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版高中地理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32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①了解农业生产概念、特点及常见分类;②理解区位的含义;③引导学生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方法、重迁移)学生学法:因果联系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本书的前两章里我们学习了人口及人口的聚集地城市,那么是谁为人口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想一想我们一日生活所需,哪些来自农业?我们一日三餐,米、面、肉、奶、蛋、禽、果、蔬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业。

2019年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件(共103张PPT)-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件(共103张PPT)-精选文档
时间上: 季节性和周期性 ——不违农时
① 按照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
水稻种植业
林业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② 按照生产对象分:
粗放农业
劳动力密集型
精细/密集农业 资金技术密集型
③ 按照发展历史分: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④ 按照产品用途分: 商品农业
自给农业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若下图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
降水
水热组合 昼夜温差 气象灾害
灌溉水源
降水
年降水量 季节分配
水热组合
雨热同期 季风气候 雨热不同期 地中海气候
自然 条件
气候 地形 土壤
热量 温度 光照
降水
水热组合 昼夜温差 气象灾害
灌溉水源
昼夜温差
自然 条件
气候 地形 土壤
热量 温度 光照
降水
水热组合 昼夜温差 气象灾害
灌溉水源
昼夜温差
西北地区 ——瓜果甜
地形
平原
——种植业
高原、山地
——林业
畜牧业
平原地区不仅适于发展 种植业,而且有利于农业生 产的机械化、水利化,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山地丘陵的 缓坡虽然也可开辟为梯田, 但开展机械化等方面会受到 很大的限制。
地 形 因 素
自然 条件
热量
气候 光照
地形
降水 水热组合
土壤 昼夜温差
气象灾害 灌溉水源
地形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 素
1、区位概念
绝对区位 ——某事物的位置(即空间分布)
相对区位 ——某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最新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学案中图必修2(1)

最新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学案中图必修2(1)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2.某城镇周围地区拟发展果树栽培、蔬菜和花卉业、林业、水稻种植业,如下图,根据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考虑,下列安排较合理的是( )
A.①林业 ②蔬菜和花卉业 ③水稻种植业 ④果树栽培
B.①林业 ②水稻种植业 ③果树栽培 ④蔬菜和花卉业
C.①林业 ②果树栽培 ③水稻种植业 ④蔬菜和花卉业
D.①果树栽培 ②林业 ③水稻种植业 ④蔬菜和花卉业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
和作物
自然条件
地形
种植业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平原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棉花
光热充足的平原地区
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南方的水田农业;横断山区、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江南丘陵红壤地的茶叶生产
水源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课件(共84张PPT)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课件(共84张PPT)

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表格中三大产棉
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 区不同时段的面积和单产数据可知,西北内陆
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 产棉区虽然单产一直最低,但其种植面积一直
械采摘率已达69.8%
处于第一位或第二位,可见其对棉花产量贡献
信息②:表中反映三大产棉 一直以面积为主导。长江流域产棉区和黄河流
48.61 52.78 30.56 17.13 11.11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52.38 34.92 47.62 61.90 66.67
9.52 26.98 19.05 9.52 9.52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探究二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新知导入
思维启动
材料一 山东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
材料二 冬季,海南岛是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有大批蔬菜从海南岛销 往北京。
[思考]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 菜生产基地? (2)与山东寿光相比,海南岛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 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3)蔬菜大棚主要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寿光发展蔬菜大棚 的有利条件。
知识必备
基础落实
1.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的概念:利用__动__植__物___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 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__农__产__品___的物质生产 部门。
(2)农业的分类 ①农业可以分为__种__植__业___、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栽培业等产业 形式。 ② 根 据 生 产 力 的 性 质 和 状 况 , 农 业 可 分 为 __原__始__ 农 业 、 传 统 农 业 和 __现__代__农业。

2019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中图版必修2

2019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中图版必修2

限 制 性 因 素
农业生产需要满 足许多条件才能 进行,如果一个 地区其他条件都 能满足,唯有某 一个条件不能满 足,这个缺乏的 条件就成为该地 农业发展的限制 性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 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就 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 素。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时 ,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 主导因素。例如,河西走廊由于 拥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 行粮棉生产,当地水源就成为农 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1)材料图中①②③④⑤⑥中表示秸秆的是_______, 表示牧草的是________, 表示羊粪的是________, 表示羊 毛、 羊肉的是________, 表示增加土壤肥力的是________, 表示调节小麦、绵羊生产规模的是________。
(2)判断澳大利亚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 由。 (3)该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原因是什么? 该农场对市场的适应性________,收入波动较________; 该农场种植的冬小麦,收割期在________。 A.2~3 月 C.7~8 月 B.5~6 月 D.11~12 月
思考探究: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为什么是自给自足农 业?
提示: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 生产规模小, 粮食大部分留作自用, 较少部分拿到市场上 出售。
1.形成因素 (1)自然界:包括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水分等 条件。 (2)人类社会: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基本的生产资料 和生产技术。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 型和规模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 关注市场动态,发 展市场需求的农作 物品种 园艺业、乳畜业等 应布局在交通运输 方便快捷的地方
市场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 交通运输 品率,扩大农产品 销售的范围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2)学案 中图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2)学案 中图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2)学案中图版必修2[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图片材料,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状况、主要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XXX生产、生活实际,认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的形成①地形和土壤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加上热量、②光照、水分等条件的影响,共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③地域分异现象。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原始迁移农业分布⑧热带雨林地区生产过程⑨毁林、烧荒—播种—收获—土地肥力减退—再选新地块重复此过程后果生态环境破坏严重4.分布⑩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主要作物以⑪小麦为主,其次有大麦、燕麦、黑麦、谷子、高粱、玉米等1.原始迁移农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答案土壤侵蚀、气候失调、生物物种减少等。

2.我国广大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混合农业吗?答案我国广大农耕区在生产谷物的同时,也饲养猪、羊、兔以及各种家禽,但不属于现代混合农业,原因有二:一是饲养业只作为副业,二是规模小。

但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现代混合农业。

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地球面貌⑳农田取代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大部分区域已由农业景观取代○21自然景观。

2.改变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森林是发展农田的障碍,要扩大农田就要砍伐森林。

此外,草原也是拓展农田的开垦对象,而且还22过度放牧的压力。

受到○3.给环境带来难以预想的变化23土壤盐渍化;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杀死了农作物的害虫,也杀死了这些害虫的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天敌”和其他生物,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思维活动3.土壤盐渍化是怎样形成的?答案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蒸发作用把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层,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明显。

探究点一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中图学案:例题与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地理中图学案:例题与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典题精讲例1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自然条件中的哪一个区位因素最密切?(1)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_。

(2)河西走廊的粮棉:____________。

(3)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______________.(4)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第(1)题,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是受山地地形影响所致.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适宜农作物的品种也随高度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立体农业”。

第(2)题,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这样的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水源条件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粮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3)题,东南丘陵地区的土壤主要为红壤,是一种酸性土壤。

而茶树正适宜在这样的酸性土壤中生长。

因而,决定东南丘陵茶树生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土壤条件.第(4)题,由于各地纬度不同,得到的太阳光热不等,因而作物的种类分布也不同。

天然橡胶的分布就是由于热带地区有充足的光热条件。

答案:(1)地形(2)水源(3)土壤(4)光热绿色通道: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征,农业区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变式训练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1)华南的双季稻:。

(2)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3)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

(4)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思路解析:根据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进行判断,不难回答。

答案:(1)热量(2)水源(3)光照(4)市场例2图3—1是“我国某城镇及其周围地区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准备在A、B、C、D、E处安排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类型,合理的区位选择是:A为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3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中图版第二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3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中图版第二册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结合材料,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农业及其发展变化1.概念:指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1)产业形式: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栽培业等。

(2)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3.分布在地球陆地面积中,约11%是耕地,约24%是草原和牧场,约31%是森林和林地.判断1.农业指的是种植业生产活动。

(× )2.传统农业一般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

(√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首要的自然因素.(2)土壤:农作物的生长地,也是农作物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地。

(3)地形: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4)水源:干旱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带或河谷地带.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有较大影响.(2)交通: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一般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的区位选择可以远离市场。

(3)政策:用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生产技术: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导致生产成本降低.(5)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重要的区位因素。

(6)土地价格:与市中心距离不同,地价、地租水平不同。

判断1.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这反映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2.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市场需求.(√ )探究点农业区位因素材料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材料二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我们可以利用农业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1.指出影响以下农业现象的主导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知道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2.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重点)3.掌握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阅读教材P50—P55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形成(1)自然界的基本投入: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共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现象。

(2)人类社会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2.分类3.(1)原始迁移农业①分布:热带雨林地区的某些原始部族。

③影响: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肥力下降→谷物产量低。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①生产特点:自给自足式的农业,耕地稳定。

②生产方式:以种植旱作谷类为主,精耕细作,农业区内同时饲养牲畜。

③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包括中国东部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

(3)现代混合农业①特点a.以营利性生产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

b.人力使用较少,机械化程度高,和城市市场及工业联系密切。

②生产方式: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

具体如下图所示:③优势a.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b.时间互补,忙闲错开。

c.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

正误判断:(1)农业地域类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

( )(2)传统旱作农业属于商品农业。

( )(3)饲料和交通是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 )【提示】(1)√农业地域类型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反映。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自给自足式的农业,属于自给农业。

(3)×饲料和市场是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材整理2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P56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影响地球面貌农田取代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部分区域已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改变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森林是发展农田的障碍,要扩大农田就要砍伐森林。

此外,草原也是拓展农田的开垦对象,而且还受到过度放牧的压力。

3.给环境带来难以预想的变化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杀死了农作物的害虫,也杀死了这些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生物,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正误判断:(1)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

( )(2)土壤盐渍化都是由于农业不合理灌溉形成的。

( )(3)合理强度的农业生产,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 )【提示】(1)×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问题。

(2)×土壤盐渍化并不都是农业的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3)√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我国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

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人均耕地较少,采用人力、畜力,使用传统的耕作农具,如铁犁牛耕等,进行精耕细作,作物单产较高,是典型的传统旱作农业区。

探讨1: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为什么是自给自足农业?【提示】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粮食大部分留作自用,较少部分拿到市场上出售。

探讨2:我国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何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区?【提示】我国华北平原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因此不能发展成为商品谷物农业区。

探讨3:我国东部广大农耕区在经营种植业的同时,也饲养猪、牛、羊等牲畜,试分析该农业生产是否属于现代混合农业?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现代混合农业是同一地块同时以植物和动物为生产对象的农业生产类型,我国东部广大农耕区家禽、家畜的饲养绝大多数规模较小,是在农业生产的间隙进行,只能作为副业,不是真正的现代混合农业。

探讨4:亚洲的传统稻作农业区有哪些适宜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提示】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消费市场广阔。

探讨5: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生产的原理是什么?【提示】挖泥筑基,种甘蔗、果树和桑树;塘中蓄水养鱼,甘蔗制糖,蔗渣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核心点击]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农业地域类型” 思维模式。

具体分析如下表:1.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

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27290036】(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畜牧业B.种植园农业C.现代混合农业D.现代旱作谷物农业(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农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为现代混合农业。

第(2)题,现代混合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投入劳动力少,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

混合农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谷物还是多放牧牲畜,生产灵活性高,市场适应性强。

【答案】(1)C (2)B[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经很难寻觅,并且许多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国药将不复存在,中医也将难行了。

探讨1:你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提示】反映了我国当前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甚至不少珍稀动植物的物种灭绝等一些生物资源遭受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

探讨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主要是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保护不够,使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所致,过度的采集捕猎,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常可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

[核心点击]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地形平坦 B .气候适宜 C .临近市场D .资金雄厚(2)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 .温室气体减少 B .森林覆盖率减小 C .入湖泥沙量降低 D .草原生产量降低【解析】第(1)题,从宏观方面讲,该地区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布,人口稠密,众多的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C项符合题意。

从微观方面看,果树、蔬菜位于图中的③地区,该地区有一个人口超过400万的大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2)题,本地区原生森林分布较广,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森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B项符合题意。

【答案】(1)C (2)B探讨1:该生产模式成为良性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此外,羊粪还田,也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

探讨2:此种生产模式为什么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提示】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所以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读图指导]1.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场同时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生产方式是互惠互利的,如有些谷物可作牲畜的饲料,羊粪可增加土壤的肥力。

2.劳动力管理非常合理。

播种和收割小麦的农忙时间,正好是放牧的休闲时间;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正好是牧羊活动的忙季。

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该模式属于现代混合农业。

[体验评价]3.根据上面图表,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农场相符合的是( )A.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目的B.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小麦和羊毛C.种植小麦和绵羊饲养同时进行,时间上相互冲突D.种植的主要是春小麦,春种秋收(2)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有( )①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强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交通运输便利④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小麦和羊毛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种植冬小麦,秋种夏收。

第(2)题,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农场内的土地实行轮作或休耕制度,因此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而且动物粪便可以肥田,因此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养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答案】(1)B (2)D[课堂·小结]对点训练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读三地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1~3题。

【导学号:27290037】1.A.大牧场畜牧业、现代混合农业、稻作农业B.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C.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大牧场畜牧业D.种植园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2.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①气候较为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③市场需求大④劳动力充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列关于③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率高B.机械化水平高C.技术含量大D.作物单产高【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①地的种植比重很低,畜牧业比重很高,且商品率高,应为大牧场畜牧业;②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差不大,且商品率高,应为现代混合农业;③地的种植业比重很高,畜牧业比重较低,且商品率低,应为稻作农业。

第2题,大牧场畜牧业的形成、发展与劳动力数量关系不大。

第3题,③地为稻作农业。

其特点有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大、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答案】 1.A 2.A 3.D对点训练2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4~5题。

4.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5.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第4题,这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以种植小麦和牧羊为主,其中牲畜主要卖到市场,作物除了卖到市场外,大部分作为牲畜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