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系统解剖学课程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⒋掌握眶及骨性鼻腔的形态特征及其交通,熟练掌握骨性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了解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及其交通。
⒌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出生后变化。
⒍掌握颅骨常用的骨性标志(颧弓、下颌角、乳突、枕外隆凸、舌骨体、眶缘等)。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上肢骨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上肢各骨(游离标本)的主要形态结构,能区分其左右(不含手骨)。
⒉熟练掌握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区分左右。
⒊熟练掌握足骨的组成、跗骨的排列关系,掌握跟骨、距骨、足舟骨的主要结构及跖、趾骨
的特点。
⒋掌握下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耻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髁、外侧髁、腓骨头、胫骨粗隆、内踝、外踝、
⒊熟练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方式。
⒋了解足部各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组成及运动,掌握
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的组成、位置及运动(内翻、外翻)。
⒌掌握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的形成及其功能意义。
第三章 肌学(10 学时)
第一节 总论
3.在自己身上作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注意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方式。
2、教学要求
⒈了解上肢带骨的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喙锁韧带和喙肩韧带)。
⒉熟练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和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方式。
⒊掌握前臂骨间膜,熟练掌握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的构造及其联动机能(旋前、旋
⒉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⒊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⒋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学习教案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系统解剖学》中关于消化系统章节的内容。
具体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的结构与特点、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等)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2. 掌握消化道各部分的解剖特点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 了解消化腺的分布、结构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消化道各部分的特点,消化腺的功能。
难点:消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消化腺的详细解剖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消化系统模型、挂图、PPT。
2. 学具:解剖图谱、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讲解消化道各部分的特点及消化腺的功能。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消化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消化道各部分的结构与特点3. 消化腺的分布、结构及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描述消化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3)分析肝脏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
(2)口腔:牙齿和舌头的作用;咽:食物的通道;胃:储存、混合、初步消化食物;小肠:消化、吸收营养;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肛门:排出粪便。
(3)肝脏在消化过程中主要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理解消化腺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与指导。
系统解剖学教案模板范文

#### 教案名称: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概述#### 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形态结构。
3. 了解运动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对象:医学本科学生####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一、绪论1. 运动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2.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关节和肌肉。
3. 运动系统的分类。
二、骨骼1. 骨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 骨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
三、关节1. 关节的定义和分类。
2. 关节的组成: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和辅助结构。
3. 关节的运动形式和关节的运动机制。
4. 关节的临床意义。
四、肌肉1. 肌肉的定义和分类。
2. 肌肉的形态结构:肌腹、肌腱和血管。
3. 肌肉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
4. 肌肉的运动和神经支配。
五、运动系统的临床应用1. 运动系统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运动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 运动系统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运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分析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实验教学法:通过解剖实验,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形态结构。
4.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运动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强调运动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详细介绍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形态结构。
3. 分析运动系统的临床应用。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实验教学1. 组织学生进行解剖实验,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形态结构。
简明系统解剖学教案

简明系统解剖学教案教案标题:简明系统解剖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系统解剖学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2. 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解剖模型或图表,以便清晰地展示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
2. 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以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系统解剖学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对系统解剖学的兴趣,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主体:1. 分析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依次进行介绍。
2. 对每个系统进行详细解剖,包括结构、功能、器官和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3. 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作用,例如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关系等。
4. 结合解剖模型或图表,进行实际展示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练习与讨论:1. 提供一些解剖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加深对系统解剖学的理解。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系统解剖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激发学生对系统解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资源。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对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系统解剖学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系统解剖学的理解和应用。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报告,拓宽对系统解剖学的认识和应用。
系统解剖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二、授课对象:医学本科一年级三、授课教师:XXX四、授课班级:临床医学专业五、授课时间:XX学时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2)了解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作用;(3)熟悉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信念;(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
七、教学内容:1. 绪论:系统解剖学概述、人体解剖学发展史、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和方位术语。
2. 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3. 消化系统: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胰腺。
4.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5.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
6.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7. 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8. 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
9.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人体各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功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解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九、教学过程:第一周:绪论1. 讲解系统解剖学概述、人体解剖学发展史、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和方位术语;2. 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第二周至第五周: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1. 讲解骨骼、关节、肌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3. 组织解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六周至第八周:循环系统、淋巴系统、泌尿系统1. 讲解心脏、血管、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的解剖结构和功能;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3. 组织解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Systematic anatom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13 课程总学时:96(理论学时66/实践学时30)周学时:8(理论学时5/实践学时3)学分:5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眼、麻、影、口、法医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名词多、描述多是其特点。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通过实习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掌握各部的形态结构,学会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比较,写出实习小结。
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培养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
要求: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两级。
(一)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标本观察,使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做到能说得出、认得准、用得上,达到牢固掌握。
(二)凡属“了解内容”,可以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与规律,使学生有一般认识,知其要点,学到有关知识,做到一般理解。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系统解剖学》柏树令、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试70%、实验考核20%和平时成绩10%。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验目录内容学时数实验一躯干骨、四肢骨、颅骨 3实验二全身关节 3实验三全身肌 3实验四内脏 3实验五心脏\动脉感觉 3实验六中枢 3实验七周围神经系统 3合计 21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和人体的轴和面。
(二)熟悉方位术语。
(三)了解解剖学发展历程。
系统解剖学-教案(运动系统)

系统解剖学-教案(运动系统) 系统解剖学课程课程编号: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总学时:51周学时:开课时间:使用教材:《系统解剖学》授课教师姓名:教案4教学目的:1.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
2.掌握人体的分部和系统。
3.掌握常用解剖学术语。
重点内容及突出方法:1.人体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的定义。
2.解剖学的分科。
3.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4.常用解剖术语,包括标准解剖姿势、面、轴和方位等。
5.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如发生发展的观点、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的观点等。
教学过程:1.人体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的定义(5分钟)。
2.解剖学的分科(5分钟)。
3.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5分钟)。
4.常用解剖术语(20分钟),包括标准解剖姿势、面、轴和方位等。
5.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5分钟),如发生发展的观点、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的观点等。
教学后记:在第一课中,同学们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但缺乏方法和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从兴趣入手,用活泼生动的话题引导同学们的研究积极性。
同时,应该重点讲解空间方位,包括人体解剖学姿势、轴和面术语等。
在运动系统骨学总论课中,重点是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了解骨的表面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的讲解,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骨的构造和功能。
骨是人体器官之一,具有形态和功能,血管和神经分布,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并具有修复、改造和再生能力。
成人骨共有206块,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长骨是指长度大于宽度的骨,如肱骨和胫骨;短骨是指长度、宽度和厚度相近的骨,如腕骨和跟骨;扁骨是指平板状的骨,如胸骨和骨盆骨;不规则骨是指形状不规则的骨,如颅骨和脊椎骨。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血管和神经也分布其中。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薄膜,骨髓填充在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系统解剖学软件课程设计

系统解剖学软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各器官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2. 学生能够运用解剖学软件,识别并描述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器官和组织。
3. 学生了解解剖学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运用软件进行简单的解剖结构观察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解剖学软件,进行虚拟解剖实验,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软件工具,进行人体器官的3D模型观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软件功能,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增强对医学事业的向往和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结合系统解剖学理论,利用软件进行实践操作,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高中学生,他们对解剖学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软件进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解剖学基本概念:人体解剖学方位、术语及组织结构。
2. 淋巴系统:淋巴器官、淋巴管道及其功能。
3. 呼吸系统:呼吸道、肺及呼吸肌的结构与功能。
4. 消化系统:口腔、食管、胃、肠道、肝脏、胰腺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5.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及其功能。
6. 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7. 生殖系统:男性生殖器官、女性生殖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解剖学基本概念及软件操作方法介绍第二周:淋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周: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四周: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五周: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六周: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七周: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系统解剖学》相关章节进行选取,包括基础知识、重要系统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
四肢骨及其连结
上肢带骨锁骨
1组成
游离上肢骨
腕骨近侧排—
手骨远侧排—
2.
锁骨:横“S”形
两端胸骨端(膨大)
肩峰端(扁薄)
三角上角——
下角——
外侧角——
肩胛骨:三角形三缘内侧缘(脊柱缘)
外侧缘(腋缘)
上缘——
两面前面——
后面——有肩胛冈. 肩峰. 冈上窝. 冈
肱骨一体三角肌粗隆(位于中部前外侧)桡神经沟(中部后面)
两端上端
下端内上髁(后面有尺神经沟)
肱骨小头
尺骨一体(外缘有骨间嵴)
两端上端
下端
一体(内侧缘有骨间嵴)
两端上端
桡
手骨(略)
二、下肢骨
1.组成
游离下肢骨:
足骨附骨(距、跟、骰、舟、楔3)
2.
髂骨
髂骨翼上缘有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髋骨内面有髂窝.弓状线.
耻骨
耻骨支
坐骨坐骨体(后方有坐骨棘和坐骨小切迹)
坐骨支(下方有坐骨结节)
上端: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嵴,转子间线股骨
下端:内上髁.外上髁.
上端:内、外侧髁(上有关节面)
胫骨体:
下端:下关节面.
上端——
腓骨
下端——
足骨(略)
三四肢骨连结
1.胸锁关节
组成:锁骨的胸骨端.胸骨柄的锁切迹。
:有关节盘
2.肩关节
组成
关节盂
结构特点
(球窝关节) 关节囊松驰,前下方更甚,易向前下方脱位关节腔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
3.肘关节
组成
桡尺近侧关节
属复合关节,有三个小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
结构特点关节囊前,后壁松驰薄弱,尤以后方为甚,易向后上脱
(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动)
4.桡腕关节
组成尺骨下端的关节盘
近侧列腕骨 (舟、月、三角骨)
1.髋骨的连结
髋骨之间的连结: 耻骨连合.髋骨与骶、尾骨之间接结.
骶髂关节
骶骨耳状面
2.骨盆
分部(以界线为界) 大骨盆(界线以上)
(界线以下)
界线:位于大、小骨盆之间,由骶骨胛、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和3.髋关节
结构特点头大窝深,关节囊坚韧,前壁有髂股韧带加强,唯下壁较
薄弱,易向下脱位。
.环转。
4.膝关节
组成
髌骨
关节囊宽阔松驰
结构特点前有髌韧带加强,两侧有胫侧和腓侧副韧带加强腔
腔内有内、外侧半月板(内大、外小)
有滑膜囊
5.踝关节 (距小腿关节)
组成
结构特点:关节囊前,后壁松驰,两侧壁有内、外侧韧带加强。
足弓
管神经。
三、具有关节唇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