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文言文八上《三峡》(测试)-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课课通(原卷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4文言文八上《三峡》讲练含解析

肃:寂静.属(zhǔ):连续.引:延长.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哀转:悲哀婉转.绝:消失.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声:几声.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问题】1、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四、阅读题典【题源】20__中考重庆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2题.(15分)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 ) (4)属引凄异( )【答案】(1)“阙”通“缺”(缺口或断开)(2)飞奔的马(奔马)(3)急流(急流的水)(4)连接(连续)【解析】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察的重点.近几年也出现了对虚词的解释.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答案】(1)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答案】C(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综合性比较强,考点比较多,因此对日常学习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学扎实.此题难度系数很小,因为错误比较明显,选项C中考生只要看到“寒”“肃”“哀”这几个字,根据日常的“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也可知道此处体现了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更何况此题为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2.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4分)答:【答案】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五、牛刀小试【题源】【20__中考辽宁朝阳卷】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5题(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沿溯阻绝 (2)清荣峻茂(3)与之俱使高丽(4)船欲倾覆【答案】 (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20__年辽宁省__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沿”顺流而下,欲,将要之意.常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答案】 (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答案】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答案】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20__年辽宁省__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和把握,解题方法: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主题方面考虑,写出三峡的长和气愤的萧杀.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答案】对比.(1分)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20__年辽宁省__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和把握,解题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文段,根据文中意思分析即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源】(20__届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三峡》,完成9-12题.(12分)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①沿溯阻绝()②素湍绿潭()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疾也不以物喜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C.春冬之时乃记之而去D.或王命急宣而或长烟一空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2.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4分)【答案】9.①溯:逆流而上②素:白色10.D11.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日月.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有许多趣味.12.雄奇壮丽(壮美、雄壮也可);略【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具有多义性,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作用.此类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虚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进行比较.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D项两句中的“或”都是“有时”的意思.【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亭午”“分”“曦”“清荣”“峻茂”,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第10课《三峡》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专题一《三峡》——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B)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___________②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③沿溯阻绝___________④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吋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③,瞿塘不可触……(节选自《乐府诗集》)【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
③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2.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三峡》用“重岩叠嶂,_________________”和“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挺拔高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过关测试一、(2021·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___(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三峡》(课后检测百分试卷)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中考真题专练(部编版)

专题02 《三峡》(课后检测百分试卷)一、课内基础知识题(36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每空0.5分,共6分)略无阙.处(____)重岩叠嶂.(____)不见曦.月(____)沿溯.阻绝(____)乘奔御.风(____)素湍.绿潭(____)绝巘.多生怪柏(____)飞漱.其间(____)林寒涧肃.(____)属.引凄异(____)2.文学常识填空。
(6分)(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卓越的__________。
(2)《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水经注》一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
B.本文以大笔点染的手法,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C.本文通过对三峡的整体风貌和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D.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自/非亭午夜分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三峡》2019-2020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文言文实战训练含解析

三峡》一、(2019 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略无阙处略无:一点都没有B. 属引凄异属引:连续不断C. 五色交辉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D.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年号(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
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
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练习检测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三峡》练习检测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自()三峡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其()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凄异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7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短文两篇》练习检测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如()积水空明()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观潮》练习检测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初中语文十套《三峡》测试题

初中语文十套《三峡》测试题默写与简答郦道元的《三峡》: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属引凄异(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②春冬:③秋季:4.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练习题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014中考各科目复习资料汇总语文:阅读诗歌名句综合作文:素材范文技巧中考范文数学:填空压轴模拟解题英语:单选阅读易错综合作文:句型模板技巧热点话题政治:选择问答辨析提纲物理:易错选择重点公式化学:认识解读演练热点难点历史:问答考点材料基础生物:选择提纲考点资料地理:基础提纲问答热点材料2006--2012满分作文汇总2013年部分省市中考试题汇总2013山东中考政治试题汇总2013四川中考政治试题汇总2013山东中考物理试题汇总2013四川中考历史试题汇总2013四川中考化学试题汇总2013山东中考生物试题汇总2013四川中考生物试题汇总2013山东中考地理试题汇总2013江苏中考地理试题汇总2013江苏中考历史试题汇总2013四川中考物理试题汇总2013湖北中考政治试题汇总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语文试数学试英语政治试题物理化学试历史试题题试题试题题题语文答案数学答案英语答案物理答案化学答案历史答案政治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三峡》_《短文两篇》复习检测卷[1]
![人教版八年级上《三峡》_《短文两篇》复习检测卷[1]](https://img.taocdn.com/s3/m/eb1953273169a4517723a356.png)
文言文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2、识记文学常识3、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4、能翻译重点句子5、欣赏课文一、按要求默写句子《三峡》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2、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3、写水势凶险盛大的句子:4、写水流湍急的句子:5、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6、运用: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答谢中书书》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2、总结抒怀的句子是3、描写静景的句子是《记承天寺夜游》4、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5、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6、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二、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三峡》1、略无2、阙: 3自非:4、曦5襄:6沿: 7溯8、虽:9、疾10、奔11、素湍12、回清:13、绝巘 14、飞漱 15、亭午16、霜旦17、属引:属,引,《短文两篇》1、四时2、俱3、歇4、颓5、竞跃6、与奇者:与:7、念8、相与 9、盖 10、但 11、耳三、重点句子翻译《三峡》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短文两篇》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欣赏课文《三峡》1、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2、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3、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不同美景的特点4、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为什么这么安排?《答谢中书书》5、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记承天寺夜游》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之微测试
《三峡》
分值:30分时间:30分钟
一、古诗文默写(10分)
1.【2017届中考湖南娄底卷】古诗文默写
(1)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2),。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
(4)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5)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并描绘了农村变化万千、明媚绚丽风光的诗句
是:,。
二、【2017年中考湖南省郴州卷】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沿溯.阻绝()②哀转久绝.()
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2分)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分)
三、【2015中考广西百色卷】文言文阅读(10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1分)
A.沿溯.阻绝溯.迎而上
B.则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C.绝.巘多生怪柏群响毕绝.
D.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1分)
A.自.非亭午夜分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B.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故.渔者歌曰既克,公问其故.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4.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
(2分)
江水又东①,迳②巫峡,杜宇③所凿以通江水也。
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④无恒故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释】①东:向东流。
②迳:通“径”,经过。
③杜宇:古代传说中蜀国的国王,据说派人凿通巫
峡。
④居治:指政府机关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