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和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历史上的“官商”:古代经济简史与经济学分析

历史上的“官商”:古代经济简史与经济学分析

历史上的“官商”:古代经济简史与经济学分析♣邓宏图(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300071)【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揭示了古代社会“官商合一”制度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实源于赋税之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

古代政府用“行政效率”替代“经济效率”并追求行政效率最大化,因而在政策选择上,用“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取代“民间自由经商”的制度安排,其目在于巩固皇权的权力基础,解决财政危机。

此外,古代中国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在土地私有制下的逻辑的自然延伸。

因此,对传统中国社会而言,“官商合一”和“重农抑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

【关键词】官商官商合一重农抑商经济效率行政效率比较交易效率本文试图作一个尝试,即从经济史料中归纳出一个看似非常平常的“见解”(或“结论”):在中古世纪,几乎在世界每一角落,只要有政府或者行政权的地方,“官”与“商”总是合一的。

人们把它当成一个既定的事实来接受,“因为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答案!但是,是“官”(或者说“行政权”)决定了“官商合一”的历史事实呢,还是“商”即商业活动本身决定了“官商合一”这样一个铁的历史呢?对这个问题,史学界早有讨论,经济学界则缄默不语。

在史学界,有人认为民间产业(即商业)独立政府之外,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因而,国家只有打击它(即“抑商”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笔者注)(李金玉,1999;范忠信、秦惠民、赵晓耕,1996)1。

但是,为什么民间商业活动动摇了国家政权?仅仅因为它具有独立性的产业特点吗?这种分析并未给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而当我们注意到汉文帝实施的恰恰是鼓励民间商业活动的政策时,这个见解就很令人怀疑了2。

还有学者认为,农业地租是国家税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控制内乱,国家只有“重农抑商”,并由此推出“重农抑商”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胡鸣唤,1997)3。

这一观点已经注意到国家税收和国家安全之间的本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历史的“真相”。

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稅收政策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汉唐时期和明清时期,其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显得尤为成熟和完善。

第一任大一统皇帝秦始皇采用锄政于民的策略,屠杀百姓收缴工具,经过几代皇帝的推广,天下一切度量衡和农业工具都统一了。

同时,他还实行均田制,要求每家每户拥有一块土地以养老扶贫,战争时可以调兵遣将。

在税收方面,秦朝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即“抽分法”,为防止地主和贵族侵夺农民权益,会按不同的土地和农民贡献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或物资,让农民有一定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是,后期的政治压迫、战乱或群体抗议,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汉朝刘邦执政后改革很多制度,其中财政制度得到了重视。

他大力整顿土地制度,取消了奴隶制和抵押制,实行赋役制和赋税制。

赋役制是指每户拥有的土地按家庭人口和耕地面积来计算,国家将种植所需农资发给农民,同时根据土地种植情况会要求一定的劳动力和耗费。

赋税制是直接对土地进行征税,每户按照土地面积、品质和田赋等级的不同,向国库缴纳税收或物品。

明朝时期也实行过一些好的财政制度和税收政策,如锡税、坊税、关税等。

其中锡税是重要的财源之一,与矿区主要产锡地区有关。

坊税,是对官营、商营行当的相关房地产进行的征税,是街道巷陌的税收。

关税,即海关征收的税收,主要对外国贸易征收。

随着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和税收政策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和税收政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各朝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还需要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现行的财政制度和税收政策,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

中国古代社会的体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体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体制中国古代社会的体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体制展开探讨。

一、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以封建制为主导的。

封建制度中,中国的君主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地,分封给贵族或功臣,贵族们成为各自领地的统治者。

各封地之间虽然有一定层级关系,但贵族基本上享有独立权力。

贵族们在自己的封地上行使底层政权,并且向上级贵族或君主负责。

二、经济体制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农业经济为主导。

古代中国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土地被划分为私有制,农民根据耕作面积和粮食产量向地主和君主交纳税收。

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自给自足和合作互助的农业生产组织,这种农村社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与城市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三、社会体制古代中国的社会体制基于家族和等级制度。

家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家族为基础产生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社会等级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按照世袭的原则,人们的社会地位被固定在出生时的家族等级中。

这种等级制度导致了社会的封闭性和阶级固化。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体制是以封建制和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封建制度赋予了贵族统治地位和独立权力,但也导致了政治地方割据的情况。

农业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民的生产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深深根植于古代中国社会,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社会的体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的存在对政治稳定、政权更替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社会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传统。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形态。

这种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数千年,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而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进行研习,探究并分析相关史料,以展现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经济变动史料研习1.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迁根据《春秋左传》和《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迁上。

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逐渐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

农民开始以农作物和手工业制品进行交换,形成了一定的市场。

土地制度的变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崩溃,土地开始私有化,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这种变化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业与货币的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与货币的流通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发现,商业活动开始兴盛,道路交通逐渐畅通,许多城市和集市的兴起为商人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货币的流通也成为经济变动的重要标志。

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形式较为简单,主要以铜钱为主。

通过对出土的古代货币的研究,我们可以见证那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繁荣。

二、政治变动史料研习1.诸侯国的兴衰与争夺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史料记录了诸侯国的兴衰与争夺。

传统的封建体制逐渐瓦解,许多周边诸侯国逐渐独立,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成为常态。

《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的大量战争和争斗的史料,展现了这个时期政治变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赋税与政治制度赋税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实力的过程中,征收赋税成为常规手段。

史料中记载了不同诸侯国对百姓的赋税方式和数额的不同,这反映了不同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变动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君主制演变,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政治体制,例如齐国的“三家分立”和秦国的“一统天下”。

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

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

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而闻名于世。

从隋朝的统一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唐宋时期经历了近两百年的辉煌时刻,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1. 政治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稳定和强大的朝代之一。

李渊建立唐朝后,采用了许多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度、州县制度和均田制度等,使得国家的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唐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体制的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则以其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成就而闻名。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

他废除了唐朝的门阀制度,实行了均田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推行了灭党、靖康、同文共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也加强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 经济状况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代。

唐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灌溉系统,推广了耕作技术,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此外,唐朝还兴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等,促进了贸易和交通的发展。

宋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建立了江南经济区,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宋朝的经济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制造业如绢布、陶瓷等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宋朝还努力发展海外贸易,并且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3. 文化成就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文化以诗、词和绘画为代表,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被誉为“唐诗三杰”,他们的作品深受后世影响。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如韩干、王羲之等,他们的艺术成就至今仍被人们所赞叹。

宋朝则以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而著名。

宋朝的文化以诗词、小说、绘画和戏曲等为代表。

苏东坡是宋代最杰出的文人之一,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等作品被誉为宋代文化的代表。

此外,宋朝的小说和戏曲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京剧等,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经济和家族秩序之上的社会组织形式。

封建制度兴起于战国时期并延续至清朝,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以君主为中心的等级秩序,通过封地和封爵的方式来维持和巩固统治地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封建制度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的西周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元明清等众多朝代的变迁与演化。

封建制度在不同的朝代中表现出差异,但基本原理和体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封建制度的发展起初是基于亲疏关系的安排,君主通过封爵的方式奖励臣下,以此激励他们效忠国家。

在封建制度中,地主贵族被赋予领地,作为君主的代理人,负责维护地方秩序和向上征税。

这种封建体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权力垂直的社会结构。

二、封建制度的原理与特点封建制度的核心原理是君主权力的集中和等级秩序的建立。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最高权威,统治者的地位是通过血缘和巧妙政治手段来维系的。

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则是由君主颁发的封爵来决定的,封爵从而带来了地方统治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性。

在顶层是君主,其下是王侯、公卿、官员、庶民等,按照世袭和晋爵的方式以确保最高统治者的权威。

封建制度还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地权。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各个家族之间形成细腻的关系网。

亲戚关系决定了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扩张。

同时,在封建制度中,君主和贵族之间的政治联姻也成为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封建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封建制度为社会秩序提供了稳定的架构,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秩序以等级和家族为核心,使得各个等级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加深了社会和谐和秩序的感知。

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也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土地作为封地的主要形式,使得农民有稳定的土地租赁关系,农业产出能够稳定供应城市和军队。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和制度研究
概述
人文历史的诞生,记录着社会的形成,政权的形成,市场的形成,经济的演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阐述一下对于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看法。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最早的经济体制,据史料记载,推测在夏禹时期已有雏形,但是对于那个时期我们所能获得资料的不过是几句话甚至几个字。

事实上,体制真正地树立,往往伴随着社会剧烈的动荡,反之亦然。

成者的结果总能被记录在历史上,纵观历史,尤为经典的便是秦朝前后,那个以武力称霸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的变法,改制,其根本目的不过是“富国强兵”,经济作为战争的基础,为其君主实现称霸统一的梦想。

以魏国李悝变法为开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始变法运动,形成了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顺理成章地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结束了它短暂的寿命。

抛开史书上不知是否可考的负面评价,你会发现汉朝甚至后世诸朝皆能看到它的影子,毕竟中央集权制可是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这3个世纪的的政治与经济看起来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我们取笑它,把玩它,却又把它奉作神圣的事物。

这就是,名为历史的镜子。

唐宋时期
唐宋两朝,经济和商业空前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对中国封建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到世界gdp比重的58%,北宋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在为往昔的繁盛惊叹的同时,我们禁不住会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制度为这两朝带来来如此的辉煌?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背后又有怎样
的具体联系呢?
先看唐朝。

唐朝的经济制度具有鲜明的开创性。

我们将主要集中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唐朝前期到唐中叶来探究,主要包括土地制度、财政赋税制度和货币制度这三大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均田制
均田制指政府将土地按等级制度合理分配给贵族和农民,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周密的土地法令。

均田制的实施一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财政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制
经过隋农民大起义及长时期的内战,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政府将这些土地按等级制度合理分配给贵族和农民(均田制);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

上述内容即租庸调制。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
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货币制度——“钱帛兼行”,货币主导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皇朝颁布“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的法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

同时,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但在重心上,已经布帛本位制转变为以货币占据主导地位。

土地——租佃经济
宋朝采用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

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

以史为鉴,对今天的土地私有化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主张,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旦恢复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势必会造成土地的大量兼并。

另一方面农民自身技能的缺失和保障制度的缺乏将引发更多农民流离失所甚至社会混乱。

税收——完善的征管监督体系
宋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税收监督制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民赋簿籍的记录;完税凭证、税收账簿的记录以及官员对税收的报告和对官员税赋征收的考核。

这些税收监督制度对我们健全账簿管理方
法,完善凭证防伪措施、防范小金库及严格官吏考核制度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宋朝实行的是宽税基的政策,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这在中国的古代相比是绝无仅有的了,也正是如此,商业的发展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而非简单地一味靠横征暴敛,直到今日看来仍是值得赞叹与借鉴的。

金融——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
北宋出现了纸币——交子(宋真宗年间,张永镇蜀,患蜀人铁钱重,设质济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

最初的交子并不是货币,而是一种商用信用票据,其职能类似于今天银行开据的活期存折。

后来交子在商业活动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也才具备了货币的品格。

北宋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和准备金利率对于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
明清作为中国古代史顺位最后的两个朝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集大成时期。

明、清初期,在经历了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经济残破不堪,社会劳主要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贫瘠,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两个朝代最初的统治阶级实行了皆积极的恢复经济的政策,“安息养生”,以求社会经济得到复苏。

两者在经济政策方面有所相同,但也各有侧重点。

土地政策
明清两朝都极力的鼓励流民和官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明政府通过朝廷补贴路费及耕种费用;免除赋税;以及将荒地作为该农民产业等政策乏力推行屯田政策。

同期的清朝政府也通过一再放宽起科年限;向各级地方官员颁布垦荒的奖惩措施,同时“以垦荒的多寡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来刺激农民积极开垦荒田。

赋役政策
明朝“金花银”的出现标志着其田赋货币化的开始,在中国封建制服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后又发展出“均傜法”和“十段锦”,最后在各种赋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条鞭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