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含解析201904301143
【推荐】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四锐意改革

群文通练四锐意改革主题解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人类历史的轨迹从就不是一条笔直的线,历史的长河波涛起伏,治乱兴衰交替发生,绵延不断。
在古代中国,“兴——盛——衰——乱”的朝代更替构成历史变迁的主线。
政治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然遭遇分利集团的强力反对与阻挠,历史上成功的政治改革无不以强大的政治权威为后盾,借助政治权威的力量,甚至不乏政治权威主动发起、设计、推动“变法”的。
一、(2018·河南百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琳之,字彦琳,会稽山阴人。
祖沈,晋丞相掾。
父廒,光禄大夫。
琳之强正有志力,好文义,解音律,能弹棋,妙善草隶。
郡命主簿,不就,后辟本国常侍。
桓玄辅政为太尉,..以为西阁祭酒。
桓玄时议欲废钱用谷帛。
琳之议曰:“《洪范》八政,以货次食,岂不以交易之所资,为用之至要者乎。
若使不以交易,百姓用力于为钱,则是妨其为生之业,禁之各肆其业,何尝致勤于钱。
故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可也。
今农自务谷,工自务器,四民..,历代不废者也。
愚谓救弊之术,无取于废钱。
”玄好人附有用之财。
此钱所以嗣功龟贝..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时司马休之为会稽内史,仍以琳之为长史。
父忧,去官。
服阕,补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所居著绩。
时责众官献便宜,琳之建言曰:“夫不耻恶食,唯君子能之。
肴馔尚奢,为日久矣。
今虽改张是弘,而此风未革。
愚谓宜杻为其品,使奢俭有中。
若有不改,加以贬黜,则德俭之化,不日而流。
”永初二年,为御史中丞。
明宪直法,无所屈挠。
奏劾尚书令徐羡之曰:“臣闻事上以奉宪为恭,临下以威严为整,然后莅众必肃。
羡之内居朝右,外司肇毅,位任隆重,百辟所瞻。
而不能弘惜朝章,肃是风轨。
致使宇下纵肆,凌暴宪司,所谓‘己有短垣,而自逾之’。
请免羡之所居官,以公还第。
”诏曰:“小人难可检御,司空无所问,余如奏。
”自是百僚震肃,莫敢犯禁。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8

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主题解说祖国大好河山,山川秀丽,无数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的文人墨客慕名前往,用心灵去感受山川之美,欣赏自然之美好风光,感怀时事、人生,留下了无数美好篇章。
尤其是唐宋时期,不但是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而且也是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无数的文人名士与山水同呼吸,共命运,纵情于名山大川、乡村野地。
这些游记散文清新明快,深沉博大,是个人与天地、自然、宇宙精神上的对话,赋个人主观感情于美丽的景色之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嶻嶪③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然。
嘉靖丁亥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
台,盖屯戍..旧址也。
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④,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翌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⑤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精品】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二勤政爱民

群文通练二勤政爱民主题解说勤政爱民的好官始终把民众疾苦挂在心头,竭力规劝国君体察民情、体恤百姓,阻止国君做伤害百姓的事,并多次劝谏国君减轻税赋,不要滥刑,节省民力,照顾孤寡,他们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缓和了阶级矛盾。
忧国忧民,廉洁奉公,躬行节俭,修身以率下,自律以劝上,他们用智慧和仁德去努力维护政权,维持社会安定。
一、(2019·荆、荆、襄、宜四地七校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主事。
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尚书李鐩劾之,有诏复往。
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
从之。
历郎中,治水淮、扬。
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
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良田悉遭其害。
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
其次于缘河树杙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
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
”部议用其中策焉。
出为宁波知府。
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世宗好神仙。
给事中顾存仁等皆以直谏得罪。
会方士..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
”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
”举朝愕不敢言。
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
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靡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
”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明年,勋以罪瘐死。
朝用诈伪觉,亦伏诛。
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B.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C.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D.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徵”,在古代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五移动支付含解析

群文通练五移动支付主题解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不仅有效地衔接起了互联网交易中最重要的信息与物流两大部分,且作为互联网交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对依托于互联网而兴起的网络交易发展过程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却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风险和弊端,加之法律监管的不完善,更是容易引发许多问题与纠纷。
一、(·河南省八市学评上学期第二次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年月日,中国银联发布《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
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年增长倍。
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
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
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年下降;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年再次下降。
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
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材料二:调查显示,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
其中,打车、叫外卖是后、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后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成,而后、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后、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元的比例()首次超越女性()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元以上的比例()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2020全国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群文通练一

群文通练一底层关怀主题解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生计而挣扎、奔波,其行为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或散发出人性的丑陋。
底层书写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幸命运,表达人文关怀,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学的价值与力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牛倌儿刘章①老牛倌儿又叫大下巴。
他姓吴,他们那辈人中间那个字是“玉”,老牛倌儿名字的第三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上点年岁的人知道的也不多,我因在村里管过户籍,还记得,那是个“琢”字,取玉琢成器之意,很讲究。
老牛倌儿应该说是璞玉,究竟琢成器也未,我不敢妄加评断。
老牛倌儿是他一生的职务,大下巴则是他的面部特征。
如果跟时下一样把名字和职称连起来,应该是吴玉琢老牛倌儿。
②打从我记事起老牛倌儿就放牛。
③听老人说,他的父亲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念书,念到十五六岁,什么《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以及“五经四书”都念过。
人说老牛倌儿是喝墨水儿长大的。
说他喝墨水不只是读书的意思,他是真喝。
据说他是笨而好学,背书背不下,就把砚台里的墨汁喝下。
可惜他头大脚轻,干活没力气,书上的字会背不会写,不要说写文书、状纸,写信也不行,只好放牛。
实际上他是放了一辈子牛,是从小牛倌儿晋升到老牛倌儿的。
按理说小牛倌儿应先升到大牛倌儿,因为他只能放四五头牛,再多了放不过来,追不上,他隔过了这一级。
他也从未当过羊倌儿,因为山羊攀岩越岭,他追不上,不能胜任。
④他放牛很少上山,都是在河边上、地沿上。
他放牛的时候,头戴一顶草帽,身披椴麻蓑衣,怀抱一根荆木棍(他从不用鞭,他说放牛也是教,老师都是用教棍。
他说得对,秦始皇就是老师用荆棍教成器的[注]),手捧一本书,两只眼睛笑眯眯地从牛背移到书页上,从书页移到牛背上。
牛背也是书,书也是牛背。
偶尔吆喝一声:“黄黄犍犍子——回回来!”“花花腰腰子……”除此,便是摇头晃脑咕咕哝哝地念书。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Ⅰ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主题解说中国人在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要考量中国独具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
“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突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温柔敦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而言.始终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涤而历久弥新。
“道”“气”“味”“意象”等美学范畴.更多的指向人内心的审美准备.而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却将向内、向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向人的内心世界与更为广阔的美学外部应用世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五革命文化含解析

群文通练五革命文化主题解说崇高的信仰、坚定的理想、不屈的意志、忘我的奋斗、集体主义、忠诚奉献、国家观念等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经典符号。
革命文化凝结在历史的苍穹里.更生动地渗透在生活中。
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
革命浪潮里.曾经有2000多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英勇献身。
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和对人民对事业的赤诚.谱写了追求理想、匡扶正义的生命赞歌。
他们.时至今日还是我们仰承和平雨露.阔步向前的灯塔和楷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鬃马石评梅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一轮赤日照着摩天攀云的韩信岭。
岭下的居民.睡眼蒙眬中.忽然看见韩侯庙的塔尖上.插着一杆雪白的旗帜.闪耀着.飘展着。
山坡上.陆陆续续可以看见许多负枪的兵士.他们是推倒满清、建设民国的健儿。
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过去.高唱着激昂悲壮的军歌.惊醒了山城中尚自酣睡的居民。
革命军首领是郝梦雄.他是父亲的学生。
在见到父亲和梦雄并骑缓缓地走过柳林时.我忽然感到一种光荣.....这光荣是在梦雄骑着的那匹红鬃马的铁蹄上!梦雄因征服了岭南各县逆军.升了旅长.驻扎在缉虎营.保卫全城。
他家境原本贫寒.十岁时便离开家乡.从戎数载.转战南北。
谁都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哪料到革命军纷起后.他首先回来响应。
他少年得志.令人敬佩;夫人美丽勇武、憨漫天真.我叫她珊姐。
十岁生日那天.梦雄送我一匹小马.周身纯白.鞍辔俱全。
学校散课后.珊姐和我骑着马去郊外.夕阳如染、柳丝拂髯的古道上曾留了不少笑语和蹄痕。
中学毕业前一年.梦雄和珊姐去驻守雁门关。
他们临行时.我将已长得高大雄壮的白马送给珊姐.珊姐骑着走了三次.才追着梦雄的红鬃马去了。
八年以后.我尝遍人间酸甜辛辣.便由燕北繁华的古都.回到娘子关畔的山城。
归途望见的崇岭高山.令我回想到幼年时经过的韩信岭、久无音信的珊姐和梦雄。
归家后去冠山小住。
一天.我站在山峰上向四面眺望.云霞烟雾生于足下.万山罗列.如翠笏环拱.片片白云冉冉飘过.如雪雁飞翔。
【精品】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叙事说理

群文通练二叙事说理主题解说叙事说理散文指通过事件叙述表明某种道理的文章。
一般的文章叙述的事件多是神话、寓言、故事等,以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从思想内容上看,叙事说理散文密切关注人生、社会,对现实的认识深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文风上,勇于辩证,气势充沛,个性鲜明;语言上,善于使用比喻修辞,浅显易懂,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船山记王夫之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
其冈童.,其溪渴。
其靳有之木不给于荣,其草癯靡纷披而恒若凋。
其田纵横相错而陇首不立,其沼凝浊以停而屡竭其濒。
其前交蔽以絯送远之目,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
其良禽过而不栖,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
其农习视其堘埒①之坍谬而不修,其俗旷百世而不知琴书之号。
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其足以栖神怡虑者往往不乏,顾于此阅寒暑者十有七,而将毕命焉,因曰:此吾山也。
古之所就,而不能概之于今;人之所欲,而不能信之于独。
居今之日,抱独之情,奚为而不可也?古之人,其游也有选,其居也有选。
古之所就,夫亦人之所欲也。
是故翔视乎方州,而尤佳者出;而跼②天之倾,蹐地之坼,扶寸之土不能信为吾有,则虽欲选之而不得。
蠲其不欢,迎其不棘,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仰而无憾者则俯而无愁,是宜得林峦之美荫以旌之;而一坏之土,不足以荣吾所生;五石之炼,不足以崇吾所事。
栫以丛棘,履以繁霜,犹溢吾分.也,则虽欲选之而不忍。
赏心有侣,咏志有知,望道而有与谋,怀贞而有与辅,相遥感者,必其可以步影沿流,长歌互答者也;而茕茕者如斯矣,营营者如彼矣。
春之晨,秋之夕,以户牖为丸泥而自封也,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夫如是,船山者即吾山也。
奚为而不可也?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末世。
偶然谓之,歘然忘之,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
严光之濑,司空图之谷,林逋之湖山,天与之清美之风日,地与之丰洁之林泉,人与之流连之追慕,非吾可者,吾不得而似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主题解说中国人在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要考量中国独具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
“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突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温柔敦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而言,始终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涤而历久弥新。
“道”“气”“味”“意象”等美学范畴,更多的指向人内心的审美准备,而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却将向内、向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向人的内心世界与更为广阔的美学外部应用世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
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美处于不断地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②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
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
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的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重复的事物。
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
美的创造更是如此。
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
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③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
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
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
一层一层的石级,向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
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④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
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
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
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⑤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
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
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
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
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
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累积。
⑥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
其基本含义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缔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审美对象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那么就能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
B.中山陵的美,是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人类的文化,观赏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C.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让人们产生了愉悦的审美享受,萌生了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时,美就慢慢产生了。
D.观赏同一个星空,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也会因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而品味到不同的美。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美”。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
B.第②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
C.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
D.文章把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创造作对比,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客观现实具有新鲜感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能否创造美的关键。
B.有相应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看到类似中山陵的人文景观就可能获得美的体验。
C.星空的美的形成,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成,如星球群、审美主体的相关因素等。
D.既然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那么人们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
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地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类”的诉求。
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
“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
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
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
“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
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
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
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
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
《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近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