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专题卷3

合集下载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解析版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卷3语文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2D)(3A)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1A,就不会留下”乡痛”过于绝对)(2A)。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B)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1B,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2C,“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属于五中生有)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1C)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专题卷1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专题卷1

散文阅读专题卷(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扬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导学号:20332050】谈月亮茅盾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

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

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

“像饭碗口”,是我说的。

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大。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

”老头子笑嘻嘻地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

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

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

”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

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是岂有此理。

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注】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

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

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

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的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

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

”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

“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

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板块3 现代文阅读 专题9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板块3 现代文阅读 专题9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

考点二 理解句意(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解释“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一句话的含意。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

本题抓住重点语句“栏杆……抬起来的……通过的”,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所含的比喻义,在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关系的变化,尤其抓住马骁驭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该句说明马骁驭已经对吴秋明彻底地敞开了心扉。

【答案】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理解句意“6关注”(针对“短板一、二”)1.关注位置特点(文首、文中、文尾,段首、段中、段尾)关注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分析句子与段、篇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理解句子含意或作用的切入点。

比如首句总领下文,有时点明题旨;尾句收束前文,有时升华主题;两个内容衔接处的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2.关注相邻句弄清重要句子与其前后句、上下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该句的含意非常重要。

这些句子与相邻句的关系通常有同义互解、因果互解、虚实互解等。

如例2中该句前面说“保安”把“栏杆抬了起来”,放他进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Ⅱ散文阅读考点3分析结构技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Ⅱ散文阅读考点3分析结构技巧

考点三分析结构技巧(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1)线索:比邻而居。

(2)作用:以“比邻而居”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表现不同的生活状态;以“比邻而居”为线索,便于体现各家不同的生活风格。

分该生线索判断错误。

线索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该答案作用的分析漏掉了以“气味”为线索所表达的思想。

(短板一:不会判断线索)学生乙(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3分该生不会分析线索的作用。

该答案仅答出了一些术语,没有答出这一线索所串联的内容,也没有答出这一线索所表达的“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短板二:不会分析线索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穿起来,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答案】(1)线索:气味。

(2分)(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2分)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专题卷2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专题卷2

小说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通二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导学号:20332042】苦命人[法]维克多·雨果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

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她时常寄信。

这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确实有人发现她每月至少写两封信,并且老是一个地址——孟费郿客店主人德纳第先生;也确实有人看见她在车间里常常转过头去揩眼泪。

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

“她一定是那种女人了。

”恰巧有个长舌妇到孟费郿走了一趟,和德纳第夫妇谈了话,回来时说,“花了我三十五法郎,我心里畅快了。

她有个孩子。

”她的过失,到现在已众所周知了。

芳汀被撵走了,在冬季。

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紧接着早晨的是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

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

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

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

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

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

每天早晨,芳汀依然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但常常木然出神。

德纳第夫妇没有按时收着钱,便时常写信给她。

有一次,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下需要一条羊毛裙,母亲应当寄去十个法郎。

她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搓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她走到一个理发店,垂下一头令人叹赏的金丝发。

“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喊。

“您肯出多少钱?”“十法郎。

”“剪吧。

”她买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寄给了德纳第,心里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她的衣裳。

”她自己戴一顶小扁帽,遮住光头,仍旧美丽。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文档版_题型组合滚动练30 语基+语言运用+名句填空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总复习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题型组合滚动练30(建议用时:20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湍急(tuān)僭越(jiàn)皈依(bān)大梦初觉(jué)B.荫凉(yìn)怯懦(qiè)蛊惑(ɡǔ)潜移默化(qián)C.蓬蒿(ɡāo)虔诚(qián)厮杀(sī)徇私舞弊(xùn)D.绯闻(fēi)包扎(zā)攫取(jué)敷衍塞责(fú)B [A项,“皈”应读ɡuī;C项,“蒿”应读hāo;D项,“敷”应读fū。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妄图在其他生命的遗骸之上建立起文明乐园,而沙尘暴、赤潮、厄尔尼诺以席卷之势迎面扑来,向不可一世的人类发出最后通谍。

B.该品牌沙发融中西文化之精粹,质量上乘,造型现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最近荣膺“长三角市场年度最畅销家俱”的称号。

C.文化臻于成熟的宋王朝携带百余年的积淀南迁,雅正的文化与明秀的山水相逢,杭州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天堂,她不会随朝代的更迭而褪色。

D.足球市场曾经一度乌烟障气,假球、赌球、黑哨甚嚣尘上,球迷一谈起足球就唉声叹气,说明整个足球体制非得下大力气改革不可。

C [A项,“通谍”应为“通牒”;B项,“家俱”应为“家具”;D项,“乌烟障气”应为“乌烟瘴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试题预览高考原创押题卷(一)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臧否(pǐ)擘画(bò)压轴戏(zhòu)情不自禁(jīn)B.瓶颈(jìnɡ)乖戾(lì)嚼舌头(jiáo)熏陶渐染(jiān)C.粘贴(nián)消弭(mǐ)抹稀泥(mǒ)自出机杼(zhù)D.间歇(jiàn)档期(dǎnɡ)混凝土(hùn)靡日不思(mǐ)A [B项,“颈”读jǐnɡ。

C项,“粘”读zhān。

D项,“档”读dà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74812095】A.近来年,作为泊来品的西方情人节在中国越来越受年轻情侣的欢迎。

虽然离情人节还有好几天,但是各种鲜花的价格已经是“涨声一片”。

B.北京故宫中的体顺堂原为皇后临时居所,院内陈放着巨大的水晶石,寓有光明磊落、纯洁无暇之意。

同治初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皇太后在此居住。

C.李泽厚把美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为“悦耳悦目”,中间一层为“悦心悦意”,最高层为“悦志悦神”。

江南新村的硫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令人赏心悦目,跨越了美的三个层次。

D.在春节来临之际,“抢红包”大战慢慢发酵,互联网巨头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给全国网民和手机用户分发“红包”,目的是让用户尽量多地用自家的支付工具。

D [A项,泊-舶。

B项,暇-瑕。

C项,硫-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行百里者半九十。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B.前两年的微商暴富神话,吸收了很多人参与其中,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卖奶粉的,或软或硬的营销广告令人不厌其烦。

C.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 专题一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 专题一

第二步:微观研判,分析人物和环境。 1.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主要人物:格罗斯文诺8829。 形象特点及分析: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谈了谈彼此
正在读的几本书”“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17岁时她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以后一直分居。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 年仅18岁。” ③热爱生活。从“她常常跟儿子说话,好像儿子
还活着。她形容儿子像朝霞一样美”可以得出。
2.分析环境,思考作用 开头:“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结尾部分:接线 生的话“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这
些都表明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升华主题,照应了开头。
第一步:宏观入手,梳理小说情节。 小说从开头到“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 梦”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用接错电话引出 主要人物;中间部分是故事的发展部分,通过电话的交流让
两颗在战争中受伤的心灵走到了一起。结尾三段言简意赅,
故事结尾急促有力,也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这个悲剧式的结 尾让读者的情感受到极大的冲击,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中间不惜笔墨的叙述让人期待美好的结局,与结尾的急转直 下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代文阅读(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进 行了调整,命题也会有新的变化: 一是选文坚持多样化方向,以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 国外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辅。二是新增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 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 读中的可能性会增加,备考时要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人物 语言中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的语句等新的命题点。 三是作为“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的“鉴赏评价能力”将 可能出现在小说试题当中,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要 求对其进行评价等。四是传统的题型更趋多样化,更具灵活性。 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故事 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设计情节的手法,叙述、描写 的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描写的手法,以人物、情节、 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等,仍然是小说命题的热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改为“必考”的背景之下,这些考点需 要考生特别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专题卷(三)(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导学号:20332052】瓦尔登湖(节选)梭罗①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

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

黎明带来了英雄时代。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名的金属喇叭声一样。

此中大有宇宙本体之感,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与生生不息。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

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芳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

感官的生活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就说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而他的禀赋又可以去试探他能完成何等崇高的生活了。

可以纪念的一切事,我敢说,都在黎明时间的氛围中发生。

诗歌与艺术,人类行为中最美丽最值得纪念的事都出发于这一个时刻。

所有的诗人和英雄都像曼依,那曙光之神的儿子,在日出时他播送竖琴音乐。

早晨是我醒来时内心有黎明感觉的一个时候。

改良德性就是为了把昏沉的睡眠抛弃。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

清醒就是生活。

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

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②我们必须学会再苏醒,更须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就在最沉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的。

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

能画出某一张画,雕塑出某一个肖像,美化某几个对象,是很了不起的;但更加荣耀的事是能够塑造或画出那种氛围与媒介来,从中能使我们发现,而且能使我们正当地有所为。

能影响当代的本质的,是最高的艺术。

每人都应该把最崇高的和紧急时刻内他所考虑到的做到,使他的生命配得上他所想的,甚至小节上也配得上。

如果我们拒绝了,或者说虚耗了我们得到的这一点微不足道的思想,神示自会清清楚楚地把如何做到这一点告诉我们的。

③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

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做出一个真实的报道。

因为,我看,大多数人还确定不了他们的生活是属于魔鬼的,还是属于上帝的呢,然而又多少有点轻率地下了判断,认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归荣耀于神,并永远从神那里得到喜悦”。

1.第①段作者热情地礼赞黎明,请概述其理由。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第①段整段都在礼赞黎明,找出其中赞美黎明的句子,概括即可。

【答案】黎明带来英雄时代,(1分)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和生生不息;(1分)黎明是觉醒的时辰,(1分)唤醒我们内心更崇高的生命;(1分)诗歌和艺术发生于黎明时刻,(1分)思想和(改良)德性发生于黎明时刻。

(1分)2.第①段最后画线句作者说:“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

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作者所说的“非常清醒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说“怎敢凝视他”,是什么意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本句是第①段的末句,是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的总结。

“非常清醒的人”是指“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中的“一个人”;“怎敢凝视他”是不敢凝视他,也就是对他的仰慕、崇拜和敬畏。

【答案】“非常清醒的人”是指“有效地服役于智慧”并“生活得诗意而神圣”的人。

(2分)说不敢凝视他,意思是极其仰慕、崇拜和敬畏他。

(2分)3.第③段画线句作者说“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根据第②③段,作者认为的“生活的基本事实”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作者认为的“生活的基本事实”是人要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作者认为要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生活得稳稳当当,过斯巴达式的生活,概括来说就是刻苦耐劳,简单而可爱,卑微而崇高。

【答案】生活的基本事实:①每人都应该把最崇高的和紧急时刻内他所考虑到的做到,使他的生命配得上他所想的;(2分)②简单而可爱,卑微而崇高。

(2分)4.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文的表达特色。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本是随笔,以抒情议论见长;修辞运用丰富。

比喻:如“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名的金属喇叭声一样”写出了蚊虫的声音。

对比:如“简单”和“可爱”;“卑微”和“崇高”。

语言具有思辨性:如“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

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情感:如“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

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答案】①极具抒情性、哲理性,以抒情、议论见长;②修辞手法的充分运用,如比喻、对比等;③以长句为主,增强文章的思辨性;④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情感。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20分)沈从文的墓郭文涟①他的墓孤零零地立在半山腰上。

四周是青青挺拔的翠竹,一阵清凉和煦的山风吹来,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②这个墓地,便是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墓地。

③那天我们乘船游览了沱江,已是临近傍晚,想着明天一大早就要离开凤凰古城,所以下了船便径直往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奔去。

④墓地极为朴素。

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这哪里是墓啊,既无高高的坟堆,也无坚硬高大精致的墓碑,就是一座山石,而且这山石似乎就是从附近哪个山崖壁上凿下来的,不过倒与周围的山色浑然一体,自然贴切,不仔细看,你绝对想不到会有一位现代文学大师的灵柩埋葬在这里。

⑤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虽然简陋,甚或有些悲凉,不大气,不漂亮,也不惹人注目,却清净,与山水自然相融为一体,你不仔细分辨,根本想不到有一个人的灵柩悄然地安埋在这里。

而且稍稍知道一些沈从文先生身世的我们并没有感到他的孤单和可怜,反倒生出无限崇敬之情来。

⑥是的,这里的阳光很透明,这里的山水很透明,这里的空气也很透明。

或许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先生才有了一双透明的眼睛,可以使他透过烟尘云雾望见千年不变的岁月时空,他在那浪漫抒情而又有些忧郁的文字里感受着、珍惜着生命的阳光。

所以当沈从文走出沱江、走出凤凰古城、走出湘西大地的时候,他的文字一直带有湘西的风味,那便是如沱江水一般清澈柔美、瑰丽而又浪漫的山水风情,像遗珠一样在黯淡的夜空熠熠闪烁,还有那种自然而又富有音乐般快慢相宜的节奏,更能引起你的身心跳荡起莫大的快意。

他对家乡的热爱是已渗透进骨髓中的爱,所以他能用笔如诗如画地把一个神话般的湘西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⑦当然,他也是深深懂得寂寞安静的生活与智慧间的关系的,也是深深懂得人的悲哀和苦痛的,更深知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

所以当他知道,他那与沱江水一般明净美丽的文字不再受欢迎的时候,他便悄然退出文坛,销声匿迹,不再写富有山水人情瑰丽而又浪漫的文字,而是去做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服饰研究,并几十年如一日,终填补了国人一方空白。

而当政治上的烟云消散殆尽,雨过天晴,他的那些书那些文字仍然像闪烁的灯光一样,照亮着一方黑暗天空,温暖着一群群学子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