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一.秦始皇统一全国(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长期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4)嬴政的雄才大略。
5)法家思想适应统一需要。
(2)过程①统一六国: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国于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北伐匈奴:措施: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地区:措施:;。
秦在岭南置郡的意义:。
④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措施:开辟;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秦在“西南夷”部分地区委任官吏的意义:(3)意义:。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建立(1)溯源:时期出现;(2)秦统一之初的体制之争:代表人物及主张王绾:①主张:实行分封制②理由:六国刚灭,形势不稳,如不封王,否则中央政府无法镇扶地方。
李斯:①主张:推行郡县制度②理由:西周分封制造成诸侯争霸,郡县制是安定天下的方法。
结果: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扩到全国。
(3)主要内容①地位:郡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②职官设置及职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
③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县之下设、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亭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
(4)特点: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
(6)西汉:郡国并存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后果: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大一统”政体的巩固解决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三、专制主义----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1)特点:、、(2)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司法。
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说明:标有★的是中等难度的知识点,标有★★的是高难度知识点。
限时30分钟总分50分)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共32分)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立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2、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主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A、力主实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崇世袭制★4、我国奴隶社会的“天子”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的最根本区别是( )A.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不同 B.对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规定不同C.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最高统治者拥有的权力不同★5、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闽中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课堂上有4位同学对“中央集权”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哪位同学表述较准确( )A.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皇位世袭制D.中央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8、“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一上册专题一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设计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利用,文物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给学生回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内容[导入新课]: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群雄割据争天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四海一家的大一统局面。
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多媒体展示)《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指什么历史事件?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讲授新课]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一、秦统一六国——条件、过程和意义多媒体展示:(1)顺应中国历史统一的必然趋势;人民渴望统一;(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3)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4)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请同学们从材料中归纳出在针对国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时,秦朝官员有什么提议?
(在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上,秦朝官员提出了两种意见,一是丞相王绾提出的继续实行分封制,二是丞相李斯提出的郡县制,他认为周朝的分封制导致了诸侯之间相互征阀,天子不能禁止,而郡县制有利于稳定统一。)
而最后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郡县并非在秦朝才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设立,而秦朝则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推行与全国,它将全国分为36个郡,而关于郡的具体个数,史学界还存在争议,请同学们看到P9页的“史学争鸣”里面对于秦朝设立郡的个数有不同看法,而最权威的还是“46郡说”,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也要有怀疑精神。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的建立;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等资料,感知认知历史,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秦朝创建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分封制
郡式
世袭
皇帝任免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易出现割据
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相同点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皇)权的统治
首先我们来看分封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因此其划分的标准是血缘;而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因此其划分标准是地域。其二,在传承方式上,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王,拥有封地,而且它们的爵位是世袭的,同时分封的诸王具有世卿世禄的特点,意思是他不需要在乎他在封地的政绩,他的爵位都是永久的,因此其性质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郡县的官吏则由皇帝直接任免迁调,官位不得世袭,他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因此其性质是官僚政治;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分封制下的诸侯是世袭的,在封地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此可以看出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而郡县的官员是由皇帝任免,接受俸禄,因此受中央控制很严,绝对服从中央,这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国家的统一。但从相同点来看,分封制和郡县制它们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中央王(皇)权。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 秦汉政治教案

“天下一统六王毕,四海升平秦初立”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一、 教材概述本课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专题一的第二课。
教材首先概述了秦王朝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周边版图的情况,接下来从郡县体制、官僚机构、思想专制等方面描述了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揭示了秦王朝集权政治的基本特征。
学习好本课,有利于学生承前启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本课内容在专题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知识体系本课的知识主线主要是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并通过建立郡县制的行政区划、百官公卿的官僚体制等建立起了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秦汉时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四、教学难点1、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的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颁布“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郡县制、百官公卿的官僚制度)4、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通过角色模拟和辩论赛的形式训练学生归纳总结和善于表达个人意见的优秀品质。
2013麒麟高中高一历史学案:1.2走向“大一统”秦汉政治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第二节走向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课前预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统一的措施:⑴灭六国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
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_____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2、中央的三公九卿三公:_____协助皇帝处理政事,_____主管军事,______负责监察系统。
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专题1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
指的是( )
【导学号:53082010】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D [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 D 项正确。A、C 两 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 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 “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解读] 关键信息: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等,这些名 称独一无二,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 (1)史料一体现了“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 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史料二] 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法 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不 官员的职 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 在辖区内只有行政管理权,对
同 责范围 地的所有权
土地无所有权
点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历史作用
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家的统一
相同点
都是为巩固统治;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 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二、从先秦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 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 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 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 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建立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
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使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郡县制的含义,掌握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预习案
【预习培训】
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教材助读】
一、国家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
(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秦王朝。
2.开拓疆域
(1)概况
北方将军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岭南开凿,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夷开辟“”,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端;
(2)意义;秦朝平定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秦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法令出一
1.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
(1)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的地位,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征:皇帝有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权于一身,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
制度上的约束,这成为中国古代的。
(3)弊端:皇权带有、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国家变成一个人的
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
2.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服务于皇帝。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三公九卿制——百官公卿
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太尉主管军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的依据,成为减少决策失误的。
★★(三)、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1.起源:在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县等新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的制度。
3.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区划,设郡守、郡尉、等职官,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县隶属于郡;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行政机构叫“”,与县同级。
乡、里乡、里是县以下的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
(1)形成了中央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
5.意义
(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形成的局面,后逐步消除地方“王国”的割据势力,
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逐步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史论耍旨:1、郡县制并非始于秦朝,它只是由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南方岭南地区设郡,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地方
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误区提醒:1、皇帝制度的特点为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最大特点为皇权至高无上。
2、秦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三公九卿制”,秦始皇自掌兵权,太尉是虚设的官职。
“九卿”
中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Ⅱ预习自测
1、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
的读音也当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有()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战国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
③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廷尉
4、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达到分权专制的作用
5、《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采用行省制度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探究解决)
探究案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很不高兴。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
始皇帝闻之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1)、依据材料一,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问题: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材料二《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
伊尹是开国功臣。
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
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
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2)商朝的相与秦朝的相在权力上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不同:商朝的相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
到了秦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说明商朝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君主专制加强。
探究点二郡县制
材料一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提示: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的趋势。
★★(2)、上图反映了西周和秦的政治制度,两者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延续性:皇帝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拓展提升】千秋功过,你我评说: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
反思归纳总结、串联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