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一年级学生解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续的兴趣,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

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元素。

2. 游戏教学法。

采用游戏的形式,如猜谜语、角色扮演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播放一段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闹片段(如舞龙舞狮的表演视频)。

2. 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不是很有趣呀?你们知道这是在庆祝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春节相关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统文化。

(二)新授(20分钟)1. 传统文化的概念(简单讲解)(3分钟)1.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一年级学生解释:“小朋友们,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直传下来的宝贝,像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吃的饺子,还有端午节吃的粽子,这些都是传统文化。

”2. 展示一些不同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片,如剪纸、京剧脸谱、中国结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

2. 传统节日(10分钟)1. 拿出日历,翻到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时间。

2. 详细讲解春节:- 展示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年等图片或短视频。

- 告诉学生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如有没有收到红包等。

3. 简单介绍元宵节:- 展示元宵花灯的图片,介绍元宵节有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汉字、成语、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

学习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日、月”等。

2. 第二课: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4. 第四课:传统节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和特点,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 故事音频:或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音频,方便学生听故事。

4. 图片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如节日图片、汉字演变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 第二课:成语故事(2课时)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2课时)4. 第四课:传统节日(2课时)5. 第五课:民间故事(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汉字起源与发展: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讨论。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内容: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诗词朗诵、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内容: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4. 第四课:中国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5. 第五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学方法:讲解、艺术欣赏、互动讨论。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具:如成语卡片、历史人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课程,每节课程时长为40分钟。

2. 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

3.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节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节日文化游戏。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元素。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画作。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第三章:传统习俗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生日庆祝等。

2. 各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习俗的画作。

第四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课题
1正衣冠 重礼仪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衣着得体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懂得衣着得体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一、导入课题:
四、知行合一:
师生总结:面洁净,发梳齐。衣穿好,领整平。鞋穿对,带系紧。帽戴好,仪端正。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
比一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好衣裤。
六、星星点灯:
同学们,从今天学习开始,谁能做到:1早晚要洗脸。2扣好衣服扣子。3系紧鞋带。如果能做到,请把相应的灯涂亮。
备注




观察图片,你喜欢哪一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什么?
生:喜欢衣着整齐的孩子。……
板书课题:正衣冠重礼仪
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指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健康向上的体态形象是美的。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指人的气色表象。我们常看到人生气时,气色难看,表象也难看,如果人经常生气,气色表象不好看,人也容易变得丑陋,轻者伤身体,重者危及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3、讲帝舜。

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后世尊为“帝”,列入“ 五帝”。

《史记》中说他姓姚,名重华,生于姚墟(今属山东菏泽);建都于先秦的蒲阪(今山西永济)。

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号令天下。

其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

是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

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修之于身,其德乃真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贤哉回也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思考:你会怎样做?4 三字经节选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三字经。

2、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读诗歌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检查识字情况。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

(检查读的情况。

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讲讲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

2、指名说意思。

(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1、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A 指名读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说。

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2、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D指名读。

3、教师:谁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明道喻理环境的影响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影响(六)、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读一读。

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意思。

2、正确熟练背诵句子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句子,领悟句子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练习朗读句子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诗经.小雅.鹤鸣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3、明道喻理蔡邕顿悟书“飞白”蔡邕如何成功的?三、拓展延伸:读知行合一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6三字经节选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简明了解出处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四季的变化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你最喜欢什么季节?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

2、边读边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古语今说。

三)、明道喻理。

1、自由读。

2、美丽的桃花,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知行合一:说一说春天开的花文化传承节气节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重点难点: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8 志当存高远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初读:志当存高远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讨论意思二、了解句子出处三、古语今说理解意思四、明道喻理长风破浪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活动知行合一画一画9 为学莫重于尊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二、重点难点: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三、课前准备:自己是怎样尊师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你是怎样尊师的?二)、学习新课1、范读。

为学莫重于尊师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程门立雪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四)、知行合一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的10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师为榜样学习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你见到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二)、学习新课1、范读。

师者,人之模范也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理解道理四)、知行合一读后填写我知道11三字经节选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简明了解出处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牛角挂书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读长歌行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学习新课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不懂装懂”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

四)、知行合一说一说他该怎么做?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学习新课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临渴掘井”理解鲁国国君无人帮助的原因。

四)、知行合一说一说如何安排时间?14 一寸光阴一寸金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一寸光阴一寸金。

二)、学习新课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何妨一下楼的由来”理解时间的宝贵。

四)、知行合一读一读关于时间的警句,达到背诵。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学习新课1、范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