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计算完美版
最新曲线超高计算

曲线超高曲线超高(curve superelevation)为了平衡列车彳亍驶在曲线上所产生的离心力,使曲线地段外股钢轨髙于内股钢轨的数值。
列车在曲线上行驶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列车推向外股钢轨,加大了外•••曲线超髙(curve superelevation)为了平衡列车行驶在曲线上所产生的离心力,使曲线地段外股钢轨高于内股钢轨的数值。
列车在曲线上行驶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列车推向外股钢轨,加大了外股钢轨的压力,也使旅客感到不适、货物产生位移等。
因此需要将曲线外轨适当抬高,使列车的自身重力产生一个向心的水平分力,以抵消离心力的作用,使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和垂直磨耗均等,满足旅客舒适感,提髙线路的稳左性和安全性。
同时, 曲线超髙还是确左缓和曲线长度及曲线线间距离加宽值等相关平而标准的重要参数。
曲线超高的设置方法主要有外轨提高法和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两种。
外轨提高法是保持内轨髙程不变而只抬高外轨的方法,为世界各国铁路所普遍采用。
线路中心髙度不变法是内轨降低和外轨抬髙各为超高值的一半而保证线路中心高程不变的方法,仅在建筑限界受到限制时才采用。
曲线超高的大小由列车通过时离心力的大小确左。
由于离心力与行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与曲线半径大小成反比,因此曲线半径越小,行车速度越高,则离心力越大,所需设置的超高就越大。
在曲线半径R <m)和行车速度u (km/h)都为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列车横向受力平衡条件,可推导出准轨铁路曲线超高h (mm)的计算公式为/? = 11.8令(mm) (1)由于通过曲线的各种列车的速度、质量和次数各不相同,高速列车偏磨外轨,低速列车偏磨内轨,速度高、质量大、通过次数多的列车对钢轨的磨耗程度甚于速度低、质量小、通过次数少的列车,因此为了使内、外轨磨耗均匀,一般应采用某种平均速度来汁算曲线超高。
中国《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运[2001123号)规左,在确赵曲线外轨超高时,平均速度采用均方根速度,其值按下式计算:Vp =7 U NG(km/h) (2)式中,Vp为平均速度(km/h) ; G为各种列车的重量(t) : u为实测各种列车的行车速度(km/h) :N为一昼夜通过的各类别车次数(列)。
史上最全的超高计算方法

史上最全的超高计算方法超高计算方法超高底面、顶面如何计算?模板面积包含超高模板了吗?软件如何设置超高模板才是正确的?一、超高计算思路砼构件超高计算思路:判断是否超高 ---> 计算超高的计算高度 ---> 根据超高计算方法出量下面我们以柱为例详细解释超高各个计算规则的含义二、超高计算规则在软件中的设置在广联达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中,计算设置--选择构件-选择计算规则三、判断超高1、判断超高的方法:“超高顶面-超高底面”与“超高起始判断高度”进行比较,大于则计算超高,小于等于则不计算2、超高起始判断高度(m):砼构件支模底面至超高顶面的高度大于“超高起始判断高度”时,即计算超高。
3、超高顶面计算方法:0 柱顶标高、1 柱顶标高扣板厚、2 柱顶标高扣梁高注意:柱顶是指柱图元属性值里的柱顶标高值。
选择柱顶标高扣梁或板时,只有梁、板与柱的顶标高相交时才会扣减。
4、超高地面计算方法:0 楼地面、1 室外地坪或楼地面、2 有地下室按楼地面,无地下室按室外地坪或楼地面注意:楼地面、室外地坪或楼地面不区分有无地下室四、超高起始计算高度超高起始计算高度是指柱从这个高度以上的部分计算超高。
可以输入具体的高度,或选择“从底开始全部计算超高”。
例如有些地区规则中规定柱高超过3.6m时计算超高,计算时需要按柱全高计算。
五、超高分段计算方法超高分段计算方法分为4种,以柱子为例:柱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超出3.6m以上每增1m计算一个超高,不足1m 按1m计算,计算柱的超高模板面积(1)选项0(不分段,计算总量):柱顶标高-柱底标高柱超高模板面积=0.4*4*1.4=2.24㎡(2)选项1(不分段,计算总量×超高系数)超高系数=超高顶面-超高起始高度=5-3.6=1.4m柱超高模板面积=(0.4*4*1.4)*1.4=3.136㎡(3)选项2(不分段,计算总量×超高数量)超高分段高度:每超过多少米,“超过3.6m时,每超过1m(不足1m者按1m计)”超高数量取舍方法有三种方式:不足分段高度或舍去;或进一;或四舍五入超高数量=(超高顶面-超高起始高度)/超高分段高度,然后取整超高数量:5-3.6=1.4m,不足1m按照1m计算,所以超高数量为2柱超高模板面积=(0.4*1.4*4)*2=4.48m2(4)选项3(分段,计算分段量×各段相应超高数量的总和)按照规定,此柱5m应该分为2段计算,一段为1m,一段为0.4m,柱超高模板面积=((0.4*1)*4)*1 + ((0.4*0.4)*4)*2=2.88m2注意:超高算法按各地计算规则默认设置,但有些规则未明确注明,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请按上述介绍的四种算法调整。
超高计算——精选推荐

1.超高的过渡方式由于本设计的道路等级为高速公路,所以超高的过渡为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有中间带的道路行车道,在直线路段的横断面均为以中间带为脊向两侧倾斜的路拱。
路面要由双向倾斜的路拱形式过渡到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的超高形式,外侧逐渐抬高,在抬高过程中,行车道外侧是绕中间带旋转的,若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横坡,则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本设计采用的是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2.超高过渡段长度的确定(1) 超高缓和段的长度按下式计算:p iL c∆=/ B式中:cL——超高缓和段长度(m);β——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为了行车的舒适,超高过渡段应不小于按上式计算的长度。
但从利于排除路面降水而考虑,横坡度由2%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200,即超高不该设置的太长。
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时,已经考虑了超高过渡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故一般取超高过渡段长度L与缓和曲线长度s L相等。
c本设计中,圆曲线半径均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因此都设置了超高过渡段。
3、资料整理已知本路段在一般地区设计为高速四车道,设计速度为100km/h,R分别为1500m、1600m、转角左为29°46′53.9″,转角右为22°58′40.2″,缓和曲线Ls分别为250 m、220 m,路拱横坡度为2%。
3.1、公路超高渐变值3.2、圆曲线和超高值3.3、各公路等级路基宽度计算其超高过渡段长度。
平曲线半径R =1500m 。
高速公路该公路设计速度100km/h ,由R=1500 m ,s L =250 m 可知超高值为3%,故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超高渐变率取1/225,旋转轴边缘至行车道边缘(若有路缘带,至路缘带边缘)。
即据规范确定路拱横坡%2=g i ,土路肩坡度为%3=j i ,由此确定缓和段曲线长度:25.146225/1%)2%3(13'=+⨯=∆⨯=PiC B L 取150m缓和曲250=S L >150=C L 取250=S L 时,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3%的超高渐变率:3841250%)2%3(131=+⨯=P <3301 又因为不设超高的半径为4000,此点距ZH 点距离为:L=75.934000250150040002=⨯=A 根据此条件确定的超高缓和段长度为:250-93.75=156m ,此时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2%)时的超高渐变率: P= 2401156%)2%3(13=+⨯>3301(2) 计算各桩号处超高值:b j1j2b B1b b 1Bb j2j1b 图3.4 超高计算点位置图图中: B ——行车道宽度;1b ——内侧路缘带; 2b ——外侧路缘带;1j b ——硬路肩宽度; 2j b ——土路肩宽度; g i ——路拱横坡度; j i ——土路肩横坡度;c i ——超高横坡度。
(完整版)道路超高公式

内
缘
过
渡
段
外
缘
中
线
内
缘
B——行车道宽度(m);
bJ——路肩宽度(m);
bw——圆曲线的加宽值(m);
bx——x距离处的路基加宽值(m);
——超高横坡度;
——路拱横坡度;
——路肩横坡度;
x0——与路拱同坡度的单向超高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
x——超高缓和段中任意一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
绕内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位置
计算公式
备注
圆曲线
外缘
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超高缓和段起点:
3.Hale Waihona Puke 宽值 按加宽计算公式计算。中线
内缘
过
渡
段
外缘
中线
内缘
绕中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
位置
计算公式
备注
圆曲线
外缘
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超高缓和段起点:
3.加宽值 按加宽计算公式计算。
隧道超高计算

超高计算一、概述:将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那一段称缓和曲线超高段。
其分为三段如下图1,前缓和曲线超高段:直缓(ZH)至缓圆(HY)段;2,全超高段:也称最大超高段,其超高横坡度是设定的,即是已知的,全超高设置在主曲线内,主曲线是缓圆(HY)至圆缓(YH)段;3、后缓和曲线超高段:圆缓(YH)至缓直(HZ)段。
弯道超高段的抬高边,其超高横坡度由路横坡度逐渐变大至设定的最大超高横坡度,经全超高段再逐渐变小至路横坡度。
弯道超高段的降低边,其超高横坡度由路横坡度逐渐变小至设定的最小超高横坡度,经全超高段再逐渐变大至路横坡度。
在缓和曲线超高段,三个必须已知条件:1、中桩高程;2、中桩到边桩的距离;3、此处的超高横坡度。
其中:中桩高程除设计院给定外,还可根据竖曲线计算高程公式来计算加桩的中桩设计高程。
由于中桩到边桩的距离是已知的,所以计算弯道超高段边桩高程的关键是计算超高横坡度。
在缓和曲线超高段高程计算中只计算前、后缓和曲线超高段,不计算全超高段的超高横坡度及边桩,此段超高横坡度是设定的,是已知、固定的。
即主曲线是圆曲线段。
二、超高横坡度计算机认可的计算公式(只指绕中轴旋转):式1:I=Abs(B-A)(E+D)/C-E;(常用公式)式2:I=Abs(B-A)×2E/Q-E;I=(Abs(B-A)-Q)(D-E)/(C-D)+E。
以上式中:I----缓和曲线内任一横断面超高横坡度;B----缓和曲线超高段内任意一点里程桩号;A----缓和曲线起点直缓(ZH)或终点缓直(HZ)的里程桩号;E----直线段路横坡度,取正值;D----全超高段设定的最大超高横坡度,取正值;C----缓和曲线长度;Abs—绝对值符号;Q----缓和曲线起点(或终点)至超高变坡临界面距离:Q=2E/(E+D)×C。
所谓临界面即抬高值=降低值,但符号相反。
注意:计算的超高横坡度“I”之正负符号按下法确定:1、抬高边“I”为正值,按实际计算值取用;2、降低边“I”为负值,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横坡度时,设置等于路横坡度的超高;判断弯道抬高边、降低边的方法:以偏角正负判断。
超高计算

5.5 路面超高及其计算1. 超高定义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平曲线超高。
2.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内边缘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道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此类旋转由于行车道内侧不降低,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多用于新建工程。
(2)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道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此旋转可保持中线标高不变,在超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外侧边缘超高值较小,多用于旧路改建工程。
(3)绕外边缘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缘旋转,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相应降低,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此种旋转是比较特殊的设计,仅用于某些改善路荣的地点。
3.超高过渡段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圆曲线上所产生的离心力是常数,超高横坡度应是与圆曲线半径相适应的全超高。
而在缓和曲线上曲率是变化的,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
这段从直线上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上的单向横坡的路段,称为超高过渡段。
计算如下:pB L i c ∆=式中:c L ----超高缓和段长(m )B----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石)外侧边缘的宽度(m ) i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p----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石)侧边缘之间的相对坡度,见下表所示:已知:JD2圆曲线半径为190米,缓和曲线长40米,查规范设计时速40km ,一般情况下超高值为5%,路拱横坡为2%。
JD2 (K29+348.329)圆曲线半径为1600米,缓和曲线长80米,查规范设计时速80km ,一般情况下超高值为2%,路拱(面)横坡为1.5%,土路肩横坡2%,土路肩宽0.75.(B=7m =max p 1/330 =min p 1/150 =s L 80m) 计算:i ∆=1.5%+2%=3.5%min /2 3.5(0.050.02)36.751/150c B i L mP⨯∆⨯+∴===∆L cmin =B ×∆i ∆P =7×(0.02+0.015)1/150=36.75mmax /2 3.5(0.050.02)80.851/330c B i L mP⨯∆⨯+===∆L cmax =B ×∆i ∆P =7×(0.02+0.015)1/330=80.85mmin c L < s L =80<max c L 取c L =s L =80所以,曲线超高缓和段起点即超高的起点为JD2的ZH 点,桩号为K5+876.374。
超高计算实例(通用)

方法一:根据 路基设计表求 缓和段起点桩号(升坡说明:任意取的两点桩号差越大越接近真实值。
注:求得的起、终点桩号只是满足缓和段变化的最小桩号(或最大桩号),故此桩号不一定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方法二:根据 图纸变坡平面图 缓和段起点桩号(升说明:任意取的两点桩号差越大越接近真实值。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段起点桩号(升坡)
不一定等于图纸中的起点或终点桩号。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和段起点桩号(升坡)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

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
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是指在铁路铺设过程中,为确保列车行驶的安全与稳定,需根据曲线半径、列车速度和弯道超高等参数,计算出适当的超高值,以保证列车在曲线通行过程中实现平稳转弯。
具体而言,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如下:
超高值 =v^2/ (127 × R)
其中,v代表列车速度(单位:km/h),R代表曲线半径(单位:m)。
这个计算公式的原理是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切线加速度的理论基础。
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和曲线半径的减小,列车需要更大的超高值来保持平稳的行驶姿态,以克服离心力带来的侧向力。
通过使用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铁路工程师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个曲线段的维护或建设所需的超高值。
这将有助于设计出符合安全标准、能够确保列车行驶稳定的曲线轨道。
总而言之,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在铁路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确保曲线铁路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
这个计算公式的使用将有助于优化铁路设计和维护,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