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帮的衰落

合集下载

中国商帮

中国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分别为:晋(山西).徽(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闽)福建.(粤)广东.江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商帮.当代10大商帮分别是:在历史上已负盛名的晋商和徽商.日渐崛起的浙商、苏商、沪商、京商、粤商和闽商.以及正悄然发展的鲁商、豫商.另有当代5大商帮之说:浙江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有人将十大商帮特色简要概括为:广东商帮金融集团; 山西商帮天涯贾客; 龙游商帮翰墨儒商; 徽州商帮海商劲旅; 褔建商帮小本商民; 江右商帮钻天商队; 洞庭商帮商国骄子; 宁波商帮殷实货贩; 山东商帮粮货大军;陕西商帮.(一)、晋商"学而优则贾"的晋商帮(二)、徽商"富商巨贾"的徽商(三)、闽帮“亦盗亦商”的闽帮(四)、粤商“内涵丰富”的粤商(五)、陕西商帮“行道多多”的陕西商帮六)、山东商帮“全民经商”的山东商帮(七)、宁波商帮“后来居上”的宁波商帮(八)、龙游商帮“海纳百川”的龙游商帮(九)、洞庭商帮“善于审时度势”的洞庭商帮(十)、江西商帮“讲究贾德”的江西商帮山西商帮山西以诚信著称,崇信“管鲍遗风“代表人物: 中国私家银行第一人雷履泰。

徽州商帮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代表人物胡雪岩陕西商帮陕西善捕商机,敢做敢为代表人物: 贺达庭家族的当铺世家。

洞庭商帮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善于更新观念、重视依托家乡代表人物翁笾“翁百万”,还有许氏许冲宇江右商帮江西积极活跃、不避艰险代表人物: 独辟蹊径的盐业大亨李宜民山东商帮山东仗义、吃苦耐劳、稳重实干代表人物: 东方第一商人孟洛川广东商帮广东胆大务实、精明灵活、擅长贸易代表人物: 一代酒王张振勋。

福建商帮福建诚实信用,善用关系代表人物: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宁波商帮宁波勇于冒险、以信为本代表人物: 火柴大王刘鸿生龙游商帮浙江中部诚实守信、亦贾亦儒代表人物: 财可通神, 富可敌国的沈万山晋商: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商帮名词解释

商帮名词解释

商帮名词解释商帮名词解释:陕西帮是指活跃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以汉中为中心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域性商人集团。

这些人既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又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经济利益。

他们长期把持着秦巴山区部分地区的政权,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和地域色彩。

在旧中国,汉中商帮活动的中心是四川,其次为汉口、西安、上海、北京等地,但以汉中为中心,辐射陕南与陕北的商帮也不在少数。

他们主要由金融业、货栈业、纸坊业、银号业、布业等行业构成,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商业门类,成为旧中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清末至民国,作为商业文化重镇之一的汉中,吸引着诸多外来客商。

如今,汉中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交通便捷,位置优越,再加上区域内农业发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等优势,使得商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异常活跃,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商帮。

10、天津帮中国近代第一大商帮——天津帮,始于晚清,盛于民国初年,随着对外开放而日渐活跃起来。

它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城市而兴起的。

由于它大多数是军阀出身,因此以天津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官僚买办商人阶层,代表人物是赫赫有名的万隆、刘锡三等。

天津帮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趋向保守;在经营方式上侧重权势投资与政治结盟;生意以官场的需要为主,经营网点多在京、津两地;谋求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

天津帮积极从事海上活动,自然促进了天津城市商业的繁荣。

天津帮对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津帮由于一直以来所担负的反动角色,对后世的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并还在继续蔓延。

天津帮的作恶既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经济上。

其经济掠夺行为既毁坏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产秩序,而且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1、徽州帮清末民初出现的全国最大商帮——徽州帮,兴起于明清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衰落于20世纪30年代。

徽州商人曾经垄断丝茶贸易和粮食市场,操纵金融,与晋商、闽商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商帮。

中国十大商帮

中国十大商帮

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没有多少文字 记载,而是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 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正因为如此,使得 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 高,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 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 在他们身上萌芽。
2、山东商帮
主营:矿产、棉织、烟草种植、 水果等业
特点:大柔大刚、善抓商机、 规范管理、尊重人才
10、江西商帮
主营:食盐、粮食、瓷器、茶叶、药材、 水产等业
特点:垄断经营、不避艰险、重名轻利、 物聚则散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 迫而负贩经商的,因此,小本经营, 借贷起家成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 经商活动一般是以贩卖本地土特产 品为起点,而正是江西商人这些独 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帮具有资本 分散,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
4、福建商帮
主营:海外贸易
特点:亦官亦商、海外生财、敢冒风险、 吃苦耐劳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 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 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 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 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 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
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 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 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 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 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 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 做。
龙游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 海纳百川的肚量,是他们良好的经 商心态的反映。他们虽然是出自一 个偏僻之地,既无官府支持,又无 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 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崛 起,自立于商帮之林。
7、洞庭商帮
主营:棉布、丝绸、木材、金融、食盐、 药材等业
特点:家族经营、以变求存、重视品牌、 精明能干
明清十大商帮

明清陕晋商帮地位变迁探微

明清陕晋商帮地位变迁探微

摘 要 : 明代 , 陕晋 商帮 同 时崛 起 并 长 期 位 居 全 国十 大 商 帮 前 列 , 代 , 商 与 徽 商 分执 商 界 牛 耳 , 成 “ 徽 清 晋 形 南 北 晋 ” 局 , 陕 商 退居 第三 直至 沦 为 商 界 末 流 角 色。 陕晋 商 帮 的地 位 变更 代 表 着他 们 实 力 的 消 长 , 足 于 两 大 商 格 而 立 帮 的 发展 轨 迹 , 析 出导 致 这 种地 位 变 迁 的 因 素有 四个 方 面 : 分 第一 , 商 的合 伙 制 为 主 经 营 管理 模 式 优 于 陕 商 的 家 晋 族 经 营 管 理模 式 。 第二 , 商 选拔 培 养人 才环 节胜 过 陕 商 , 地 重 儒 轻 商 与 晋 省 重 商 经 商 不 同社 会 风 尚 造 成 两 地 晋 秦 经 商 人 才 的 落 差 。 第三 , 商 与 官府 关 系疏 远 , 商 注 重 与 官 府 的 公 关 活 动 , 商得 以在 不 同 时 期 保 商权 拓 展 商 陕 晋 晋
明清 时期 , 途 贸 易在 商 品 流通 中 占有 重 要 地 长
御 蒙古族 的侵扰 , 政府 在北 方设 九边军 镇 , 为解决边
防军的粮 饷 问题 , 府 推行 “ 中制 ” 《 政 开 , 明史 》 8 卷 0 《 货志 四 》 载 : 招 商输 粮 而与 之 盐 , 之开 中。 食 记 “ 谓 ” 即借 助商人 力 量解 决 驻 军 的 粮草 供 应难 题 。陕西 、
路 。 第 四 , 晋 商 帮 遭 受 的 战 乱破 坏 程 度 和 时 间上 有 差 异 。 陕 关键 词 : 清 ; 明 陕晋 商 帮 ; 地位 变 迁 中 图 分 类 号 : 4/ 79 K2 8 F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0 ( 0 0 0 — 0 2 —0 1 0 — 1 7 2 1 )2 1 6 5

中国十大商帮研究

中国十大商帮研究

中国十大商帮研究一.中国十大商帮中国古有十大商帮,分别是山西晋商、徽州徽商、陕西、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江右赣商、洞庭、苏商、宁波、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

也可称: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徽州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

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二. 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但正由于这场“革命”,才使得十大商帮相继崛起。

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

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

江南地区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特点是,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

而江南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珠江三角洲经贸区,除对外贸易外,国内的长途贩运有二条线路,一是通过西江展开与广西贸易;二是通过北江、东江和韩江开展与江西、湖广、福建以及江南等地的远距离贸易。

16世纪以来,首先,四川商业中心从成都移至重庆,踞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成为进出西南以及西南沟通长江中下游的商品集散地。

其次,长江中游汉口崛起,成为沟通长江全线与大江南北的贸易中心点,长江上中游经贸区因而形成。

这一个经贸区的特点,是以过境贸易为主,商品以粮食为大宗。

华北经贸区是以水陆交通联接而成,以生活资料贸易为主,包括京师和北直隶、山东、河南和山西在内的经贸区。

西北贸易区具有明显的军事贸易的特征,是以商人与边塞驻军的贸易为主,辅以汉族商人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形成于明中叶的西北经贸区,与明朝的军事布局有密切关系。

五个经贸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使全国范围内各层次的市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网络。

清末关中女商人周莹的人生传奇

清末关中女商人周莹的人生传奇

清末关中女商人周莹的人生传奇作者:王强安来源:《新天地》2017年第10期时下,孙俪主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荧屏热映。

电视剧讲述的是陕西女商人周莹的传奇一生。

周莹是清末确有其人的,本文就是为各位读者补上电视剧没说全的、真实的周莹在历史上的辗转腾挪,以及她所处的那个大时代的浩浩前行。

“安吴寡妇”之路周莹的娘家,曾经也是陕西三原县的巨富之家。

对于周莹来说,这个“曾经”其实并不远,就是她的祖父辈周梅村活着的时候,周家以经营瓷器、盐业积累了大量财富,1820年前后,周家建成了17座宅院组成的周家大院,可谓鼎盛。

然后,伴随着周家主营业务的衰落和清末陕甘兵荒马乱,周家败了。

1868年周莹出生时,曾经17座宅院的周家,已经只剩下了一院。

周莹并不是周家亲生的,她是养女出身,由于很小的时候养父母就去世了,周莹全仗着当家的兄嫂来生存。

1885年,16岁的周莹出嫁了。

婚事是兄嫂一力主张的,出嫁的对象就是临近的泾源县巨富之家:吴家。

出嫁之前,周莹和她的兄嫂就已经知道,她的未来老公、吴家当家人吴聘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

吴家之所以要张罗迎娶周莹,是受到当地封建迷信的影响,讲究的是想通过男婚女嫁的“红鸾照命”,来冲散吴聘重病的“白虎凶星”。

也就是说,16岁的周莹,当时是知道自己嫁过去就是守活寡的。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何润东扮演的吴聘温润如玉,与机灵调皮的年轻周莹真的爱恋了几集,这实际是新时代人们想象而来的暖男,属于后世电视剧的艺术塑造,要为周莹日后的商海搏杀留下最后一处温柔的港湾和前进的动力源泉。

而对于真实历史中的那个只有16岁的少女周莹来说,她的这段婚姻是由兄嫂来做主的,在周家衰落而吴家昌盛的时候,这一桩婚姻是带着很多无奈的。

据说,在周莹出嫁的当天,丈夫吴聘的病就加重了。

在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中,吴聘的死亡时间并不统一,有的说是结婚10天之后就去世了,也有的说是吴聘强撑了3个月而去世。

伴随着吴聘的英年早逝,吴家的顶梁柱没了。

陕商秦邦

陕商秦邦

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

兰州城京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

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

娶妻小赛过那南京俏画,买丫鬟和小子装烟倒茶。

清早起人参汤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窝拌成圪塔。

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置九顷水浇地百不值下。

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寻几个好伙计四路访查。

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名走粟行银赚万八。

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势大,访巡抚坐总督布政按察。

眉户《张连卖布》“这是眉户传统剧目《张连卖布》里的一段唱词,因为《张连卖布》是一部滑稽戏,不少戏迷都把这段唱词看作是张连信口开河的异想天开,但这段唱词却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代陕西商人的富足和气派,可以看作是当时陕西商人的真实写照。

明清时期,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携手垄断了中国中西部贸易通商达五百年之久,制造了中国西部商品经济的神话。

陕西商帮的兴起和发展宋朝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曾经是全国经济政治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边关重地,整个陕西也失去了汉唐时期在全国的显赫地位。

“明朝时期,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在陕西等地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经济政策,当时的陕西商人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利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

并以财雄势宏被尊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在明代近300多年的岁月里曾长期名列我国明清时期十大商帮前茅。

宋应星在分析明中叶商人势力时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陕商排在三帮之首。

明人张瀚《松窗梦语》也说:“陕西,山河四塞,昔称天府,西安全城,地多驴马牛羊旗裘筋骨,自来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

”陕西"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其利当五,或当十,或倍徒无算也."到了明朝后期,徽商急剧勃兴夺取了陕商不少地盘,但陕商仍然位居其次。

商帮的名词解释

商帮的名词解释

商帮的名词解释商帮,作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是一种商人在商业活动中结成的组织,旨在维护利益、共同发展并扩大市场份额。

商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发展历程,其衍生产业和商业模式各具特色。

一、商帮的起源和发展商帮的形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早期。

古代商业活动起初主要基于个体经营,随着商业范围的扩大和商业活动的增加,商人们开始意识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于是,商人之间互助合作,形成了各地的商业协会或商帮。

商帮的成员通常以家族或地域为单位,共同商议经营策略,集中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随着商帮发展的深入,它们开始涉足多个行业,例如纺织、茶叶、瓷器、药材等。

商帮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商业链条和供应网络,通常包括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二、商帮的特点和功能1. 利益维护:商帮是商人利益的集体代表和维护者。

商帮成员通过共同行动,确保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大化。

商帮还会成立自己的规章制度,限制成员间相互竞争,维护团体整体利益。

商帮通常还会提供法律援助,保护成员不受不公正待遇的侵害。

2. 资源整合:商帮成员通常来自同一个地域或同一行业,拥有类似的背景和资源。

商帮通过汇集成员的资源,如资金、专业知识和客户渠道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这使商帮能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信用保证:商帮在商业活动中注重信誉建设。

商帮成员之间因为共同利益的维护,会有一种内部信任的关系。

商帮常常以集体信用担保的形式向外界提供经济担保,如向借贷者提供贷款担保,以及向客户提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用保证。

4. 社会影响力:一些大型商帮在商界乃至整个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些商帮通常在商业经营的同时,还参与慈善事业、文化活动等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商帮还能通过与政府合作,为商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商帮的衰落和现代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商帮逐渐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陕西商帮衰落的原因
摘要:陕西商帮作为我国明清时期一支重要的商业集团,依靠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在明朝初年开始崛起,迅速走向鼎盛,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我国经济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陕西商帮几乎长期处于垄断的地位。

而在近代它却迅速衰落,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腐败政府的压榨,以及近代农民战争的影响,更在于陕西商人的传统观念,以及其背后的陕西文化。


明朝初年,为防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在北部设置军事重镇,大量驻扎军队。

为解决军粮的问题,明政府实行“开中法”(召商输粮而与之盐),陕西商帮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来。

明朝中叶改定盐法,“召商纳盐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这使陕西的“边商”受到很大打击,一部分西商转化为“内商”继续经营盐业。

差不多与此同时,大量陕西商人去四川,经营食盐、茶叶、金融业等行业。

其后相当一段时间,陕西商帮不断发展,经营的行业不断增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在明清时期我国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市场和原料产地,加之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陕西商帮自身的因素,除个别行业在依附西方资本主义过程中苟延残喘外,绝大多数行业纷纷破产和歇业,再加上农民战争的扫荡,曾经辉煌灿烂的陕西商帮风流云散,走上衰落解体的历史道路。


关于陕西商帮在清末迅速走向衰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个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是封建政府的压榨,还有是农民战争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陕西商人的性格特点,这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陕西商帮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大大冲击了国内市场,使以进行长途贩运贸易为主的陕西商人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以布为例,洋布用机器生产,“幅宽、质细、价廉”,无论在品种、规格、质量和价格方面均胜于土布。

土布系手工织就,幅宽受人力抛物力量的限制,只有一尺五寸货更窄,而洋布系“机器生产,幅宽常在一码以上,在规格方面已胜于土布。

土布捻棉、纺线、分经、打纬、织梭、卷布均由手工操作,用24支以下的粗纱方可减少断头,故土布粗而不均,洋布是机器连续生产均用24支以上的细砂,故布“细而匀”,在质量上土布也不能与之匹敌。

加之洋布便宜,清末土布在湖北“卖价每卷约十三两”,①(仇继恒《江汉贸易册》第4页)而洋布“汉口卖价每板约五两八钱”,②(仇继恒《江汉贸易册》第9页)洋布比土布便宜一倍多。

陕西布商在外国洋布的打击下急剧消亡,此外茶商、烟商、皮货商等也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重大打击,濒于销声匿迹。

腐败统治者的野蛮压榨是陕西商帮衰落的又一重大原因,腐败政府由于财政困难,对许多商品课以重税。

以甘肃水烟业为例,据李恩藻民国五年《烟酒税法提纲》云“烟之为物品,属奢侈又含毒性,不用之初无关系与生活,多用之转有害于卫生,各国对于烟酒两项均取重税主义,无非示国家寓禁于征之意,故有值百抽七八十,更有值百抽百以上”,该《提纲》又专列水烟一项,指出“水烟一项为甘肃出产大宗,按照百货捐则值百抽五为率,但于出口之烟照税则减十分之二抽收,并按货色之贵贱分为七等,省城棉烟、条烟为一等,每担(350市斤为一担)征银四两三钱二分,金家崖条烟为二等,每担征二两五钱…”③(杨国安《中国烟草文集林》第255页)是兰州水烟成为甘肃省税收的重要来源,但重征烟税,缩小了烟商的利润空间,压抑了烟商的积极性,导致了陕西延上的衰落。

其他行业的商人也在政府的重税下遭到严重的打击。

农民战争的影响对陕西商帮的影响是重大的。

陕甘回民大起义把斗争矛头对准地主阶级
及其商人集团,以摧枯拉朽之势对关中各地的富室大户进行了彻底的扫荡。

以渭南孝义镇为例,渭南原先孝义镇“士商千家”,“巨室富户甲于全省,严赵两性家资数百万”。

(白寿彝《回民起义》第四册第217页)回民起义不久即攻破孝义镇,“家室悉为回所戮”,(白寿彝《回民起义》第三册,第61页)“藏镪遗资悉为贼有”(白寿彝《回民起义》第4册,第217页),兵燹之后“尸骨遍野,堆积如山”,(马长寿《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第61页),“戕焚伤掠不堪矣”(马长寿《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第61页)。

陕西其他地区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使许多商人的财富毁于一旦,这对陕西商帮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左宗棠对农民军的血腥镇压及其后对的湘帮的大力扶持,都对陕西商帮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陕西商帮的衰败,上述种种因素都是外因,陕西商帮的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陕西商人的自身(性格、思想等),以及塑造陕西商人的文化。

明清之际的陕商多起家贫贱,大多数是因为家庭生活贫困才弃农经商的或弃儒学贾,资本存量有限,而且多从事长途贩运的行业,投资量大,周转速度慢,资本回报时间长,他们缺乏雄厚的资本。

陕西商人缺乏市场运作能力及抱团意识,团结力、凝聚力不够。

不重视细节,不如山西商人那么精打细算。

不重视同官府的关系,不懂的借助官府的力量发展自己。

这一切决定了陕西商帮在近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难以实现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