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构成

合集下载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煤炭探明储量1500Gt 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 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 位居世界第一。

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

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

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能源资源的构成%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华北43.9 64 1.8 14.4 98.2 1.3 0.5 2680东北 3.8 3.1 1.8 48.3 54.6 14.2 31.2 293华东 6.0 6.5 4.4 18.2 72.9 22.5 4.6 141中南 5.6 3.7 9.5 2.5 44.5 51.8 3.7 142西南28.6 10.7 70.0 2.5 25.2 74.7 0.1 1218西北12.1 12.0 12.5 14.0 66.7 31.3 2.0 1216中国能源供需状况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

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

我国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分部现状

我国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分部现状

我国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分部现状摘要:能源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展的重要物质根底,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因素,它主要是指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原子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

依科学技术开展水平划分,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人们广泛应用的能源,现阶段常规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核裂变能和水能五种。

非常规能源是指正处在研究阶段,且尚未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聚变能等。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物质根底,经济增长的投入需要有能源为其提供动力,经济运转规模和程度受到能源供给的制约。

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作为国民经济开展的根底产业,能源产业开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开展水平,能源构造那么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造的优化。

0 前言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都属一次性非再生的常规能源。

非常规能源是指不能以常规的技术手段进展勘探开采的另一类能源资源,其埋藏赋存状态与常规能源有较大区别,开发难度大,费用高。

只要指油页岩,油砂岩,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等。

在上述非常规能源中,除了潜力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因生产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外,其它几类资源的勘察与开发活动非常活泼。

[1-5]1 世界主要常规能源1.1煤炭煤炭是指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转化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

中国煤炭产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即对各种煤炭进展开采、洗选、和分级等生产活动的产业。

作为能源产品,煤炭同时也是矿产品和大宗货物,因此影响煤炭产业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供给本钱,环境和技术以及政府决策等等。

1.2石油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局部地区有石油储存。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化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承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世界及我国能源储量和分布

世界及我国能源储量和分布

世界能源储‎量和分布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最主要‎是非再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裂变‎核燃料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90%左右,再生能源如‎水力、植物燃料等‎只占10%左右。

世界能源储‎量最多是太‎阳能,在再生能源‎中占99.44%,而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不‎到1%。

在非再生能‎源中,利用海水中‎的氘资源产‎生的人造太‎阳能(聚变核能)几乎占10‎0%,煤炭、石油、天然气、裂变核燃料‎加起来也不‎足千万分之‎一。

所以,人类使用的‎能源归根到‎底要依靠太‎阳能,太阳能是人‎类永恒发展‎的能源保证‎。

世界能源储‎量分布是不‎平衡的。

石油储量最‎多地区是中‎东占56.8%;天然气和煤‎炭储量最多‎是欧洲,各占54.6%和45%。

亚洲大洋洲‎除煤炭稍多‎(占18%)以外,石油、天然气都只‎有5%多一点。

据预测,全世界石油‎储量只够开‎采30~40年,天然气约6‎0年。

我国能源储‎量和分布我国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

世界各国有‎的能量资源‎我国都有。

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和水力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石油资源占‎世界第十一‎位;天然气资源‎占世界第十‎四位;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潮汐、地热、风力和核燃‎料资源都很‎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1985年‎,煤炭探明储‎量7 690亿吨‎,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各占59.3%和19.2%,西南占9.6%,华东占5.8%,中南3.4%,东北2.7%。

石油探明储‎量25亿吨‎,天然气储量‎3800亿立‎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内。

可开发水力‎资源有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亿千瓦‎时,主要集中在‎西南,占68%,中南占15‎.2%,西北占10‎%,华东占3.6%,东北占2%,华北占1.2%。

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有很大利用‎潜力。

中国现有能源结构与发展方向

中国现有能源结构与发展方向

中国能源的现状
电力资源 电能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我国是个发 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电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 般来说,电力的增长速度总是高于一次能源和经济增长的 速度。1953~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的比例不 断提高,1953年为12.3%,1985年上涨到20.9%,表明电 能在我国的地位日益提高。
运输方式来实现。
结束
居民家庭汽车用能 城乡家庭电气化进程加快 南方冬季供暖需求强劲
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越高,电气化程度就越高 我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中期,仍需大量电力支
撑。 新能源的发展,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以及核能等都要通过转化为电能而开发利用。 能源东西转移的大格局不会变,需通过便捷高效的电力
能源生产以煤为主,能源生产构成不合理 1949年以来,我国能源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煤炭 依旧在能源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在70%以上。虽然 符合我国能源资源储存状况,但不符合今天市场的要求。
煤炭储量可观,品质不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但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体上品质不 高。
中国能源的现状
油气比偏低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比例太低,远远满 足不了今天市场的需求。1998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 消费中的构成为17.1%和2.1%,而同期美国为42.5%和 23.3%,日本为57.3%和12.2%,联邦德国为42.7%和 16.4%,世界平均值为38.0%和20.0%。
中国能源的现状
中国一直以来是能源的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自1990年 以来,中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已经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 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能源消耗量大,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为发达国家 的4~6倍

申论,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概括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申论,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概括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一、能源资源丰富我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多种能源。

其中,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

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风能资源,这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能源结构不够合理然而,我国的能源利用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60,而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较低。

石油和天然气仍然依赖进口,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我国新能源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三、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在能源利用方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能源浪费现象。

部分地区的能源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存在浪费和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

四、能源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能源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力度。

要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五、应加强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在能源利用方面,我国的居民和企业尚未充分意识到资源节约和环保的重要性。

应加强能源节约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能源节约工作,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六、应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我国还需加大力度。

应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

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在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等途径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七、加大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需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力度。

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具有环保、可再生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形势与政策 我国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形势与政策 我国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中国现面临的能源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与生产大国,能源平安的重要性及在我国平安中的地位自不待言。

从50年月中国开头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之初就已经遇到能源平安的问题。

中国现在的能源构成:煤炭存储量全球第一,理论存量万亿吨,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到我们我国能源消耗的7成以上。

其他一次能源,石油、自然气、油页岩等的储量都很少,在石油方面我们已经变为纯进口国。

此外还有二次能源,如电力、焦炭、煤气、石油制品等。

着眼21世纪的进展,中国能源平安面临着较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

国内目前面临的主要能源状态是;一次能源中煤炭的需求基本上能满意过没需求,但是,石油、自然气、以及二次能源在国内还是比较短缺的。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人口众多的大国已经使中国的能源储备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中国正处在飞速崛起飞的重要进展时期,这就使得中国面临着很严峻的中能源问题。

深刻熟悉我们我国目前面临的能源问题,并分析产生能源问题的缘由,已经成为实现中国高速进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产生这些能源问题的缘由(一)资源的保障力量不足客观地讲,中国的资源前景并不乐观。

除了煤炭资源尚能满意2022年的国内消费需求之外,石油、自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部分维持202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由于石油和自然气是关系到将来国计民生的关键能源矿种,因此,此类能源资源的保障程度便成为了21世纪中国能源平安的焦点问题所在。

从理论上讲,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并不少。

然而,由于中国油矿赋存的地质条件简单,相当数量的沉积构造埋藏较深,形成了石油地质勘探投入高、储量增长难的局面。

受此影响,80年月中期至90年月中期中国石油资源储量始终处于负增长状态,即采出量大于储量增长。

只是近年来随着海洋和西部勘探规模的加大,储量开头消失恢复性增长。

尽管如此,其增长速度与快速提升的消费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成为提高将来中国石油生产供应保障力量难以逾越的资源保障门槛。

(二)供需的不平衡首先在消费方面要受到来自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的压力。

我国 新能源 种类

我国 新能源 种类

我国新能源种类
我国新能源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太阳能是指利用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的一种能源。

在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太阳能热水器也成为了家庭热水供应的主要方式之一。

风能是指利用风力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能源。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风力发电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

水能是指利用水流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能源。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是利用水电站发电。

水电发电既清洁又可持续,是我国最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

地热能是指利用地下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的一种能源。

我国的地热资源丰富,地热供暖已经成为一种环保、节能的取暖方式。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一种能源。

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已经成为我国新型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主要应用于生物质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等领域。

总的来说,我国新能源种类繁多,各具特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 1 -。

我国能源行业产业链构成及影响分析

我国能源行业产业链构成及影响分析

我国能源行业产业链构成及影响分析1. 引言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能源行业的产业链构成和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能源行业产业链构成能源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环节:2.1. 能源资源开发与生产环节在能源资源开发与生产环节中,包括能源勘探、开采、加工和生产等环节。

这些环节涉及到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资源的获取和加工。

2.2. 能源储存与运输环节能源储存与运输环节涉及到能源的储存、输送和分配等环节。

例如,石油储存、管道输送、天然气储存和船运等。

2.3. 能源转化与利用环节能源转化与利用环节包括能源的转化为可用能源和能源的利用环节。

例如,发电、焦化、炼油、化工等。

这些环节将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和化工产品等供给经济和社会使用。

2.4. 能源供应与市场环节能源供应与市场环节包括能源的供需平衡、价格形成、交易和分配等环节。

这些环节将能源产品供给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

3. 能源行业的影响分析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能源行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能源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基础,其供应稳定性和价格合理性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其次,能源行业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环境和气候变化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能源行业需要不断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并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

最后,能源行业的发展也对就业和财富创造有着重要贡献。

能源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

4. 结论我国能源行业的产业链构成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生产、能源储存与运输、能源转化与利用以及能源供应与市场等环节。

能源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包括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就业和财富创造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能源构成: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煤炭探明储量1500Gt 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 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 位居世界第一。

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

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

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能源资源的构成%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华北43.9 64 1.8 14.4 98.2 1.3 0.5 2680东北 3.8 3.1 1.8 48.3 54.6 14.2 31.2 293华东 6.0 6.5 4.4 18.2 72.9 22.5 4.6 141中南 5.6 3.7 9.5 2.5 44.5 51.8 3.7 142西南28.6 10.7 70.0 2.5 25.2 74.7 0.1 1218西北12.1 12.0 12.5 14.0 66.7 31.3 2.0 1216中国能源供需状况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

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

/十五0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16%,平均差率为614%,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614%、718%和713%。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一次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

2000年,我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

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0%。

截至2005年底,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513%。

探明可采储量70亿吨,占探明储量的2711%。

剩余可采储量为2419亿吨。

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

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同样匮乏。

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1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1613%。

探明可采储量约为31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21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55年,仍低于世界天然气58年的储采比水平。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中国的煤炭资源状况要好的多。

截至2005年底,探明可采储量为1043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3326亿吨。

若保持目前原煤开采强度,大约可继续开采150年。

探明可采储量的开采条件差,有相当比例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21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各种资源的占有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人均可采矿物能源资源,200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55%、11%和4%。

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14%。

其中人均原煤资源和人均原油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12%和9%。

31能源供应结构过度依赖煤炭。

从能源供应结构看,长期依赖煤炭,石油供应缺口不断扩大。

2005年,我国原煤产量达22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614%,比1978年提高了611个百分点。

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仅有118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16%,比1978年下降了1111个百分点。

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不仅加重了环境和运输的压力,而且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41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我国能源生产基本可以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总体能源当量对外依存度不到5%。

但是品种结构矛盾比较严重。

/十五0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3218%、3913%、4715%和4319%。

由于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我国石油进口又以国外油轮运输为主,因而增加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加快。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高达1513%和1611%。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213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第一大消费国、石油和电力第二大消费国,石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212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13亿吨,煤炭从1312亿吨提高到2117吨。

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重新显现。

21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

1990)1995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左右,近年来,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在68%左右同世界各国相比,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6717%,大大高于世界2712%的平均水平,OECD国家平均为2111%,美、英、法、日分别为2412%、1618%、418%和2315%,巴西、墨西哥分别为611%和612%。

31终端能源消费以制造业能源消费为主。

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

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居主导地位,2004年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316%。

从2004年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前15位行业排名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位居第一,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1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到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1419%和1314%,三项合计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

1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

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见表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能源变化,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 2.3%上升到2008年的7.2%,并维持了年均9.9%的罕见高增长率。

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能源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纵观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经济效率是极低的,是一种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趋于激化,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能源供给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大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总地质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俄罗斯,主要能源产量也都已居于世界前列。

其次,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能源占有量则较少。

据统计,2007 年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87 吨、1.86 吨,2270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9%、7.5%、8.3%;水电资源人均技术可开发量1900 千瓦时/年,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4%,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我国又是个地道的“资源小国”。

再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华北、西北地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重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然而,中国主要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对资源配置和能源运输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更是使得当前的能源供应根本无法满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能源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之中,长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中国能源消费量由1953 年的0.54 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 年的26.84 亿吨标准煤,增加了接近50 倍。

2004 年中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2002 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急速增长,我国的重工业化特征开始显现——钢铁、冶金、水泥及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占GDP 的比重由1990年的50%急速上升至2005 年的69%,由此导致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4 年连续三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均大于1,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持续。

所以,未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速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我国能源供应状况不断恶化,“油荒”、“电荒”和“煤荒”接踵而至,中国经济发展开始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能源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

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 3.9%,仅次于印度(4.8%)。

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

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

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

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

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