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双极型晶体管
PNP与NPN两种三极管使用方法

PNP与NPN两种三极管使用方法PNP(正-负-正)与NPN(负-正-负)是两种常见的三极管类型。
它们在电路中的使用方法有所区别,以下是关于这两种三极管的详细说明。
PNP三极管是一种双极性晶体管,由两个P型半导体材料夹着一个N 型半导体材料构成。
NPN三极管则是由两个N型半导体材料夹着一个P型半导体材料构成。
1.工作原理:在PNP三极管中,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流方向是由基极到发射极,而NPN三极管中,电流方向是由基极流向发射极。
2.构成方式:PNP三极管由一个N型材料包围着两个P型材料形成,而NPN三极管则是由两个N型材料夹着一个P型材料形成。
3.极性:PNP三极管的极性是正负正,而NPN三极管的极性是负正负。
4.流程图表示:在电路图中,PNP三极管的符号是一个向内的三角形,而NPN三极管的符号是一个向外的三角形。
5.管脚标记:PNP三极管的管脚分别标记为: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NPN三极管的管脚也是类似的,分别标记为: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下面是PNP和NPN三极管在电路中的应用方法:PNP三极管的应用:1.开关应用:PNP三极管可以用作开关,当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基极-发射极间会有电流,此时电流无法通过集电极-发射极间,所以负载被断开。
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基极-发射极间无电流,电流可以通过集电极-发射极间,负载闭合。
PNP三极管的开关应用主要用于高电平控制的逻辑开关电路。
2.放大应用:PNP三极管可以用作放大器,将弱电流放大为强电流。
在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被加载在基极-发射极间,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基极-发射极间无电流,输出电流小;当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基极-发射极间有电流,输出电流增大。
因此,PNP三极管广泛用于音频放大、功率放大等电子设备中。
NPN三极管的应用:1.开关应用:NPN三极管也可以用作开关。
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基极-发射极间会有电流,此时电流无法通过集电极-发射极间,负载被断开。
双极性晶体管的发展趋势

双极性晶体管的发展趋势双极性晶体管(BJT)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器件,在电子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BJT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BJT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BJT的尺寸越来越小。
自从1960年发现集成电路以来,电子器件的尺寸就一直在不断减小。
BJT作为集成电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尺寸的缩小是必然趋势。
随着微纳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纳米级的BJT器件,这不仅提高了器件的集成度,还降低了功耗和成本。
其次,BJT的性能不断提升。
随着对电子器件性能要求的提高,BJT的速度、功率和可靠性等方面也在不断改善。
速度方面,BJT的开关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达到GHz级别,适用于高频率应用;功率方面,BJT的功率密度也在不断提高,可以承受更高的功率;可靠性方面,BJT的寿命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以满足更严苛的工作环境。
第三,BJT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
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如今已经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BJT工艺,如高压工艺、低温工艺和SiGe工艺等。
这些工艺的出现使得BJT在不同应用中具备了更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第四,BJT的材料研究不断深入。
传统的BJT采用的是硅材料,但是近年来人们对其他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今已经发展出了SiC(碳化硅)和GaAs(砷化镓)等新材料的BJT,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能够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工作。
最后,BJT与其他器件的集成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BJT与其他器件进行集成,形成了更复杂的电路结构。
例如,将BJT与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了BiCMOS (双极性CMOS)器件,具备了BJT和MOSFET的优点,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双极性晶体管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尺寸的缩小、性能的提升、制造工艺的改进、材料的研究和与其他器件的集成。
晶体管类型和三个极的判断

晶体管类型和三个极的判断一、引言晶体管,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核心元件,其类型和极性的判断是电子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晶体管的类型及如何判断其三个极。
二、晶体管类型晶体管主要有两大类型: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
1.双极型晶体管(BJT):由三个半导体区域构成,包括两个PN结。
根据结构差异,双极型晶体管又可以分为PNP和NPN两种类型。
在BJT中,电流控制是通过电荷载流子的变化来实现的。
2.场效应晶体管(FET):由源、栅和漏三个电极构成,主要分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类型。
在FET中,电流的控制是通过改变半导体区域的电导率来实现的。
三、晶体管三个极的判断在判断晶体管的三个极时,我们通常基于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性进行识别。
以下是具体的判断方法:1.NPN型晶体管:a. 将晶体管放于手掌中,使得基极(B)朝向自己;b. 从基极开始,逆时针方向分别是基极(B)、集电极(C)和发射极(E);c. 对于PNP型晶体管,则相反,即从基极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基极(B)、集电极(C)和发射极(E)。
2.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a. 有源区:由于MOSFET 的源极和漏极通常由同一种类型的半导体构成,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其电阻值进行判断。
源极与漏极之间的电阻值较小;b. 栅极:栅极与源极或漏极之间的电阻值较大;c. 漏极:漏极与源极之间的电阻值较小。
3.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a. 发射极:通常标识有标记的一极为发射极;b. 集电极:将万用表置于测量电阻的适当量程,使万用表的黑表笔接IGBT的任意一脚,红表笔先后分别接其余两脚。
比较两次测量结果,阻值较小的一次测量中,红表笔接的就是集电极;c. 栅极:栅极通常与其它电极相连,如果需要判断,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的方法来辨别。
13级《计算机电路基础》§2.3双极性晶体三极管习题二-1-参考答案2015-10-7

113级《计算机电路基础》习题二-1答案§2.3 双极性晶体三极管一、 填空题1、晶体三极管是晶体管电子电路的核心器件,具有电流放大和开关作用。
在模拟电子电路中,它起放大作用;在脉3.、PN 结是许多半导体元器件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单元。
如果我们把两个PN 结做得相距很近,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新的器件,即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三极管。
双极型晶体管外形如图:4、晶体三极管两个PN 结将整个半导体基片分成三个区域: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其中基区较薄。
由这三个区各引出一个电极,分别称为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分别用字母E、B 、C 表示。
将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PN 结称为发射结;集电极与基极之间的PN 结称为集电结。
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三个区域,两个结,画出三极管符号。
5、晶体三极管按导电类型的不同,三极管可分为PNP 型和NPN 型两大类。
由图可见,有箭头的电极是发射极,箭头方向表示发射结正向偏置时的电流方向,箭头方向向外是 NPN 型,箭头方向向内是 PNP 型,两种符号的区别在于发射极的箭头方向不同,实际上发射极箭头方向就是发射极正向电流 的真实方向。
6、三极管种类很多:按功率分有小功率管、中功率管和大功率管 ;按工作频率分有低频管、高频管 ; 按管芯所用半导体制造材料分有硅管与锗管。
7、本标准适用于无线电电子设备所用半导体器件的型号命名。
【了解】 示例要求:查2.2表写出型号硅整流二极管 硅NPN 型高频小功率管8、型号组成部分的符号及意义表7.5.1给出了各种型号的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的符号、构成材料、名称性能以及表达这些意义的符号。
表2.2 型号组成部分的符号及意义8. 三极管各电极上的电流分配NPN 型三极管为例搭成的实验电路如图7.3.2所示,图中V BB 为基极电源,V cc 为集电极电源,V cc 电压应高于V BB 电压。
即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电路接通后,在电路中就有三支电流通过三极管,即基极电流I B 、集电极电流I C 和发射极电流I E ,这三路电流方向如图中所示。
§2.3 双极性晶体三极管综合习题1与参考答案-2018-6-10

§2.3 双极性晶体三极管综合习题1与答案考核内容1.掌握三极管的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输入和输出特性。
2.掌握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及放大原理。
双极性晶体三极管综合习题1一、填空题1、晶体三极管(Transistor)是晶体管电子电路的核心器件,具有电流放大和开关作用。
在模拟电子电路中,它起放大作用;在脉冲和数字电路中,它起开关作用,逻辑门电路中的三极管则工作在截止状态和饱和状态。
2、晶体三极管是一个三端器件,根据其构造的不同,大体上可分双极型晶体管BJT(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和场效应管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
3、双极晶体管(BJT)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双极”的含义是指其工作时电子和空穴这两种载流子都同时参与导电。
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又称为半导体三极管。
4、场效应管(FET)是电压控制型元件,利用场效应原理工作的晶体管,具有输入阻抗高,热稳定性好,抗辐射能力较强,集成度较高特点。
5、场效应晶体管又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结型场效应管(Junction FET,缩写为JFE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ET,缩写为MOS-FET)。
其中,MOS管还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两种。
与BJT不同的是,FET只由一种载流子(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场效应管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
*6、场效应晶体管的三个极,分别是源极(Source)、栅极(Gate)和漏极(Drain)。
7、双极晶体管(BJT)是由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通过一定的工艺制作成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即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三极管。
8、晶体三极管两个PN结两个PN结,一个PN结为发射结,另一个PN结为集电结。
将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PN 结称为发射结;集电极与基极之间的PN结称为集电结。
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

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中,晶体管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电子器件。
作为一种用于放大信号和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晶体管在各类电子设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双极性晶体管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晶体管。
本文将介绍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双极性晶体管通常由三层半导体材料构成,其中两个外层为P型半导体,中间一层为N型半导体。
这三层分别被称为发射极(Emitter)、基极(Base)和集电极(Collector)。
通过外接电路的作用,可以控制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进而调节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
在基本放大电路中,双极性晶体管起到了信号放大的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以共射极放大电路为例来介绍双极性晶体管的放大原理。
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中,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极通过一个输入源与负载电阻相连,而发射极与地连接。
集电极则接在一个电源上。
当输入信号施加到基极时,双极性晶体管的发射极电流将受到控制,从而产生集电极电流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输出信号经过负载电阻时产生相应的增益,从而实现信号的放大作用。
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中,双极性晶体管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其静态工作点来描述。
静态工作点是指在无输入信号时,双极性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和基极电流的大小。
通过适当选择电阻和电源电压,可以使双极性晶体管处于饱和区或截止区工作。
当输入信号施加到基极时,双极性晶体管的工作状态将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集电极电流变化,实现信号的放大。
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
在广播电视接收机中,它被用来放大无线电频率信号,使其能够被扬声器播放出来。
在音响设备中,它被用来放大音频信号,使得音乐声能够有足够的音量。
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中,它被用来放大控制信号,使得处理器能够按照指令正确运行。
总结而言,双极性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是一种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
三联管结构名词解释

三联管结构名词解释1. 三联管的定义三联管是一种电子元件,也被称为双极性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简称BJT)。
它由两个PN结组成,其中一个为基极(Base),另外两个则为发射极(Emitter)和集电极(Collector)。
三联管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具有放大、开关和稳压等功能。
2. 三联管的结构2.1 PN结PN结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形成。
P型半导体中的掺杂物含有正电荷的杂质离子,而N型半导体中的掺杂物含有负电荷的杂质离子。
当P区域与N区域相接触时,形成了一个PN结。
在PN结上存在一个势垒,使得P区域中自由电子向N区域扩散,而P区域中空穴向N区域扩散。
这种扩散过程会产生一个内建电场,并在势垒两侧形成空间电荷区。
2.2 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三联管有三个引线,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发射极与N型区域相连,基极与P型区域相连,而集电极则连接在P型区域的另一侧。
2.3 NPN和PNP三联管根据三联管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NPN和PNP两种类型。
NPN三联管中,N型半导体为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P型半导体。
而在PNP三联管中,P型半导体则位于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N型半导体。
3. 三联管的工作原理3.1 放大功能三联管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放大功能。
当输入信号施加在基极上时,由于基区很薄,只需很小的输入信号即可控制大电流的通过。
当输入信号增加时,三联管会放大这个信号,并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到集电极上。
3.2 开关功能除了放大功能外,三联管还具有开关功能。
当输入信号施加在基极上时,若该信号足够大以使得基区被注入足够多的载流子,则会形成一个低阻抗通路从发射极到集电极,使得集电极上的电压接近于零。
这时三联管处于导通状态。
相反,若输入信号较小,则三联管处于截止状态,集电极上的电压接近于供电电源的电压。
3.3 稳压功能三联管还可以用作稳压器。
晶体管类型

晶体管类型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它是现代电子技术中最重要的基础元件之一。
晶体管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晶体管类型。
一、晶体管的基本原理晶体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半导体材料是一种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它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是由三个区域组成的:N型区、P型区和N型区,这三个区域被称为晶体管的结。
当一个电压被施加到晶体管的结上时,就会产生电流。
当电压为零时,晶体管是关闭的,当电压为正时,晶体管是开启的。
晶体管的开关状态由电压来控制,因此可以用来控制电流。
二、NPN型晶体管NPN型晶体管是一种常见的晶体管类型。
它的结构是由两个N型区和一个P型区组成的。
当电压被施加到晶体管的基极上时,就会控制晶体管的电流流动。
当基极电压为零时,晶体管是关闭的;当基极电压为正时,晶体管是开启的。
NPN型晶体管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放大电流、开关电路、振荡电路等。
在放大电路中,NPN型晶体管可以放大微弱的信号,使其变得更大,从而实现信号放大的目的。
三、PNP型晶体管PNP型晶体管是另一种常见的晶体管类型。
它的结构是由两个P型区和一个N型区组成的。
当电压被施加到晶体管的基极上时,就会控制晶体管的电流流动。
当基极电压为零时,晶体管是关闭的;当基极电压为负时,晶体管是开启的。
PNP型晶体管与NPN型晶体管的应用场景类似。
它也可以用来放大电流、开关电路、振荡电路等。
在实际应用中,PNP型晶体管常常与NPN型晶体管组合使用,以实现更复杂的电路功能。
四、场效应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特殊的晶体管类型。
它是由一块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具有一个源极、一个漏极和一个栅极。
当电压被施加到栅极上时,就会控制晶体管的电流流动。
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晶体管是关闭的;当栅极电压为正时,晶体管是开启的。
场效应晶体管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放大信号、开关电路、振荡电路等。
与传统的晶体管相比,场效应晶体管具有更高的输入阻抗和更低的噪声系数,因此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中具有更好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子技术 表面看 集电区: 面积最大
集电极 C N
基区:最薄, 掺杂浓度最低
c
基极 B
P
N
b
E
发射极
发射区:掺 杂浓度最高
e
微电子技术
1. 双极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双极型晶体管的放大原理归结为:
外部条件: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内部条件: 发射区掺杂浓度高; 基区薄且掺杂浓度低; 集电结面积大
到达集电结边界。只有少量空穴在基区中与电子复合。
微电子技术 ③ 集电极收集扩散电子 电子到达集电结边界时,遇到集电结强大的电场,此电
场的方向是电子产生漂移运动,而被“拉”入集电区,
构成集电极电流InC。此过程称为收集。 N+ IE
-InE
P区 空间电荷区 N区
P
InB
N
-InC
ICBO
-
+ + + + + +
InB
集电结N区边界
IE
InE IpE
空穴复合少数电子 N
E
发射结
+
集电结
N
P
N
C
集电区
IB VBE VBC
发射区
B 基区
IE E
N+
-InE
P
InB
N
微电子技术
IpE
C
IB B 电子在基区的扩散过程中,空穴会与那里的多数载流子电子 相遇而被复合。但如果:
a. 基区很薄
b. 基区空穴浓度很低(要求基区施主杂质浓度很低) 则这种复合机会将大大减少,以致绝大多数电子均能经扩散
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o InC IB
IC o IB
只与管子的结构尺寸和掺杂浓度有关,与外加电压 无关。一般 >> 1, 值在20 ~ 200之间。
微电子技术
IC o IB
管子做成后IC,与 IE 的比例关系基本固定,因此 能够通过改变 IB 的大小控制,这就是所谓三极管的电 流放大作用。 对于发射极电路,同样可定义交流电流放大系数 ,
微电子技术
2.3 双极型晶体管(三极管)
半导体双极型晶体管是电子电路重要器件, 它通过一定的工艺,将两个PN结结合在一起,由于 两个PN结的相互影响,使晶体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从二极管发展到三极管,这是一个质得飞跃。
按材料:①硅管;②锗管 按功率:①小功率管;②中功率管;③大功率管 按结构:①NPN;②PNP
微电子技术
半导体双极型晶体管在工作过程中,管 内有两种载流子(自由电子和空穴)参与导 电,双极型晶体管,简称晶体管或三极 管。 或BJT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微电子技术
两种类型的三极管基本结构:
NPN 型
集电极collector
符号:
C
N
PN结
集电区 集电结 基区
改变。三极管的控制过程表示如下:
VBE
IE
IC
微电子技术 ④.电流传输过程能够得以实现的内部原因,完全是由于: ⓐ基区很薄 ⓑ基区掺杂浓度较低。 很薄的基区将两个偏置相反的PN结联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使该整体具有放大信号的能力,而非两个孤立的 二极管。 因此ⓐ ⓑ两点是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的内部条件。
+ + +
+
内电场方向
IpE
IB
集电区和基区的少子在外电 场的作用下将进行漂移运动 而 形 成 反向饱 和 电流 ICBO 。
VBE
VBC
ICBO 在三极管内部的传输过程不 参与导电,可忽略。
N+ IE
-InE
P
InB
N
-InC
ICBO
微电子技术 Ic
IpE
IB
结论: ①.
VBE
VBC
在N+PN管内,空穴的传输过程包含三个基本环节: 注入→ 扩散(少量被复合) → 收集
4
VCE
100A 80A 60A 40A 20A IB=0 12 VCE(V)
P
N
3 2
VBE
IE
1 3
6 9
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VBE>0, VBC>0 特点:失去放大能力,即IC=βIB不成立,即IB不能控制IC 的变化。
截止区
IC
IC(mA ) 4
VCE
微电子技术
100A
微电子技术
一般,基区电子浓度远大于发
射区空穴浓度, InE >> IpE , IpE 数值很小,一般可以忽略。
C
N
B P N
基区:最薄, 掺杂浓度最低
N+
IE
-InE
P
N
IpE
E
IB
发射区:掺 杂浓度最高
VBE
VBC
微电子技术 ② 基区载流子的扩散与复合
浓度差 向前扩散
N+发射区电子
基区电子 N+ P
微电子技术
3 三极管的输入特性与输出特性
N
IC IB
(1). 输入特性曲线(以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 IB=f(vBE) VCE=const
当VCE=0V时 相当于发射结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 当VCE≥1V时 VCB= VCE -VBE>0,集电结已 进入反偏状态,开始收 集电子, 基区复合减少。
4
100A
饱和区
3 放大区
80A
60A
40A
2
1 截止区 0 0 5 10 15
20A
击穿区
I B 0A
20
VCE / V
放大区
IC(MA)
IC
微电子技术 当VCE大于一定的 数值时,IC只与IB 有关:IC=IB。
N
IB
4
VCE
100A 80A 60A 40A
P
N
3 2 1
微电子技术
传输到集电极的电流 发射极注入电流
I nC 即 : o IE
IC o IE
为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它只与管子的结构尺寸 和掺杂浓度有关,与外加电压无关。一般 = 0.90.99。不
能有电流放大的作用,但因为在收集极允许介入阻抗很大的 负载,因此可获得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
P
B
N E VBE B C VBC
VBE
VBC
Exit
微电子技术 载流子的NPN管传输经历三个阶段: ①多数载流子注入 BE结加有正向偏压: 基区空穴在正向偏压下扩散到发射区,IpE
发射区电子扩散到基区,InE N+
IE
-InE IpE; IpE
E C
IB
VBE
B
VBC
VBE
VBC
80A 60A 40A 20A IB=0 12 VCE(V)
N
IB
P N
3
VBE
2
1
IE
IB=0,IC=ICBO,VBE< 死区电压,称为 截止区。
3
6
9
条件:发射结、集电结均反偏 VBE<0, VBC<0 。 特点:IB = 0时,IC ≈IE=ICBO=0,三极管CE间为开路。
半导体三极管的型号
微电子技术
满足放大条件的三种电路:
E B 共基极 C B E 共发射极
C
E B C 共集电极
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E表示; 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B表示。 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C表示;
微电子技术 (以NPN为例) 共基极内部载流子传输过程:
E C
N+
微电子技术
国家标准对半导体三极管的命名如下: 用字母表示同一型号中的不同规格 3 D G 110 B 用数字表示同种器件型号的序号 用字母表示器件的种类 用字母表示材料 三极管 第二位:A锗PNP管、B锗NPN管、 C硅PNP管、D硅NPN管 第三位:X低频小功率管、D低频大功率管、 G高频小功率管、A高频大功率管、K开关管 例如: 3AX31D、 3DG123C、3DK100B
VBE
IE
3
6
9
20A IB=0 12 VCE(V)
条件:发射结正偏, VBE>0, 集电结反偏 , VBC<0 特点:(A)有放大特性: (B)有恒流特性: IC与VCE无关。
饱和区
IC
N
IB
IC(MA)
此区域中VCEVBE微电子技术 ,集电结 正偏,集电极电流不再受 基极电流的控制. VCE0.3V
B E 箭头方向表示 发射结加正向 电压时的电流 方向
基极base
P
PN结
发射结
发射区
N
发射极emitter
微电子技术
PNP 型
集电极collector 集电区 集电结 基区
符号:
C B E 箭头方向表示 发射结加正向 电压时的电流 方向
P
PN结
基极base
N
PN结
发射结
发射区
P
发射极emitter
P
N
VCE
VBE
IE IC
IB
b IE
c e
VCE
VBE
共射极放大电路
微电子技术 IB/A 0.5V 0V
80
60 40
死区电压, 硅管0.5V, 20 锗管0.1V。
VCE 1V
0.4
0.8
VBE/V
输入特性曲线
微电子技术 (2)输出特性曲线
IC=f(VCE) IB=const
Ic / mA
微电子技术
对于共基电路,同样可定义交流电流放大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