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三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10 过秦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10 过秦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3.研读1、2自然段,积累字词。

【课前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的题目。

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横线上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宇内,囊括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通其意,……赵奢之伦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目标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译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分层训练相关练习。

《过秦论》导学案二【学习目标】研读3、4、5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课前学习】熟读3、4、5自然段【合作探究】在横线上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10、《过秦论》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X。

3.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归纳掌握“制”“利”“固”“遗”等词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三、读书指导:1、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某某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某某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X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X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第10课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第三课时课前预习【预习自测题】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②,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研读第5自然段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质疑探究】一、学习研读第5段。

1、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序八州而朝同列:致万乘之势:百有余年矣:2、翻译重点句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二、问题探究(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2)诵读、背诵第五自然节。

三、综合探究(1)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后反思】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2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板书设计
1.课文的中心论点:过秦论——仁政兴国,暴政亡国
2.文章结构:总——分——总
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排比论证
4.秦国兴衰的原因:政治、军事、法制
5.作者观点:施行仁政,关注民生,避免暴政
6.现实启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关注民生,创新思维
4.观点阐述题
题型:请阐述你对《过秦论》中“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的理解。
答案:《过秦论》中的“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施行仁政,关心民生,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而施行暴政,忽视百姓疾苦,国家必然走向灭亡。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答案:《过秦论》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作者总述了秦朝的兴衰原因;然后,分别从秦国的政治、军事、法制等方面分析了秦朝的强大和衰落;最后,作者再次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论证方法识别题
题型:请找出《过秦论》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过秦论》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的观点;排比论证则通过列举秦朝的种种举措,强调了秦朝的衰落。
(3)领悟作者观点和启示: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领悟作者贾谊对秦朝兴衰的看法,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由于《过秦论》是文言文,学生可能对一些词汇和句子结构感到困惑。教师需要采取讲解、翻译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和运用论证方法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河北省涿鹿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涿鹿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涿鹿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过秦论》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过秦论》相关文学常识及第三段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总结翻译方法,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中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2.用时3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1、检查背诵情况2、将预习中的疑难点写在下面二、自主学习:认真诵读课文,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在课文上做好标注.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及( )至始皇,奋( )六世之余烈(),振( )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振( )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10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10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

第十课《过秦论》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最后三段。

2.进一步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掌握,能直接翻译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能辨认出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并能够准确使用。

3.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2.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死时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虽然汉文帝时经济有些恢复和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文景之治)。

但统治阶级“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权贵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迫农民破产流亡,以致“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朝灭亡的教训引起汉文帝以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10 课 《过秦论》精品导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10 课 《过秦论》精品导学案

第 10 课过秦论目标导学1、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等、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4。

鉴赏本文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他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贾谊一生尽管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贾谊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其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写法借鉴1、《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提供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力透纸背的说理,援引史实的分析,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特别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铺张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特别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3。

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关于这个道理,古人特别早就明白得。

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他如此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复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编号022
第三课时编号024
【学习目标】:归纳基础知识并透析文本。

一、【自主学习】
1.小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级)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吾欲之南海,乘船需多久?(课外句子)
⑥聚之咸阳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而提示:“而”的常用义项 1)代词,通“尔”你,你的; 2)连词,表并列;
表修饰;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于是亲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③会盟而谋弱秦
④皆明智而忠信
⑤叩关而攻秦
⑥争割地而赂秦
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⑧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提示:“以”的常用义项 1)连词,表修饰;表目的;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介词,凭借、把、用、拿;把…(当作); 3)动词,认为;率领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⑤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⑥然后以六合为家
二、【课堂讨论】
1.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

用文中语句回答:“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D级)
2.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三、【课堂演练】(C级)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
哉。

(《贾谊论》)
4.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于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5.“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6.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
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7-9题)。

7.闻其秀才()
A.听说他是秀才。

B.听说他才学优秀。

C.听见说那个秀才。

D.听说那人才学优秀。

8.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A.人人感到像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B.人人都按照他的意思说出想说的话。

C.人人都说出了自己意思中的话。

D.人人都说出了皇上想听到的话。

五、【课下作业】
课后完成本课跟踪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