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怪癖(pǐ)犄(j ī)角蛮横(hèng)瞠(chēng)目结舌B.驯(xùn)良恪(kè)守田塍(chéng)桑梓(zǐ)C.跬(guǐ)步纤(qiàn)绳句读(dòu)锲(qì)而不舍D.衽(rèn)席六艺经传(zhuàn)桂棹(zhào)愀(qiǎo)然2.下列各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急燥烦锁斑斓金璧辉煌B.舟楫睥将共震怨天尤人C. 迷惘祈祷翱翔引吭高歌D.暇想斐薄骐骥针砭时弊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上海市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安排,精心准备,进一步落实了试卷运送、保管环节。
②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③警官的一番话,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A.周密云集振聋发聩B.严密聚集振聋发聩C.周密云集震耳欲聋D.严密聚集震耳欲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大问题。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人了两家银行。
D.过去,我们曾不加分析地批判了他,现在看来,当时的批判是失之偏颇和不够慎重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向左邻右舍请教。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D.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之鳖。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郁乎苍苍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梦亦同趣D.君子生非异也7.下列加点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A.上食埃土B.下江陵C.日与其徒上高山D.乌鹊南飞8.与“学于余”句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游于赤壁之下D.是岁,元和四年也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2023精选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3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2023精选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月考就是每个月的考试测试,检查每个月的学习情况,你知道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怎么编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④伴随着战争剧《铁血红安》在央视的热播,针对观众们的猜想,该剧的编剧朱苏进表示,主人公刘铜锣没有特定的人物_________,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很多将军的共同点。
A. 遏制只有信手拈来原型B.遏止于是游刃有余原形C.遏制甚至信手拈来原型D.遏止以致游刃有余原形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 “雅” “颂” “赋” “比” “兴”。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B.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左传》合称“前四史”C.《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晚年写的《随感录》被誉为一部“讲真话的书”。
D.“新格律诗派”亦称“新月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徐志摩。
新格律诗最突出的特征是讲求“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千秋文化诗意解张同吾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诞生了许多才情卓绝的诗人,他们创作出的想象神奇、构思灵妙、语言精湛、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诗篇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它们像熏风细雨一般,浸润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性格、哲学理念和审美心理。
我们把当代人按照古典诗词的艺术法则、美学范式和表现程式创作的诗词,称为旧体诗词。
当下旧体诗词创作呈繁盛态势,作者之众铺天盖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尽管其中多有平泛概念之作,却也不乏显现诗人禀赋和诗艺才华的诗篇。
名山含古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浸染其中,如披神秘的面纱,含蕴氤氲的气氛。
高一语文12月考试卷和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十二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本试卷考生自己保存。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楚辞(楚地之诗)。
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经由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
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
另一方面,由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极为不满。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
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
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
先说“诗之新声”。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明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
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
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
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那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
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
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
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
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
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
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年级12月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
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其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辛弃疾《贺新郎》:文“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
“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
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嘉兴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2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卷(答案在最后)命题:高一语文组审题:高一语文组【注】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
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
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徘徊(huí)不恤(xù)否泰(pǐ)长歌当哭(dàng)
B.惩创(chěng)自缢(yì)敛裾(jù)夙兴夜寐(sù)
C.溘死(kè)绯闻(fēi)一椽(chuán)蓊蓊郁郁(wěng)
(1)淇则有岸,。总角之宴,。(《氓》)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
(3),食野之苹。,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4),所思在远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在其中也。
C、以:崔以言挑之请以剑舞
D、所以: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女子美貌多情“的一组是()
①有女子自门隙窥之②独倚小桃斜柯伫立
③妖姿媚态,绰有余妍④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⑤须臾开目,半日复活⑥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某年清明节,崔护至郊外,无意中发现一座花木掩映、清净优雅的庭院。意欲上前讨水,不料开门的却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端出一杯清水给他解渴,并落落大方地望着他。
第二年清明,崔护又去找那姑娘。虽然依旧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见日思夜想的姑娘,面对明媚春光和灼灼桃花,崔护的心情无限惆怅,于是他左门题写一首诗,两人的爱情就是由这首诗确立的。
云光侵履迹,பைடு நூலகம்翠拂人衣。
在这首小诗中,作者并没有工细地刻画华子岗的景物,而是着重从、、几个方面去摄取最能表现自己情趣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志趣。(4分)
古人重炼字,讲究“一字落下,境界全出”之妙。本诗后两句,各有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4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7分,每空1分)
6.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独倚小桃斜柯伫立斜柯:横枝B.尔后绝不复至尔后:此后
C.崔亦感恸,请入哭之感恸:感动D.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适人:嫁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相:人面桃花相映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B、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文明古国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6-10题。
《崔护》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
B、有一辆坐的是个戴眼镜穿长衫的胖子,估计一定是个沐猴而冠的新贵。
C、湖南台的“天天向上”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常常让我陶醉其中、乐不思蜀。
D、校运会上,他首当其冲,获得了400米跑的冠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剥光衣服,被军犬和武装士兵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B.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C.我在十年浩劫中不仅责备自己,更想保全自己,不要让自己跟一家人一起堕入地狱。
D.“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人太空的国家。
5、为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4分)
译文: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
译文:
诗歌鉴赏和诗文默写(15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送风起,还家草露晞。
在小说的最后,也许是他们的真情感动了上苍,奇迹真的发生了。崔护竟将女子哭过来,姑娘睁开美丽的双眼,恍如隔世般哀怨地望着崔护。二人悲喜交加,
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D、这个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耐人寻味的爱情,是要有一颗丰富敏感的心,有一份全身心投入的情才能寻获的,愿天下有情人,牢牢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次情缘
D.煤屑(xuè)落蕊(ruǐ)刀俎(zǔ)勤能补拙(zhú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驳斑澜桅垣绿草如荫
B.菲薄变徵殒命美轮美奂
C.点掇猗郁淬火离别笙萧
D.嬉游沧茫决别糜室糜家
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俩在运动场上配合默契,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中相敬如宾,比亲兄弟还有亲,令同学们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