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重点专项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2.16•【文号】国科发资〔2016〕37号•【施行日期】2016.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按程序报批后,交由相关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
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现将“纳米科技”等9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
2024年纳米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2024年纳米材料项目发展计划2024年,作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纳米材料项目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纳米材料项目的发展,制定并实施相关发展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2024年纳米材料项目发展计划进行详细阐述。
一、项目背景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微观结构的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
2023年,我国纳米材料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纳米材料项目的发展,2024年纳米材料项目发展计划应运而生。
二、项目目标1.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我国纳米材料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纳米材料项目的核心技术突破。
2.产业转化: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纳米材料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推动纳米材料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3.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提升我国纳米材料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纳米材料项目的全球化发展。
三、项目重点1.基础研究:加强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在新能源、环境治理、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能调控。
2.产业化应用:推进纳米材料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加速纳米材料项目的市场化进程,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人才培养:加强纳米材料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纳米材料研究人才,推动纳米材料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实施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纳米材料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增加对纳米材料项目的投入,提升项目的研发创新能力,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
3.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五、项目预期效果通过2024年纳米材料项目发展计划的实施,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1.纳米材料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纳米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1. 申请资格,指南会明确说明哪些机构或个人有资格申请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资助,以及申请资助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2. 申请流程,指南会详细介绍申请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资助的流程,包括申请材料准备、提交方式、申请时间等具体步骤,以及申请评审的具体安排。
3. 申请材料,指南会列举申请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资助所需的具体申请材料清单,包括申请表格、研究计划、预算表、机构资质证明等内容,并对每份材料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4. 评审标准,指南会对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资助的评审标准进行解释,包括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要求,以及评审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5. 资助管理,指南会介绍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资助项目的管理办法,包括经费使用、报告要求、验收程序等内容,以及资助项目期间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说,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是申请人申请资助时必须仔细阅读和遵循的文件,它对申请流程、材料准备、评审标准和资助管理等方面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有助于申请人顺利完成申请过程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申请成功的机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度拟立项项目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年)
1
2016YFA0200100
纳米碳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重大科学前沿
北京大学
张锦
*
2
2016YFA0200200
石墨烯宏观体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及其在光电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
宁志军
*
41
2016YFA0204100
二维催化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C1分子高效转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邓德会
*
42
2016YFA0204200
电荷空间分离技术同步光催化降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废水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邢明阳
150.00
5
43
2016YFA0204300
生物-化学复合纳米催化剂体系应用基础研究
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靶向药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陈雨
*
38
2016YFA0203800
面向三维集成的阻变存储器纳米尺度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吕杭炳
*
39
2016YFA0203900
二维原子晶体的能带工程及其电子和光电器件研究
复旦大学
包文中
*
40
2016YFA0204000
高稳定性、全光谱、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材料探索和器件实现
天津大学
马建国
2500.00
5
23
2016YFA0202300
半导体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制备与器件特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年度拟立项项目

*
3
2016YFA0200300
芳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
上海香料研究所
肖作兵
3520.00
5
4
2016YFA0200400
应变诱导大面积纳米结构的可控 加工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顾长志
*
5
2016YFA0200500
基于光子束调制的跨尺度微纳结 构加工与器件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崔华
2700.00
5
14
2016YFA0201400
基于纳米分子影像探针的癌症微 创介入诊疗导航技术
北京大学
戴志飞
3200.00
5
15
2016YFA0201500
临床需求导向的肿瘤新型纳米药 物研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马洁
3200.00
5
16
2016YFA0201600
医用及工业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机 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包文中
*
40
2016YFA0204000
咼稳定性、全光谱、咼效率太阳 能电池材料探索和器件实现
上海科技大学
宁志车
*
41
2016YFA0204100
二维催化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
C1分子高效转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究所
邓德会
*
42
2016YFA0204200
电荷空间分离技术同步光催化降 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废水的研 究
彭练矛
3200.00
5
20
2016YFA0202000
新型纳米冷阴极平板X射线源和 高灵敏度探测器件及其CT图像 重建方法研究
江雷:“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成果

江雷:“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成果“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在纳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友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纳米特种功能材料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均取得创新性突破.部分成果步入产业化前夜.江雷863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总体专素组组长江雷:”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成果“十五”863计划纳米材料专项在立项时强调”纳米效应”和”终端产品”,引导纳米材料产业化发展.在广大科研人员4年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下,纳米材料专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LL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纳米材料专项组申请国内外专利650多项.发表论文1890多篇.同时.在纳米技术应用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对产业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纳米技术的突破往往伴随着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提高这些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形成发展的新增长点,使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高技术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对传统企业而言+纳米技术辐射带动一大批传统企业(如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的技术改造.通过对传统材料改性.增强传统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生长点21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纳米材料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纳米材料技术对人类的健康,财富和安全产生的重大影响,将超过2O世纪的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对人类的影响.在一些关键的高技术领域,纳米材料技术具有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力.瞄准这一目标,”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在纳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友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纳米特种功能材料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均取得创新性突破,部分成果步入产业化前夜.肝炎,艾滋病快速诊断技术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据市场调查,国内每年对乙瓢日斟产业N0.12006肝和艾滋病检测的需求量在1亿人份以上.现行医院等医疗单位检测方法需要专门仪器及专业技术人员,其检测时间长,检测费用高,不能满足当前对乙肝和艾滋病广泛筛查的需求. 由云南大学,吉林大学及昆明云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乙肝, 艾滋病检测用纳米晶免疫试纸”课题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纳米晶,来提升免疫层析检测技术.使灵敏度较传统方法有极大提高,并实现了定量检测,准确率在99%以上;改性金及磁性HlV一1/2抗体诊断试纸的测试性能达到SFDA标准血清盘的检测标准;磁性乙肝诊断试纸的灵敏度可达0.1ng/ml,超过SFDA规定的检测标准.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已形成年产3OOO万条乙肝诊断试纸的生产能力.该课题的完成,将为重大传染病,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畜禽检疫,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及其它工农业质量检测领域提供一类方便快捷,准确廉价的新型检测方法,进而产生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血液快速筛查用纳米生物传感器诞生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肝炎快速检测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积,J,,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直观,携带方便等优点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其检测仪.并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等单位进行了应用示范研究.谷丙转氨酶血清/全血测试评估报告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中国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与日,羹三足鼎立由南昌大学承担的863纳米材料专项”ZnO单晶膜上GaN基纳米光电子材料生长及LED器件开发”课题在第一代半导体硅材料上.成功地制备了高质量的具有纳米量子阱结构的第三代半导体GaN材料.突破了焊接转移技术,用此新材料,研制成功成本低廉和可靠性高的光输出功率1~9毫瓦的垂直结构的GaN紫光, 蓝光LED,打破了目前日本日亚公司垄断蓝宝石衬底和美国CREE公司垄断碳化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局面,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硅衬底上制备GaNLED的生产成本是蓝宝石衬底GaNLED的1 /2,碳化硅衬底GaNLED的1/4.所以硅衬底上GaNLED作为一条新的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每天产能40万只.拥有自主产权的扫描探针显徽集成系统步入产业化由于科学仪器或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发展和研制适用于纳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验检测设备非常必要.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PrObe microscope,SPM)为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当前用于纳米科技研发的主要实验检测设备.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承担的”扫描探针显微集成系统的研制”课题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集成系统,能够进行电和光或电和力信号的同时检测,实现了扫描隧道和近场光学或扫描力和近场光学同时检测成像,具有反射,透射和荧光等工作模式,并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结果表明:扫描探针显微集成系统提高了现有探针显微技术的综合检测能力, 能够获取更多信息.拓展了现有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在微纳尺度上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质提供新的系统.此外,研制推出的CSPM3OOO/4OOO系列扫描探针显微镜涵盖了扫描隧道和扫描力显微镜的所有检测成像功能,达到国内同类设备的最好水平,受到用户认可,目前销售额已超过200万元.基于一维纳米材料的纳米传感器获得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承担的”基于一维纳米材料的纳AdvancedMaterialsIndustry米传感器及其应用”课题,研制出毒品快速检测仪.检测时间小于2分钟.检测毒品海洛因的灵敏度达到0 5ug/L,比传统的化学传感器要提高二个数量级,为打击贩毒犯罪活动提供一条可靠的检测途径.高容量,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用纳米负极材料的研制与开发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承担的”高容量,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用纳米负极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课题,以高容量,大功率纳米复合负极材料为主要研发目标,突破了纳米碳管内米碳纤维的控制制备和分散技术,研制出纳米碳管内米碳纤维复合负极材料,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和循环性能,研制负极材料的容量达到600mAh/g,约为现有商品化负极材料的18倍,且50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小于20%.目前该课题已经实现了高性能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建成高性能负极材料年产11O吨的生产线,其中纳米碳管内米碳纤维年产能2O吨,纳米孔硬碳球年产能6O吨,”元宵结构”负极年产能3O吨.固态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固态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课题制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电介质纳晶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58%的世界领先水平.制备的准固态电介质的纳晶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6%~7%的世界先进水平,达到了产业化的基本要求.为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共申请了1项国际发明专利和20项国家发明专利.这种新型的纳晶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将具有非常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纳米材料以它奇异的特性.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机遇.纳米特种功能及结构材料将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纳米产业首先应切入传统产业, 特别是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通过纳米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为实现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GDP的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纳米技术正在与传统产业技术迅速结合,传统产业通过纳米技术的改造,提升了原有产品的性能,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这也是越来越多传统大型企业开始介入纳米领域的直接市场动力.高性能纳米化木器涂料进入水性化时代全世界因生产溶剂型涂料,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溶-/f0约为1000万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严重污染环境.这些溶剂型涂料又大多应用于家庭和办公环境,造成长时间接触的人因呼吸含有机物的气体而中毒甚至导致癌症.由北京化工大学承担的”纳米化聚丙烯酸系高性能水性木器涂料”课题制备出了耐水性好, 硬度高,漆膜丰满度好的聚丙烯酸系高性能水性木器涂料,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同类油溶性涂料的国家标准.可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极低(6g/L).通过小试,模式和2000IIE/年规模的中试,形成了年产万吨的纳米化聚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和聚丙烯酸系水性木器涂料的制备两项工业化生产技术.该产品可以取代油性涂料广泛用于木器家具的涂装和家庭,宾馆的装修,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水分散环境友好型纳米结构漆实现产业化由吉林大学承担的”水分散环境友好型纳米结构漆”课题所研制出的产品适用于建筑,汽车,铁路,化工等工业用漆.已建成年产1000吨的水分散环境友好型纳米结构工业漆生产线2条,建成年产1000吨的水分散环境友好型纳米结构汽车漆生产线1条,建成年产1万吨水分散环境面衄斟尸业N0.12006友好型纳米结构建筑漆生产线1条. 产品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并实现销售收入1102万元. 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一一节能时代的先锋河南大学承担的”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课题,开发出四类产品,三类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我国高档润滑剂的市场空白,为我国能源的节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开发的可分散性SiO纳米粉体(白炭黑) 系列产品和油溶性铜纳米微粒已经达到年产100吨的生产能力.”油溶性三氟化镧纳米微粒”和”油溶性低熔点合金纳米微粒”微粒的平均粒径为5~10纳米和40~60纳米,在润滑基础油等多种有机介质中有良好的分散性,用作润滑油脂的减摩润滑添加剂,在中高负荷下有良好的润滑特性.”昆仑RHY778高性能汽油机油”是含有纳米铜添加剂的5w/30SJ汽油机油,有优良的清净分散性,氧化安定性,抗腐蚀性和磨损修复特性:节约燃油1—3%.目前该产品在试生产和试销售中.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863纳米材料专项课题”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的应用与产业化”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lCVD),在硬质合金拉拔模具内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涂覆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利用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技术研究开发出各种涂层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产品.解决了涂层附着力,均匀涂覆和涂层表面光洁度等关键技术问题,产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由上海交友钻石涂层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该产品已在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普电缆有限公司等七十几家生产企业应用,为应用企业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14亿,利润4510万元, 税收6009万元,节约资金3571万元.纳米特种功能纤维技术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东华大学等单位承担的”高聚物基纳米特种功能纤维及制品”课题为了提升传统化学纤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利用纳米技术开发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及纤维材料作为主攻方向.攻克了纳米功能分散相在成纤高聚物基体中纳米尺度化及其均匀分散的难题,形成了热塑性高聚物与无机纳米功能颗粒有效复合及其复合树脂的高温,高压,高剪切细旦化纤维成形和聚丙烯基体中有机分散相的一维纳米化形态结构控制关键技术,首次实现了功能性,舒适性(细旦化)与可纺性的有效统一.该课题研发的系列细旦功能纤维的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部分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建成3000吨/年功能性纳米复合树脂的加工生产线一条,建成了年产10000吨/年功能性纤维加工能力的研发生产基地.课题研制的导湿功能PP 纤维及其制品,抗菌功能PP和PET纤维等已在上海依福瑞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金霞化纤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实现产业化,新增产值3.25亿元,新增利税累计达7200多万元.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洗礼,纳米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近千人的骨干人才队伍,无论是后备军的培养,还是人才队伍本身建设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纳米材料”十五”期问的发展投入,积淀了很多关键设备, 为”十一五”纳米材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在”十五”纳米材料专项进行全方位探索布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以市场,应用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面向和促进产业化为重点,针对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层次布局:(1)加强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加工与表征技术和仪器装备研发;(2)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和器件应用的关键技术,在安全,健康,能源,环境,资源,农业,信息等重大领域取得多层次的进展;(3)强调纳米科技与电子,生物等科学的融合, 快速提高纳米器件的研发水平,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纳米材料与器件技米在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中处于优势的战略地位.嗍AdvancedMaterialsIndustry。
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联合申报协议.doc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联合申报协议甲方:XX大学乙方:XX大学甲乙双方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项目名称”,共同承担该项目的研发工作。
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双方共同协商,就“项目名称”项目研发工作中所涉及的任务分工、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经费分配方式等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任务分工第二条本协议所称知识产权,包括依法享有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
第三条项目研发过程中所涉及各方已有的知识产权归原产权持有方所有,合作方有责任对任何其他方保密。
第四条项目研发过程中新产生的知识产权按各方贡献大小分配,即各方独立完成研究工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各方独立所有;双方共同完成研究工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各参与方共同所有,任何一方未经合作方同意不得擅自向其他方公开。
第五条经费分配方案:按国家下拨经费的百分比确定,甲方??%;乙方??%。
第六条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未果时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条本协议经双方盖章后生效。
第八条本协议一式6份,双方各执1份,4份用于项目申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XX大学(盖章)乙方: XX大学(盖章)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2006年10月19日2006年10月19日注意:法定代表人是指大学的校长、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研究所的所长签名或签名章,不是课题负责人!若参与单位超过两家,建议与参与单位分别两两签订联合申报协议。
也可在本协议中增加丙方、丁方……但盖章非常耽误时间!!打印协议时,请删去本段注意事项。
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重点研发专项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需求,针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争形成一批新技术,研发一批新产品,转化一批新成果。
重点研发专项分为技术研发类和成果转化类。
一、重点支持领域(一)高新技术领域1.未来产业(I)人工智能。
类脑智能、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机器视觉检测、量子计算、区块链系统平台、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VR/AR创新应用等关键技术。
(2)未来网络。
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天地大尺度可靠信息传输、北斗与新一代通信技术融合、多模态智慧网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内生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智慧治理、新一代通信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
(3)前沿新材料。
先进金属材料、尼龙新材料、陶瓷材料、高端超硬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新型石墨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煤化工材料、新型耐高温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
(4)氢能与储能。
高效低成本制氢、高密度可逆储氢、长距离大规模运氢、快速安全加氢装备和稳态长寿命动态高功率燃料电池,以及金属燃料电池储能、大规模锂(钠)电池储能等关键技术。
(5)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
人车路云协同感知、车联网自动驾驶、交通系统智能化指挥控制等关键技术。
2.战略性新兴产业(1)微纳电子与光电子。
光网络关键器件、微纳光学器件、高性能激光器、微型连接器、光电探测器、高可靠功率器件、新型射频和基带芯片等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2)新型电子材料。
电器装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激光器、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
(3)智能制造。
高精度高可靠性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柔性制造机器人、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精准可控3D/4D仿生打印、数字李生与智能工厂等关键技术。
(4)高端装备。
仪器仪表、空分设备、运输设备、锚具、预应力等关键技术。
(5)核心基础件。
高端装备用高性能轴承、齿轮及减速器、液压气动元件、高性能传感器、超高速永磁电机、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继续保持我国在纳米科技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并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获得重大原始创新和重要应用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力争在若干优势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如纳米尺度超高分辨表征技术、新型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纳米能源与环境技术、纳米结构材料的工业化改性、新型纳米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等。
保持我国纳米科技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在若干重要方向上起到引领作用;培养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带动和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级纳米科技科研机构和创新链的建设,推动纳米科技产业发展,带动相关研究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发展。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将部署7个方面的研究任务:1.新型纳米制备与加工技术;2.纳米表征与标准;3.纳米生物医药;4.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5.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6.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7.纳米科技重大问题。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二五”期间有关部署,2016年优先支持26个研究方向。
申报单位针对重要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申报项目。
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
鼓励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
为保证研究队伍有效合作、提高效率,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所有重要支持方向均受理青年科学家项目申请。
1. 新型纳米制备与加工技术1.1 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功能研究研究内容:手性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带、高质量石墨烯(碳单层或少层)和石墨炔等纳米碳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与可控掺杂,碳基纳米结构中的物理新效应与光电功能的高效调控。
考核指标:实现面积大于2平方厘米和密度大于100根/微米的单壁碳纳米管平行阵列的可控制备方法;实现高品质单层石墨烯的连续可控制备方法;建立面积大于平方分米高取向石墨炔薄膜(厚度小于10纳米)的制备技术;建立碳纳米材料在光电子和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实现在显示驱动和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示范。
1.2 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研究内容:新颖自组装基元的设计合成;结构、形状、手性确定的有机纳米功能材料的自组装方法;定向、维数可控、大面积、高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装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功能有机纳米材料可控制备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出功能分子在表界面自组装规律的新观点,在有机纳米材料固体结构物性、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获得世界纪录的高迁移率、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有机纳米功能材料;突破有机纳米材料在电子、光子和光电子等关键器件与柔性器件中的应用关键技术。
1.3 纳米加工和构筑新技术研究内容:大面积、多维度、高精度、可控纳米和微米跨尺度结构与器件加工构筑新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纳米和微米跨尺度结构与器件加工技术规范,在大面积(4英寸)上实现分辨率小于20纳米、均匀性优于90%纳米结构与器件,实现在2—4项信息和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2. 纳米表征与标准2.1 纳米结构的原位、实时和动态极限分辨率表征方法研究内容:纳米结构和特性的原位、实时、动态及外场作用下的极限分辨率表征方法及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发展极限分辨率的纳米结构表征和成像技术与理论,提供相应的实用模拟程序包;实现纳米体系化学官能团的亚纳米尺度识别、成键和断键过程的动态检测;实现外场条件下纳米体系相互作用和演化过程的高空间分辨(小于1纳米)及动态(皮秒-飞秒)表征。
2.2 跨尺度物理、化学性质测量技术研究内容:功能纳米材料体系表/界面结构及关联理化性质的跨尺度精确表征和测量。
考核指标:发展功能材料和器件中显微结构与电子过程的纳米级原位表征技术,实现多相界面分子排列和取向结构的精确表征,实现纳米到微米跨尺度空间分辨的原位光电性质和皮秒至飞秒级的瞬态特性测量;建立自组装体系和纳米复合材料体系中界面构造、物性调控及多尺度传递的构效分析方法,阐明功能优化的核心机制和有效路径。
2.3 纳米技术标准与标准样品研究内容:面向重要纳米产业应用,开展纳米性能检测标准研究,纳米标准物质与标准样品研制,包括纳米技术术语和定义、测量和表征、健康安全和环境、材料规格等。
考核指标:制定纳米结构基本性质的系列纳米技术标准,建立纳米制造技术和重大应用中纳米性能检测的系列标准化方法及评价规范,完成系列国家一级、二级纳米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主持制定纳米技术国家标准20—40项,主导制定国际纳米技术标准(ISO,IEC)10—20项。
2.4 纳米尺度物理性能与输运性质测量技术研究内容:纳米尺度电学、光学、磁学、力学和热学等物性及其输运性质的定量化综合测量技术。
考核指标:实现单分子水平光学、电学、磁学性质及新奇量子效应的高灵敏检测,有效调控分子结构和各类响应特性;实现纳米尺度光、电、热、磁、力等物性及其相关输运性质的综合表征,达到基本物性的定量化测量。
阐明纳米材料/器件中缺陷的分布、成核、传播与失效过程的机理,提出纳米材料/器件设计和调控新方法。
3. 纳米生物医药3.1 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纳米检测及体外诊断新方法研究内容:用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检测和诊断的纳米标记材料及其标记检测技术和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量子点、贵金属等纳米材料标记的快速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针对样品中特定细胞(包括癌细胞团等)、病原微生物、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等的检测灵敏度达到单细胞或单分子水平;发展1—2种单分子/单颗粒实时示踪、活体定量纳米检测等技术,满足重大疾病发病机理研究需求。
研制数种经药监局批准的使用纳米材料标记的临床检测试剂和试剂盒,部分成果进入产业示范。
3.2 心脑血管疾病即时诊断、有效干预的纳米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分子靶点,结合现代影像设备及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功能分子纳米探针和在体实时成像及处理技术,研究快速诊断并即时治疗的医疗新策略。
考核指标:采用能用于人体的多功能分子纳米探针,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突发时应急处理的医疗需求,建立即时、快速诊断并能受控干预所需的成像增强技术与干预新方法,明显改善或提高相关临床技术水平。
实现1~2种经CFDA批准的影像增强剂,部分成果进入产业示范。
3.3 重大疾病的纳米治疗新技术研究内容:用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的新型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及相关治疗新技术。
考核指标:发展基于纳米组装体的纳米生物治疗、纳米成像技术的手术显影或手术导航、纳米针阵列的给药技术、以及采用磁性纳米材料或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物理治疗新方法,获得3—5种可经CFDA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纳米材料与纳米器械,1—2种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前试验。
3.4 新型纳米药物研发研究内容: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的纳米药物及纳米技术改性的新剂型,纳米药物胞内转运和体内递送的过程与规律,体内外作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发展纳米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传递与释放等的原创技术;针对临床用药的重大需求,研制新型靶向纳米药物;选择基础好、有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阐明载药机制、生物降解、细胞与动物水平毒理学机制等,研发出若干新型药用纳米材料。
3—5种纳米药物获得CFDA临床试验许可。
3.5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内容:医用及工业应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机制与安全性评价基础。
考核指标:阐明医学应用纳米材料或与人接触广泛的工业纳米材料毒理学效应的关键机制,纳米技术安全评估流程的科学基础;阐明重要纳米材料的释放、迁移、转化行为,提出并验证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技术;提出与科技伦理学交叉的纳米技术社会伦理学问题。
3.6 组织修复用纳米杂化材料研究内容:多尺度、多功能纳米无机材料以及高生物相容性软物质材料;仿人体硬组织(牙、骨)的结构梯度性纳米杂化材料;具有生物活性的仿人体软组织(神经、肌肉、皮肤)响应性智能材料;仿生组织与肌体的临床服役交互机制。
考核指标:研制生物安全性高的组织修复用纳米杂化材料,根据个体差异实现杂化材料定制化,仿生硬组织和软组织材料应具有类人体机械性能(强度,模量,韧性等)和响应(传导性、收缩性、防御性)行为,其各性能参数不低于本体组织的90%。
2—3个产品实现临床应用。
4. 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4.1 纳米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研究内容:纳米存储器三维集成中的器件采用新结构和新材料的物理问题,多值存储,架构优化,提高集成密度的方法,串扰和失效机制,利用三维结构研究存储与计算融合的功能以及纳米阻变存储器的三维集成。
考核指标:纳米存储器件编程电压<2 V,操作速度<50 ns,循环次数>108,操作功耗<1 pJ,实现8层以上的片内三维存储器集成且存储密度>8 Gbit/cm2的三维存储演示芯片。
4.2 碳基纳米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内容:高性能碳基纳米晶体管的制备及大规模集成,碳基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混合集成。
亚10纳米碳基CMOS器件制备技术;芯片用碳管材料的可控和批量制备;新型器件在柔性衬底上的基本科学与技术问题。
考核指标:实现集成电路用高纯半导体碳纳米管材料的批量制备,建立碳基纳米电路与硅基CMOS集成电路的混合集成工艺;碳纳米管平行阵列中半导体纯度大于99%,碳基纳米CMOS 场效应晶体管栅长小于10纳米,本征门延时小于0.1 ps,碳基纳米集成电路规模大于1000门级,实现4位碳基CPU的功能演示;实现柔性碳纳米器件在可穿戴装备上的应用。
4.3 真空微纳电子器件研究内容:采用真空微纳电子技术的新型真空光电转换器件,微纳器件高效制备与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实现较高密度可选址的纳米线阵列,大面积平板发光与探测器件的关键科学与技术。
平板器件指标:1、发光器件尺寸:对角线8英寸,阵列数320*320,辐射剂量不低于0.4 mGy。
2、探测器件尺寸:对角线8英寸,探测像素数320*320,量子探测效率大于50%。
探测器件为阵列式,光电增益高于105,信噪比高于60dB。
4.4 纳米成像光电子器件研究内容:新物理机制和新器件架构的纳米级成像芯片,低功耗、高稳定性、高动态范围的纳米级像素器件集成及其量产技术。
考核指标:发展新型光电转换机制的纳米级像素成像芯片,纳米级成像芯片突破可见光衍射极限。
研制出单芯片5000万像素以上,单个像素<200纳米的突破衍射极限成像芯片;实现成像动态范围>40 dB,芯片功耗<10 mW,分辨率超过2500线对/毫米,帧频大于1 Hz的超低成本芯片集成,芯片可以同时对超过1×104个细胞高分辨率大视场成像,应用于生物医学的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纳米级物理化学观测和分析等重要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