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4马说》 (5)
《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

《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1文言文阅读。
(10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马也()(3)执策而临之()(4)策之不以其道()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小题3:上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有什么寓意?(2分)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通“饲”,喂养(2)这(3)靠近(面对)(4)鞭打(驱使)小题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有一样的才能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呢?小题1: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的人小题1: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托物言志类中“意象”的能力。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4.《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6.《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1)《小石潭记》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记》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小石潭记》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4、《关雎》中的男子由“。
”引起“。
”的美好联想;“。
”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四、《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五、《式微》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六、《子衿》1、“”,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马说》ppt课件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也__只__能__在__奴__仆__的__手__下__受__屈__辱__,__(_和__普__通__马__)_一__同__死__在__马__槽__里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日__行__千__里__的__马__,__吃__一__次__有__时__能__吃__尽__一__石__粮__食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想__要__和__普__通__的__马__一__样__尚__且__办__不__到__,__又__怎__么__能__要__求__它__日__行__千__里__呢__?_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用__马__鞭__赶__它__,__不__按__照__(驱__使__千__里__马__的__)_正__确__方__法__,__喂__它__,__不__能__让__它__竭__尽__才__能__,__ 它__鸣__叫__,__却__不__能__通__晓__它__的__意__思__。__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难__道__)真__的__没__有__千__里__马__吗__?__大__概__是__(_他__们__)_真__的__不__识__得__千__里__马__吧__!___
马槽
著称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 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吃 有时 十斗为一石,容量单位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同“饲”喂 懂得 指千里马 表承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骈死..于槽枥之间()(4)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策.之不以其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古诗词】一、《关雎》1.直接默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 。
求之不得, 。
, 。
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 。
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 。
2.理解默写。
(1)《关雎》中的男子由“ , ”引起“ , ”的美好联想;“ , ”抒发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 ”抒发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 。
二、《蒹葭》1.直接默写。
, 。
所谓伊人, 。
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
, 。
所谓伊人, 。
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
, 。
所谓伊人, 。
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
2.理解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一切景语皆情语。
”“ , 。
,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直接默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
,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理解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 。
(2)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像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 , 。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 。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直接默写。
(1)唇焦口燥呼不得, 。
(2)俄顷风定云墨色, 。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
自经丧乱少睡眠, !(3) ,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理解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马说》教案【优秀9篇】

《马说》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语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
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
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
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
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一、感知与积累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
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
)(亮点之一)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 初极狭。
4. 《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桃花源记》中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马说》1《马说》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 《马说》中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马说》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
通“饲”,喂 鞭子 用鞭子打
才能 能够
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 它 结构助词 ,不译
(三)、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文段一告诉我们,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 只能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揣摩思考: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 哪千三里个马方被面摧?残、文被段埋中没哪体句现话在三能个揭方示面全:文“的策之主不旨以?其
请同学们说出有关“马”的 成语或俗语!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 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 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 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构思方法
1、听录音范读课文,熟悉课文朗读节奏。 2、讨论交流、疏通文意,掌握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讨论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但是,转折连词
因此
辱没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即名使马,只辱于介词奴,隶在
人之助手词,,的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凭里借称也。
著称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 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 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 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鸣叫了但不能通晓 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好 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
三、诵读探究
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 问题?
2、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 遭遇?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
一、检查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 次上书宰相求录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 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四、课文小结:
第 提出论点:世 一 有伯乐,然后 段 有千里马 第 进一步从反 二 面论证: 段 第 排比句对 三 “策马者” 段 进行辛辣的
嘲讽,
正面论证:千
反面论证:
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不 以千里称也。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勾画执策者 狂妄无知的 形象
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 强调了什么问题?
揣摩思考: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
马就2会、被在埋第没一,段即中伯乐,对当千千里里马马的没命运有起遇决到定伯作乐用时。会 有怎样的遭遇?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
六、作业:
1、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 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 后感。
2、背诵课文。
谢谢 再见!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揭示全文的主旨句子:“其真不知马也”。
揣摩思考: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 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 喻哪几类人?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 没人才、
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奸佞(nìng)
2、读准字音:
伯乐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食不饱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lè) ( Pián cáo lì) (shísù dàn) (sì) (shí) (xiàn) (sì cái通“才”) (yé 通
二、整体感知
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定语后置标志
形—动 吃完
…者的不人知其能顺千接连里词而,食来 也这。种是,这马样也,虽虽然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才足能,,美才好美的素不质外
等同
怎么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
马的仆役里不知也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照千里马)来喂养。
五、巩固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 3、其真无马邪
见,通“现”,表现 邪,通“耶”,语气词 材,通“才”,才能
4、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辨别:一词多义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策 策之不以其道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吃不饱,力气不
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它 按照
使……竭尽 音节助词,
使动用法
不译
但而是不,转能折通连其词 意,执策顺而接连临词之,曰:“天下 无
难道
大概、恐怕 识别
鞭马策!它不”能呜按呼照!(其驱真使无千里马马邪的?)其正真确不的知方法马,也。
作者厉声反问执策者, 揭示全文主旨:“其 真不知马也”,与开
头的论点相照应。
本文的中心思想: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 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本文的写作方法:
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 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