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环保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如捡拾垃圾、植树造林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运作和人际关系。

3.科技创新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机器人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文化传承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5.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开展生命教育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让学生珍爱生命,关注身心健康。

以上仅是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的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主题的活动可以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课型及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课型及指导策略

3、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学会小组合作和组 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
4、让学生进行下一步活动计划。
5、让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
22.10.的202继0 续与深入。
h
24
1、中段指导课一般教学过程怎样?
(1)、教师对前期活动开展作阶段性回顾
(2)、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
●思考:中段指导课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在中 段指导课要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指导?
22.10.2020
h
23
中段指导课意义
通过学生对本小组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交流:
1、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 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2、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在活动 中及时反思总结。
人与社会——如何能让市政规划时重视老城区 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
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 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及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现 象,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
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 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得血吸虫 病。
22.10.2020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 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计划。
22.10.2020
h
18
选题指导课
5、选题指导课,指导教师指导些什么?如何 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但并不意味着指导作用因此而可削弱。
●目前这方面问题表象看: (1)指导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
选题指导课
●在主题设计阶段,指导些什么? (1)对学生主题确定指导; (2)对学生活动研究方案制定和完善方面指导; (3)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过程和方法”方面指导; (4)对学生活动组织形式的确立的指导; (5)对学生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方面指导; (6)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安全方面指导; (7)对学生实践活动必要的工具、材料等方面指导; (8)对学生聘请另外指导教师指导; ……

《手工编织》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手工编织》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手工编织》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手工编织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手工编织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和耐心。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手工编织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介绍。

2. 制作简单的手工编织作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手工编织作品和介绍编织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手工编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开始编织。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简单的编织作品,如手链、织带等。

4.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

5.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强调编织的重要性和乐趣。

四、教学资源1. 手工编织工具和材料。

2. 手工编织作品的展示。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手工编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手工编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2. 制作不同的手工编织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手工编织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手工编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开始编织。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不同的编织作品,如手链、织带、毛线小动物等。

4.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

5. 团队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大型的编织作品,如编织地毯或装饰品。

6. 总结回顾: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强调编织的重要性和乐趣。

课堂实录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精美的手工编织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手工编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开始编织。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手链。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手链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

用课程“链接”生活(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 全国通用

用课程“链接”生活(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 全国通用

用课程“链接”生活说课稿1. 教学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本次课程主要面向全国六年级学生,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外出实践,让学生学习“链接”这一重要的生活技能。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理解“链接”的概念和应用场景;•掌握常见的“链接”方式和使用方法;•发掘和应用“链接”的潜在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和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3.1 “链接”的概念和应用场景•什么是“链接”?为什么需要“链接”?•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链接”?如何使用“链接”解决问题?3.2 常见的“链接”方式和使用方法•链接的种类和特点;•在电脑和手机上如何创建和使用链接;•链接的分享和转发。

3.3 “链接”的潜在价值•通过“链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链接”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提升;•如何收集和管理链接。

3.4 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需求,探索并应用“链接”带来的实际价值;•学生们分组合作,通过“链接”进行信息收集和知识分享;•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学习他人的收获和经验。

4. 教学方法•讲授、问答、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教学过程本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基础知识讲授、实践活动和总结回顾。

5.1 基础知识讲授•介绍“链接”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分享常见的链接方式和使用方法;•发掘“链接”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5.2 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需求,探索并使用“链接”技巧;•分组合作,通过“链接”进行信息收集和知识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给全班。

5.3 总结回顾•整理和分享每个小组的实践成果;•深入分析和总结“链接”技巧和应用;•总结和评价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6. 教学评价本次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主题开发与实施路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主题开发与实施路径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实践性、自主性、整合性等特征,我校着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统整、推进家校社资源的跨界统整,开辟了“同主题跨学科”跟进式、“同主题跨学科”协同式、“同主题跨年级”递进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统整三路径。

一、“同主题跨学科”的跟进式路径“同主题跨学科”的跟进式路径,是指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关联思维的方法,充分融合各学科的素养点,让学生在系列化的主题活动中,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施要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寻找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将关联紧密的小主题,整合起来展开研究,既能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又能回到学科、回到学生,是足够开放后适度的融通创生。

围绕某一内容,进行主题统整。

在统整的过程中,超越学科界线,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学科间知识技能的融通,加强学科间核心素养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素养。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统整理念,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切实解决真实问题,发展学科理解力与生活理解力。

只有当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解决实际问题,才真正具有跨学科意识。

例如,2019年春天,学校出现了一对美丽的精灵———红嘴蓝鹊。

它们长着鲜红的小嘴、鲜蓝的羽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陈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主题开发与实施路径管理课程”开始从覆盖面较小的校本选修课,逐步渗透到日常课程和学生活动中。

例如,在高一音乐必修鉴赏课中,增加课时讲授福州语民谣(歌曲);编写校本教材《福州“虾味”》,从多角度介绍福州语民谣或歌曲背后的民俗和历史。

并通过学业作品展的方式让“美”出现在校园的橱窗里、过道旁、石桌上、书架边……让学生创造的“美”浸润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感染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传统文化要很好地保护与传承,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通过更多、更好的方式展示所学习到的“文化技艺”,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传播传统艺术。

因此,学校通过多种措施保障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每周三下午的自习课设立为社团活动课;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五四嘉年华”作为“点”和“面”的交流展示平台;联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全体师生带来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定期举办师生书画摄影展,开展业余书画、插花等学习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将综合实践的学习、劳动教育的学习、跨学科学习整合起来设计,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最有意义的。

二、课程目标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落实课程实施的评价。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三、落实课程实施课程结构与设置的关键点是链接项目化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1.优化学科整合学科内四种活动方式彼此渗透、融合贯通,将学科间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六上语文第四单元内容是关于环保的,学文的同时开展《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照相、观察记录、访问、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设想未来的居住环境。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记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如沙漠植物的节水机制。

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污染等。

1.4 教学评估:学生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例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人类活动环境影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2.1 教学目标: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如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细胞的生理功能,如新陈代谢、遗传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图片,识别并比较异同点。

进行细胞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和动物细胞的渗透现象。

讨论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动植物细胞异同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对细胞生理功能的理解和讨论的深度。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3.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掌握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遗传的基本原理,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

3.3 教学活动:学习遗传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解释遗传现象。

探讨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分析进化实例。

讨论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遗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概念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遗传变异对进化影响的分析和讨论深度。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与命名4.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掌握生物分类的等级系统。

横向成“群”纵向为“链”——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链的开发与实践

横向成“群”纵向为“链”——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链的开发与实践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August20212021年8月第18卷第08期Vol.18No.08读与写杂志横向成“群”纵向为“链”———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链的开发与实践黄玲波(浙江省嵊州市莲塘小学浙江嵊州312400)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开放性的课程,颇受师生欢迎,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无米可炊”“有米难炊”“取米乱炊”现象。

为此笔者以着力开发系列化、课程化的“链式”活动主题为策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料、有序、有趣、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链式”主题;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8-0200-01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正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以它特有的学习领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青睐及重视。

良好的开端那就是成功的一半,一次圆满的综合实践活动,选取主题是关键,一个适合学生且感兴趣的主题,不仅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且是决定整个探究活动是否有效,探究成果是否有意义的关键一步。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在主题的开发与选择上遇到了瓶颈:有的是“无米可炊”,没有活动主题;有的是“有米难炊”,主题不合学生口味;还有的是“取米乱炊”,主题杂乱随意……总的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资源和载体作支撑,是一项“基于资源”的实践和“基于载体”的活动。

为此,笔者从搭建主题开发的支架入手,寻求开发策略,把单一散乱的活动主题进行梳理、整合、重组、生发……着力于开发点、线、面多维组合,序列化、系列化、课程化的活动主题,让活动主题有整体意识、长远目标、合理规划,最终横向并联为主题群,纵向串联为主题链,从而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扎实有效地开展!1盘点校本资源,让活动主题有源头水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设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校本,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场地环境、教学资源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将其合理应用,来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负责人:乐霞萍执笔者:乐霞萍童常春成员:徐芳俞月娟张继瑛陈妙凤周宁宁钟敏敏贾瑾梁海燕承担单位: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2006年6月序2001年秋,我区作为国家五个课改实验区之一,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探索的历程,综合实践活动也随之成为江东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六年来,我区教师在宁波市教研室和江东区教育局领导的直接指导和高度重视下,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课改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教师们自觉地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

以主题形式将各领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渗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整合状态。

在大量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经过观察、思考、分析,适时地理性地提出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分解归纳为七个系列教学活动:起始选题开题指导计划修订实践体验(技能培训)信息整理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让师生共同完整地经历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种学习方法的完整经历。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的系列化的开展实施是对现有课程文化局限性的突破和新的课程文化模式的探索,它包含了课程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课程文化知识体系的创新,课程文化思维方式的创新,课程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

她的形成与提出,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的,其理论是可信的。

成果2006年5月获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成果一等奖,并在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和共鸣。

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于2006年1月获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实践证明:我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教学模式在江东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我国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程,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将6年来我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宝贵经验成果,奉献给有志于探索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界与各界的朋友们。

以求得共鸣,并达成新的认识。

目录一、研究缘起1.国内外的课改趋势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迫切需求二、研究意义三、理论支点与实施原则(一)理论支点: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2.人本主义理论3.现代系统论思想(二)实施原则:1.自主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四、涵义界定五、具体策略:(一)研究步骤(二)研究网络(三)研究策略1.行动研究2.典型引路3.案例导研4.沟通交流(四)探索历程1.萌芽阶段:单一的课堂教学2.发展阶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3.提升阶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链的探索六、研究成果(一)理论成果—构建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第一篇章:起始选题第二篇章:开题指导第三篇章:计划修订第四篇章:实践体验(技能培训)第五篇章:信息整理第六篇章:成果展示第七篇章:总结评价(二)、实践效果:1.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变革2.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教师群体3.校园文化的重塑4.基地的创建与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5.构建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6. 区域范围的正面影响七、结论与讨论八、各类附表附表一:教师论文、案例等成绩情况汇总附表二:六年来开展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公开教研活动统计附表三:各类报道汇总表附件:一、《我们的共同财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案例论文》二、《三---六年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文本讲义稿》三、《我教新课程》四、《与孩子共建新课程》一、研究缘起(一)国内外的课改趋势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应用学习(appliedlearning)”;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

我国台湾省的课程改革也规定了要开设“综合学习活动”课。

在我国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探索,实验区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一系列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形成了有效的实施主题,探索了多样的实施模式,初步形成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常态等。

2005年7月陈树杰教授首次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特征: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

四句话32字,高度概括,全面地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的基本特征。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万伟老师就目前国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施模式归纳为:“课题研究型”、“项目设计型”、“学科拓展型”“改造整合式”、“学科延伸式”、“条块分割式”、“系列专题式”、“自主课题式”、“记录本式”、“项目引导式”等。

这些模式都各自存在着优点和不足之处。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由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地位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还存在制度性缺陷,对已经实施了课程的学校来说,或者落实到最前沿的指导教师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施的有效性不足。

例如:规划意识与生成意识的冲突;方法的失落;指导的不力(过程指导);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表层化;实施过程管理问题等。

(二)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的状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却没有固定的教材呈现在老师面前,确切地说是摆在老师面前的前所未有的一道难题,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这种课程形态还一时难以适应,教师们参与热情高,但不知如何有效地组织这门课程的活动,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摆脱不开“教”的方式,教师头脑中缺乏学生自主活动的概念。

一些教师以学科课程的标准来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求一点“知识”,效率太低。

有19%的教师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开设本门课程。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困惑与误区:(1)神秘化不少老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分神秘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很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教材和教参,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角色,感到很难胜任。

(2)功利化一些教师直奔其成果的展示,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功利化,用成年人和专家的观点和要求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甚至替学生提刀代笔,包办代替。

为了主题成果而急功近利,却回避或淡化了对学生进行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3)简单化不少学校教师把着眼点只放在具体的活动上,认为组织一些参观、比赛等活动就算在实施了,或者更令人担忧的是,干脆按资源包里的课目一课一课地用传统的教授方法来上,把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化了。

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教师们是单方面地为学生设计自认为新颖的活动形式,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但却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乏“作秀”之嫌。

(4)表层化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能力,感到“无从下手”。

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形式化现象导致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表层化。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迫切需求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而长期以来学科学习方式单一,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和学生接受性学习,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一片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窗户,把学生从学科学习、从狭窄的课堂里带了出来。

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他们用一双明亮的眼去观察,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摸,感受世界的多彩,体验生活的律动。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勇于表达,用心理解,真诚接纳,热情相助。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如何使这一新课程的实施进入常态化的教学,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学校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研制和建构适合本区域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机制,引导学校在一个相对规范的框架内自律发展,以使新课程的实施达到持续、有序、健康地发展。

鉴于上述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进程的理念,建立教学的长效机制就成了我们正感困惑和急切期待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怎么与我们江东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联系起来,始终是缠绕我们的最现实的话题。

我们期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出一条能解决问题的可供各学校一线教师借鉴的方法和思路,以利于我们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的实施,是责任;是教育的良知告诫、促使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及时地总结分析和提炼,我们理智地提出了“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这一教学的模式。

二、研究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各个地区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节课好上,连续一个学期的课难上,一个活动能展开,支持下去却很难。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怎么展示,把整个活动浓缩在一节课中来实施,对教师来讲确实是无可适从。

各地教师和教研员都迫切需要一种方法上的指导,一种课程实施的模式。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它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系统,但这并不等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是随意的、放任自流的。

相反,无论小学生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都应具有一些基本的活动程序规范。

这些规范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的前提。

本成果的研究无疑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施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它促使我们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实施真正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国家课程。

用理性的视角认识新课程的初级阶段,认真地研究其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教学链”是伴随时代而诞生,我们提出“教学链”这一操作模式,正适时地解决了一线老师的困惑和迷茫。

教师们在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及相互的探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地解读新理念,落实新理念,不断地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学生通过完整的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其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奠定了基础。

这种主题贯穿的教学链模式是极富强大的生命力的,通过这看似固定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课程的主人,我们的教师开始逐步地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的角色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