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合集下载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汉字、成语、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

学习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日、月”等。

2. 第二课: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4. 第四课:传统节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和特点,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 故事音频:或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音频,方便学生听故事。

4. 图片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如节日图片、汉字演变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 第二课:成语故事(2课时)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2课时)4. 第四课:传统节日(2课时)5. 第五课:民间故事(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汉字起源与发展: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地方课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齐鲁简介1. 让学生了解齐鲁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点等。

2. 学习齐鲁大地上的名山、名水、名城等。

第二单元:齐鲁人文1. 学习齐鲁历史上的名人,如孔子、孟子等。

2. 了解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3. 学习齐鲁民间艺术,如山东快书、潍坊风筝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齐鲁文化的历史、特点、名人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齐鲁民间艺术的形式、特点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齐鲁文化的了解程度,如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

2. 学生对齐鲁名人的认识程度,如孔子、孟子等。

3. 学生对齐鲁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快书、潍坊风筝等。

五、教学课时本单元共需4 课时,每课时40 分钟。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齐鲁简介1.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齐鲁风光视频,感受齐鲁之美。

2. 讲解齐鲁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点等。

3. 引导学生讨论齐鲁大地上的名山、名水、名城等。

第二课时:齐鲁人文1. 讲解齐鲁历史上的名人,如孔子、孟子等。

2. 分析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3. 让学生欣赏齐鲁民间艺术,如山东快书、潍坊风筝等。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1. 让学生收集有关齐鲁文化的案例,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2. 分析案例中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齐鲁文化。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齐鲁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探究齐鲁文化的内涵。

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齐鲁饮食1. 让学生了解齐鲁地区的特色美食,如煎饼、豆腐、鲁菜等。

2. 学习齐鲁饮食文化,如饮食礼仪、餐桌文化等。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元素。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画作。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第三章:传统习俗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生日庆祝等。

2. 各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习俗的画作。

第四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中国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掌握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传统文化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音频等。

2.学生准备:–教材:《传统文化教材》;–纸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 (15分钟)1.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2.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步骤二:学习传统节日和习俗 (30分钟)1.教师介绍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简单介绍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2.学生查阅教材,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更多细节,并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总结和归纳。

步骤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30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纸鹤、包饺子、写春联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

2.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步骤四:小结和讨论 (15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等问题。

2.学生分享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五:作业布置 (5分钟)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探索和体验传统文化。

可以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心得体会,或者画一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画作。

2.教师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检测,鼓励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问题,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古文2、小组读古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儿语》。

2、范读课文。

3、教读课文。

分节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5、拓展活动:出示课后图画(1)引领学生,说出图画的意思。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续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弟子规》2、《小儿语》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解析”理解大体意思(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三)拓展延伸1、想一想: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2、指名说一说2、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

大林寺桃花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二、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读诗歌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

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1、检查识字情况。

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

(检查读诗情况。

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说。

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

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

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五)悟情朗读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

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

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

你可以自由组合背。

(2-3人)(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山居秋秋暝》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二、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预习古诗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认读诗中字词2、反馈:集体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3、练习朗读课文4、集体朗读课文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1、简明了解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结合插图,学生自由背诵4、集体背诵,分组背诵,指名背诵三、拓展延伸说一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柳桥晚眺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了结古诗诵读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故事里包含的意思。

5、通过诵读感受股市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6、感受自然风光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