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课:一:化学实验安全1瓶塞的选取:取决于药品的酸碱性,酸性试剂选用玻璃塞或软木塞,碱性药品选用橡胶塞。

2酸碱泄露:如不慎将酸液沾到皮肤上,(浓硫酸先用干抹布擦干)立即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清;如果是碱液沾到皮肤上,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H2B03溶液。

3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硬质玻璃管。

4烫伤或烧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

5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引发液滴飞溅。

6洗涤的步骤:倒入蒸馏水,液面刚浸没固体,让蒸馏水自然流下,反复2~3次。

7水银洒在桌面上,用硫粉。

Hg+S=HgS二:物质的分离与检验1离子检验:○1SO42-的检验:先加入HCl酸化,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证明有。

○2Cl-的检验:先用HNO3酸化,再加上AgCl,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证明有。

2粗盐提纯:略。

3蒸馏:○1定义:分离或提纯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2要求:沸点差应为30度以上。

○3图片:○4注意事项:一、温度计应与支管口齐平,蒸馏水时不需要。

二、冷凝管中的水应下进上出。

三、为防止爆沸,常在蒸馏烧瓶中添加碎瓷片。

4萃取:○1原理: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2萃取剂的选择:一、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二、溶质在萃取剂中的S远大于原溶剂中的S。

三、溶质与萃取剂不反应。

○3检漏:关闭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水,塞好瓶塞。

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拖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漏水,如不漏水,正立瓶子,将瓶塞旋转180o后塞紧。

再把瓶子倒立过来,看是否漏水。

第二课: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简称摩。

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X1023.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 A,通常用6.02X1023mol-1表示。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1 一、案例背景钠的性质是本章资料的重点之一。

经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稳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根底,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根底,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资料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绘学习钠与水反响资料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非常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样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金属钠”。

学生很想明白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经过投影进展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响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假设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剩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经过考虑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展考虑,最终用相关习题进展稳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本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进取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根底。

从而真正理解“构造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本节课经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我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构造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复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进取地配合,踊跃答复以下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考虑都能答复,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并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的。

2023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资料,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经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经过分析醇的结构,明白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2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

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巩固练习]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的作用1. 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2.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化学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

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三大发明: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 近代化学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 现代化学在微观层面上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绿色化学的提出,使化学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三、化学的学习方法1. 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2. 善于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3. 多做练习。

通过做练习题可以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注重归纳总结。

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知识点整理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的知识点。

以下是课程的简要概述:1. 第一课:物质的分类- 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特征。

- 包括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2. 第二课:空气与氧气- 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讲解了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3. 第三课:酸、碱与盐- 解释了酸、碱和盐的概念。

- 探讨了它们的性质和常见应用。

4. 第四课:金属与非金属- 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特征。

- 讲解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5. 第五课:矿石与金属- 了解了矿石的含义和种类。

- 研究了金属的提取过程和重要性。

6. 第六课:分子、离子与晶体- 讲解了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 探讨了晶体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7. 第七课:水溶液- 研究了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 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溶液和它们的应用。

8. 第八课:化学反应基本特征- 探讨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 研究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9. 第九课:金属的性质和常见反应- 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和测试方法。

- 研究了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常见反应。

10. 第十课:酸、碱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探讨了酸与金属、碱与金属的反应。

- 研究了酸碱中和反应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1. 第十一课:氧气和酸反应- 了解了氧气与物质的反应。

- 研究了酸和氧气的反应及其应用。

12. 第十二课:金属氧化物- 讲解了金属氧化物的特征。

- 探讨了金属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希望以上整理的知识点对于七年级上册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实际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标定位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 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胆矾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在线1、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要注明条件。

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液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谁就会沸腾。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1篇)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1篇)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1篇〕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1篇〕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拟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擅长合作、勤于考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假设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答复】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答复】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答复】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假设溶液呈红色,那么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假设溶液呈蓝色,那么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展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课ppt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课ppt课件
❖ 作业:课本十页,1、2、3、4
再见!!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基本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6、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 上出现一层水雾 7、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8、铜的熔点是1083℃ 9、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千万 种,就本质而言只有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我们还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锈 3、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4、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5、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 碳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 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节 日 焰 火
燃 烧
钢 铁 生 锈
千姿百态的物质间,存 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 变化着。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课程结构

必修模块(高一)
化学1、化学2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 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模块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如 何 实 现 角 色 的 转 变 ?
各阶段的内容结构关联
初中
必修
选修
硫酸是常见的酸, 简单介绍稀硫酸 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的强氧化 性
工业上硫酸生产 的原理和设备
氨气有刺激性的 气味
2、 由“死记硬背”向寻找 “规律性”记忆转变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较少,很多同学靠死记硬背也可以 在中考时考高分;而高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 后再记忆或记忆后必须理解,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 化学,则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而事倍功半。
例如:Li和Na 、C和Si、F和Cl、Mg和Ca在高中阶段课本主 要讲解Na 、Si、Cl和Mg的性质,不仅需要掌握它们的性
质,而且与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性质你也必 须会推测。
化学学科特点
两大特点:
(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 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 。
化学 Chemistry
一、化学 二、高中化学 三、学好高中化学
我们需要化学
化学慧光 饮食之基 绚丽生活 迷人材料 生命旅行 走向未来
医学
生物学
药学
环境学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学
医用化学
药物化学
营养学
环境化学

营养化学


材料化学

化学
宇宙化学


农学
农业化学
地质化学
磁化学
海洋化学
土壤化学
地质学
磁学
海洋学
土壤学 化学与其它学科形成的边缘学科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观”即观察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 “记”即记忆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
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 认真听课、记笔记 完成课堂内外作业 善于提出问题 及时复习
氨气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及实验 室制法
合成氨工业的生 产原理,基本生 产过程,合成氨 工业的发展
将化学反应根据 反应物、生成物 的种类分成四个 基本反应类型
从反应实质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和 离子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 量变化、化学反 应速率及化学反 应平衡
1、由“是什么”向 “为什么”转化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 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 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大气 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等,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 住现象或结论;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 性,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记住 “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需要有一定的 自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