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种推动农业发展新领域
航天育种助推农作物品种改良

航天育种助推农作物品种改良
农新
【期刊名称】《农村新技术》
【年(卷),期】2018(0)8
【摘要】随着我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一批批种子往返于地球与外太空,完成了中国航天育种一次又一次使命。
而通过航天育种生产的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也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国内航天育种知识普及力度小,人们对航天育种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太空种子良莠不齐,太空种子市场乱象纷呈。
本期策划带领读者认识我国航天育种的情况,走出太空种子的认识误区,指导农民科学选购太空种子,促进航天育种这支"潜力股"变成农民的"致富股"。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农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有200多种“航天育种”农作物培育成功
2.中国航天助力农作物种业发展——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京召开
3.200多种“航天育种”农作物培育成功
4.航天科技助推现代农业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京召开
5.200多种“航天育种”农作物培育成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天育种技术助力扶贫攻坚

562019.02科技委、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粮研究院、大北农集团、遥感智慧联盟和神舟绿鹏农业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由全国农业、林业草业,以及中草药、生物医药等领域从事航天育种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的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机构自愿组成,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以助力国家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使命,汇聚航天育种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与产业为主线,搭建航天育种科学研究、品种选育、成果推广的共享平台,以此为依托,建立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使联盟成为我国航天育种领域科技创新服务的共享平台和成果应用推广的示范辐射中心。
(缪 翼)航天育种技术助力扶贫攻坚2018年12月2日,中国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第一次联盟大会暨航天育种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目前,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新品种已在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的推广应用,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番茄、辣椒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600万亩,增产粮食约13亿公斤;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在牧草、林木、花卉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
航天育种对我国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近年来,航天育种技术及其相关成果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航天育种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梁小虹介绍,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聚焦三农JUJIAOSANNONG 编辑:赵昕(zhaoxin@)聚焦农村,探讨农业,关心农民。
航天育种助推农业

航天育种助推农业作者:张俏刘霄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第24期一亩地产辣椒5000公斤,一根豇豆1米长,一个茄子重1.5公斤……航天科技育种的农作物使这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航天育种日前再传捷报: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又有5个航天蔬菜新品种通过了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
目前,中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达60多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太空家族”人丁兴旺5月7日,中国太空育种舱“花开”世博园,展示的经过特殊培育手段绽放的花束,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赏。
随着“太空蔬菜”、“太空花卉”的问世,近日“太空家族”再添新成员,全球首例“太空中药”天麻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成功结果240公斤。
“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及空间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其科研成果的广泛运用已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谈到航天农业的发展前景时说。
2009年,仅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就有5个航天蔬菜新品种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2010年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
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的专家表示,培育新品种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推向市场,通过质量优、产量高、抗性好三项指标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介绍说,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的特点,能直接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航天农作物在国内的推广情况也被普遍看好,据中国农业部门统计,中国航天农作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240万公顷,增产粮食13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
太空食品非常安全中国航天育种始于1987年,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育种研究的国家之一。
目前,俄罗斯和美国航空搭载种子的目的是为载人航天服务,而我国进行航空育种研究则是为造福农业。
“迄今为止,我国航天育种技术可谓世界领先。
”刘录祥说。
“茄子像南瓜,甜椒大如梨。
”在又大又好的太空菜面前,人们对“是否危害生态环境”、“是否是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忧心忡忡。
航天育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改委版

航天育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改委版1. 项目背景航天科技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育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航天育种基地建设项目旨在利用航天技术,推动育种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项目目标•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航天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和实验工作。
•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增加产量和品质。
•推广航天育种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增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建设内容3.1 建设基地选址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
基地内设有实验室、育种大棚、储藏室、办公楼等设施,同时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3.2 科研和实验工作基地将开展一系列科研和实验工作,包括:•利用航天技术进行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
•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
•研究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机制。
•开展农作物品种筛选和培育工作。
•尝试引进外来优良种质资源。
4. 技术支持建设过程中将依托航天科技公司和相关研究院所提供技术支持,包括航天育种技术的研发、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
同时,还将与相关大学合作,吸引专业人才参与项目研究和实施。
5. 可行性分析5.1 市场需求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农业产能和质量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航天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2 技术支持航天科技在育种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航天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为育种工作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5.3 资金投入项目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基地建设、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通过招商引资和政府支持,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5.4 政策支持政府对于航天科技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支持。
航天育种基地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6. 风险分析6.1 技术风险航天育种技术属于前沿科技,存在技术不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风险。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工作研究20NEW FARMERS新农民NO.36 2019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常天佑1,王翠侠1,张建伟2,杨保安2(1.河南航宇种业有限公司,河南 宝丰 467400;2.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郑州 450015)摘 要: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是作物种子或离体组织在太空特殊环境下受空间环境各种环境因子的刺激作用,诱发一系列遗传变异,通过筛选有益变异,最终获得作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
本文从航天育种的概念机理、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航天诱变育种的生物学效应、航天诱变育种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作物;航天诱变;育种1 作物航天诱变育种的概念与机理所谓航天诱变育种,是指利用高空气球、卫星或飞船等返回航天器,将农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活体送入太空,在宇宙射线、微重力、近地磁场和高真空等多种空间因素的综合诱变作用下,打破基因连锁,促进优异基因重组,促使基因变异,进而使其性状发生改变,然后再从返回地面的生物体中筛选发生突变的新种质材料,并进一步选育出植物新品种、优异育种材料以及特色基因资源材料的育种方法[1-3]。
在空间环境中,存在宇宙射线、高能粒子辐射、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微重力、近地磁场和高真空等诸多诱变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作物的生存、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许多可遗传的变异。
一般认为引发变异的主要因素是宇宙辐射和微重力 [1,4]。
在太空中,天然辐射比地球强得多,这些射线包括宇宙射线和太阳磁暴产生的各种质子、粒子、电子、低能量离子、高能量离子及强紫外线等,都会对生物发生作用。
空间辐射通过对生物体系统代谢途径中的遗传物质损伤和以染色体断裂为主的染色体变异引起植物的变异,如碱基缺失、碱基间氧键的断裂、碱基内单键断裂、双链断裂、染色体螺旋内的交联程度,以及分子和蛋白质的交联,产生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1,5]。
航天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

航天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言航天育种是一种在太空环境下进行植物育种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太空环境中特殊的重力条件、辐射强度以及其他宇宙因素,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作物品种。
本文将对航天育种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报告。
方法我们通过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实验数据,对航天育种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分析了太空环境中的重力条件和辐射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然后研究了航天育种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航天育种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太空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力条件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实验证明,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根系生长速度较快,且根系结构更为发达,这可能是由于微重力条件下植物根系不受重力限制,可以更好地吸收养分。
同时,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茎杆生长也较为健壮,这可能是由于茎杆生长不会受到重力的阻碍,可以自由生长。
辐射强度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强度比地球上的辐射强度要高。
一些实验表明,适量的辐射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高的辐射强度可能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如光合作用紊乱、细胞DNA损伤等。
航天育种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抗病性通过航天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作物品种。
实验证明,太空环境下的微重力和辐射条件可以刺激植物产生更多的防御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产量航天育种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太空环境下的微重力条件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茎杆伸长,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此外,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强度也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进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营养价值航天育种还可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
实验证明,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和辐射条件可以使作物富含更多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对于改善人类的饮食结构,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航天育种的可行性航天育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航天育种可以培育出更具品质、更高产量、更丰富营养的作物品种,满足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
航天育种面面观

航天育种面面观
高峰
【期刊名称】《农业知识(瓜果菜)》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硕大的青黄色葫芦,沉甸甸地缀满枝头;火红的辣椒一茬茬地簇拥在一起,好不热闹……位于甘肃天水的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再一次迎来丰收的秋季,这些在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等太空独特环境下产生变异的优良种子经过数年选育已稳步向产业化方向迈进;而9月的末尾航空育种领域有理由期待又一次飞跃的
来临: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雏形的“天宫一号”即将和“神舟八号”实现交会对接,一个更加稳定高效的航天育种平台有望建立起来。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高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普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5.2
【相关文献】
1.发展航天育种产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天水市航天育种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加快航天育种转化,为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对承德航天育种繁育示范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建议
3.航天育种太空农业风光旖旎——聚焦甘肃天水航天育种基地
4.航天育种太空农业风光旖旎——聚焦甘肃天水航天育种基地
5.从低镉育
种到航天育种,从院所育种到企业育种,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育种农业迎来时代巨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天育种项目创业计划书

THANKS
感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项目目标与愿景
短期目标
在三年内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 农作物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种植。
中期目标
在五年内培育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的农作物新品种,并逐步走向国际 市场。
长期目标
通过持续的研发和创新,为全球粮 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成为国际领先的航天育种项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我们始终关注国际航天育种技术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技 术创新和升级。通过与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我 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保持技术的 领先地位。此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 ,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05
营销策略与销售计划
目标客户群体与营销渠道
03
产品与服务介绍
产品或服务特点
创新性
01
航天育种项目利用太空环境,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培育出具
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稀缺性
02
通过航天育种,可以获得普通育种无法达到的稀有性状,如抗
病、抗旱、高产等。
高效性
03
航天育种能够大幅度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产品或服务优势
1 2
品质优良
通过航天育种,可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
收费模式
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收费模式,如一次性收费、年费、按产量收费等。
04
技术与研发实力
技术来源与可靠性
总结词
自主研发,技术可靠。
详细描述
我们的航天育种项目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我们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已经 成功开发出一套高效的航天育种技术流程,并取得了多项专利。通过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我们进一步提高了技 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