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课件
3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页,共十八页。
一、地表形态(xíngtài)对聚落分布的影 响
探究活动1:地形对聚落(jùluò)分布的影响。
读图思考(sīkǎo):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分布 与地形的关系。
4
第四页,共十八页。
一、地表(dìbiǎo)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 响
5
第五页,共十八页。
一、地表形态(xíngtài)对聚落分布的影 响 探究活动1:地形对聚落分布(fēnbù)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fēnbù)的影 响
9
第九页,共十八页。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fēnbù)的影 响
探究活动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fēnbù)的影响。
读图思考:
1.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
特点并简述主要原因。
2. 若 修 建 连 接 甲 乙 两 城 的 铁 路 , 在 施 工
自然环境对人类(rénlèi)活动的影响
第一 课时 (dìyī)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1
第一页,共十八页。
现场 调研 (xiànchǎng)
➢ 你能例举地势的高低起伏对交通和聚落影响的案例(àn lì)吗?
➢ 目前哪些现象是由气候变暖引起的?
2
第二页,共十八页。
学习 目标 (xuéxí)
青藏
高原面上聚落__。热 地区
高原
聚 带地区城市多在____
落 多分布于_________ 山区

(聚落
布 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 分散,
特 或河流两岸
规模小)
分 布 特 我国西 点 南山区 成

沿____或___发展, 形成沿河聚落带和沿 海聚落带。内陆地区 聚落多分布在____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案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设计思路】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这些本课将在复习自然资源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构建】需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和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道如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针对社会热点和近年高考特点,需重点掌握主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分布及开发利用特点。

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增大,自然灾害也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危害,还要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学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掌握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考试说明本课的重点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二是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条件;二是如何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课前准备】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最新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课件

最新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课件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海拔1 550 m~1 700 m的 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 最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 和≥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第(2)题,根据该地聚 落空间分布大都在海拔1 250米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 我国第二级阶梯上,而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聚落数量 很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黄土高原。
14
Z真题感悟 找准方向
解析 “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这和 我们平常一贯思维相反,遇到这种问题,往往要对各 选项逐一分析后得出答案。由于欧洲西北部沿岸不存 在上升流,B错;冬季极地东风带和其他气压带风带一 样都是南移,不是北移,C错;降水增加会导致气温年 较差减小,D错;全球气温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引 起向南流动的冷水增多,导致欧洲西北部北冰洋沿岸 北大西洋暖流减弱而气温偏低,A对。
.
9
பைடு நூலகம்
Z考真题向感2悟 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找准方向
(2014·新课标Ⅰ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 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
10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D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
7
的的喀喀湖在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处,位于山间高原上,湖区周围 高山环绕,湖面海拔达3821千米,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140-18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
(1)简述该国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 (2)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的. 湖泊,试分析该湖终年不冻的原因8 。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聚落形态 聚落密度 原因
举例
高原
山地
平原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较小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
沃,水资源丰富
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 海上运输
(2)影响聚落的规模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 较小 。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 较大 。 (3)影响聚落的选点 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 洪水 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 的地方。 (4)影响聚落的分布 平原低地:沿河呈 带状 分布。 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 高于 洪水位 的地方。 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河漫滩平原 。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环境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布在山间谷地中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 级阶梯上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 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对聚落的类型、分布、③ 规模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我国村落
区域 规模 形态(空间分布方丘陵区 较小 相对分散 ⑥ 较少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影响聚落的形成 作为⑦ 水源地 ,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作为⑧ 交通运输 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⑨ 农副产品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4.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如图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 为( )
A.台风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答案:C 解析:马尔代夫地处赤道附近,气候炎热,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多对流雨。赤道附近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台风活动少;锋面雨多集 中在中纬度地区;马尔代夫由体积小、海拔低的珊瑚岛组成,很难形 成地形雨。
6.中国一架满载饮用水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 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 m,到达时其在机 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tan65°≈2.14)( )
A.0.6 m B.1.2 m C.1.8 m D.2.4 m
答案:B 解析:飞机于12月4日12时(北京时间)出发,经过4小时到达马累 (东五区),由此可以计算出飞机到达马累的时间约为当地13时;此时 太阳直射在20°S附近,马累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66°,而飞机到达 马累时当地地方时为13时左右,马累昼长约为12小时,则下午每过1 小时太阳高度约减少11°,由此可推出马累此时太阳高度约为55°,根 据三角函数计算可得出答案为B。
答案:C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淡水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海 冰对环境基本上没有破坏;目前没有大规模开发海冰资源,主要是因 为技术有限,开采利用成本太高。
(2015·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 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 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 助。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命题特点 1.结合区域等高线图、水系分布图考查地形对农业、聚落、交通工 程或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考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3.结合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材料,考查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学习目标】1.深刻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理解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会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能分析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自己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策略】1.列举自然资源,并从性质角度对列举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

列举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灾害形成原因、危害、防御措施。

2. 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列举自己知道的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并评判列举出的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同学之间相互评判。

(3)读中国地形图,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太阳能丰富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同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具体原因不同)我国太阳能相对贫乏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能丰富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和人类活动学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和人类活动学案

自然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1、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分布和规模的自然因素
2、分析山地地形对聚落分布、规模、密度的影响
3、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走向、密度等影响
典型例题
(12年北京卷)
例题1 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6分)审题:考查什么?
答题思路:
答案表述:
知识梳理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密度的影响
3、梳理: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课堂练习
读图1“新疆十二五城镇发展格局示意图”,回答1、2题。

1.新疆
A. 地形是决定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B. 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
C. 城镇集群带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D. 城镇发展轴主要沿河流规划建设
2.新疆城镇体系中
A. 伊宁和喀什是同级别的地区级中心
B. 阿勒泰也具备乌鲁木齐的城市功能
C. 库尔勒服务范围能完全覆盖阿克苏
D. 不同等级城市应保持均衡发展态势
图14
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1)简析图中A、B两地同一自然
景观的不同成因。

(5分)
坐落在B岛北部文莱河河湾处的水中高脚木屋——“水屋”(如图19所示)是当地传统民居。

屋子地板高出水面约2米,高水位时伸手可及水面。

(2)指出水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
系。

(4分)。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学习目标】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策略】1.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2.完成导学案中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练习,主动查找自己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运用地图册,分析世界和我国城市及交通线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归纳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影响。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读中国地形图与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1)分析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2)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表1。

表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地形区地形区环境特点典型例证聚落分布特点高原地区河谷地势相对低,气候相对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分布特点成因青藏高原高原面上聚落少。

热带地区城市多在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

热带地区低地过于湿热多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山区(聚落分散,规模小)我国西南山区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或河流两岸平原地区(聚落集中,规模大)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航运、海运便捷。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沿海地区(3)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

探究活动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读中国地形图和主要铁路线分布图,分析地形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图1(2)读图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主要原因。

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3)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表2地形限制因素线路密度交通方式注意事项线路形态交通方式原因平原少大多种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聚落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
目前高中地理四种版本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有专门的关于“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的章节,有些版本没有安排专门章节;全球气候变暖是高考热点内容。

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不仅受地形的影响,还受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课在重点认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的同时,还必然涉及相关因素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课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本课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变暖的典型案例等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构建】
本课知识属于两部分内容,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并能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学会分析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形成的地形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能否因地制宜综合认识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在导学案中设计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的问题与练习,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状况。

在认真批阅导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布特点高原面上聚落少。

热带地
区城市多在高原
地势高亢,气候寒冷。


带地区低地过于湿热



多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
和河漫滩平原上山区(聚
落分散,
规模小)
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
壤肥沃
我国西南
山区
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或
河流两岸
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山
前,河漫滩分布于河流两

冲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
密集地区,沿河流或海岸
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和
沿海聚落带。

内陆地区的
城市聚落多分布在绿洲
平原
地区(聚
落集中,
规模大)
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
网密布,内河航运、海运
便捷。

长江中下
游平原,东
部沿海地

探究活动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等值线图一般特性①投影:中国地形图和铁路分
布:
②展示导学问题1:根据已学
知识分析地形对我国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③展示导学问题2:请归纳地
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④投影图1,并同时展示导学
问题3::据图中信息概括苏
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
简述主要原因。

若修建连接甲
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
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⑤投影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
卷第27题(3)、(4)题。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每组派代表回答
③学生提问,或质疑
学会分析地形对交通
线路分布的影响,并学
会全面准确提取图中
相关信息。

地形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交通方式
注意事项
线路
形态交通方式原因
平原少大多种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工程造价低,
建设难度小
少占好地,处理好
与农田水利建设、
聚落的关系。

网状
分布
图1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未来全球气温还将上升,且上升幅度可能加大。

就全球状况而言,并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区域性气候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
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的变化;但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毁林,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致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全球气温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产了生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
农业生产
不稳定
高纬国家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位于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干
旱加剧,农作物减产;一些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必须调整。

危害人体健康
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某些疫病流行,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 图2为北非简图,图3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突出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①题,该地区沿海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气候适宜;沿海地势平坦;沿海距海近,便于开发海洋资源
和发展海上航运。

第②题,读图2可知:公路与铁路沿途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说明受资源影响大;在山区线路线路沿等高线延伸(稀少),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大;同时铁
路公路的建设还要尽可能多连接聚落。

2.(2016年新课标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
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
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2)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题指导:本题组以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地带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环
境整体性的理解,尤其对地理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较大,而能否从解读题目所给材料中获取
有效地理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第6题:注意题目材料,“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
拔基本无关”,再用排除法思考,大气温度、降水和植被覆盖度等现象与海拔均有密切关系,故可排除A、B、D项目。

在高山地带已经足够寒冷,融雪过程有限,积雪厚度与气温,(也
就是与海拔)关系不大,而与坡度大小即重力因素密切相关,即缓坡地带更利于雪的堆积,所以C项正确。

第7题:冻害主要由过度低温造成,极端低温与冬季风影响密切相关,长白
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纬度也高,更接近冬季风的源地,所以因受冬季风的影响更大
而冻害高发,故C项正确。

第8题:在高山苔原带,气温很低,大量积雪的存在对保护植物
免受作用显著,由于气候变暖,该地带的降雪期推后,雪期前后的强降温危害加大,所以这
里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图3
图2
【重点图像1】
图4
【重点图像1解读】图4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路分布图”。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分布受水源和地形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因为山麓地带地势比较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和地下水,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绿洲农业发达,所以形成了沿河、沿山麓分布的众多聚落,为连接聚落,因此形成了环盆地边缘分布的交通线路。

【重点图像2】
图4
【重点图像2解读】图4为“全球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图中可见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和澳大利亚、南美南部等地,降水减少的主要是中低纬的西亚、非洲北部、南美西海岸等地。

这样一来,俄罗斯的北亚地区、加拿大等国因水热条件改善,可能有利于农业生产,而干旱的非洲、西亚等地则雪上加霜,变得更加干旱。

可见全球气候变暖是有利有弊的,但总体是弊大于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