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二开学第一次考试复习题
人教版2017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2017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第I卷(三部分,共11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考生将笫二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请听下面5段对话,选出最佳选项。
1. What's wrong with the man^ watch?A. It goes slowly.B. It goes too fast.C. It doesn't work sometimes.2.When will the speakers meet?A. At 2:00.B. At 4:00.C. At 6:00.3.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Neighbors.B. Teacher and student.C. Classmates.4.What will the woman do?A. Give Tom some medicine*B. Take Tom& temperature.C. Have a look at Toms mouth. 5.Why did the woman make Mr. Jones angry?A. She asked the answered question again.B. She didn't finish her work in 20 minutes^C. She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three lime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涂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word版本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2017年8月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格与人格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风格,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_1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AIf feels like every time my mother and I start to have a conver sation, it turns into an argument. We talk about something as simple as dinner plans and suddenly, my mother will push the conversation into World War? She’ll talk about my lack of a b right future because I don’t plan to be a doctor. And much to h er disappointment, I don’t want to do any job related to scienc e, either. In fact, when I was pushed to say that I planned to major (主修) in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s, she nearly had a heart att ack.“Why can’t you be like my coworker’s son?” she bemoans all t he time. Her coworker’s son received a four year scholarship and is now earning 70,000 dollars a year as an engineer. I do n’t know what to answer except that I simply can’t be like Mr P erfect as I’ve called the unnamed coworker’s son. I can’t be lik e him. I’m the type of person who loves to help out in the com munity, write until the sun goes down, and most of all, wants to achieve a career because I love it, not because of fame (名声) or salary.I understand why my mother is worried about my future major. I’ve seen my mother struggle to raise me on her small salary and work long hours. She leaves the house around 6:30 am a nd usually comes home around 5 pm or even 6 pm. However, I want her to know that by becoming a doctor, it doesn’t mea n I’ll be successful. I’d rather follow my dreams and create my own future.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do the writer and his mother o ften talk about?A. The writer’s studies.B. The writer’s future job.C. Dinner plans.D. Wars around the world.2. We can infer from Paragraph 1 that the writer’s mother____ ____.A. doesn’t want the writer to major in EnglishB. doesn’t think the writer should be a doctorC. gets along very well with the writerD. doesn’t think working in the science field is a good idea3. The underlined word “bemoans” in Paragraph 2 most proba bly means “________”.A. agreesB. shoutsC. complainsD. smiles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probably TRUE about t he writer?A. He wants to be like his mother’s coworker’s son.B. He wants to find a job in his community in the future.C. He doesn’t think his mother’s coworker’s son is perfect.D. He wants to do something he really likes in the future.【答案】1. B 2. A 3. C 4. D【解析】试题分析:本文讲述了作者和妈妈谈话时总是会将话题转到自己未来的职业上,他妈妈不想让他主修英语,而作者却想做他想做的事。
2017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

2017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阅读题(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80分)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4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密封线外。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性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及中国建筑,大家第一印象是古代建筑,而对近现代建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了断层,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
就像一直在追寻中国文化的根一样,我们也一直都在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所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通过《红楼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中国传统住宅是儒教“礼”的产物,讲究“方正”,遵循着儒家空间思想。
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和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
荣宁府第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
传统住宅讲究等级,荣宁二府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因而在外观上显得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这些特点几乎是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中国现代建筑在某些方面也沿袭了这些特点。
荣宁二府建筑空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私密性,这与儒家思想的宗旨有关,儒家思想旨在塑造一个典范:君子,而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就没有必要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导人“依礼举止”,也就是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这与现代住宅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的现代住宅没有沿袭这一理念。
对于内部而言,荣宁二府内部的空间布局依循着封建礼法,整个居住空间的基调充斥着位序感,二府第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整个府第由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又是由几个房围绕一个庭院而成,其中充斥着主次、上下的关系。
2016-2017上期高二物理第一次.docx

-------------2 分 ------------2 分
P=Fvm=Ffvm=kmgvm,
联列以上两式可得
1 2 mv m kmgtv m kmgs 0 2 ,
代入数据得 vm2-60vm+900=0, 解得火车行驶的最大速度 vm=30m/s。 -----------------1 分 (2) 火车的额定功率 P=kmgvm=0.05×1000×103×10×30W=1.5×107W。 --------------3 分 (3) 由
甲 O 乙 y A B
x
图5
9、如图 6 水平的木板 B 托着木块 A 一起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从水平位置 a 沿逆 时针方向运动到最高点 b 的过程中( A.B 对 A 的支持力越来越大 B.B 对 A 的支持力越来越小 C.B 对 A 的摩擦力越来越小 D.B 对 A 的摩擦力越来越大 )
图6
10、一物体做平抛运动,在先后两个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时间间隔为 Δt那么
A.v1 和 v2 的方向可能相同 B.物体做平抛运动时的加速度恒定,做匀变速运动,速度改变量的方向逐渐向竖直方向偏 转,但永远达不到竖直方向。 C.由 v1 到 v2 的速度变化量 Δv 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D.由 v1 到 v2 的速度变化量 Δv 的大小为 g Δt
图 11 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点 O 为纸带上的起始点,A、B、C 是纸带的三个
图 11 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均有 4 个点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得 A、B、 C 到 O 的距离 如图所示,已知所用交变电源的频率为 50Hz,问:
(1)打 B 点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 vB= 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本实验中,若钩码下落高度为 h1 时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 W0,则当钩码下落 h2 时,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___。 (用 h1 、h2、 w0 表示) (3)实验中,该小组同学画出小车位移 x 与速度 v 的关系图象如图 12 所示。 根据该 图形状,某同学对 W 与 v 的关系作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确 的是________(填写选项 ... 字母代号)
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实验、平行班)

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实验、平行班)第Ⅰ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 (共2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跖zhí嗟怨jiē前合后偃yǎn杳无音信yǎoB.罪愆qiān嗜好shì湛湛青天zhàn负屈衔冤xián C.错勘kān亢旱kàng苌弘化碧cháng阡陌qiānD.埋怨mái尸骸hái泠泠líng玉醅pēi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拮据(jié)赍发(jī)歇憩(qì)茕茕孑立(qióng)B、箭镞(zú)央浼(miǎn)喧阗(tián)锱铢必较(zī)C、叫嚣(xiāo)毗邻(pí)隘道(yì)一蹴而就(cù)D、坍缩(tān)迤逦(yǐ)接榫(shǔn)咬文嚼字(jiáo)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提纲舶来品一幅对联一诺千金 B.凑合主弦律旁征博引死皮赖脸C.家具炒鱿鱼雍荣华贵流芳百世 D.坐镇明信片枉费心机平心而论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凭心而论众口铄金心有灵犀一点通B.溜达门可罗雀原形毕露置之死地而后生C.纰漏贻笑大方恼羞成怒冒天下之大不韪D.吞噬重整旗鼓共商国是一年之计在于春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B. 古巴官员表示,对于英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古巴政府洞若观火,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C.俗话说瑕不掩瑜,而这个人却目无全牛,鸡蛋里挑骨头,真所谓疵者见疵呀。
D.20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侧目而视,对那些爱情悲观论调。
我们嗤之以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一梦,白云苍狗。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一只全集{0,2,4,6,7,10}U =,集合{2,4,6},{1}A B ==,则()U C A B 等于A .{}0,1,8,10B .{}1,2,4,6C .{}0,8,10D .φ2、函数y =A .1(,)2+∞B .[1,)+∞C .1(,1]2D .(,1)-∞3、函数()2x f x e x =+-的零点所在的一个区间是A .(2,1)--B .(1,0)-C .(0,1)D .(1,2)4、下列四个命题:(1)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2)矩形是平面图形;(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确定一个平面;(4)两个相交平面把空间分成四个区域,其中错误的命题序号为A .(1)和(2)B .(1)和(3)C .(2)和(4)D .(2)和(3)5、已知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长和底面边长相等,则1AB 和侧面11ACC A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等于A .4.4 C .3 D .36、过两点(2,2),(4,2)P Q ,且圆心直线0x y -=上的圆的标准方程是A .22(3)(3)2x y -+-=B .22(3)(3)2x y +++=C .22(3)(3)x y +++=.22(3)(3)x y -+-7、若直线1ax by +=与圆221x y +=的相交,则点(,)P a b 与圆的位置关系是A .在圆上B .在圆外C .在圆内D .以上皆有可能8、已知直线1:210l x y -+=,2:420l ax y +-=,若12l l ⊥,则a 的值为A .12-B .12C .2-D .2 9、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且最小正周期是π的函数是A .tan 2y x =B .sin y x =C .sin(2)2y x π=+ D .3cos(2)2y x π=-10、要得到函数2sin 2y x =的图象,只需将函数2cos2y x x =-的图象A .向右平移6π个单位 B .向右平移12π个单位C .向左平移6π个单位 D .向左平移12π个单位 11、已知(3,4),(5,12)a b == ,a 与b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A .6365 B.5D12、已知锐角三角形三边分别为3,4,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15a <<B .17a << C5a < D.7a <<13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n a =.n a.n a.n a =14、若{}n a 是等比数列,4738512,124a a a a =-+=,且公比q 为整数,则10a =A .256B .-256C .512D .-51215、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2511,4a a ==,则12231n n a a a a a a ++++= A .16(14)n -- B .16(12)n -- C .32(14)3n -- D .32(12)3n -- 16、已知,x y 是正数,且191x y+=,则x y +的最小值 A .6 B .12 C .16 D .2417、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1y x y x y ≤⎧⎪+≥⎨⎪-≤⎩,则3z x y =+的最大值为A .12B .11C .3D .-118、设点M 是Z 轴上一点,且点M 到(1,0,2)A 与点(1,3,1)B -的距离相等,则点M 的坐标是A .(3,3,0)--B .(0,0,3)-C .(0,3,3)--D .(0,3,3)19、如下图,三棱锥P-ABC 中,PA ⊥平面,,1,ABC AB BC PA AB BC ⊥===P-ABC 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A .πB .2πC .3πD .4π20、设入射光线沿直线21y x =+射向直线y x =,则被y x =反射后,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是A .210x y --=B .210x y -+=C .3210x y -+=D .3230x y ++=21、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060,1A a b ===;②030,1,2A a b ===;③030,10,6A c a ===;④030,10,5A c a ===,其中有唯一解的序号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22、若0,0a b >>,则不等式1b a x -<<等价于 A .10x b -<< B .11x a b -<< C .1x a <-或1x b > D .1x b <-或1x a> 23、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的运行结果是A .-5B .5C .-1D .-224、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三棱锥的表面积是A .28+B .30+C .56+.60+第Ⅱ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横线上。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7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本试题一共150分,时间是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一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一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次飞跃,以往的体力劳动渐进式地改变了人类的肌肉、韧带、骨骼等生理机能,帮助创造出了美妙的艺术,那么,愈来愈脑力化了的信息革命劳动,也必将会促进人类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崭新艺术。
信息技术的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
②数码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是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
它根本性地颠覆了艺术审美根本原那么和程序,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批判地承受,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③互动较多的是在利用数码技术设备和作品的教学过程、游戏过程中,学会运用数码技术和艺术,可以使你的教学成效倍增,可以让你的游戏作品拥趸者众,增添受众的兴趣和技能。
所以,在数码时代,过程也许比结果更为重要,而且,有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出彩的,二者并行不悖,互相提携促进。
④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打破了作者和读者、台上和台下的樊篱,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
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的增删、着色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到最后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
⑤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像被移易于数码磁片上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轻盈。
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桎梏,超越了现实的各种限制。
使艺术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阔的群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 20.4D打印比3D多了一个D,即时间维度,人们 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会在设 定的时间内变形为所需的形状。在4D打印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这说明 • ①人们可以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 • ②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发展 •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客观规律的制约 •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2016年3月15日,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 韩国棋手李世石。对此,有棋手评论道:“感觉就像一 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下棋一样,该弃的地方也会弃,该退 出的地方也会退出,非常均衡的一个棋风,真是看不出 出自程序之手。”从哲学角度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作为新的实践主体,人工智能的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 ②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 • • ③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扩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 • ④虽然与人一样具有意识,但人工智能最终要受制于人 •
• 19.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宣传“氢燃料”的优越性,氢燃 料无污染,效率高,可以循环利用,在航空领域已经占 有一席之地。而今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又 有学者提出,电动汽车比氢燃料汽车更加环保,而且可 以预见未来将更加绿色,更能满足循环低碳发展的需要。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③真理在谬误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 •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③ ④
• 20.C
• 21. 近期,在河北某地,发现了一巨大不规则的埋葬坑, 内部惊现的近3000件(块)佛教造像,除部分无色外, 很多都色彩艳丽。为保护佛像颜色,在发掘时,有关专 家已选取最小的碎片,进行色彩等技术分析,已形成预 案推广运用。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碎片色彩技术分析的总和构成了佛造像颜色保护的一 般经验 • ②碎片色彩技术分析能够为佛造像颜色保护提供一般方 法 • ③碎片色彩技术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预案对佛造像保护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 • ④碎片色彩的特性通过最终形成的推广预案体现出来并 发挥作用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C
• 22.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 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 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 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 好地生存与发展。这启示我们 • A.要坚持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 B.要摒弃旧事物,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 C.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D.要认识和改变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 39(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地 看问题。某省在文化发展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 和劣势,推动文化发展。(4分) •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某 省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的文化产品。(4分) •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 们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某省注 重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将科技运 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科技型文化产 业。(4分)
• B
• 21.根据环保部对全国空气质量的监测,京津冀、长三 角、珠三角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其中京津冀区 域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 有7个在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形势使京津冀各 城市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联起手来 进行治理。雾霾倒逼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走区域联防联治 之路说明 • ①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统筹全局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③④
•D
• 23.农夫的驴子一不小心跌进了深坑。农夫不忍心看着 他痛苦死去,决定往坑里填土把驴闷死。驴镇静下来, 每次土打到背上时,它就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 上走一步。不管土块打在背上多痛,驴都忍着不放弃。 活着的信念让他充满了力量,终于安全回到地上。这个 故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摆脱不利条件的制约 •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 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着调节和决定作用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 21.B
• 22. 右边漫画《扶·缚·覆》蕴含的哲理与下列一 致的是 • 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②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④福祸相倚,物极必反 • A. ①③ B. ①④ • C. ②③ D. ②④
• 22.D
• 23. 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 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 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 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 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 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 ②观念创新决定了事物价值转换 •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有时取决于认识的发展 •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