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与诊治

合集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瑟氏病。

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致,目前已严重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染,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

对于猪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感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疾病的临诊表现。

另外,一些最新报道指出,副猪嗜血杆菌可能还是引起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的原发因素。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2015年5月,豫北某养猪场猪群发生以肚腹膨、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减退、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疼痛(尖叫)、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严重时皮肤发红、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随之可能死亡。

【病理变化】眼观病变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损伤也涉及到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能引起急性败血症。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其他败血性细菌感染相区别,能引起败血性感染的细菌有链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丹毒丝菌猪放线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

【治疗】(1)加强卫生管理淘汰无治疗价值的重症病猪,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隔离饲养和治疗。

清除场内污物,做好猪舍消毒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做好疫苗接种,并定期做好药物保健用以提升猪自身的抗病力,如:扶正解毒散+菌迪。

(3)药物治疗菌迪+替米考星预混剂+板清颗粒拌料饲喂;连续饲喂五天,个别病例可用多菌清+头孢噻呋钠或菌必治肌肉注射。

畜牧生产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机制、主要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防治要点

畜牧生产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机制、主要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防治要点

畜牧生产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机制、主要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防治要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 2-10周龄仔猪仔猪的传染病,它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的母猪。

在规模化猪场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危害严重,特别到秋冬季节,因保育舍存在保暖与通风的矛盾,部分猪场保育段没有针对蓝耳活跃猪场特点有针对性预防,导致保育及育肥前期仔猪死淘率大幅度上升,严重的批次死淘率可以达到30%。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副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以血清型4、5、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特殊培养基,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的病猪的病料或不及时接种病料,因而给诊断带来困难。

该菌属于明显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应激诱因。

由于运输应激、断奶时猪舍温度没有达到要求或者人工捕捉等因素,使猪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发病,亦有人称之为“运输病”。

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危害3周龄~2月龄的仔猪,其中以5~8周龄的保育猪居多,其他年龄段的猪只亦能感染。

发病率一般为10%~15%,既可以整窝感染发病,也可以一窝中部分猪只发病,死亡率可高达50%。

主要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爆发与环境变化、应激有关。

哺乳和保育阶段的仔猪发病,呈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体温一般在40~41℃,眼睑发红、浮肿,皮肤和可视黏膜发绀,食欲不振、甚至厌食,反应迟钝,肌肉颤抖,腕关节、跗关节肿大,负重无力,跛行,并表现疼痛;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喘气,腹式呼吸,少部分猪只会出现震颤、共济失调,临死前有角弓反张、四肢划水等症状。

2、病理剖检变化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肿胀的关节皮下呈冻胶样变(主要见于腕关节、跗关节),关节腔内有浆液性炎性渗出液,四周也常呈冻胶样变。

胸腔、心包、腹腔多发性浆膜炎,腔内常有大量炎性渗出液,心外膜、肺表面常有纤维素或附着有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物,下图的病变是典型的“绒毛心”。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是一种猪只感染性高的疾病,主要危害猪只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关节系统等。

该病菌繁殖迅速,易引起病害扩散,因此对其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

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寄生于猪体内,常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和结肠中,也可繁殖在外部环境中。

该病的发病与宿主的免疫力状况、病毒感染、环境和管理等因素有关。

病毒感染和猪只免疫力下降是该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病变、关节炎及脓毒症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嗓音嘶哑、肋间隙呼吸音减弱、喉头水肿、吸氧困难、共济失调、抽搐、便秘和腹泻等。

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

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清凝集试验(AGT)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确认病原体存在。

细菌学检测可通过培养和细菌鉴定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草履菌渗透试验、糖梨肉汤试验和静脉注射免疫机制和培养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检测病原体DNA的方法。

PCR(聚合酶链反应)和LAMP(循环扩增单酵素放大反应)等都可以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检测。

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猪只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红霉素、氟喹诺酮和链霉素等。

对于严重病例,可采用神经中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辅助治疗,以防止炎性反应和发病率。

疫苗是副猪嗜血杆菌病预防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猪只抵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展,保障猪只健康生长。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Swine Dysentery)是一种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的结肠,病原菌易于经口进入猪只体内引起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猪副嗜血杆菌(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是引起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它主要引起成年猪的结肠炎病变。

还有一些其他的副嗜血杆菌,如Brachyspira pilosicoli和Brachyspira intermedia也会引起猪肠炎病变。

猪副嗜血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粪便、食物、水源等途径进行传播,猪只在原发性感染后,其他猪只易于通过排泄物和污染水源感染,病原菌可在接触对象中长时间存活。

还有一些动物,包括禽类和家畜也可是猪副嗜血杆菌的携带者,因此间接传播也是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二、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粪便中带血和粘液、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等,严重的病例还会导致死亡。

猪只在感染后,排泄物中可检测到病原菌,并且经过病理检查可发现结肠黏膜的弥漫性炎症和坏死性病变。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细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三、防控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和干燥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饮水清洁、做好猪舍的通风和排水等都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2. 动物检疫:定期进行动物检疫,对于有疾病症状的猪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

3. 定期消毒:定期进行猪场的消毒操作,包括猪舍、饲料槽、饮水器等设施的消毒清洁,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疾病的传播。

4. 使用抗生素: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只,可以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要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抗性。

5. 疫苗接种:合理接种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可以帮助猪只建立免疫屏障,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治疗
对病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损失。
扑杀
在必要情况下,对无法治愈的病猪进行扑杀,防止疾病蔓延。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猪副嗜血杆菌病对养猪业造成了 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和致病机制已得到初步了解。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存在问题与挑战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缺乏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全面、有效的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研制和应用仍存在较大的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开发。
未来研究展望病的致病机 制和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为
疫苗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猪舍卫生
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猪 粪和垫料,减少细菌滋生。
消毒制度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 猪舍、饲料、饮水等设施进行消毒, 可使用烧碱、过氧乙酸、复合碘等消 毒剂。
饲养管理措施
科学饲养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猪只获得足 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抵抗力。
VS
分阶段饲养
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分群饲养, 避免密度过大和相互挤压,减少应激。
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 治疗方法,进一步探索和研发
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措 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 防控方案,提高防控效果。
加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 学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
制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生物安全措施
引种管理
引种时需选择健康无病的猪只, 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方
可混群饲养。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Swine Dysentery)是一种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猪副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导致猪产生严重的腹泻和粪便中带血。

这种疾病对猪的健康和经济影响严重,因此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一、流行学诊断1.病原学诊断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学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分离和鉴定猪副嗜血杆菌来确诊疾病。

PCR检测则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猪副嗜血杆菌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诊断疾病,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较低,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2.流行病学调查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疫情的调查和监测。

疫情调查可通过对疫点猪场进行病原学检测,了解疫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

监测则是对猪场进行定期的疫情调查,以及对出栏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传播。

3.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主要通过病猪的临床症状来进行。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带血粪便、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通过这些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猪的疾病情况。

二、防控措施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的管理对于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粪便的滞留和积聚。

定期对饮水和饲料进行检测,确保其清洁卫生。

做好猪的常规检疫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猪只。

2.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对于防控猪副嗜血杆菌病同样重要。

严禁非法流通猪只和肉类制品,杜绝病猪进入猪场;严格控制猪场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减少外界病原菌的输入。

3.疫苗接种采用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手段。

目前市面上已有相关的疫苗,可有效预防疾病。

猪场可以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流行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方案。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常见的猪只传染性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只养殖业中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能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卫生防控,及时发现病变,减少疫情发生,有效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能通过呼吸道、肠道以及免疫系统的损伤进入猪的体内,引起感染。

感染后,可导致猪只产生发热、厌食、瘦身、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并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病变。

在临床表现上,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不同感染期症状表现也不同,需要通过综合考虑来进行诊断。

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来进行。

在临床上,主要根据猪只出现的发热、厌食、瘦身等症状以及呼吸困难和贫血表现来进行诊断。

还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来确定,而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方法来检测患猪的血清中是否含有副猪嗜血杆菌的抗体。

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在抗生素治疗中,要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要按照兽医师的建议进行用药,并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避免出现耐药菌株。

还可以采用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注意休息、适当饲养、提供营养支持等方法。

在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方面,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卫生管理、消毒杀菌、加强饲料卫生等方法来进行。

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注重猪只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洗猪圈,定期更换饲料和饮水,防止猪只集中生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疫苗预防来进行,及时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只传染性疾病,对于猪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是猪的常见呼吸道细菌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呼吸困难等。

猪群中出现多发性病例,严重时死亡率较高。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水、食物和粪口传播等多种方式。

猪群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差、长期接触潜在感染源的生猪容易发生疫情。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猪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在活体解剖时,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肉样肺等病变。

化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其主要病变。

3.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细菌学检查是明确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可采用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和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不透明灰白色光滑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有大量的多形杆菌。

4.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迅速发病,病程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应尽早进行。

目前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治疗。

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与诊治
作者:严婷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5年第12期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

现在该疾病对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产业都是非常大的危害。

1发病情况
保育期仔猪在断奶前后发病会出现高热的症状,体温超过40℃,精神萎靡,反应迟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皮肤发红,眼睑水肿,一些病猪还会流脓鼻涕,行走存在障碍,跛行,关节肿大,死前侧卧,发病率在35%左右,死亡率超过45%,发病后,要及时使用贝尼尔、磺胺类等药物治疗。

2剖检变化
解剖病死猪尸体可以发现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的胸膜炎症状,部分会出现脑膜炎。

这些部位损伤数量不同,会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地方产生黄色、淡红色的液体,和空气接触后会凝结成果冻状,四肢关节发热、发炎。

3实验室诊断
将病猪送至实验室检验,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试验等一系列操作后,能够了解到猪的浆膜、肺等部位都有革兰氏阴性菌,有球状、长丝状、短杆状等形态,而且以短杆状为最多。

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从发病猪身体上收集病料,进行巧克力琼脂平板接种,会形成光滑突起的菌落,半透明状,颜色浅灰,直径在0.5~1mm,涂片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表现出丝状。

临床中结合发病猪的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解剖结果可以进行综合的判断是否属于副猪嗜血杆菌病。

4治疗
群体控制为主,个体治疗为辅。

养殖场地必须消毒彻底,每天进行,多数的病猪还有食欲,可以将治疗药物和饲料进行拌匀喂食,要拌入副猪“咳嗽净”(主要成分为氯林可霉素、希舒美、大观霉素等)、“乐康”(主要成分为糖萜素、甘草酸等)、“疫必妥”(主要成分为转移因子、板蓝根、大青叶提取物等)、“富康”(主要成分为螯合多西环素氨溴素、磺胺氯达嗪钠等)药品。

个体病猪的肌肉注射“大不同”(主要成分为进口氟苯尼考、聚肌胞、头孢吡肟等),“福美林”(主要成分为庆大霉素、氯洁霉素、大观霉素)和“重症咳嗽清”(主要成分为替米考星)。

经过7天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5预防
该疾病发生后,要强化养殖场的卫生管理相关事宜,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猪群的拥挤或稀疏,兼顾经济效益和合理性,保持通风换气,使用的饲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筛选,不要使用霉变或变质的饲料,使用消毒剂喷洒猪舍、墙壁,对饲养设施和器具进行消毒,每天都要消毒,持续到病猪恢复健康。

隔离病猪,全群投药,对于食欲废绝的猪可采用饮水方案:甘草颗粒1kg配合盐酸林可大观霉素1kg,添加1t水中,供猪自由饮用。

用自家苗(最好是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中)、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

种猪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能有效防止仔猪早期发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免疫的同时最好结合科学的药物治疗,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不可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应半年或一季一换。

用灭活菌苗免疫母猪,初次免疫的母猪产前40天进行第一次免疫,产前20天进行第二次免疫注射。

已经进行过免疫的母猪,产前30天进行一次免疫即可。

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10~60日龄的猪都要进行免疫注射,1mL/只,最好在一次免疫后15天,再进行第二次免疫注射。

6讨论
分离细菌鉴定的时候,该病猪之前有使用过抗生素的情况,会影响该细菌的检测率,所以在检验样本选择的时候,应该从没有接受过药物治疗但有发病症状的病猪身上采集,从这些猪身上取得的检验样本,获得的结果比较准确真实。

各个地区和养猪场内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血清类型也有不同。

猪群里面有多个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以及菌株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候还会出现单只猪体内有多种血清型以及菌株,这样就导致特异性灭活苗的功效可能会降低,因为菌株和血清型可能会在同一群猪内有多种。

还有就是在后来引入的猪群内有新菌株和血清型出现,让灭活苗丧失了防疫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