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沪教版)

第6章溶解现象课题第一节物质的溶解课型实验探究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4.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课前准备仪器:试管、药匙、试管架、滴管。
药品:蒸馏水、植物油、泥土、食盐、蔗糖教学过程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创设情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呢?请你把你已经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并互相交流,讨论.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事例应用洗衣粉分散到水中洗涤衣服1.探究实验:演示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学生讨论总结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探究体会: 你能说出他们的特征吗?(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探究问题:你知道物质是有颜色的,那么形成溶液后还有颜色吗?(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精编教案精编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册教案目录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2)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2)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3)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3)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4)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8)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10)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2)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2)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5)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7)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18)第四章燃烧燃料 (21)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21)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22)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29)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30)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30)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 (32)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36)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 (37)第六章溶解现象 (38)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38)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40)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42)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51)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51)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53)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61)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 (64)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70)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70)第二节淀粉和油脂 (72)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 (75)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77)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77)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77)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78)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
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
初中化学下册沪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沪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 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下册》;
2. 实验器材:金属和非金属试样、稀盐酸、水、试管、火焰;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金属与非金属的相互作用;
3.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三、实验(15分钟)
进行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四、讨论(10分钟)
与学生讨论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五、复习与作业(5分钟)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的疑惑。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与特点,并加深对金属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做实验,深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学习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3、物质溶解的现象:(2)温度改变: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等;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5、讨论:如何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三、小结学生练习: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水中。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与目标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涵盖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能源与环境等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览1.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平衡与速率。
2.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
3.能源与环境:能源的分类与利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和互动问答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案例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验教学安排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化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实验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实验、物质性质实验、能源与环境相关实验等。
3.实验安排:根据教学进度每周安排1-2次实验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五、教学进度计划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和完成。
建议每周安排3-4个课时,共进行约16周的教学。
六、复习与巩固1.课堂复习: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回顾当天所学内容。
2.课后作业:布置适量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3.定期测验:进行定期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七、评估与反馈1.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建议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2.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检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4.期末考核:通过期末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八、教学资源与支持1.教材与参考书:提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及配套参考书目供学生学习参考。
【47页精品】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下册六-九章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
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明液体(稳定)酒精: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教案 2

【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你已知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些什么性质?2.你能列举出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吗?3.水、冰和水蒸气相互之间是如何转化的?4.无色透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你能用事实证明你的观点吗?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提出问题]水是如此重要,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活动一、探究氢气的燃烧(观察)演示实验:氢气燃烧现象:氢气燃烧,产生火焰,罩在火焰上方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 ,烧杯发烫.注意:尖嘴导管必须由某种金属制成,如果是普通玻璃导管,产生的火焰呈色,这是因为玻璃中含有钠元素.文字表达式为 .结论:(由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规律可以推知)水是由组成的.氢气用途:因为氢气有可燃性,所以氢气是一种理想的 .活动二、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设计实验]将水分解(可提示学生回忆:碳酸氢铵的分解,由产物可推知碳酸氢铵的组成元素,也许学生会提出用加热使水分解的方法,教师可给予引导)(观察)电解水实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 ,是变化,而水的沸腾只是水的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 ,是变化;(2)电解水的电源用(填“交流”或“直流”)电.三、总结、反思与提升(总结):电解水的现象、结论、文字表达式(提升):1.电解水实验时,常在水中加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为什么?2.在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纯度,如果点燃不纯氢气可能会引起什么后果?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验纯的方法:用试管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上方,松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响声很小,说明氢气已纯.问题讨论:如果响声很小,是不是说明氢气绝对纯净了?3.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发现,刚开始时,负极与正极的体积比明显大于2﹕1,后来慢慢的接近2﹕1.请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反馈】:【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
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
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
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
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情景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实验现象:实验1: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实验2:食用油溶于汽油。
实验3:水、植物油和洗洁精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引导提问】①植物油滴入水中形成的液体稳定吗?②水、植物油和洗洁精混合起来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这是为什么呢?1.乳浊液少量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振荡,植物油的小液滴悬浮在水中,这样形成的浊液属于乳浊液。
2.乳化现象【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总结:①用洗衣粉洗衣服。
②用洗发水洗头。
③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讨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1)在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先加入5g硝酸钾的固体,充分搅拌,观察现象;再加入5 g硝酸钾的固体,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思考有什么结论?分析:开始溶液里能不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但是当硝酸钾溶解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溶解(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通过实验说明,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
(2)向上述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3)向上述冷却后的溶液中缓缓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思考】三个实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改变温度,②增加溶剂,③减少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改变温度,②减少溶剂,③增加溶质四、板书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的过程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二)乳化现象(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改变温度,②增加溶剂,③减少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改变温度,②减少溶剂,③增加溶质五、课堂习题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冰水混合物B.澄清石灰水C.泥水D.豆浆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液态的B.溶液中一定含有水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3.日常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 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 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污C. 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 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充分振荡后得到的是溶液B.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了C.若某氯化钠的溶液中没有氯化钠固体存在,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是一种混合物E.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F. 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经升温不可能变成饱和溶液H. 洗洁精除油污是利用它的溶解作用第2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正解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3.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标签,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 g、1.5 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
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交流活动结果]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
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学生活动][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gg g5.0105.0+×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gg g1101+×100%≈9.1%。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gg g5.1105.1+×100%≈13%。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水-3[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结果] (1)gg g901010+×100%=10%。
(2)gg g802020+×100%=20%。
[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学生思考总结][板书]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讨论]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