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15年江南十校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9分)1.C(A.赋予的应是不同的内涵。

B.“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不等于没有阅读目标、任务。

D.内在贫乏主要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

)2.B(②、③段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可理解为承接关系。

)3.A(朱熹所说的读书之乐主要是就个体成长而言的。

)二、(33分)4.C.(愆:超越)5.A(A均为连词,和。

B副词,为什么;代词,什么。

C副词,就;副词,却。

D连词,并列关系;连词,转折关系。

)6.D(是“礼”界定了“仇”的范围,“开创性意义”之说有误。

)7.(10分)(1)处死当受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是严重亵渎刑法的行为。

(2)推求事情的起因,那么“刑”和“礼”的运用,就能清楚地加以区分了。

(3)现在如果能采取上述标准,来评断双方相杀的案件,就符合“礼”了。

(重点词语:旌,滥,黩;原,端,判然,离;此,断,合。

)8.(4分)凉月朗照,人如在水,“在”字借人的触觉、视觉感受,烘托出月光皎洁清凉的特点。

夜雾弥漫,树若浮空,“浮”字,借人的视觉感受,烘托出远处夜雾贴着地面弥漫开来的特点。

9.(4分)不同意这种看法。

颈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石形与鹳鹤啼鸣的奇特,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本诗表达的对山家夜景喜爱与赞美的感情协调。

10.(6分)甲:①晦明变化者②山间之朝暮也③野芳发而幽香④佳木秀而繁阴⑤风霜高洁⑥水落而石出者乙:①制芰荷以为衣兮②山岛竦峙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醉不成欢惨将别⑤一尊还酹江月⑥山河破碎风飘絮三、(24分)11.(4分)“他”(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在河里遇上敌人后奋力游回岸上,先上岸举枪但不忍心开枪,反而被对方击中。

12.(6分)中士和下等兵先后因下河洗澡被敌人射杀,是司令部下达禁令的直接原因;渲染出双方对峙的紧张气氛,也烘托出界河对士兵的强大诱惑力,为下文写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作铺垫;插叙的运用,使小说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病句改错及解析

病句改错及解析

病句改错及解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病句改错及解析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病句改错及解析,欢迎阅读病句改错及解析1【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五校(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鹰潭一中、宜春中学、新余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1412)】E0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系统为何腐败案件频发?记者采访发现,日前所实行的“以药补医”机制不尽合理。

B.价格改革涉及利益复杂,不仅要坚持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而且要对方案认真周密研究部署。

C.近年以来,道教文化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D.2014年11月25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驶离江苏江阴。

据了解,这是“蛟龙”号赴西南印度洋首次开展科考。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C 解析:A项,“日前”改成“目前”;B项,关联词语误用,把“不仅……而且”改为“既……又”;D项,语序不当,把“首次”移到“赴西南”前。

【思路点拨】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E0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我国的慈善事业刚起步,注重筹募善款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当致力于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围的营造,不能仅仅盯着数额。

B.本届文化旅游美食节会本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为原则,尽可能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办会,尽可能简化节会每项活动的程序和环节。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2015年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4.A【解析】潜:偷偷地,暗暗地。

5.D【解析】均为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地方(事物)”。

A.动 词,率领/连词,因为。

B.副词,才/副词,表判断。

C.动词,给/动词,结交、亲附。

6.D【解析】“力战而亡”不准确,邱福是“被执遇害”。

7.(1)即使不见贼寇,也应当时时像面对敌军那样,观察时机决定进退,不可固执一见。

一次作战不胜,等待第二次作战。

(5分,“即”“相”“执”“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 (2)失败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非常愤怒。

因为众将中没有值得任用的人,决定亲自出征。

剥夺邱福的世袭爵位,将他的家人流放到海南。

(5分,“闻”“以”“夺”“徙”各1分,句意通顺1分。

) 【参考译文】 邱福,凤阳人。

出身于行伍,在成祖为藩王时就侍奉在府邸。

积累多年功劳,被授予燕山中护卫千户。

燕王起兵后,他与朱能、张玉率先夺取九门。

在真定大战中,冲进子城。

在白沟河作战,率领精锐士兵直捣敌军中坚。

在夹河、沧州、灵璧各次大战中,都是军中前锋。

盛庸的军队扼守淮河,数千艘战舰遮蔽了淮河两岸。

邱福与朱能率领几百人,向西走了二十里,从上游偷偷渡过淮河,突然进逼南军。

盛庸受惊逃走,燕军全部夺取南军的战舰,大军才得以渡河。

邱福屡次升官至中军都督同知。

邱福为人朴实鲁莽,十分勇猛,智略谋划不如张玉,敢战敢冲与朱能相当。

每当打了胜仗,诸将都争先献上所俘获的东西,只有邱福退在后面。

成祖常常感叹道:“邱将军的功劳,我自然明白。

”成祖即位后,大封功臣,将邱福排在首位。

授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并授予世袭凭证。

成祖命他评议各位功臣的封赏,每次奉命议论朝政,都把邱福排在首位。

此前,本雅失里杀死明朝使臣郭骥,皇帝非常生气,派兵讨伐他。

命令邱福佩戴征虏大将军官印,担任总兵官,率十万骑兵前往。

皇上担心邱福轻敌,告诫道:“用兵必须慎重。

2015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

2015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

“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B【解析】题干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错,原文只是说很多大学的做法容易使国学变成“博物馆文化”,只是假设,而非已然;且只是“很多”,而非“所有”。

(3分)2.B【解析】“我国应该恢复”,原文是“除非恢复”。

(3分)3.C【解析】“都认为是”错,原文是说“大都是”。

(3分)4.C【解析】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曰”后应断句。

该句正确的标点应是:邦瑞去,鸾益横。

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

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

”乃起故官。

(3分)5.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3分)6.A【解析】A项,“补任滁州知州时”错,应为“调出京城任陕西提学佥事时”。

(3分)7. (1)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

(关键词:“屯”、“营”、“大启”、“纳”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

(关键词:“易置”、“采”、“宸衷”、“所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8.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愁闷、豁朗、惆怅的变化。

先是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答出2种情感得3分,3种情感得5分)9.第一首诗的结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

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

该句景中寓情,表现出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

(3分)第二首诗的结句,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新鲜别致。

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第一卷第1页至第6页,第二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考前须知: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反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一卷1~6题,第二卷15~17题〕时,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一卷7~14题,第二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一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拟起来,以目前出土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

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纹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

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开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

〞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确实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

2015江淮十校联考语文答案解析.doc

2015江淮十校联考语文答案解析.doc

• 最初的禁欲苦行就这样演变下去。半年以 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修行者的 隐居修行计划也就随之化为乌有。 • 核心观点 做事要明确目标,一以贯之,并 基于目标处理眼前的问题。 • 所谓“初心不忘,方得始终”。生活的本 质就是健康和快乐,
你若简单,世界便简单
人生若简,岁月静好 大道至简 与简单共舞 你若简单,世界便简单
11、
①在冬日的西域听风赏雪。
②寻找梦中的羌笛胡笳;寻找思之若渴的疏勒河。 12、 (1)疏勒河胸怀博大,用宽广无私的爱心养育西域的 所有生灵。 (2)因为这个走失的女人和疏勒河一样含蓄质朴,不
喜张扬,有着顽强坚守的内力,这些品格打动了我。
13、
从内容上,具体描绘西域的冬日风光, 渲染氛围;
从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我寻找疏勒河的过程。

我们的灵魂简单了,就会像朗日晧月, 照彻我们生活的天地;我们的人生简单了, 就会像气韵生动的水墨国画,疏朗有致的 几笔,便能透出我们雄逸秀拔的精神!
大道至简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 三个“苹果”,改变世界
• 父母的爱,同学之间的友谊
• 陶渊明的质朴,李白的随性,苏轼的旷达
捣衣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 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雨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 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9、有人赏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说:“心已驰神到彼,
诗从对面飞来。”请简要赏析。
最后三句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 楼思念自己。在思妇的想象中,她的丈夫思念妻子到 了极点,做起了思乡梦,在梦中妻子出来迎接他,一 边走,一边给冰冷的纤手呵气。

简单,不是无知者无所畏惧的鲁莽行事;简 单,恰恰是智慧者最能切中事物命脉的终极选择。 虽说世事纷纭,但却万法归一;透过现象,抓住 本质,便能剥茧抽丝,复始归源;拥有了一双能 洞悉大千世界的慧眼,便拥有了一种能以不变而 应万变的从容心态;所以,庄子说,大智慧者, 气闲神安;以简入道,任性自然;不被物役,不 以境悲,不争无为,卓然立世;而小聪明者,情 矫思繁;心细如丝,智巧灼人;无大无小,锱铢 必较,欲火自煎,抱恨常怨

2015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答案解析解析

2015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答案解析解析

昂建议 诛 之 而 旌其闾,

昂建议,处死徐元庆,然后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且
请 编之于 令, 永 为 国典。 臣
请求将这一案例编入律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典。我个
窃 独 过之。
臣 闻 礼 之 大本, 以 防 乱也。 若
我听说“礼”的最根本作用,用来防止动乱。如“礼”
曰 无 为 贼虐, 凡 为子者

褒 贬,
统于一而已矣。向使
褒奖或贬斥,把“礼”和“刑”结合起来考虑罢了。假
刺谳 其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
使当时调查了事情的真假,辨明了它的是非,推求了事
其端, 则 刑 礼 之 用,
判然
情的起因,那么“刑”和“礼”的运用,就能清楚地加
离 矣。何 者?若 元庆 之 父,不 陷 于
以区分了。为什么呢?假如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下违背
蔽包庇,(对冤屈者的)呼号充耳不闻。而徐元庆能够
以 戴天
为 大耻 , 枕戈
把和杀父的仇人一起活着当作奇耻大辱,把时刻准备报
为 得 礼 , 处心积虑,以冲仇人
杀父之仇当作合乎礼义的行为,想尽办法,来刺穿仇人
之 胸, 介然
自克 , 即 死 无憾,
的胸膛,决心坚定,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丧命也不遗憾,
是 守 礼而 行 义 也。
况且不忘父仇,是孝的表现;不惜一死,是义的表现。
元庆 能 不越 于 礼, 服孝
死义,
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规定,坚守孝道,决心为义而死,
是 必 达理 而 闻道者也。夫 达理 闻道
他一定是个通达事理而明白道义的人。通达事理明白道
之人,岂其 以王法为 敌仇者哉?

义的人,难道会把国法当作自己的仇敌吗?那些上奏议

2015合肥二模语文卷答案详解(细致经典)

2015合肥二模语文卷答案详解(细致经典)

劳:慰劳
惮:畏惧 勒:统率
D.勒众复战,败于蓼泉 劳:慰勉,慰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D )(3分) A.抚前妻子逾于己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李氏为胡所灭
C.蓄力以观之 D.不见师之还也
为击破沛公军
使工以药淬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D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介词,被/ 介词,替、给。C连词,修饰或目的关系/介词, 用。
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天水冀人也。
武昭王李玄盛的王后尹氏,

是天水冀人。她年幼时就
好 学,清辩有志节。初 适 扶风马元正,
喜欢读书,清辩有志节。一开始嫁给扶风人马元正,
元正卒,为 玄盛 继室。 以 再醮之故,
元正死后,做了李玄盛的继室。因为是再嫁的缘故,
三年
不言。 抚 前妻 子 逾于己生。
玄盛之创业也, 谟谋经略 多所
“汝死晚矣!”沮渠无讳时镇酒泉,每谓尹氏曰: “后 诸孙 在伊吾,后能去不?”尹氏未测
“王后的各孙子在伊吾,王后能去吗?”尹氏猜不透
其 言,答曰:“子孙 流漂,
老年 余命, 当死 于此。”
托身丑虏,
他的话,回答说:“子孙漂流离散,自己又寄身在丑虏, 年纪大了,时日不多,将会死在这里。”
俄而
潜 奔伊吾,无讳遣 骑 追及 之。
人的播种、施肥、除草和收割, 意在表现农人
劳作的坚毅和勤苦。而祈雨的过程, 也真实反
映农人对粮食的虔诚和珍惜。文章是一曲农人
的哀歌和赞歌, 凸显对农人身心命运的关注。
1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麦子,有人认为重 在写农人,你对此有什么见解?请结合文本加 以说明。(8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

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

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

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

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

《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述与寻找的作品。

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是道的另一面存在。

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

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地域。

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

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

比如,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

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高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

再往西走,便是刘亮程的村庄。

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孤独的人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向题。

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

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

但是,这样一种工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

当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在这样的境遇下,又学能做点什么?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越。

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

雪漠说,他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

自然,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天。

(选自2013年7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

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段从设问人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B.第2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3段举例为证占C.第4、5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

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B.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

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

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

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

与人交,终始不少变。

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

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

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①,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②庙碑》)注:①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

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刺史恶之,按其狱按:查办B.持示宰相,将抵以死抵:抵偿C.愈终狂疏,可内移疏:粗疏D.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诏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三日,乃送佛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过期不赎,则没入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如水之在地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对原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直言无所忌。

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治刺史的罪。

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

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

作者以“凿井得泉” 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3分)(2)讥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3分)(3)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甚疝,直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贺圣朝·留别【宋】叶清臣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注]①绿醑(xǔ):美酒。

8.词的上阕“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两句有何妙处?(4分)9.这首词写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映带左右。

②,列坐其次。

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④。

仰观宇宙之大,⑤,⑥,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①,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②,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③师者,。

(韩愈《师说》)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⑤,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⑥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刘亮程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

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

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皮茶壶,再什么都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