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转移常常发生于肺部以外的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指肺癌细胞侵犯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并在那里定植生长,导致淋巴结的肿胀和增大。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预后差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淋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近千个淋巴结组成。
在肺癌的淋巴转移中,最常见的淋巴结包括支气管旁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锁骨下淋巴结等。
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淋巴结转移的逐级进行
淋巴结转移是按照淋巴系统的解剖学路线逐级进行的。
肺癌的淋巴转移从原发肿瘤的淋巴管开始,依次转移到邻近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更远的淋巴结,最终可能进入血液,进而扩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结转移的侧向分散
部分淋巴结可以通过侧向分散进行淋巴转移,也就是淋巴结之间的相互转移。
这种方式对于较早期的肺癌可能更常见,尤其是支气管外肺癌。
三、肺癌类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各种肺癌类型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不完全相同。
比如,肺鳞癌和大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和途径略有不同,而其他类型的肺癌则有其独特的特点。
四、其他因素影响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与肺癌的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方式、淋巴管癌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总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十分复杂,且涉及多个因素。
对于深入了解淋巴系统结构与功能,加强对肺癌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对确定放疗范围的意义

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对确定放疗范围的意义李瑞健赵路军巩琳琳王平 目的 通过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方式和规律,探讨SCLC放疗靶区的合理范围。
方法 对本院150例接受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胸内淋巴结进行分组及病理检查,分析胸内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和规律。
结果 150例SCLC患者共清扫胸内631个组的2372个淋巴结,经病理证实188个组(29.8%)的413个淋巴结(17.4%)存在转移,88例(58.7%)患者存在胸内淋巴结转移。
胸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是11、10、7、5、4组,中央型、T分期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x2 =15.32、39.72,P=0. 000、0.000)。
右肺上叶和中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7、10组和4、7、10、11组,左肺上叶和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5、6、10组和4、7、9、10、11组。
纵隔淋巴结转移72例,其中无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跳跃性转移29例(肺上叶癌主要向上纵隔淋巴结,肺中下叶癌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
结论 SCLC胸内淋巴结遵循由肺内经肺门向纵隔依次转移的规律,但存在部分跳跃性转移;对不同肺叶肺癌对应的高危淋巴结转移区域给予预防照射有可能提高SCLC的放疗增益比。
癌,小细胞肺/放射疗法;肿瘤转移,淋巴结;放疗范围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thorac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for radiotherapy range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LI Rui-jianZHAO Lu-junGONG Lin-linWANG Ping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6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able radiotherapy range by analyzing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thorac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with limited-stage SCLC who received radical resection of primary tumor and systemic intra-thorac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the lymph nodes in each area were recorded and examined pathologically to analyze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thorac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Results A total of 2372 lymph nodes were found in 631 areas, and a total of 413 positive lymph nodes (17.4%) were found in 188 lymph node areas (29. 8% ). Intra-thorac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found in 88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58. 7%. The frequencies of metastasis in the area 11,10,7,5,4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areas, and central located lesions and the higher T-stage lung tumors we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intra-thorac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x2 = 15.32,39. 72;P =0. 000,0. 000, respectively). Tumors located in the right upper lobe and right middle/lower lobe had a higher tendency of metastasis to the areas 4,7,10 and 4,7,10,11, respectively. Tumors located in the left upper lobe and left lower lobe had a higher tendency of metastasis to the areas 4,5,6,10 and 4,7,9,10,11,respectively.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N2 ) were found in 72 patients, among whom 29 patients (40. 3% ) had skipping N2 metastasis without hilar metastasis. Tumors located in the upper lobe had a tendency of skipping metastasis to the upper mediastinum, while tumors located in the middle/lower lobe had a tendency of skipping metastasis to the upper and lower mediastinum. Conclusions The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SCLC follow the lymphatic drainage routes, that is, from intrapulmonary to the hilar and then to the mediastinum, but with some skipping metastases. Tumors located in different lobes have different high risk lymph node areas for metastasis, and elective irradiation to these lymph node areas maybe increase radiotherapy gain ratio in SCLC. Carcinoma, small cell lung/radiotherapy; Neoplasms metastasis, lymph node;Radiotherapy range10. 3760/cma. j. issn. 1004-4221. 2011. 06.009300060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万方数据・480・万方数据@@ [1]冉鹏,肖家荣,谢昭华.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 临床分析.中国肿瘤临床,2008,35:988-990.@@[2]王思愚,吴一龙,区伟,等.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 移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1,23:83-85.@@[3]王长利,尤健,孙承军,等.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 意义.中国肺癌杂志,2004,7:438-441.@@[4]周星明,吕桂泉,严福来,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 析.中国肿瘤临床,2002,29:34-36.@@[5]李涛,文浩,郎锦义,等.214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手术 病理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5,4:226-227.@@[6] Naruke T, Suemasu K, Ishikawa S. Lymph node mapping and curability at various levels of metastasis in resected lung cancer.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78,76:832-839.@@[7] Tanoue LT, Detterbeck FC. New TNM classification for non-small-万方数据cell lung cancer.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9 ,9 :413-423.@@[8]高永君,郭汝涛,徐向英,等.肺癌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放 射肿瘤学杂志,1993,2:23-25.@@[9] De Ruysscher D, Bremer RH, Koppe F, et al. Omission of elective node irradiation on basis of CT-scans in patients with limited disease small cell lung cancer:a phase Ⅱ trial. Radiother Onco1,2006,80:307-312.@@[10]胡晓,包勇,张力,等.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前瞻性随机 对照研究的初步报告.中国肺癌杂志,2010,13:691-699.@@[11]刘林,将仁超,王卓才,等.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 关系.中国肿瘤临床,2004,31:931-933,936.@@[12] Tateishi M, Fukuyama Y, Hamatake M, et al. Skip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Surg Oncol, 1994,57 : 139-142.@@[13] Azad A, Chionh F, Scott AM, et al. High impact of 18F-FDG- PET on management and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of newly diagnos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Mol Imaging Biol,2010,12:443- 451.@@[ 14] van Loon J, Offermann C, Basmans G, et al. 18FDG-PET based radiation planning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n limited diseas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anges radiotherapy fields: a planning study. Radiother Oncol,2008 ,87 :49-54.@@[ 15 ] van Loon J, De Ruysscher D, Wanders R, et al. S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 on basis of [18] FDG-PET scans in limited-disease small-cell lung cancer:a prospective study.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0,77:329-336.2011-04-18宫颈癌组织ATM和DNA-PKcs表达与放疗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研究王秋折虹 放射线是通过导致细胞DNA双链断裂(DNA-double strand breaks,DSB)来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照射后DNA损伤修复能力是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_李玉

鳞
T2 ( 109 例)
0/ 2 3/ 16 5/ 48 10/ 71 9/ 84 5/ 19 3/ 38 7/ 78 2/ 42 7/ 54 5/ 68 3/ 63 1/ 57 1/ 38
61/ 678
癌
T3 ( 44 例)
1/ 4 4/ 7 0/ 16 6/ 28 7/ 34 2/ 25 2/ 14 3/ 31 1/ 13 8/ 26 7/ 28 6/ 28 1/ 17 2/ 17
50/ 288
T4 (5 例)
0/ 1 1/ 2 1/ 2 3/ 5 1/ 4 1/ 3 0/ 2 1/ 5 0/ 3 0/ 3 2/ 6 1/ 6 0/ 5 0/ 4
11/ 51
T1 ( 15 例)
0/ 0 0/ 0 0/ 5 1/ 11 3/ 13 0/ 10 1/ 6 3/ 12 0/ 5 0/ 3 2/ 9 0/ 10 1/ 7 1/ 6
# 10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0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Chin J Thormac Cardiovasc Surg, February 2000, Vol . 16 No. 1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肺外科#
李玉 李厚文 胡永校 殷洪年 赵惠儒 陈东义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 及特点, 为广泛廓清 提供依据。方 法 按 Naruke 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 386 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 结廓清术。 结果 清除淋巴结 2 603 组。N1 淋巴结转移率 20. 1% , N2 淋巴结 转移率 16. 2% 。T 1、T2、T 3 间淋巴结 转 移率差异非常显著( P < 0. 01) 。T1 鳞癌无 N2 转 移。N2 转移 率在鳞 癌、腺 癌、小细胞 癌及大 细胞癌分 别 为 30. 1% 、44. 1% 、48. 0% 及 50. 0% 。64. 2% 鳞癌 N2 转 移为某 一组 淋巴 结, 腺 癌有 3 组以 上转 移者 占 461 2% 。跳跃式转移占 N2 转移的 53. 7% 。N2 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 15. 1% , 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 占 53. 1% 。结 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瘤体增大及外侵淋 巴结转移频度增加, 腺 癌比 鳞癌转移频度高。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跨 区域纵隔 转移。除 T1 鳞 癌外, 只有广 泛清除 肺内、同侧纵 隔 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全球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2]。
自1995年起,肺叶切除术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3]。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发现,患者的亚肺叶切除,尤其是解剖性肺段切除具有比标准肺癌根治术更多的优点[4-5]。
日本学者的研究(JCOG0802/0804)发现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周围型肺结节,肺段切除术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并不亚于肺叶切除术,甚至在一些方面(如切除范围更小、保留更多健康肺组织和肺功能)更优于肺叶切除术[6-7]。
然而对于该项研究的结论,许多学者在多个方面仍存在诸多质疑。
所以对于早期NSCLC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适合肺段切除的选择仍是热点。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在肺段切除术之前,必须确保肿瘤所在肺段以外的淋巴结没有转移。
但是,目前对于段内淋巴结(adjacent segmental lymph nodes,aLSN)和段外淋巴结(isolated segmental lymph nodes,iLSN)没有明确的定义。
此外,由于技术困难和副损伤,术中无法检测到iLSN。
因此,当iLSN发生转移的风险很高时,肺段切除术是不可行的[8]。
然而,在患有早期孤立肺腺癌的患者中,iLSN的转移风险较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对于最优的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患者的长期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阐明早期肺腺癌向节段间淋巴结(segmental lymph nodes,LSN)转移的规律,进而确定LSN转移的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病理亚型]的关系。
1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1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摘要】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结果进行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手术切除治疗,并展开广泛肺门、叶间、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并对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共清扫淋巴结1106组,其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24.14%,N2(包含N1+N2)淋巴结转移率为30.38%;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观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跳跃性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肿瘤部位、肺癌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广泛清扫淋巴结,从而达到根治效果。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术;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127-02调查显示,近几年的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预后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在肺癌诊疗中,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外,学者开始向肺癌的治疗方向进行攻克[1]。
目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外科手术为手段方法,其可以尽量减少癌残留,获得接近实际的临床分析,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延长肺癌治疗后生存时间[2]。
淋巴结转移为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途径,其会对预后和分期产生影响,术中规范清扫淋巴结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结果进行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计选择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93例,女45例,年龄34~88岁之间,平均(63.2±11.4)岁。
肺癌的淋巴清扫范围

肺癌治疗过程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淋巴清扫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在肺癌的转移方式中,淋巴结转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转移途径,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先近后远,即先转移到肺段及叶支气管淋巴结,再向肺门及隆突下淋巴结,以后是纵隔淋巴结及气管旁淋巴结,最后是锁骨上及须部淋巴结,当然也可能出现跳跃性转移。
在肺癌TNM分期中,N就代表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体代表的意义如下: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旁淋巴结或同侧肺门淋巴家,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
N2,转移至同侧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策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所以肺癌切除手术一般也包含了淋巴清扫术,清扫淋巴结的主要目的,一是防止肺癌淋巴结转移,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手术更彻底,二是将淋巴结送病理检查,以证实是否有转移。
对于估计预后、确定术后进一步治疗的方式很有意义。
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要尽量与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一致,在手术前,要根据胸部CT判断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一般大于1cm的淋巴结为转移,但这不一定准确,而PET-CT能发现直接大于
4mm的淋巴结转移。
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 王长利 尤健 孙承军报道: • 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 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 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术前 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 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 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 区; • 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 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
跳跃式纵隔转移。
• 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跳跃组;伴有肺门淋巴结转 移,称为非跳跃组。 • 文献报道王思愚 吴一龙 等 将纵隔淋巴结分为3个区域, 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有49例(92.5%)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1个 区域(L1),而在非跳跃组中有45例(36.6%),纵隔淋 巴结转移扩至2或3个区域L2或L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 为29.3%,高于非跳跃组(12.2%,P=0.038),且在同一L1 上,跳跃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跃组 (15.3%,P=0.042)。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 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 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 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PET显示第八区淋巴结FDG摄取,对应的CT图像淋巴结未见增大(蓝箭),由 于PET对非增大淋巴结转移的摄取特异性高于增大淋巴结。
9区.肺韧带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内,包括下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 肺韧带是纵隔胸膜在肺门部反折向下延伸所致。
临床淋巴结分区
• 10区.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临近肺叶淋 巴结及纵隔胸膜反折,在右侧临近中间段 支气管。10-14区淋巴结不位于纵隔内,因 此均为N1期淋巴结。 • 在肺癌中,如10-14区有淋巴结转移属N1, 如1-9区淋巴结有转移属N2,当有对侧或锁 骨上淋巴结转移时为N3淋巴结。
肺癌 淋巴结 转移 诊断标准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可能会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其中包括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对
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标准:
1.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X射线、CT扫描、MRI和PE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
淋巴结转移通常会
在这些检查中显示异常增大或异常代谢活跃。
2.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转移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
包括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淋巴结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淋巴结内是否存在癌细胞转移。
3. 分期系统,淋巴结转移对于肺癌的分期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
据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和范围,结合肿瘤的大小和扩散情况,使用
TNM分期系统来确定肺癌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4. 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临床症状,包括呼吸
困难、咳嗽、胸痛、体重减轻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来进行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测,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发现一些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这些检测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蛋白质表达检测等。
总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分期系统、临床症状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手段,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并及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长利, 尤健, 孙承军, 姜宏景, 张熙曾
作者单位: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外科
刊名:
中国肺癌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
年,卷(期):2004,7(5)
被引用次数:13次
1.Daly BD;Mueller JD;Faling LJ N2 lung cancer: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false-negativ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of the chest 1993(05)
2.Mountain CF Revi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Staging Lung Cancer[外文期刊] 1997(06)
3.Naruke T;Suemasu K;Ishikawa S Lymph node mapping and curability at various levels of metastasis in resected lung cancer 1978(06)
4.Funatsu T;Matsubara Y;Ikeda S Preoperative mediastinoscopic assessment of N factors and the need f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T1 lung cancer 1994(02)
5.Watanabe Y;Shimizu J;Tsubota M Mediastinal spread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bronchogenic carcinoma. Mediastinal nodal metastases in lung cancer[外文期刊] 1990(05)
6.Yoshino I;Yokoyama H;Yano T Skip metastasis to the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1996(04)
7.Qu JQ;Ma FJ;Huang WC The necessary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lung cancer 1995(03)
8.孙即昆;赵崇伟;翁品光肺外科学 1987
9.Kuang YK;Zeng LD;Wu JF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metastasis of thoracic lymph node in lung cancer 1998(04)
10.Li Y;Li HW;Tong YJ Clinical study of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lung cancer 2000(01)
11.Xu BX;Liu YL;Yao SL Value of FDG PET f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 staging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期刊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 2003(03)
12.Lewis JW Jr;Pearlberg JL;Beute GH Ca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chest stage lung cancer? Yes and no 1990(04)
1.崔永.李浩.常栋.林昌锦.王天佑直径≤3 cm的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0(5)
2.王文利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肺癌杂志 2010(7)
3.谢昭华.肖家荣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9(1)
4.岳东升.尤健.苏延军.张真发.王长利淋巴结清扫数目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期刊论文]-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9(4)
5.冉鹏.肖家荣.谢昭华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肿瘤临床 2008(17)
6.赵坚.罗清泉非小细胞肺癌N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 2008(14)
7.王竟.王润志.袁士涛.鹿晓理.李玉肺鳞癌、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 2008(5)
8.张国庆.韩峰.樊喜文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1)
9.斯坎达尔·阿布力孜.高胜利.阿迪力·萨莱.孙晓宏.罗洞波.庞作良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11)
10.李晓明.黄云超.陈安宁.雷玉洁.杨凯云.赵光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6)
11.潘铁成.郑智.李军.陈涛.刘立刚.魏翔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期刊论文]-癌症
2007(3)
12.李宏伟.张熙曾肺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23)
13.周华富.何巍.陈铭伍.覃家锦.廖寿合.冯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fazz20040501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