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例的解剖图片
猪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精选可编辑ppt
43
毛发参差、偶尔的神经症状
精选可编辑ppt
44
胸腔积液、纤维素性渗出
精选可编辑ppt
45
心包积液
精选可编辑ppt
46
腹腔积液、纤维素性渗出
精选可编辑ppt
47
关节肿大、积液
精选可编辑ppt
48
防治
副猪吐血杆菌除了在肺、腹腔中存在外, 还存在于脑、关节等部位,药物治疗效果 往往不佳。
精选可编辑ppt
40
副猪嗜血杆菌
精选可编辑ppt
41
概述
副猪嗜血杆菌可使2周龄~4月龄的猪感染发 病,尤其是5周龄~8周龄断奶前后和保育阶 段的猪比较常见。
研究表明,该病原可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病毒等病原感染造成免疫抑制而加重感染发
病,且该菌耐药性产生速度较快,带来重大
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养猪产业的健
判断要点:仔猪断奶后,不明原因的渐进 性消瘦,成为僵猪,伴有呼吸道、消化道 等症状,病死猪解剖病理变化无明显变化, 继发感染后,抗生素使用效果不明显。
精选可编辑ppt
16
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 主要发生于生长猪及育肥猪,1.5-4月龄多 发。一般散发,死亡率低,病猪皮肤上出 现圆、平的紫红色斑块斑点。主要分布在 体侧及胸、腹部,本病常与PMWS一起发
猪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精选可编辑ppt
1
➢ 猪瘟
➢ 圆环
➢ 蓝耳
➢ 伪狂犬
➢ 支原体
➢ 副猪嗜血杆菌
➢ 传染性胸膜肺炎
➢ 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 猪丹毒
➢ 回肠炎
精选可编辑ppt
2
猪瘟
精选可编辑ppt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一、病原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
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
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
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
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
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
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
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
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
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本病多因被PRRSV等病毒类和霉形体感染后猪场的仔猪发生和流行,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具有较高 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 的保护 。
在 饮水和饲 料 中配 以板 蓝根和 复合维 生素 ,能增强 雏鸭 的抵 抗力 ;改 善鸭舍 内外 的饲 养环 境 ,加 强卫生消 毒( 醛类、碱类 、季铵盐类 等) ,养殖环境净化等 ,都 能有 效控制该病 的发生。 5 治疗 发病鸭群可用 高免血清 或免疫 母鸭蛋黄匀浆 . 2 l ,同时加 入适 量抗 生素 ,如丁胺卡 那、头孢类等 ,经 ml 皮下注射 ,能起 到降低死亡率和制止流行的作用。 中西 药结 合 治疗 : 中药 用黄 芩 、黄 柏 、黄 连 、连 翘 、金银花、茵陈 、积壳和甘草 各6 g 0 ,煎水供 10 只雏 00
治 疗 降 低 犬 细 小 病 死 亡 的关 键 ; 口服 补 液 盐 对 腹 泻 、 脱
水 、电解质丢 失等有 良好 的治疗 效果 ;对 污染 了本病 的 病 犬舍( 需在彻底 消毒并停用一个月 以后 ,方可重新使 窝) 用 。预防本病 的有效措施主要是依靠犬 的早期疫苗接种 。
( 收稿 日期 :2 1_ 60 ) 0 2J _ 4 0
鸭 饮服 , 1 /, 连 用 3 。 同 时 注 意 用 00 %的 病 毒 唑 以 剂 d 剂 .1
鸭病毒 性肝 炎是病 毒性 传染病 ,该病 发病急 、传 播
迅速 、发病 率和死亡 率均较 高 ,是养 鸭生产 中危害 较严 重 的传 染病之 一 。掌握该病 的流 行情 况,应用有效 的检
可 靠 的疫 苗 ,首免时 间一般在 1 周龄 左右 ,但考虑 到1 O 0
周 龄 以 前 亦 是 幼 犬 易感 期 , 故 一 般 可 在 6 龄 时注 射 小 犬 周
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0年第12期2019年4月在江苏泗洪县太平镇一家猪场发现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例,本病是当前养猪厂中危害最大的疾病,如何预防和控制该病已成为养猪场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临床诊断,对其进行了治疗,同时在技术员的护理下,半月后此病治疗良好,现将具体诊治方法汇报如下: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2019年4月5日,江苏省泗洪县太平镇某猪场发现50日龄的病猪出现急性死亡和病僵猪的现象。
该病猪体温升高,41℃以上,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差,呼吸困难,发育不良,耳朵发紫(如图1)。
急性病猪体温达40.5~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咳嗽、喘气、呈腹式呼吸、关节肿胀、跛行、便秘;有的病猪两后肢麻痹、卧地不起、全身肌肉颤抖;耳朵及四肢发红,弥漫全身;眼结膜发炎、大多数因呼吸窘迫而死亡。
解剖发现:胸膜脂肪轻度黄染;肺脏水肿、出血或呈虾肉样病变(如图2),胸腔、腹腔有大量的淡黄色积液(如图3);心包积水、心外膜出血;肝肿大变性、出血、黄染、表面有轻微黄色条纹或白色病灶;肾呈暗黑色;胆囊鼓胀、胆汁浓稠;脾肿大、质地柔软、边缘增厚;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如图4)。
图1耳朵发紫、发育不良图2肺脏出现坏死出血虾肉样病变2诊断和结果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眼脸膜潮红。
病猪结合上述病例的问诊调查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对比可以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慢性症状。
为了进一步确诊用细菌分离培养实验快速诊断。
取心脏血液、肺、脾等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37℃培养24~48h ,可见细小柔软,灰色透明针尖状的小菌落,不溶血。
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血液培养基上,同时接种葡萄球菌,37℃培养24h 后发现,越靠近葡萄球菌菌落处,该分离菌落生长越大;而越远离葡萄球菌菌落处,该分离菌落生长越小的“卫星现象”。
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该病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综合临床症状和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的结果可知,该猪患嗜血杆菌病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类传染病,多同别的传染病一起并发,会造成猪身上多处炎症病变,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免疫反应效果较好。
编辑摘要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猪副嗜血杆菌病别名: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病原学:猪副嗜血杆菌传染病:是传播途径:直接传染;消化道传染临床表现:温度升高,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并发症:蓝耳病;圆环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疫苗预防:是预防措施: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改善猪群饲养管理目录[隐藏 ]1 概述2 致病原因3 流行病学4 临床症状及诊断1.4.1 解剖症状2.4.2 诊断5 防治措施1.5.1 严格消毒2.5.2 加强饲养管理3.5.3 治疗方法4.5.4 免疫方法猪副嗜血杆菌病 - 概述病猪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
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
中国副嗜血杆菌在养猪场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规模化猪场在受到蓝耳病、圆环病等感染之后免疫功能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病伺机暴发,导致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副嗜血杆菌病 - 致病原因仔猪检查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起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
副猪

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图)文章作者:冯畅点击次数:3233 录入时间:2007-10-30 16:59:43 来源:中国保健养猪网副猪嗜血杆菌(HP·S)是引起猪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原凶。
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病猪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征。
同时和猪嗜血杆菌(HS)一起参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致猪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PCPU)。
【病原特性】本病的病原为嗜血杆菌属的副猪嗜血杆菌。
该病原为革兰氏阴性菌(G-),通常有夹膜。
目前知有15个血清型,其中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感染后,患猪多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死亡率低,但可以出现败血症,致生长停滞;血清3、6、7、9、11型,猪感染后无明临床症状。
HP·S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
【流行病学】HP·S只感染猪。
从2周龄-17周龄均易感,其中以5-10周龄最多见。
发病率一般为40%-50%,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湖南永州市某猪场1999年4月发生本病,200多头母猪发病,病死率达30%-40%,例猪1000头,发病100多头,病死率90%以上,架子猪700多头,病死率达20%。
本病对外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在干燥情况下易于死亡,易被常用的消毒剂及较低温度的热力所杀灭,一般60℃5~20分钟内即死亡,在4℃下通常只能存活7~10天。
本病对结晶紫、杆肽菌、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等敏感。
【流行特点】本病以30~60千克的仔猪和架子猪的受感性较强,成年多呈隐形感染或仅见轻微的症状。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猪、临床康复的猪和隐性感染猪;主要的传播途径嗜呼吸道和消化道,即病菌通过飞沫随呼吸运动而进入健康的仔猪体内,或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而经消化道侵入体内,在机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繁殖、产毒和致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及其病理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及其病理变化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一种猪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表现症状及其病理变化特征,以便更好地加以治疗。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帐、跛行和被毛粗乱。
公母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急性感染后可引起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后备母猪可表现跛行、僵直、关节和肌腱处轻微肿胀。
生长猪表现为发热、关节炎、跛行、肺炎、咳嗽。
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临床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等类型。
①哺乳仔猪的症状急性感染一般先发生于体况良好的仔猪,表现为发病快,精神沉郁、不愿站立,体表皮肤苍白,体温升高(40.5~42°C),消瘦。
关节发炎肿大,常常可见腕关节和遗传关节肿大。
有的病猪震颤,共济失调,有的病猪耳梢发紫、眼睑周围皮下水肿、可视黏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临死前有的呈角弓反射,四肢呈划水样,也有部分患猪无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表现皮肤苍白和生长不良,也可发生突然死亡。
②断奶仔猪的症状多为慢性型,表现为食欲下降、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生长缓慢、衰弱、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食欲废绝、伴发脑膜脑炎、卧地、抽搐而死。
有的猪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易传染健康猪。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理变化病死猪体表常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患猪的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此外胸腔积液、心包液、关节液增多。
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部分可见脑膜炎。
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在腹膜和胸膜上,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即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副猪嗜血杆菌0

母猪群保健
保健方案:每吨饲料中添加:
强效阿莫仙 百毒健 解益舒
200g 1kg 200g
3、仔猪的保健和治疗
仔猪保健方案:
仔猪六保(或惠可宁):断奶转群、 断奶后7天、断奶后14天,断奶仔猪全群 注 射 3 次 , 剂 量 分 别 为 0.51ml,1ml,1.5ml。
4、免疫
6
1、格拉泽氏病(Glässer’s disease)
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格拉泽氏(Glässer) 首先发现:
猪的关节炎、广泛性浆膜炎与副猪嗜血杆菌 (H.parasuis)有关
为了纪念他,将副猪嗜血杆菌命名为 Glässer’s病。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上呼吸道的常在菌, 因此,从发现(1910年)直至1990年,并 不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病原。
谢谢!问题?
2、病原
2.病原:
1.分类 副猪嗜血杆菌目前暂归到巴氏德菌属, 与其它嗜血杆菌种属间缺乏核酸同源性, 因而在巴斯德菌属中,其分类学位臵仍未 确定。
2.病原:
2.(副猪嗜血杆菌)名称由来 1943年称为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群酶系统不完全的G-杆菌, 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因子和V因 子,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的血液,在血液培 养基上不产生溶血环故名嗜血杆菌。 1960年称猪流感嗜血杆菌 在证明生长时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卟啉类 物质)严格需要NAD和V因子后,称副嗜血杆菌。
4.流行病学
3、继发感染: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 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 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 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 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 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 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 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 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 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