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讲课稿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王扫六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3.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二、教学重点1.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2.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讲述秦代的历史背景。
2.问:你知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是什么?3.让学生打开教材,自读有关内容并且思考问题。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怎样统一六国;2.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2.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3.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分享讨论的结果。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三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回忆和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2.自由发言,分享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看法和体验。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秦王扫六合(说课)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的历史作用。
情景活动一:君臣议政
情景活动二:小品表演-卖布
情景活动三:话剧表演—家书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皇帝
太 御 丞 史 大 尉 夫 相 郡 县 统 一 度 量 衡 统 一 货 币 统 一 文 字 焚 书 坑 儒 北 筑 长 城 南 修 灵 渠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情景活动三:话剧表演—家书
人物甲和人物乙在一起聊天。 人物甲:王婆婆,听说你的儿子去咸阳求学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了吧? 人物乙:是啊,咸阳离我们这太远了,回来一趟不容易。不过他 前一段时间托人带了一封信回来(从身上拿出信),可惜我看不懂 写的是什么,唉! 人物甲(接过信):这上面写的字怎么我以前从没见过呀?这得找 一个读书人来帮你看看。正好有一个儒生打扮的人经过,他被两个 婆婆叫住,请他帮忙念念信的内容。儒生接过信看了看,然后告诉 两个人,这信用的是秦始皇统一规定的字体——小篆写的,内容是: 母亲大人在上: 儿子在外求学两年未回,非常想念家人。但是男子汉志在四 方,等我学有所成我再衣锦还乡孝顺您。我在咸阳求学,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统治的建立。
情景活动二:小品表演-卖布
• • • • • • • • • • • • • 人物甲:卖布者;人物乙:买布者。每人拿长度不同的尺子和不同形 状的货币。 甲:(普通话)卖布了,卖布了,上等的好料子,快来买呀。 乙:(方言)你卖的是什么布?(看布)行,这料子还可以,给俺割2 尺。 甲:你都说些什么呢?我怎么听不懂。 乙:给俺割2尺布(用手势)。 甲:2尺(手势),说话怎么这个味(边说边量,量好后给乙)。 乙:(手拿布)这是2尺,亏我还带着尺子(边说边拿尺子量,尺寸不 够),你怎么少给我这么多?敢骗我,欺负外地人。 甲:骗你,(拿尺子比较)看来我们尺寸不一样 ,我这才是标准的。 乙:算了,就按你的尺子量吧,算算多少钱? 甲:2块钱。 乙:拿出自己国家的货币(刀币)给甲。 甲:你这是什么钱,我们这里不用,我们使用这样的(铲币)。 乙:唉呀,看来今天的布是买不成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公开课讲课

秦始皇好大喜功, 是个暴君。
小讨论:讨论一下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说一说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 样的人?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 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 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 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 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 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 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 很大。
土我 不 现 地人 断 在 。民 进 北 ,犯方 掠,匈 我杀奴
奏 折
辽东
临洮
灵渠
北击匈奴,修长城 开发南疆,修灵渠
说一说秦朝在中国历史上
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 的局面。 2、建立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的封建国家。 3、统一了 文字、货币、度量衡,对 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 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 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 古代工程,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李白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 秦王赢政 (2)材料中的“扫六合”指的是什么? 扫平天下,统一六国; (六合, 指天地四方) (3)秦王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说课稿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说课我说课的内容一共分为四大部分:1、说教材2、说教法与学法3、说教学过程4、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教材地位】说教材先说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中国各时期的历史有着极好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我为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了明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目标这一块,我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在能力目标这一块,我将通过一场对秦始皇的辩论赛,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块,我将会:通过学习秦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到,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对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学情分析】下面是说课的第二大部分,说教法与学法。
先说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从知识基础分析,通过对前面“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战乱纷争的危害性,有利于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依据这样的分析我将初步设计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秦始皇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历史人物的能力,是本课能够进行讨论评价秦始皇的依据。
七年级《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PPT课件

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初中部
教学目标:
1.掌握秦朝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2.理解秦朝的政治体制利与弊。
3.了解秦朝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教学重点:
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
导入
一.秦统一六国 1.时间:前221年 2.人物: 嬴 政 3.都城: 咸阳
小结
秦朝一统的政治措施: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君主专制
皇帝
集一切大权于一身
新课
中央机关 地方机关
(负责:监察)
御史大夫
(负责:行政)
丞相
(负责:军事)
太尉
中央集权制
郡 (守)
县 (令)
返
新课
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 利
巩固国 家统一, 加强了 对人民 的统治
弊
集权容 易出现 暴政
皇帝 丞相 郡守 县令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导入 如何管理如此大的国家?
× 夏商:部落式管理 × 周:分封制
?√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郡县制
二.秦一统的措施:
新课
1.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2.秦朝政治制度的利与弊: 利: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弊:集权容易出现暴政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
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
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
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课的难点是对“焚书坑儒”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1.知识状态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焚书坑儒“不易理解。
四、教师应对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结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图片。
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长城中学熊丽君一、说教学内容“秦王扫六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课,也是教材的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史实,罗列了秦始皇巩固,维护统一国家的措施及作用,简述了秦朝的疆域。
我认为该课是本册教材重点内容之一,在本册教学和本学期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是该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史的开端,二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始,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用历史唯物观,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生的第一次,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初涉历史学科,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是十分了解,对历史内容学习的意义作用体会不是十分深刻,没有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技巧,因此我想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历史观的形成上下工夫,又所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个人认为说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课学生应该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维护统一国家的措施及作用,秦朝疆域等基本史实,二是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学会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等问题。
三是历史唯物观的初步的形成,学生要学会根据史实尊重史实客观评价秦始皇“千古一帝”。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说课教学重点应该是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应该是“秦完成统一的原因、意义,还有就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评价。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准备用预习练习法、图表归纳法,讨论法合作实施我的教学。
通过预习练习法,梳理掌握基础知识,用图表归纳法突出教学重点,用讨论法合作解决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用复习导入法进入新课。
由春秋战国的纷争特点:争霸、兼并,提出“兼并”的最后结果来切入课题“秦王扫六合”。
接着将预习练习课堂完成,并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板书。
历史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3

历史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王扫六合》。
对于这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课外拓展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课“秦王扫六合”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二】学情分析: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
【三】教材处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统治者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 地方政府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提醒:嬴政称帝前为秦王,称帝后为秦始皇.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秦圆形方孔铜钱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度 统一 量
衡
返回
计算物品长短的器具
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
测量物品轻重的器具
下一页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选择题 4、秦在岭南开凿的是( ) A 、郑国渠 B、堵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5.在秦朝中央政府中,分管全国军事的官吏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6.秦朝规定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7.在秦朝“焚书”过程中,允许保留下来的书籍是 ①医药 ②占卜 ③种植 ④儒家书籍(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之句,“秦皇” 指的是 ( ) A.三皇 B.黄帝 C.炎帝 D.秦始皇
轻松闯三关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你能做对吗
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A、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 是( A、夏朝 ) B、西周 C、春秋 D、秦朝 )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
B、公元221年 D、公元前230年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西起辽东,东到陇西
秦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 王 扫 六 合
巩固 统一 措施
经济上
文化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民族关系上 北拒匈奴修长城
(四至)
长城一带 陇西 南海
思想上
南统越族开灵渠
东海
秦朝疆域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 古一帝,有人说秦始 皇是暴君,对这个问 题你有什么看法?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什么是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 坑儒?
② 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 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④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 灭 六 国
⑤
秦 燕
赢政
秦
②
③
秦 赵
⑥
齐 秦
公元前221年
秦 魏 韩 秦 ① 定都咸阳 ④
秦 楚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皇权是权力的中心,皇帝至高无上
皇帝 丞 相
C
B
B
A
D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9.万里长城最西点临洮位于现在的( ) A.陕西境内 B.甘肃境内 C.辽宁境内 D.河北境内 10.下列与秦始皇有关的内容是( ) ①统一六国 ②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③创设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1.秦朝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显示皇帝的威风 B.抵御匈奴的进攻 C.做皇帝陵墓的陪衬 D.更好地统治全国人民 1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主要特征是( ) 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国家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C.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D.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长城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北筑
万里长城
奴
辽东
匈
临洮
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 秦长城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南统越族开灵渠
长 江水系 湘 水
桂林郡
离水
象郡 珠江水系
南海郡
你能结合课本和地图谈谈灵渠的作用吗?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秦朝疆域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
政治上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退出
下一页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2、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3、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 项古代工程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历史在趋向统一
战 国 七 雄
燕 赵
齐
秦
韩 楚
魏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商鞅变法,使得国富兵强
焚书
坑儒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焚击次此神思蓬秋还被 沫 现 书。致而,索勃末在烧 若 代 说 著 坑 命 的 勃 其 残 事 遭 年 名 : 你 儒 史 的 那 的 次 , 受 实 以 怎 ? 学 书 打 种 自 了 上 来 , 其 样 家 籍 一因精由蓬春实 郭 看
]
[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影响: 焚书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 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B
B
B
B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随堂练习】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 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 A.李世民 B.嬴政 C.拓跋宏 D.武则天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在统一 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 史实与此不符的是:( ) A.废除丞相 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3、秦统一后,最初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是( ) A.隶书 B.甲骨文 C.小篆 D.金文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6.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赵括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 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
1、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 的愿望;2、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 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 过巨大贡献,是千古一帝。 1、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 力;2、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 3、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始皇又是有名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