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审定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春晓》、《寻隐者不遇》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的描绘,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教学难点1. 对古诗词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

3. 学生对古诗词韵律和节奏感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古诗朗诵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图片资料:展示古诗中的自然景象,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意境体会:通过图片展示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古诗学习的要点,强调古典文化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和作者- 诗歌原文- 重点词汇解释- 诗歌译文- 诗歌意境和哲理要点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括《春晓》、《咏柳》、《静夜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感受古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插图,自主探究诗句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4. 交流分享: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5. 欣赏古诗:通过配乐朗诵、画图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布置作业: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突出重点词语。

3. 诗意:简要概括每首诗的主题、意境。

4. 配图:根据诗意,绘制相应插图。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词,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

此诗由宋代诗人辛弃疾创作,属于小学阶段推荐的必背古诗之一。

全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清平乐·村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节奏和韵律,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一些较难懂的词语,如“茅檐”、“低小”等。

2.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乡村美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乡村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及创作这首诗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与解析: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逐句解析诗意,讲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背诵与表演:学生分组背诵古诗,并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诗中的情景。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清平乐·村居- 诗人:辛弃疾- 重点词语解释- 诗歌大意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清平乐·村居》。

2. 拓展作业:查找辛弃疾的其他诗作,选择一首进行朗读和解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参与度,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

1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词中的优美景色和生动形象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语,展开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中的生活美、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内容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二月二日偶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游园不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美好画面。

难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文本、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分享喜欢的诗句。

2. 提问: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谈论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词中的美好画面。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表达手法等。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毕竟西湖六月中”等。

3.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语,进行想象描绘,感受诗词的美好画面。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交流、学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古诗词三首《二月二日偶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描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咏柳》、《春晓》、《绝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春天的景色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领悟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春天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剖析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诗歌等资料,用于展示和拓展。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如柳树、花朵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咏柳》、《春晓》、《绝句》,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3.朗读与背诵(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等。

然后,学生进行背诵,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鲜明的意象,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和感性。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激情和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

可以引用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本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字词量和阅读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抒发感情方面尚需指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较为匮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抒发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抒发感情,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比较教学法: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全文、生字词、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抄写。

3.的黑板、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followed by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each poem. Students are then asked to read the poems agn on their own.3.操练(10分钟)a.学生齐读古诗,巩固记忆。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和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古诗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1. 朗读《登鹳雀楼》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 理解《登鹳雀楼》学生自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老师点评并讲解重点词汇。

3. 朗读《望庐山瀑布》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4. 理解《望庐山瀑布》学生讲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老师引导想象并讲解难点。

5. 朗读《绝句》学生齐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6. 理解《绝句》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老师讲解并拓展相关文化知识。

三、总结与拓展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美。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对古诗词的喜爱。

3. 老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诗词。

板书设计:一、登鹳雀楼1. 朗读2. 理解二、望庐山瀑布1. 朗读2. 理解三、绝句1. 朗读2. 理解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录音,分享给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古代儿童的课余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

(ppt 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
二、讲授新课
1、初读正音。

(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
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
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

(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

(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
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

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
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
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
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
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
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②未成阴:出示组图让学生选择符合诗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明确此诗描写的季节,引出“菜花”。

③急走:快跑。

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走”的意思。

拓展:(想像说话)
当孩子们在追黄蝶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嘴巴会不会闲着,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④诗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性格,你们能找出来吗?——“追”与前问照应,将儿童天真烂漫、不服输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5、检测:熟读成诵。

(ppt出示范图,箭头指示提醒孩子背诵古诗)
①看画面,读古诗。

②看画面,背古诗。

三、总结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五步品诗法”。

(PPT逐条展示总结的背诵方法。


1、初读正音。

2、再读,找节奏。

3、读古诗、想画面。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5、看画面,背古诗。

同学们,你会用“五步品诗法”来学习古诗了吗?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古诗)
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作业:(课件出示)
古诗词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背诵更多的诗词。

六、板书:(简笔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一径树头——静
儿童黄蝶菜花——动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
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

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