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_数字九台_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_王子臣

第35卷第12期2012年12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35,No.12Dec.,2012收稿日期:2012-09-03作者简介:王子臣(1971-),男,吉林辉南人,高级工程师,硕士,2008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字城市建设工作。
“数字九台”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王子臣,王铮(吉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吉林长春130051)摘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一个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本文以“数字九台”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的成果阐述了县级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应用。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九台;地理空间框架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867(2012)12-0077-02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Jiutai"Geo -Spatial FrameworkWANG Zi -chen ,WANG Zheng(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enter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51,China )Abstract :Digital city geo -spatial framework is a city space basic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is also the basic component of 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It is the carrier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basic support of the digital city's implementation.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Jiutai geo -spatial framework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county -level digital city.Key words :digital city ;digital Jiutai ;geo -spatial framework0引言2010年6月22日,国家测绘局、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测绘局、九台市人民政府在长春市举行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确立了“数字九台”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3.1、总体目标
➢ 建立区域内统一的标准〔空间参考、数据处理、 软件接口等
➢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载体,整合各类资源 ➢ 建设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实现纵横向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节
约资金,消除信息孤岛
18
3.2、基本原则
➢ 统筹规划,加强协调 ➢ 立足需求,深化应用 ➢ 统一标准,共建共享 ➢ 注重服务,保障安全
XX省人民政府令第271号 《XX省地理空间 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 交换和共享的范围 领导、协调机构 工作职责
12
2、有关政策
浙政办 [2012] 105号《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地 理空间框架建设 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应用的通知》 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项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明确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 统一性、权威性和标准性
19
3.3、总体架构
20
3.3、总体架构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基础地理信息 数据体系
政策法规 与标准体系
目录与 交换体系
组织 运行体系
公共 服务体系
测绘 基准
基础 地理 信息 数据
管理 系统
支撑 环境
面向 服务 的产 品数
据
目录 与元 数据
专题 数据
交换 管理 系统
支撑 环境
地图 与数 据提
供
在线 服务 系统
测〔2011〕42号 • 《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的通知》〔浙政办
[2012]105号 • ………………………………………
8
2、有关政策
20XX《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国测国字[2006]12号《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
示范应用介绍

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一期工程1:10000地形图测绘像片调绘
五、居民地及设施 9.将居民地内的破坏房屋、废墟表示为普通房屋,整体拆迁区 域缺少地类界区分范围; 10.补测房屋范围与实地情况不符、出现矛盾未做合理性、协调 处理; 11.漏表示牲口棚符号,有“牲”无牲口棚符号; 12.采掘场乱掘地表示不合理; 13.漏绘机井;漏表示机井房。
九、控制点普查 1. “采集的经纬度”栏,经纬度填写与“备注”栏填写内容矛 盾(如:位环境发生变化未找到、无法通行未到达点位等) ; 2. 近景照片拍摄过远,不易判别与周边地物的相互关系; 3. 部分点“距离地面比高”填错; 4. 部分点点点名填错; 5. 部分完好的三角点普查统计表中未填写经纬度。
第二章 像片调绘问题
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一期工程1:10000地形图测绘像片调绘
一、提交资料 1.提交的调绘成果(纸质像片)与数据不一致,调绘图面中的 部分地物与提交的相应数据不一致。
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一期工程1:10000地形图测绘像片调绘
二、普遍性问题 1.外业调绘的技术路线存在偏差,修测更新未依据和有效利用 上一代原图,也没有完全执行先室内判调,后外业核查、补 调或补测,再内业编辑的技术路线,直接采用现有影像资料 作业;新测区域也没有参考上一代原图作业。如:上一代原 图上未发生变化的一般堤、路堤多数图幅错表示为机耕路或 双线路,使原图堤上高程矛盾,图面不合理;
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一期工程1:10000地形图测绘像片调绘
二、普遍性问题 2.外业调绘普遍没有利用立体影像。如:沟、坎、陡岸、陡 崖、 冲沟、路堤、路堑等地物需要配置立体描绘的地物,由 于未利用立体影像,产生的漏调、漏绘、错绘或移位; 3. 调绘像片制作质量不佳,影像发虚、色调不均匀、纹理损失 较大,不利于外业判读; 4.有云和云影遮挡地物,未用相关影像替换,影响判读; 5.丢漏地物要素现象比较普遍; 6.丢漏地物要素属性说明;或属性调注错误现象较多;
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奠基美好未来

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奠基美好未来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战略要地。
徐州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造林十佳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区域不断扩大。
围绕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定位,徐州坚持生态环保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走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之路,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绿色城市已屹立于淮海大地。
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由于市区基础测绘工作取得的成绩,江苏省测绘局把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数字城市试点项目上报国家测绘局。
经过积极争取,徐州市被列为江苏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试点。
该项目于2007年5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由国家测绘局、江苏省测绘局和徐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建设,总投资1500万元。
通过试点建设,形成徐州统一、权威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建设数字徐州奠定基础,并通过试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示范和指导。
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概况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是徐州市地理数据的基础参考框架,是数字江苏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发展和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与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对于城市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位置进行整合和实现信息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运用3S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以4D产品为主体,建立覆盖整个城市的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的空间数据集及数据管理平台,并逐步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更新、维护、管理机制,以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及分发服务体系,根据土地房产等部门的应用需求,开发相应的专项应用系统,从而提高城市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社会服务能力。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百度.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二O一一年五月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审批单位:编写单位:审批意见:编写者:编写日期:年月日审批者:审核者:审批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目录概况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工作内容 . ............................................................................................... 1 第一部分航空摄影测量 .. (3)3 航测概述 (3)3.1 项目主要内容 . (3)4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的资料情况 . (3)4.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 (3)4.2 已有资料情况 . (3)5 引用文件 (4)6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5)6.1 产品规格 . (5)6.2 分幅及编号 . (5)6.3 图名选取及图幅整饰 . (5)6.4 数据格式及命名 . (6)6.5 航测主要技术指标 . (6)7 航测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7)7.1 成图基本方法 . (7)7.2 作业流程图 . (7)8 航测控制测量 . (8)8.1 基础控制测量 . (8)8.2 像片控制测量 . (8)9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 (12)9.2 资料准备 . (12)9.3 数字影像数据的处理 . (12)9.4 航线拼接 . (12)9.5 相对定向 . (13)9.6 选择加密点 . (14)9.7 区域网平差与绝对定向 . (15)10 外业调绘 (16)10.1 一般规定 (16)10.2 调绘内容 (17)11 航测数据采集与编辑 (21)11.1 基本原则 (21)11.2 采集内容 (21)11.3 图幅接边 (25)12 数字高程模型(DEM采集 (26)12.1 基本要求 (26)12.2 DEM 的制作流程 . (26)12.3 DEM 的检查 . (28)12.4 提交成果 (29)13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 . (29)13.1 基本要求 (29)13.2 DOM 制作流程 . (29)14 DLG 数据入库 (32)14.1 数据格式及命名 (32)14.2 空间数据库产品的数据处理原则 (32)14.3 数据分层及属性结构 (32)16 上交资料 (34)16.1 上交资料清单 (34)16.2 上交资料文件放置目录 (35)第二部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 ...................................................................................3717 平台数据集主要内容及任务 (37)17.1 数字线划图(DLG ) (37)17.2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37)17.3 数字高程模型(DEM (37)17.4 元数据 (37)18 已有资料情况 . (37)19 引用文件 (38)20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38)20.1 产品规格 (38)20.2 数据格式及命名 (38)21 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39)21.1 作业流程图 (39)21.2 数据提取 (39)21.3 地名地址数据扩充 (43)21.4 数据重组 (44)22 质量保证体系 . (51)23 上交资料 (51)23.1 上交资料清单 ............................................................................................. 51 第三部分专题数据库 ..........................................................................................................5324 专题数据建设概况 (53)24.1 项目范围 (53)25 已有资料情况 . (53)26 作业依据 (53)27 技术流程 (53)28 三维建模技术要求 (55)28.1 坐标系统 (55)28.2 建模类型 (55)28.3 建筑物建模技术要求 (55)28.4 地形模型技术要求 (57)28.5 后期处理 (58)28.6 数据分块 (58)28.7 数据命名规则 (58)29 街景数据 (58)29.1 数据采集范围 (58)29.2 基本要求 (59)30 三维模型质量控制 (59)30.1 底图数据的比对及处理 (59)30.2 内业模型制作及贴图质量控制 (59)30.3 地形数据质量控制 (60)31 成果检查验收 . (60)32 成果资料上交 . ............................................................................................. 60 附件........................................................................................................................................61附件1 数字****1:2000 DOM 、DEM 、DLG 范围图 (61)附件3 地址分类代码表 ....................................................................................... 67 附件4 城市三维建模范围 .. (78)概况1 项目来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来源于国家测绘局开展的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工作。
gis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gis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管理、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GIS可以将地理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进行整合,帮助用户进行地图绘制、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因此,对GIS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地理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促进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方面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GIS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推动地理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三、研究内容1. 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2. GIS项目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情况调研3. GIS项目的成本投入和收益分析4. GIS项目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分析5. GIS项目的政策环境和法规政策调研6. GIS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GIS技术最新发展情况和行业应用现状。
2. 实地调研法:对GIS项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
3. 问卷调研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潜在用户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调查,获取他们对GIS项目的需求和看法。
4. 成本收益分析法:对GIS项目的运营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
五、研究结果1. 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发现,GIS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GIS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2. GIS项目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情况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研法,本研究发现,GIS项目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应急管理和城市交通规划方面,GIS技术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3. GIS项目的成本投入和收益分析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本研究发现,GIS项目的成本投入主要包括硬件设备、软件采购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但是由于GIS项目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为相关行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地理空间数据云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方便用户获取和共享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应运而生。
本实验旨在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了解其数据资源、功能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资源;2. 掌握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的基本功能;3. 学会使用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进行数据获取和共享;4. 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简介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以下简称“数据云”)是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建设的一个全国性的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平台汇集了国内外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包括遥感影像、地形数据、行政区划、地名地址等,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服务。
2. 数据获取(1)登录数据云平台首先,用户需在数据云平台注册账号并登录。
登录后,用户可以浏览平台提供的各类数据资源。
(2)数据搜索与筛选在数据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分类、地区等多种方式搜索所需数据。
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数据类型、时间、分辨率等条件进行筛选。
(3)数据下载找到所需数据后,用户可以点击“下载”按钮,根据提示进行下载。
数据云平台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如tif、shp、kml等。
3. 数据处理(1)数据导入将下载的数据导入到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如ArcGIS、QGIS等。
(2)数据编辑在GIS软件中,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编辑、修改和更新。
(3)数据分析利用GIS软件的功能,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属性分析等,以提取有用信息。
4. 数据共享(1)数据上传用户可以将自己处理好的数据上传至数据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2)数据发布在数据云平台,用户可以将数据设置为公开或私有,供他人浏览和下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获取了所需地理空间数据,并学会了使用数据云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共享。
2. 实验分析(1)数据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资源,方便用户获取所需数据。
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 I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范围 (6)2. II 数字工程体系概述 (7)2.1 数字工程管理定义 (8)2.2 数字化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素分析 (10)3. III 技术背景与现状 (11)3.1 数字化工程管理平台的现状 (13)3.2 当前市面上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分析 (14)3.3 技术可行性分析 (15)4. IV 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17)4.1 目标市场分析 (18)4.2 用户需求与行为研究 (20)4.3 竞争情报分析 (21)5. V 经济可行性分析 (23)5.1 资金需求与筹措方案 (25)5.2 成本收益分析 (26)5.3 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27)6. VI 法律与法规应用 (29)6.1 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31)6.2 合规性要求 (31)7. VII 项目管理平台方案概述 (33)7.1 功能需求设计 (34)7.2 技术架构定义 (35)7.3 数据分析与信息展示 (37)8. VIII 风险评估与管理 (39)8.1 风险识别 (40)8.2 风险分析与缓解策略 (42)8.3 持续监控机制设计 (43)9. IX 实施计划 (45)10. X 结论与建议 (46)1. I 内容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在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及增强项目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全面综述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平台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案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客观的分析依据。
当前市场上已涌现出多种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平台,这些平台涵盖了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
它们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实时共享、智能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协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及概况1.1.1 项目的基本情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是党和政府制定的重要国策,“数字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契机。
通过“数字城市”建设,将城市信息资源管理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结合,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
项目名称:“数字某”地理空间框架及示范工程建设业主单位:某市规划和建设局技术支持单位: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建设内容:通过整合某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建设某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某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某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某市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作为本项目的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周期:1年;项目总投资:1110万元人民币。
1.1.2 项目业主单位及技术支持单位概况某市规划和建设局的职责: 主要是负责贯彻城乡规划、测绘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详和各类专业规划;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办理《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市政工程及各类管线的放线、验线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违反《城乡规划法》的各项活动执法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活动的选址定点和方案审批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
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由四川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和四川省测绘档案资料馆于1997年7月合署成立,是四川省测绘局直属事业单位。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科研项目、基础地理数据采集、4D产品生产、卫星遥感及其应用、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分发,提供省内各种比例尺密级地形图、三角点、水准点成果,提供省内各种分辨率卫星和航空影像,提供各种比例尺挂图、图集,承担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图制图工程,写真级彩图喷绘、工程图纸复印、地图覆膜、测绘档案查询、测绘技术咨询。
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多个“数字城市”建设项目,具备较成熟技术支持经验。
1.1.3 项目提出的依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十一五”期间某市科技事业发展的进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工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技术提升传统的信息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共享以及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专业信息服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国家测绘局把“数字某”确定为2010年“灾后重建”项目。
按照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某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投资、联合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确定项目建设模式。
某市人民政府是项目建设主体,某市规划和建设局为项目建设单位和成果接收单位,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为项目建设技术支持单位。
1.1.4 项目预期目标数字城市的建设战略目标是将地区地理信息资源和相关的专题进行有效的融合,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数字某”项目建设目标是计划从2010年5月开始用1年的时间,对相关专业部门、专题数据及网络、科技资源、技术标准等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整合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和地理空间数据资源,收集整理覆盖某市所辖区域的1:25万、1:5万、1:1万以及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改造某市已有1:500 地理空间数据,完成及数字城管信息、应急联动指挥相关的数据改造、整合;建设某市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市范围矢量数据库、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库及数字城管信息、应急联动指挥的专题数据库;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经数据的整合加工、服务功能的开发完善,建立某市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2.1 项目建设内容“数字某”建设规划包括:(1)政策引导:通过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的管理,形成了一种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氛围,对符合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和“数字城市”建设需要的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2)信息共享:明确凡通过财政资金安排的信息化项目的成果,其所有权归市政府所有,积极促成主要职能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3)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和着手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等一系列具有基础性和共用性的系统建设,为本地区信息的集成奠定技术基础。
(4)应用示范:在信息共享和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系统平台在规划、国土、城管、公安、环保等部门的应用示范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5)逐步推进:在实施策略上,重点做好协调管理工作;完善的思路,先安排具有示范和促进作用的项目,解决有关问题,再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果的效果决定是否推广。
因此,制定项目建设内容如下表所示:1.2.2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110万元人民币在项目总投资中,资金来源:国家测绘局、四川省测绘局投入500万元人民币;某市人民政府投入500万元人民币;业主方自筹110万元人民币。
1.3 问题及建议1.3.1 项目实施的关键“数字某”建设项目内容多,涉及范围大,对基础数据的应用、专题数据收集整理都必须及某市多家政府机关、专业部门深度联系。
因此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组织机构是保障;同时,示范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相关部门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各领域、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也很关键。
项目建设周期为期1年,时间紧迫,因此做好前期设计以及及某市各政府机关、相关专业部门的沟通协调是按时完成项目的关键。
1.3.2 建议1)切实加强对“数字某”建设的认识作为地震灾区,某市已全面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期,国家、省测绘局加大了对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某市政府也急需提高更为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因此,将“数字某”建设纳入相关领导工作议程中,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建设工作,报市财政局审批,明确政府采购以及项目招标范围,完成某市政府审批流程,并提交国家测绘局批复,尽早实现某市发展的新跨越。
2)认真落实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应用国家、省、市关于灾后重建优惠政策的有关政策规定,依法保障和落实各种投入,尤其是随着后重建时期的来临,要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尽早实施“数字某”建设工程。
3)加强合作及交流“数字某”建设项目内容多而且涉及多个政府机关、专业部门,因此必须完善政策支撑,加大合作交流的力度。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成果的全面推广,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4)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数字某”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相结合,全面提升相关专业科技人才管理和应用水平,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5)加强应用宣传及市场推广工作“数字某”建设工程是面向某市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大众的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项目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推动某市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务科学决策能力的发展思路,因此,各级政府及各相关专业部门应积极宣传其功能,以示范工程为样板,加大应用范围和力度,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真正体现项目建设的实际意义,形成一套完善的项目建成后系统运行及维护机制。
第二章项目区域经济现状及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2.1 某市自然人文及经济现状某市古称利州,位于四川省北部,四川盆地西北缘,嘉陵江上游,地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地理座标在北纬31゜31′至32゜56′,东经104゜36′,至106゜45′之间,北及甘肃省武都县、文县、陕西省宁强县、南郑县交界;南及南充市的南部县、阆中市为邻;西及绵阳市的平武县、江油市、梓潼县相连;东及巴中市的南江县、巴州区接壤。
幅员面积16313.78平方公里。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辖利州、元坝、朝天3区和青川、旺苍、剑阁、苍溪4县。
全市总人口303.76万。
州内汉族占人口的大多数,亦有回、藏、满、羌、苗、壮、白、蒙古、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散居,以回族较多。
市人民政府驻地某市利州区。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为米仓山西段摩天岭南麓及龙门山的交接地带,其中大草坪海拔3837 米,为全市最高峰。
北部为米仓山中山及川北低山的交接地带,东北部光头山位于米仓山南麓,仍为中山及低山交接带,西南部地处龙门山北段东南端,地形以低山为主,向东南倾斜。
南部地带地势已降至海拔400-600米左右,市内水系流向及地势走向一致,流向东南出境,全为嘉陵江水系。
某市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明代后一直为历代州、府、郡、路首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诞生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自然风光秀美,名胜古迹众多。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主体地段纵贯全境,享誉中外的皇泽寺、千佛崖、三国遗址、古栈道驰名中外,正在筹建的“世界女儿长城”,更加突出某的女性文化色彩。
某是四川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中药材以及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建筑材料、食品饮料、水电、煤炭、纺织、制药等工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某资源丰富,已探明可供工业采用的矿藏30多种,储量较大的有煤、黄金、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白云岩、陶土等。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的加快,灾区经济持续发展,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2 国家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随着许多地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发展迅速,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建设方面,已经开发出一批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一些城市加大力度,从整体上推进了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使“数字城市”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政策引导、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逐步推进”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城市”建设模式。
为使测绘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及发展,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推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国家测绘局在2006年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个城市参加了试点及推广工作,今后还将以每年几十个城市的速度递增。
在一些发达城市的带动下,很多信息化进程快的二级城市甚至三级城市的热情高涨,也开始积极申请建设数字城市。
2008年,国家测绘局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有关精神,出台了《关于为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若干意见》(国测办字[2008]11号),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认真总结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择优遴选一批地级市加快推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加大推广力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