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合集下载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湛江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B.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凭借着在本届澳网比赛中的超强发挥,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球员,④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⑤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⑥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A.⑤①④②⑥③ B.⑤④⑥②①③ C.②①⑤④⑥③ D.④⑥②①⑤③二、本大题七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察而设),完成5-9题。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

少骁勇,善用马槊。

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

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

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

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广东省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教师:黄育松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无智与无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是无智和无趣,作者认同这种观点,提出要写智性散文。

B.无智即写文章无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即文字写作没有温度,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C.无智和无趣非常契合中国当前的散文写作,要改变文学创作现状,就得告别无智与无趣。

D.学者之文力避无智与无趣,其作品兼备自由神思和美质,能感受精妙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改革开放后。

中国散文创作少了一些制约。

散文写作较为老实、温吞,出现了一些辞章优美的作品,但一般缺少智慧的表达。

B.散文创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趣味而趣味和智性对民国时期的散文以及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可忽视。

C.想写好文章,须具备三个不可缺失的条件,一是具神思,二是能兴感,三是有美质,但如今中国还没有此类作家及作品。

D.有学问的作家其作品能归到学者之文。

他有学者的叙事语态,一些作家之文与学术若即若离.其靠天才靠生命等来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现状特征就是无智,无趣,也就是说中国的文章没有作家自己的精神发现, 文章里也没有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B.追溯历史,中国曾是个散文大国,出现了无数散文名篇,后来八股文一统天下,古文衰落,白话文兴起,出现了很多有智性的作家。

C.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教授创作学者类文章,都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学者之文的精妙,他们都在有意地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表达方式。

D.要想写好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和感觉.智慧和学养特别重要,但真正用智慧来写作的作家情况复杂大多依赖经验和天赋写作。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

广东省湛江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者常常三年五载不得回归,甚至在出行中出现问题,因而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对离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三年五载乃至更长时间的离别,不知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凶险,于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出现了,这就是路祭,古人称之为“祖”或“道”,或“祖饯”。

祖饯活动的形成,据东汉崔寔记载,与黄帝之子有关。

《文选》李善注:“崔寔《四民月令》曰:祖,道神也。

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祭祀路神的仪式是比较复杂的第一步是“委土为山”,第二步“伏牲其上”,第三步“酒脯祈告”,最后“乘车躐之”。

这四步的意思分别是:面对障碍,供奉牲醴、祷告平安、毁掉障碍。

祭祀的目的在于对前行路途上的障碍进行清扫,祈求行人的平安。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社会最初的送行侧重于“祖道”,也就是祭祀路神。

在这一活动中供奉牲醴也即“酒脯祈告”是必备的重要形式。

“酒脯祈告”活动之后,释酒祭路,饮酒壮行。

在这一活动中,出行者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角色,而对出行者的关切也就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发了祖道活动中的另一功能:饯送。

《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祖饯诗,应推《邶风》中的《泉水》。

这首诗为饯别而作,其内容侧重于“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那时的人们,纵使言“饯”,也重在“祖”的意义。

毛传在《泉水》篇的传文中说:“祖而舍鲅,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

”元人许谦在《诗集传名物抄》卷二中对《邶风·泉水》进行疏解,解释魏晋之前的人在进行祖道活动时的心态:“鲅,谓祭道路之神。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大考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艺术李泽厚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关,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

广东省廉江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广东省廉江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5—2016学年高三级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

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 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

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答案.pdf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答案.pdf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一级政治科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序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CCCCBACBACBB序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CBACADDBCD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只选一个答案且正确的得2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 序号2627282930答案ACBCACADBD 三、非选择题(满分30分) 31.(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华为坚持“抓住核心技术”的经营理念,专注于通讯设备的生产和研究体现了这一点。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华为重视创新、研究与开发体现了这一点。

(3)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华为恪守商业道德,倡导公平经营行为体现了这一点。

(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既提高竞争能力,又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华为致力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增长体现了这一点。

32.(1)材料反映了2014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进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湛江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甄.选/箴.言聒.噪/恬.淡结.实/结.构B.掠.影/虐.待舐.犊/胼胝.解.救/解.差C.缄.默/信笺.谄.媚/胡诌.屏.障/屏.除D.羁.绊/亟.待校.正/比较.装载./记载.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在这个功利泛滥而诗意乏善可陈的年代,诗性教育能走多远?诗性怎样才能与教育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先行者实已不易:可能的践行者更加任重道远。

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诗意地耕耘,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曙光。

A.乏善可陈 B.相得益彰 C.任重道远 D.任劳任怨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老师:孔祥敏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重建良善社会,得靠底层平民杭州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的过程中不幸被飞来的铁块砸中,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停稳客车救了一车人的性命,自己却不治身亡。

“最美司机”和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因救孩子而断腿的“最美女教师”等平民中的伟大人物,让我们在反思这个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时候,觉得应该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底层。

诚然,今天的世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与人的纽带弱化,社会缺乏互信,这已成为世界通病。

有人认为,权力与市场,严重腐蚀了今天的中国社会。

笔者以为,我们中国底层普通市民之中,仍然存在传统的美德、责任与信赖的基础。

上述事实也说明,中国社会底层存在广泛而深厚的良善社会基础。

有人将良善社会重建的重任寄予我们的知识阶层,笔者不敢苟同。

北大教授钱理群直言,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培养出一大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批判的是某些知识分子向权力奴颜婢膝的现状。

这些年,教育制度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格成长。

钱教授这番话不能不让我们追问,在中国,如何恢复独立人格的价值、社会彼此信任这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

数千年来,中国能屡遭入侵而不亡,这有赖士大夫阶级对中国主流价值的捍卫、传承。

具有高度历史责任的中国知识阶层引领了近代历次革命。

当年的知识阶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独立人格。

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知识阶层容易成为权力附庸、市场奴仆。

国立大学成为培养知识权贵的基地。

明治维新之后,东京大学成为培养官僚的学府。

对此,一个来自地方的政治家创办了早稻田大学,他认为日本不能成为官的天下,应该成为民的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高一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巩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

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传说巢父、许由是中国早期的两位大隐士。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使人们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一般指啸傲山林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B.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

进士高第....。

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

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

”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

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

无择首建学官,置生徒。

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

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

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

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

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

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

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

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

”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

两人死,力求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

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高第....:考中了进士而且名次名列前茅。

高第,是源于汉代的太学的考试制度,把考试最优者排成四等,由太学推荐给政府,然后授予官职。

B.出知.袁州知: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C.权知..开封府权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监督知府官员的一种政治机构。

D.进学士..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祖先的谥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

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

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祖无择的罪状。

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

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他惋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5分)(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秋发庾岭①汤显祖②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①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②汤显祖(1550—1616),汉族,江西临川人。

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8.请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的写景角度和意境特点?(6分)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古讽今,以“,”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以秦的灭亡为鉴,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2) 《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3) 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通过小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

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魂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她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的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教徒信奉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