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读书心得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价,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参考!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
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
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
”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就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就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就是价值的源泉;三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就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资本论读后感(5篇)

资本论读后感(5篇)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下面我们先去欣赏一下资本论读后感的范文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它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著名作品《资本论》,读过之后有没有产生一些感想?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6篇

资本论读后感6篇资本论读后感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2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
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
资本论读后感【三篇】

【导语】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对⽣活的状态,多读⼀些好的书籍吧,它会让你受益终⾝。
相信不久的以后你也会爱上读书!以下“资本论读后感【三篇】”由⽆忧考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篇⼀:读《资本论》有感 ⼀直以来我⼀直认为给⼯⼈放假,给⼯⼈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
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样,马克思的观点是:⼯⼈的消费是扩⼤再⽣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消费不⾜,但是现在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是我们“⽣产⼒⽔平跟不上⼈民群众⽇益增长的物质⽂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
消费是扩⼤再⽣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再⽣产如何进⾏? 2。
如果是简单的扩⼤再⽣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再⽣产肯定不⾏。
那么消费的扩⼤再⽣产如何进⾏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百姓奋⽃⼗⼏年,所得收⼊只为⼀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直是储蓄,既没有被⽤来消费,也没被⽤来投资(起码普通⽼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的⼀笔钱就为⼀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的买房钱,是⾮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常有限的。
⽽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
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
你⼀栋房⼦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上,不可能你⼀套房⼦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
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肯定不傻。
我怀疑这是地⽅政府搞的⿁。
再次⽼百姓拿⼗⼏年的钱去消费⼀套房,也就是说⽼百姓⼀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种剥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
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剥削形式上有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战后各国更多地依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手段。
但资产阶级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决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因此,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
在资本论里,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就是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
马克思把这个“帐”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但在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雇员持股计划。
在职工中发行股票,让工人可以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刺激工人为更多地分红而工作,把工人看成与资本家相似的股东。
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人中发行股票,一是想以此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劳资界限;二是想从工人身上搜括货币来扩大资本积累。
那么什么是成产劳动呢?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 长期以来, 一直争论不休。
有些人把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对立起来, 以生产劳动的一般的人类性质否定其特殊的社会性质, 或者只承认生产劳动的特定的社会形式而忽视了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
有的人把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等同视之, 用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代替其社会规定性, 或以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代替其物质规定性。
还有些人把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割裂开来, 认为它们之间毫无联系, 是两个相互孤立的概念。
正确认识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不仅是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的基础, 而且也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见第五章)。
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
动。
”并补充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在批判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学说以及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各种学说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第一个定义在本质上的正确性。
在吸引斯密理论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正确观点。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定义,在他的有关著作中曾多次提出过,这里我们只提出两段:“从资本主义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或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
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因而只有创造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的劳动能力才是生产的。
”以上是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里的一段话。
此后不久,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又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真正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能力的行使者是生产工人,就是说,只有直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而消费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指的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2.是与可变资本相交换的雇佣劳动;3.与资本相交换,并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生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
那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凡不同资本交换,而同各种收入(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交换的劳动,或者同资本交换而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都属于非生产劳动。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从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上来考察生产劳动的。
他强调的是要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给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下定义。
,马克思在1863年5 月写的《资本的生产性。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部著作中,给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下了一个“补充定义”,或者说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定义,即生产劳动是物化在物质财富中的劳动. ,马克思的第二个定义,是假定物质生
产的一切领域都已经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弥漫了生产的一切领域。
在这个假定条件下,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已经是不言而喻的前提了。
正是在种情况下,马克思才给生产劳动下了第二个补充的定义。
而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纯粹从劳动的单纯过程,从和自然的关系为生产劳动下了定义。
马克思说:“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对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的分析研究中,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启示:1,对于生产劳动可以从其物质的规定性和社会的规定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义,而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是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劳动的个性或物特性,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性质正是由这种劳动借以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2.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并非一成不变。
3.无论是斯密从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出发对生产劳动所作的定义即第二定义,还是马克思从生产劳动一般出发对商品生产劳动所作的定义,对于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不仅是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的基础, 而且也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科学地界定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