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6.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6.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温度、压力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食盐溶解、糖溶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科学家、实验员等角色,进行溶解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teaching the "Substance Dissolution" chapter, I have used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lectures, discussions, case studies,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However, after reflecting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I realized that there are some areas that need improvement.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讲授法用于传授溶解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等基本概念;讨论法用于探究实际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案例研究法则用于分析特定物质的溶解性。项目导向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Thirdly, the experimental activity was a great success, as students were able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and observe the solubility of different substances. However, I noticed that some students were hesitant to perform the experiments independently. To boost their confidence, I will conduct more supervised practice sessions, where students can practic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under my guidance. Additionally, I will provid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and visual aid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better.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能力训练目标:(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品质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影响事物的发展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提高他们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所以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这两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道理。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进一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可塑性、互补性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学流程。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
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
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
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
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 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
手段
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 巧设情境、激发
1/6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溶解度概念建 立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 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 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 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 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律。配合开放性、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 层次性的问题设
学 生通过 分析思 考 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置,引导学生
总结得出: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何读懂溶解度
1、大多数固体物质 影响越大。
曲线,了解溶解
的 溶解度 随温度 的 【提问】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但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溶解性曲线图。

3.准备实验器材,如溶质、溶剂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然后提问:“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到底是什么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同时,展示溶解性曲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性曲线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可以选择溶解度实验或者溶解性曲线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 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 3g 硝酸钾加到 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多。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一: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
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
1、学生猜想
影响因素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
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
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
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溶剂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人为的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3.探究活动2
1、我来做个小实验,往20g水中加5g食盐,看一下现象?(食盐全溶解了)我再加入5g食盐,再观察一下现象。

2、媒体呈不同温度下的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
2、温度(°C)20 50
60 80 90
3、在100g水中的溶解质量31.5 90 114 170 2 00
3、学生描述36.1g,114g两个数据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度得出结论中,对哪些因素做了限定
5、组织学生讨论“溶解度”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质量
6、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4、
5、
2、
3.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
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
(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
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
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溶剂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人为的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探究活动:
1、我来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往20ML的水中加入5G的食盐,看一下现象?
(食盐全部溶解了)
我再加入5G的食盐,观察下现象?
2、媒体呈现不同温度下的硝酸钾在100vg水中的溶解度
3、学生描述31.6vg、114vg两个数据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度得出的结论中,对那些因素做了限定?
5、组织同学讨论“溶解度“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质量。

6、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v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含的溶解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剂中的溶解度。

7、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1.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大要素“温度、100v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2.日常练习
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表明本节课的同学们是积极主动的。

最后我想跟同学们说几句话,固体物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

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攀登。

作业:温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
一、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思考: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的能力成为是溶解性。

2.可以在水中溶剂热的物质有:食盐、燕麦片、红糖等等。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与探究:
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剂热能力与温度有关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活动探究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
剂里还能继续的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