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文言实词与虚词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3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3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

考点跟踪突破13文言实词(含通假字)、虚词一、(2015·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

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桃始华.,涧草犹短__开花__(2)若别造.一世界者__到(或“往”)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二、(2015·聊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西省太原北辰双语学校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文言实词与虚词

山西省太原北辰双语学校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文言实词与虚词

考点跟踪突破12 文言实词与虚词(一)(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注释】①姥(mǔ):老妇。

②篚(fěi):圆形竹筐。

③真草:楷书,草书。

④抗:抗衡,相当。

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

(“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知识点归纳前言中考是每个初中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考试,而语文作为其中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更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一个难点,其中实词与虚词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中考。

实词定义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具体来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名词名词是指用来代表人、事、物、地点、场所和抽象概念等的词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

有些名词可以单用,有些需要加上量词来修饰。

比如:•卡车•山•铅笔•父亲•书包动词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者表达行为意义的词语。

动词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表示动作或者行为的动词,而系动词则是用来对主语进行补充说明的词语。

比如:•跳跃(实义动词)•是(系动词)•学习(实义动词)•运动(实义动词)•坐(实义动词)•知道(实义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是指用来描述、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词语。

形容词可以表示不同的特征或者性质,用它来对人或物进行描述或者补充说明。

比如:•青蛙绿色的身体(绿色为形容词,修饰“身体”)•乖巧可爱的小狗(乖巧可爱为形容词,修饰“小狗”)•热情奔放的歌曲(热情奔放为形容词,修饰“歌曲”)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句子中的其他词语,表示程度、数量、时间、地点、方式和原因等各种意义的词语。

副词通常是由形容词或者名词加上特定的后缀构成的。

比如:•快乐地唱(“快乐地”为副词,修饰“唱”)•他很快地跑了起来(“很快地”为副词,修饰“跑”)•她非常善良(“非常”为副词,修饰“善良”)虚词定义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或者起助词作用的语素。

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动词、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或者与其他词的关系。

介词通常放置在名词或者代词的前面,用于修饰其后面的位置或者表示与其后面内容的关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字词归纳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12 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

②篚(fěi):圆形竹筐。

③真草:楷书,草书。

④抗:抗衡,相当。

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
(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
(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
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

(“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2016·长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搁置。

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上书直言。

⑦宦寺:宦官。

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词作动词,穿戴;D.根本/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A.代词,指“这种景况”;B.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音节助词,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

__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

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__③开放题:赞成邹忌。

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陈禾。

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三)(2016·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

②绂(fú):李绂,人名。

③赀(zī):通“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少:年幼
(2)无不立对.:对:回答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四)(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