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0-3级
切片
4-13 级
14-21 级
无尺度、瓦片数据
环保 水利
工商
房产
规划
政务电子地图
税务
保密处 理插件 (动态)
部门 专题 数据
……
公安
优先使用通过测评软件,注重售后服务质量
验收、平台开通与成果归档
试点项目:国家测绘局组织验收 国家测绘局、省国土资源厅、市政府 三方共同开通
推广项目: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验收 省国土资源厅、市政府共同开通
成果分别向国家测绘局、省国土资源厅归档
五、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进展与目标
全国进展:自下而上,稳步推进!(市、省、国家)
试点城市
53个 7个
市县级
推广计划
130个
2006
2007、2008、2009
2010
2015
整体架构:一纵三级 两横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
一、 概念 - 是什么? 二、 建设的必要性 - 为什么要建? 三、 建设的内容 - 建什么? 四、 组织实施 - 怎么建? 五、 进展与目标 - 有什么要求? 六、 体会
一、什么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利用“数字地球”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NSS)、遥感 系统(RS)为手段,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城市信息系 统,旨在通过巨量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实 现分享,并能以三维虚拟现实的形式为政府决策和百姓生 活、工作、出行和娱乐等提供所要即所得的服务
重复采集和 处理!!
需要专业人 员、设备、
软件!!
部门核心业务和空间数据分布在不同系统中 缺乏数据的有效集成和关联,孤岛现象严重 不能有效流动和复用,规模效益不高 不能适应快速共享交换和集成管理的要求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省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工作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今后更加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团结协作,进一步加快实施“数字青海”空间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我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目标及内容
目标: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依托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构建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借助网络环境,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内容: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更新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共享接口标准及规范等运行机制,分建共享,实现互联互通,为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的应用整合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体系建设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社会公众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维护系统。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14•【字号】镇政办发[2011]221号•【施行日期】2011.09.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法商法总类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意见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221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九月十四日关于开展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意见(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项目立项的批复》(国测国发〔2011〕14号),我市被列入2011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江苏省测绘局和我市合作共建。
为贯彻落实批复精神,争取用2年的时间完成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部分示范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加强协调。
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联合协作,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2.需求导向,深化应用。
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需求为宗旨,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应用的深度、广度和效益,以应用促发展。
3.完善标准,共建共享。
加快制定、完善统一的地理信息标准规范,加强标准贯彻落实和宣传;完善信息交流交换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4.注重服务,保障安全。
正确处理应用服务与保障安全的关系,积极推动基础地理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务求取得实效;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的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安全监管,确保信息安全。
二、框架构成1.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

浅议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摘要: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推进政府部门间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为政府辅助决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为社会民众提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
本文以潮州地理空间框架为研究重点,介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背景、建设目标,并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概述“数字化城市”广义上讲,是指城市的信息化,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
“数字城市”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是对城市发展方向本质性的一种描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数字化城市是狭义的概念,就是要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通过政府的组织行为,对城市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有效地整合,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城市信息体系;建设具有统一信息平台和完善的各类信息数据库;开发地理信息、专业应用、社区服务等一系列应用工程,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革命性的手段,使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
也就是说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使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数字城市”从信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新的社会系统。
通过它人们能够实现自由创造、共享信息和知识。
相对于目前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系统而言,“数字城市”实际上是一种数字革命。
它包括城市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城市的各个方面,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再现,并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起源和发展1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起源和发展摘编/周世咏智慧城市研究院主任深圳市贝尔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引言:在人们大谈特谈智慧城市的时候,有一群人仍在数字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耕耘,他们就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
本文摘编自“创新理念,共谋发展,构建数字中国,探索智慧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根据演讲人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的报告摘编而成。
在此分享给中国从事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建设的全体同仁。
正文:一、启动智慧城市的试点首先要理清思路从测绘来说,数字中国一直在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已初步完成。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我们国际共同的考虑,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是抢占“数字地球”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地理空间框架的概念我们都讲了,这项工作在2006年我们和国务院信息办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
共同确定了这个框架的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中的核心也是我们的数据体系,几大体系是辅助支撑的。
我们的数据体系内容包括多尺度、多要素、多类型、多时相的数据。
多尺度我们从400万到1:500,多类型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4D,我们也有一些新的产品逐渐要出现,DSM、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立面街景,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发展要纳入到我们的标准体系来。
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来规范和支撑框架建设,所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标准,同时我们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来指导,构建了全国系统的组织运行体系,同时向各个方面提供服务,服务体系在网络化时代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地理空间框架在五大体系支撑下,通过国家、省和市,国家、省、市都在按这个框架模式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建国家层面的框架,整体层面按照我们这个要求建设,市里也是这样。
二、地理空间框架的互联互通现在国家层面的这个框架体系应该说已经营运,初步建成了,数字城市也在全国的近300个城市推动起来了,省级框架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省级框架建设的层次有的快有的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及应用

工程建设与设计Construction&Design for P roject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及应用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eospatial Framework of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孙蓬勃,王梓蔚,叶涛(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鲁木齐830002)SUN Peng-bo,WANG Zi-wei,YE Tao(Xinjiang Corps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Group)Co.Ltd.,Urumqi830002,China)【摘要】介绍了兵团地理空间框架的总体目标,详述了数据加工建库、平台建设、政策机制、标准规范等建设内容,展示了该框架的公众服务系统、领导用图系统等的应用情况,形成了兵团各部门、师(市)、团场(镇),权威的、唯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服务平台,为兵团数据的共建共享、公共管理、社会公众提供思路。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corps geospatial framework,and detail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data processing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platform construction,policy mechanisms,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etc.,and show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work's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leadership mapping system.Forme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divisions(cities),regiments(towns)of the corps,the authoritative and unique geospatial framework data service platform,providing ideas for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 he corps data,public management,and the public.【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理空间框架;共建共享[Keywords]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geospatial framework;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中图分类号】P217【文献标志码】B[D01]10.13616/ki.gcjsysj.2019.05.318【文章编号】1007-9467(2019)05-0262-041引言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对生产生活的作用日显重要。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

3年第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每天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工作重点逐步由物质生产转向信息处理,我们逐渐步入了数字时代。
当前,国际上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定位是“找不出哪一类生产和生活信息与地理空间数据无关”,地理空间数据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建设需求日益突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代表的新一代地理信息应用技术为城市管理、人们生活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初步实现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整合集成,在交通管理、市政服务、地下管网、公安消防、人口管理、旧城改造、土地管理、应急联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资源合理配置,优化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一个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为“数字城市”提供统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各部门、各行业的分散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如空间基准不一、时间不一、内容不一等问题,使城市信息化在高起点上健康发展。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依据统一的标准和技术建立起来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其基础建设内容可归纳为“一库、一平台、一政策”。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和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库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地理空间框架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建设方案

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城市规划、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领域,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已经成为决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因此,建设一个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一、系统框架该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的框架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
1.数据采集在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中,数据采集是基础的环节。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手机定位、传感器等。
通过这些手段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地图、影像、位置数据、环境数据等,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的存储、处理和服务。
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的核心。
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存储系统。
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在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中,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呈现给用户。
4.数据服务数据服务是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环节。
可以通过构建各种数据服务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将数据展示给用户,并提供丰富的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接口和应用程序获取到他们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二、系统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手机定位、传感器等。
2.数据存储功能:建立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数据处理功能:利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4.数据服务功能:构建各种数据服务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将数据展示给用户,并提供丰富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测绘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文件国测国字[2006] 35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副省级省会城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所属有关单位: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
近年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统筹协调和监管力度不够,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自主保障能力不强;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低,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加快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完善保障环境,推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 二) 基本原则是:(1) 统筹规划,加强协调。
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联合协作,防止各自为政。
(2) 需求导向,深化应用。
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需求为宗旨,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应用的深度、广度和效益,以应用促发展。
(3) 完善标准,共建共享。
加快制定、完善和统一地理信息标准规范,加强标准宣传和贯彻落实;完善信息交流交换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4) 注重服务,保障安全。
正确处理应用服务与保障安全的关系,积极推动基础地理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务求取得实效;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的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安全监管,确保信息安全。
二、框架的构成( 三)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其中,数据体系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也是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的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是宗旨,共建共享是关键,基础设施是支撑,政策法规标准是保障。
( 四)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一个全国统一的整体。
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总体结构、数据体系、标准体系、网络体系和运行平台等方面是统一的和不可分的。
( 五) 测绘部门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主体,拥有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建设。
国家、省级和城市测绘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对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分别为全国1:50000-121000000 、省级1:moo-1:10000 和城市1:500一1:2000 等比例尺数据,并通过不同地区、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丰富和完善数据体系,实现信息更新。
三、“十一五”目标( 六) 到2010 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确保全国测绘基准的完整统一;实现多分辨率、多类型遥感影像对陆地国土的必要覆盖,明显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自主保障能力;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其中1:50000 基础地理信息对陆地国土的覆盖率达到95% 以上,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实现必要覆盖,1:2000 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基本覆盖县级以上城镇,内海水与领海基础地理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制定一批关键、急需和适用的技术标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应用服务主体之间基本建成基础地理信息目录和交换体系,明显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网络化服务水平;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基本满足国家机关决策、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 建成政府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为全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服务;培育若干地理信息产业基地,明显增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重点任务( 七) 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大地控制、正射影像、地表覆盖、高程、交通、水系、地名、境界、地籍测量等数据的获取,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加快西部1250000 地形图空白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对现有1:5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和更新。
加快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中东部地区重点加快信息更新和整合,西部地区着重提高信息覆盖率。
积极推进市、县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整合地形图、地籍图和规划图等方面数据,形成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 八) 加强基础地理信息公益性应用服务。
加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开发,支持政府基础地理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系统。
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经济与社会为政府决策、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城镇管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提供服务,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 九)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妥善处理基础地理信息利用与保密的关系,鼓励对基础地理信息的增值开发和商业化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采购,重点支持海量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集成管理、网络共享、安全处理等方面技术装备和软件产品的自主开发,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
大力支持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推动导航定位、智能交通、电信服务、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 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步伐,建设陆海统一、三维、动态的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和覆盖全国的卫星定位服务系统。
在国家统筹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加快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以及导航卫星系统应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先进航空遥感平台。
依托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监测系统,逐步推进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中心与同级政府数据交换中心互联互通,推动测绘部门内部和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 十一) 健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加强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重点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分级分类管理、信息使用权限管理、信息采集与更新、信息交换与共享、信息开发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建立和完善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重点加快信息要素分类编码、信息更新和质量控制、数据库建设和产品模式、信息网络传输、交换和服务、信息安全保密处理等标准规范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逐步建立标准和产品一致性测试认证制度。
( 十二) 加强试点示范工作。
联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稳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应用服务系统建设和信息维护、更新等方面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在资金投入、信息共享、信息更新、绩效考评和国产软硬件应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成功经验。
重点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县域经济信息化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等试点示范工作,有效地支持城市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保障措施( 十三) 加强统筹规划和联合协作。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服务,将其纳入各级基础测绘规划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并确立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按照“一数一源”和“权威部门提供权威数据”的原则,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协作,建立健全分工明确、互利互惠、顺畅高效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和协同更新机制;引导和督促各部门、各地区在建立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时,依法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
( 十四) 加大投入力度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公共财政对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绩效考评机制,制定评价标准,严格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公共财政投资建设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应当向公益性事业无偿提供,并尽可能方便全社会使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地理信息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投入,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 十五〉加强安全保障和市场监管。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分级保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应用。
加强地理信息市场准入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和信息安全监管,依法打击侵权盗版、非法采集和发布数据以及各种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信息安全,维护市场秩序。
( 十六) 加大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
大力宣传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的良好环境,拓展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发挥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积极开展相关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服务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测绘部门和信息化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沟通协作,认真组织实施。
测绘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重点做好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集成和分发服务工作。
信息化部门要担负起政府参谋与助手的职责,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在政策法规、总体规划、共建共享、应用服务等方面做好支撑工作。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