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点题及易错题归纳总结

⼩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点题及易错题归纳总结⼩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点题及易错题归纳总结第⼀单元⼩数乘法1、⼩数乘整数(P2、3):意义——求⼏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法:先把⼩数扩⼤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位⼩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位点上⼩数点。
练习: ①2.4×6 2.6×5 4.08×152、⼩数乘⼩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分之⼏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分之⼋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法:先把⼩数扩⼤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位⼩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位点上⼩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数化简;⼩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0占位。
练习: ①2.8×1.35 ②1.08×9.5 ③074×0.753、规律(1)(P9):⼀个数(0除外)乘⼤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个数(0除外)乘⼩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练习:在○⾥填上”﹤”、“﹥”或“=”1.29×0.9○1.29 4.9×1○4.9 3.27×1.1○3.275.9×0.99○5.9 1×6.4○6.4 1.03×0.76○0.76 4、求近似数的⽅法⼀般有三种:(P10)⑴四舍五⼊法;⑵进⼀法;⑶去尾法练习:①4.27×3.56的积有()位⼩数,保留⼀位⼩数是()。
②计算:0.019×5.7≈(得数保留两位⼩数)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数,表⽰计算到分。
保留⼀位⼩数,表⽰计算到⾓6、(P11)⼩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样的。
练习:3.95+1.2×5.2 10.79-4.2×0.80.9×24.5-10.8 2.3×4.8×2.7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除法:除法性质:a÷b÷c=a÷(b×c)练习:198×0.51 1.25×32×2.5 5.2×10.10.8×72.4×12.5 2.5×3.7+6.3×2.5 4.86×9.9【考点分析】:1、3.86×5.7的积是()位⼩数,这个积保留两位⼩数是()分析:这道题主要是考测学⽣对⼩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掌握情况和运⽤情况(计算⼩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中⼀共有⼏位⼩数,然后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位,点上⼩数点)这两个因数共有三位⼩数,所以积是(三)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要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要点
1. 整数
- 理解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概念
- 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 能够用数轴表示整数
2. 分数
- 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 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能够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
3. 小数
- 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意义
- 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 能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或百分数
4. 平面图形
- 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及性质- 能够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 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如平移、旋转和翻转
5. 数据统计
- 理解调查、收集数据和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
- 能够读懂和分析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和折线图
- 能够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
6. 时、钟、日、历
- 能够读懂和表示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 能够用24小时制表示时间
- 能够计算时间的间隔和运算
7. 问题解决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复习要点,希望你能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祝你学习进步!。
2022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易错题梳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易错题梳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负数的初步认识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在数轴上,以“0”为分界点,越往左边的负数越小,左边的数都比右边的数小。
3.在生活中,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点,常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关系的量。
如零上温度(+)、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海平面以下(—);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南(+)、北(—);上升(+)、下降(—)……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10℃比-5℃低5℃,6℃比-6℃高12℃。
第二章多边形的面积1.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两个不同的梯形也可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如下图:△ADE、△BDE、△BCE面积相等,都是平行四边形BDEC的一半;△AOD与△BOE的面积相等。
想想为什么?4.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变小,面积也变小;同理,把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高变大了,面积也变大。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
6.要从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把梯形的上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剪去才能最大。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法:等积变形):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移动拼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8.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复习(必备14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复习(必备14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复习第1篇一、复习内容: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
二、复习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4、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画出看到的图形,能用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图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四、复习措施: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
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
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a-b-c=a-(b+c)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除法:a÷b÷c=a÷(b×c)a÷(b×c) =a÷b÷c用简便方法计算17.3×0.25×8 2.31×1.5+1.5×7.69=17.3×(0.25×8) =1.5×(2.31+7.69)=17.3×2 = 1.5×10=34.6 =152.06+2.06×993.14×2.02 10.1×87=2.06×(1+99) = 3.14×(2+0.2) =(10+0.1)×87=2.06×100 =3.14×2+3.14×0.2 =10×87+0.1×87=206 = 6.28+0.628 =870+8.7=6.908 = 878.70.99×99+0.99 53.28×97+53.28×2+53.281.01×99+1.01 7.32×6.3+7.32×4.7-7.32 (4.8+4.8+4.8+4.8)×2.5 6.8×9.9 2.33×1.25×8 0.25×3.2×2.5 9.63×101-9.63 1.5×105 12.5×8.8 2.5×4.4×0.7 4.8×0.25第二单元位置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可编辑可打印思维导图)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 减法:
a-b-c=a-(b+c) a-(b+c)=a-b-c
7、运算定律和性质:
乘法交换律:a×b=b×a
@ 乘法: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 除法:
a÷b÷c=a÷(b×c) a÷(b×c) =a÷b÷c
第二单元 位置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 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 一个点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 (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高=面积×2÷(上底+下底)
6、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割 补法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 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的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辨别数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2.数的四则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进行大量的题目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技巧。
3.分数的认识和计算学生需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大量的分数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小数的认识和计算学生需要学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大量的小数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数据的统计和图形的认识学生需要学习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图形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根据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进行统计和图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形认知能力。
6.时、刻、钟的认识和计算学生需要学习时、刻、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根据时间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时间感知和计算能力。
7.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学生需要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通过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8.概率的认识和计算学生需要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率的计算和判断。
通过进行概率计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概率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的复习教学知识点包括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认识和计算、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数据的统计和图形的认识、时、刻、钟的认识和计算、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和计算、概率的认识和计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综合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考点指的是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
这些考点通常包括数学基础概念、计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五年级数学上册考点的示例:
1.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包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2.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方法。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
关的实际问题。
4.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对称、平移和旋转等。
5.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能够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
6.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7.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掌握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总结:五年级数学上册考点是学生在该学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包括数学基础概念、计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考点,以便为将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评估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P
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
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如
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
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 5 4 0 0 1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码:18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