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说课设计57721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4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4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一、说理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沁园春·长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新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新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这首词,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领略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114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描绘的长沙秋景图,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115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新诗的接触相对较少。
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词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壮志豪情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讲解。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诗词的历史地位。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诗词背景,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词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词大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探讨。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讲解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解读诗词的主题思想。
3.4 互动环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各小组分享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给予积极的反馈。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创意写作能力。
在作业批改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长沙》注释版等。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
2. 分析《沁园春-长沙》的题材、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播放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氛围。
2. 教师讲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提出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诗歌朗读与解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句、意象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 教师示范朗读《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韵律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交流意见,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情况。
第三章:诗歌翻译与解读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诗歌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教学内容:1. 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翻译。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和时代背景。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翻译。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翻译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分析学生对诗歌作者观点和时代背景的理解深度。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文中充满感情的词句。
3. 培养学生对美好家园的美好向往,提高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和理解《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和意义。
2、难点:熟练理解文中的充满感情的词句。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多媒体设备、视频等。
2、相关背景知识材料。
3、学生们提前阅读并对诗歌有基本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1. 老师出示谭嗣同烈士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他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并引发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思考。
2. 让学生了解谭嗣同烈士留下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其内容。
步骤二:分组交流1. 让学生分组,相互交流谭嗣同烈士和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和历史情境。
2. 学生讨论《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的情感及其个人态度。
步骤三:课堂展示1. 老师让学生代表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 学生围绕谭嗣同烈士的背景,情境和感受进行表述。
3. 通过展示,将诗歌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
步骤四:词句分析1. 让学生找出诗歌里的重要词句,并逐一解释其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 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背景和文化价值。
步骤五:案例分析1. 老师选取一段文字,请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诗歌所阐述的思想和感受进行议论。
2. 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和讨论,挖掘出其中表达的思想和品值。
步骤六:诗歌讲解1. 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把整首诗将讲解为精华片段,每个片段都注明释义。
2. 每讲解一句,让学生一起共读并理解其含义。
步骤七:总结1. 就刚才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2. 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出对爱国、诗歌和文化传承的感悟,帮助学生在最后对本学习环节进行总结。
五、板书设计1.《沁园春·长沙》2. 谭嗣同烈士3. 重要词句及其意义。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词背景:《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毛泽东的生平介绍。
1.2.2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诗词中所表现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1.2 诗词中所表现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
2.2.2 毛泽东思想与诗词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
3.1.3 分析法:讲解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PPT:展示诗词、作者背景、相关图片等。
3.2.2 视频:播放有关毛泽东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介绍诗词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4.1.2 朗读:全班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4.1.3 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4.1.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
4.1.5 总结:总结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革命热情。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朗读:10分钟4.2.3 解析:15分钟4.2.4 讨论:10分钟4.2.5 总结: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等环节的积极性。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介绍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背景和目标本次教学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选用此篇诗词的原因是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 理解课文的意思和背景;2. 运用课文语言分析和归纳出相关的思想;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阅读课文通过朗读和阅读课文,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其意思和背景。
在阅读时,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革命背景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思想。
2. 解读课文通过课文的语言分析,让学生归纳出相关的思想,并通过与相关历史事件的对比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
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以及诗意反映的历史现象。
3. 赏析诗歌通过赏析诗歌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如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等,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
4. 练习写作通过练习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诗歌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作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实施1. 引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沁园春·长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例如:毛泽东的革命经历、长沙的历史和地理、诗歌创作背景等。
2. 阅读和解读(20分钟)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段让学生轮流朗读,并在读完每段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结合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课文的意义。
3. 赏析和分析(20分钟)通过赏析诗歌,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技巧,比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
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1.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反复地诵读。
而且通过揣摩和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领会主旨。
)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和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多媒体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时代背景,然后播放配乐朗读。
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
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时,我都使用多媒体显示图表来配合教学,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描绘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依据:图表教学法,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
)
三、说学法
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
(依据:
径。
)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知识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组杜甫等人的诗歌)但我们今天学一首词,一反
?长沙》。
(
2.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
①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②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
)
(依据:)3.
???
(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依据:《新课程》提倡学生要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语言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
4.文本研习
(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
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依据:诗歌重在多读,并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回答问题。
①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②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仔细品味文中“独立、染、击、翔”等词的好处
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意象和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客体的客观物象。
意境
生机盎然的景色想到:“谁主沉浮”。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
b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
b
c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5.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词眼:看忆
上阕——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