他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更缺少贝多芬的深刻,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在音乐面前喜欢与不喜欢,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一天黄昏,我空手而归.母亲还好好的,正坐在厨房里帮我择新买的小白菜和嫩葱.我问她:“今晚您想吃点什么?”她像以往一样说:“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几十年,她都是这样辛勤操劳,却从不为自己提一点点要求.我炒菜,她像以往一样站在我旁边帮我打下手.晚饭后我听音乐,她像以往一样坐在床头默默陪我一起听,一直听到很晚很晚……谁会想到,第二天她老人家竟会溘然长逝呢?母亲依然如平日一样默默坐在床头,突然头一歪倒在床上,无疾而终,突然得让我的心一时无法承受.丧事过后,我想起那盘《安魂曲》.莫非莫扎特在启迪我母亲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灵魂需要安慰?而我却疏忽了,只咀嚼个人的滋味!我很后悔没有买.如果买下让母亲临别最后一夜听听也好啊!我甚至想,如果买下也许能保佑母亲不会那样突然而去呢!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母亲大过平凡,但给予孩子最后一刻的爱,难道不也是一种深刻吗?我看到梅纽囚写过的一段话,说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优美宁静,里面却是火热的!我没有理解莫扎特,也没有理解母亲.我鬼使神差的又跑到灯市口,可惜,那盘唱片没有了.1.(1)为什么“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答: (2)文章结尾说“那盘唱片没有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解题思路] (1)“对不住母亲”这个好理解,可为什么“对不住莫扎特呢”?是因为作者自己先前不了解莫扎特,所以才这样说.(2)可以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目的两个角度却说.[答案] (1)因为以前不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不理解母亲的平凡和美好.(2)结尾这样写能使读者在充满遗憾和同情中,思考如何珍惜亲情、关爱母亲.2.简要说出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表现母亲的平凡和美好?答: [解题思路] 三件事,对全文进行梳理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答案,注意归纳分类,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答案] ①悄悄的看儿子摆弄邮票;②常陪儿子听音乐到很晚;③帮儿子择菜,打下手;不为自己提任何要求.3.请分条概述作者对母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 [解题思路]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在本文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写出最主要的,如内疚、体谅、关爱、后悔、伤感、懊恼等.[答案] ①感激母亲对自己的体谅和关爱;②赞颂母亲的平凡、美好;③后悔没能让母亲临终时听到《安魂曲》.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莫扎特的音乐虽然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和贝多芬的深刻,但是外静内热,就像母亲平凡中蕴含着深刻.B.作者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合起来写,使文章新颖、独特、吸引读者.C.母亲本不懂音乐,但陪儿子听久了,也能听出些韵味,因而作者特别后悔没能让母亲临终前听到《安魂曲》.D.作者再次到灯市口去买那盘唱片,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来完成曲,另一方面是他理解了莫扎特的音乐.E.平凡、美好就是深刻,这是作者从丧母之痛中领悟到的哲理,也是深化主题的点睛之笔. [解题思路] C项作者后悔没能让母亲临终前听到《安魂曲》,不是因为母亲能听出韵味;D 项原因解释不准确,主要是囚对母亲的理解.[答案] C和D.考场思维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庭梅拒官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盘开.县大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的水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处,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极好,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大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大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在床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于,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苏庭梅仰天二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火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高蹈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的,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一声浩叹:野鹤!野鹤!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1 县太爷的“青纱小轿”为什么在苏庭梅的眼中变成了一面旗帜?(50字以内)答: 答案:因为苏庭梅在县太爷第二次光临后已经心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2 前文与“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相照映的一句是: 答案: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3 苏庭梅要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并且在梅花前站了三日三夜.这些行为表现了苏庭梅怎样的心理活动?答: 答案:踏入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识才之心.4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表明苏庭梅理解了辛野鹤的画的用意,那么辛野鹤的用意是什么?答: 答案:画以牡丹,落款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则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劝苏庭梅莫去朝廷为官,莫做俗艳的牡丹.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茉莉橘子叶倾城深秋极其潦草短促的黄昏时分,夜色萧萧而下,女医生急着下班,门诊却转来了病人,是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正由老妻搀扶着走来.女医生只草草问了几句,便开出住院通知单,起身说:“你跟我去病房.”并交代老太太,“到那边去交费.”老太大却不动,只微笑侧头,指指自己的耳朵.老人静静地开口:“医生,还是我和她一起去交费吧.我妻子,她听不见.”女医生错愕地抬头,陡然看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白发下,面容安详儒雅,瞳孔却是灰蒙蒙的,暗淡无光,仿佛被废弃的矿坑.他的眼睛,已经死了.他是盲的,而她,是聋的?乍看上去,他们竟如此平常,老人泰然闭目养神,老太太就无声地忙前忙后,一脸谦和的笑.午后,老大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剥开橘予,细细撕去盘络,轻轻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老太太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的咀嚼与吞咽,微笑着,自己也吃一瓣,再将下一瓣橘予喂到老伴儿的嘴边.他不能看,她不能听,要怎样才能沟通交流.接下命运无穷的招数?一个巨大的谜团,由四只苍老的手拥满.女医生悟不透,终于有一次耐不住地问起,老人无光的眼中透出微微的笑意:“你以后会明白的.”那“以后”,却也来得大过迅猛,以至于无从反应.一天,她看见老大太提着水瓶从水房蹒跚而出,刚想上前帮忙,却已有炸裂声,惊天动地,代替了她不被听见的呼喊.老大太仆倒——却仍艰难地用手比划着.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请不要告诉他,请帮我,照顾好他..女医生默默脱下白大褂,将纤纤素手在水龙头下洗了又洗,她要冲掉所有医院的气息,然后静静走向老人,坐在老大太惯坐的位置上,轻轻的,剥开橘子.橘瓣递到老人唇边的瞬间,他开了口:“她,我的妻子,怎么样了?要不要紧?”40年前,他便走上黑暗的不归路.那年攻关小组里几昼夜的不眠不休后,眼前忽地一片血红,随即死一般漆黑.再醒来已在绷带背后,他没有通知乡下的父母,又独自躺在小屋里,从不知黑暗的重量会这般地以万钧之势压下.22岁的大男孩终于哭了.忽然泛来淡淡茉莉花香,一双女性的手,正隔着纱布,轻柔地为他拭泪.他不禁动容,哑声问:“你是谁?”一无回音,却有什么软软的凉凉的东西抵着他的嘴唇,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莱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整整7天,没有声音,没有光,却有莱莉橘予日复一日,滋润他干枯的喉咙,这是黑暗国度里惟一的安慰与期待.只是,她为什么从来不对他说一句话呢?绷带拆除的刹那,他的双目渴盼地四处张望,喧哗人群里,要到哪里才能觅到一瓣清甜的茉莉橘子?却在无意间,他握到了她的手,嗅到她掌心淡淡的茉莉芳香.他松开她的手,复又紧紧握住,然后拉到自己怀里,自然,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1 对待患白内障的老人,女医生起先是“草草问了几句”,后来是“肃然起敬”,为什么?答:因为答案:因为:这对老人的真心相爱感动了她.2 老人很敏感,而且对老伴的举手投足了如指掌.文章写了这样一件事,请用一句话概括.答:这件事是答案:这件事是:女医生假扮老太太喂橘子.3 写老太太提着的水瓶因步履蹒跚而炸裂的事,是文章构思精巧的部分,它的作用至少有两点.答:作用一答案:作用一:为表现女医生的善良和医德作辅垫.作用二答案:作用二:为表现老人的敏感及一对夫妻生活的和谐.作用三:为老人的回忆作准备.作用四:为解开女医生的谜团开了一个间接的头.(答出两点即可)4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老人年轻时因几昼夜攻关而导致进入黑暗世界,作者对此有含蓄赞美之情,但文章主要表现的是老太太从年轻到现在对老人忠贞的爱情.B.他把她的手拉到自己怀里,感觉到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这里,表现了老人年轻时就渴望自己的妻子温柔,勤劳善良.C.从老太太剥橘子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这件事看,这对老夫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了思想沟通,感情和谐,互相理解.D.女医生悟不透的东西,老人说,“你以后会明白的”,可读完全文,觉得文章那段回忆只是事情的经过,并未解开女医生的巨大谜团.E.老人是盲人,老太太是聋子,这样一对夫妻竟生活得如此和谐、幸福.这是小说,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答案:A、C.解析:B文中没有老年人年轻时渴望妻子的“勤劳”之意;D老人回忆的事解开了女医生的巨大谜团,E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上帝创造母亲时本·贝克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11 仿用句式

2013年高考语文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11 仿用句式
【难点突破】
句式的仿用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或新的语境来仿造句子。
它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近几年来已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
仿写的句式,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从句式角度看,主要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
仿用题的主要题型有:
1.嵌入式。
在所提供材料的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再造句子嵌入空缺处,且要与上下文衔接贯通。
2.续写式。
在所提供材料的末尾处留出一个空位,要求考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
3.命题式。
提供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新的内容,仿照例句的句式造句。
4.开放式。
或提供一个句子作为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
或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
难点1: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就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去选择一定的句式来表达语意。
因此,选择句式的根据大体有三:一是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二是不同的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三是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
由于选用句式的关键在于“用”而不是简单地区别一个不同的句子类型,所以大多是提供了一个语境,然后根据境的需要来选择恰当句式。
高考试题中涉及这一知识点的题型主要为客观选择题。
一般从陈述对象一致、推序照应、时空连贯的角度来考查。
除此之外,还有句式一致、风格情调一致、语意连贯、肯定与否定的照应等,通常采用衔接类型题来训练选用句式的能力。
用句式的应对策略为: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联想.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具体意义或精神品质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在状物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
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
烘托、衬托(包括正衬、反衬,如《爱莲说》)、
对比、铺垫、设伏笔等。
八、记叙顺序及作用。
有正叙、倒叙、插叙、补叙几种情况。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常规题型。
整体感知类。
你认为作者讲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兰州市试题》
例2.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东省泰安市试题》
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浙江省金华市试题》
例4.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请作简要分析。
《镇江市试题》
例5.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4.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前面再用“偷偷地”加以修饰,又写出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与情态、长势,“嫩嫩”、“绿绿”则传神地写出春草的质地、色泽。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便会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了。
①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即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主流。
D.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E.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3)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4)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
【高考预测】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比如,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其中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其中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侧重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有的是以物喻人。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的特点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思融于景物描写之中。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地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反问:起警策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注意与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引起下文;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精炼,有力强调了……;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六、题目作用:
题目作用通常有: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荔枝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充当文章线索(背影);充当文眼(爱莲说);揭示文章中心(白杨礼赞);新颖,吸引读者(变色龙)。
答题技法:指出修辞(常用修辞:象征、双关,比喻,拟人),抓住特征,联系中心,说明作用。
七、关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及作用:
C.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及心理等描写。
E.抓住关键性词语。
F.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故乡》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2、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1)运用了什么手法?(2)有什么作用?(或这些描写用意是什么?)
五、理解文中关键句子,明确其作用:40 41 50 52 59 60 63
技法:结合题目,结合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人公的性格,透过修辞,抓住本质,把含蓄的句子直白化,还原其本来意义,揭示内涵。
(2)结构上作用:开头常设悬念、引领下文、点题、埋伏笔、作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扣题。
(3)内容上作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或者:表现了……态度(观点),抒发(强调)了……思想感情。
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等(50)
三、关于结构线索:
1、文章线索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
(1)人物及人物特征为线索
(2)以实物为线索
(3)以感情为线索
(4)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5)以题目为线索
2、散文中线索作用——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层次更清晰。
考察要点:倒叙作用、插叙作用。
答题技法:
(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
九、分析情节、结构内容、概括段意:
答题技巧:
A参照题目: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两部分内容。
B抓住线索:例《背影》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引背影)——望父买橘(写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C抓核心人物:例《藤野先生》(1)遇藤野前(在东京)(2)在仙台与藤野相识相处(3)别后怀念
D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例:《鲁提辖》在酒楼上——客店里——郑屠肉铺前《从百草园……》(空间顺序)
E写景散文注意画面的分割:例:《春》盼春——绘春——赞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F其他:
a善于抓住中心句和总括句
b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等);
c找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d概括段意时可参照标点,分层归纳,摘要综合;
e可摘引原文回答。
十、相关拓展:
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续写结尾、补写、仿写句子等。
注意:联系文章主旨;语言风格相近,与原文一气呵成。
中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记叙文试题的基本题型
(5)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6)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8)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这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陕西省课改试验区试题》
例2.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它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湖北宜昌课改试验区试题》
例3.第六段“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中“历久而弥新”的意思是什么?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历久而弥新”?
《吉林省试题》
2.开放型试题。(幻灯片33)
(1)评说类。
例1.你对文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其方法是:
(1)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2)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理解整句含义;
(3)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这是理解句子的重点。有些语句,我们只有弄清了它所植根的语言土壤,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段、文章的意义,联系上下文,便可体会出它的弦外之音。这了问题出现失误,往往就在于缺乏语境意识,在没有建构起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的情形下,只是单纯解释句子本身的含义,而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因此,做出的解答显得很肤浅。
【知识导学】
一、字词:注音、字形、解释词语大意
1、要注意形近易错字
2、解释词语:
解词一般应先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要联系中心,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答题技巧:
A学会基本解词方法(词语互释、词素解凑,望文生义等。例:目不暇接与应接不暇)。
B结合上下文,考虑这个词与全文及中心的关系,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C联系人物形象塑造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联系中心
E注意修辞(双关、比喻)、贬词褒用或更形象生动传神等。(P30 P42 P43 P46 P48 49 51 61)
二、考察主旨:
涉及两种题型:
1、归纳主旨:①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阅读一篇文章,要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根据各段所表达的意思,经过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②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③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④抓住文中议论抒情句⑤掌握常用句式:“通过写……歌颂、批判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3 39 47 51 53)
《青海省西宁市试题》
(2)基础知识类。(幻灯片31)
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