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六百年

合集下载

文艺专题片

文艺专题片

哲理性电视专题
• 以《敦煌》为例
按内容划分
• • •
电视专题艺术片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为例 电视专题艺术片,主要是指遵循电视 艺术的创作规律,采用多种艺术的表现手 法,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揭示一个共同 主题,阐明一个统一思想,具有鲜明的 “审美性”和“艺术性”,达到一定审美 品格的电视艺术片种。

电视纪事艺术片
《百花》《电视往事》为例

表现性电视专题的特征
• 一、文化性 • 二、《我爱你,中国》为例 • 创作者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审视中, 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浓重的情感,并将这种 情感渗透在作品中,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使作品洋溢着抒情美,这事抒情性电视节 目的审美要求。 • 为达到抒情效果,创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客 观生存环境有机地融汇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将情与景、形与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 作出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
• 1.以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 • 2.以情感的流动负载思想 • 3.以诗意的画面展现时代
电视文献艺术片
• • 《昆曲六百年》为例 电视文艺艺术片,主要指以历史文献 资料为画面主要内容,通过电视画面技术 的画面切换和组接,以及诸多艺术表现手 法的运用,达到介绍历史事实,表达浓厚 的情感的电视艺术片种。 • 1.文献的翻新与信息量的扩大。 • 2.以写意的方法体现昆曲艺术的视觉美
按表现形式划分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 《江南》
电视节目的创作,除去运用“再现”的手 段展现生活之真实外,还可以运用“表现”的 方式,增强作品的诗意,创造独特的意境,蕴 含深厚的情感,构成具有表现性的电视专题片。 表现性是指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寄托自己 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 通过对客体的关照,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关于介绍苏州的书籍有哪些 适合在苏州看的书

关于介绍苏州的书籍有哪些 适合在苏州看的书

关于介绍苏州的书籍有哪些适合在苏州看的书(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关于介绍苏州的书籍有哪些适合在苏州看的书【导语】:苏州,是一座书香气息很浓的城市,而你,总需要某种方式来读懂苏州。

文史哲书目

文史哲书目

《昆曲六百年》/v_show/id_XOTI2NDgxMg==.html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战国策》《论语》《庄子》《荀子》《楚辞》《淮南子》《论衡》《左传》《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元曲选》《史记》《汉书》《明曲选》杜甫白居易陶渊明李白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欧阳修朱熹杨万里马致远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九种《纪事本末》老子/老子墨子闲诂/孙诒让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缀白裘/玩花主人西游记/吴承恩淮南鸿烈集解/刘安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四书韩非子/韩非周礼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宋元学案/黄宗羲王临川集/王安石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章实斋年谱/胡适新学伪经考/康有为诗集传左传/左丘明乐府诗集/郭茂倩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坛经/惠能明儒学案/黄宗羲朱子年谱/王懋竑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崔东壁遗书/崔述文选/萧统全唐诗/彭定求等宋六十家词/毛晋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水浒传/施耐庵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雪芹荀子集注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

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

长于史学,颇多建树。

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引言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昆曲备受推崇和喜爱。

在最近一次观看昆曲演出后,我深深被这个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形式所打动。

本文将分享我对昆曲的观后感,并探讨其魅力所在。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

起初,昆曲只是福建地区的一种本土戏曲形式,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全国范围内受众广泛的戏曲剧种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规范。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戏曲表演方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深厚。

不仅如此,昆曲还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昆曲表演的观后感在此次观看昆曲演出中,我被演员们精湛的技艺所深深折服。

他们熟练地运用嗓音、身段和手势,展现了各个角色的特征和情感。

当他们婉转悠扬的歌唱声响彻全场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世界,被优美的音乐所包围。

昆曲表演的舞台布景和服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布景简洁而有力地展示了不同场景的特点,例如江南水乡和宫殿寝宫等。

演员们所穿着的绚丽服装则体现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地位,让人感受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绚烂与华丽。

昆曲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充满了悬念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

在演出中,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所塑造的形象所吸引。

他们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的巧妙运用,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英雄豪杰,又有普通百姓,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昆曲的魅力所在昆曲之所以能够影响并吸引人们,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昆曲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演唱方式而闻名。

昆曲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的精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观众可以通过音乐的力量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昆曲六百年解说词

昆曲六百年解说词

昆曲六百年解说词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

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

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

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六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遴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来自中国的一种传统戏剧:昆曲,出人意料地全票当选。

从2001年开始,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突然在他们眼前亮相的昆曲仿佛来自一个古老的梦境。

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场场爆满。

美国观众惊叹于昆曲不可思议的优雅和美丽,戏剧评论家甚至把这次巡演和1930年梅兰芳轰动动西两岸的巡演相提并论。

人们忍不住惊叹,又解不开心中的疑团,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昆曲依然能有这么大的魅力?余秋雨如是说:“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

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

”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历史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间的力量?昆曲又沉淀着我们什么样的民族审美文化?苏州是一个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六百多年前昆曲便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褒扬的显然不止是苏州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苏州人的生活似乎已经超出了普通中国人的想象,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方来比拟的话,那么只有天堂了。

明朝中后期苏州是中国东南首屈一指的大都会,这里交通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其繁华程度超过了当时的两个都城:北京和南京。

苏州,给出了当年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标准。

明朝中叶之后,沿着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跟大运河这么一个十字架构,还有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得很快,社会也发生了变化。

影像背后——评八集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

影像背后——评八集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
省 广 播 电视 总 台 、 共 苏 州 市 委 宣 传 部 和 昆 山 市 人 民政 府 联 合 摄 制 的 八 集 文 化 纪 江 中 录 片 《 曲 六 百 年 》 在 央 视 新 闻 频 道 播 出 以 来 , 到 了文 化 界 和 学 界 的 普 遍 好 评 。该 片 首 次 以 电视 方 式 全 昆 , 受 面 而 又 细 致 地 展 现 了 中 国 昆 曲 艺 术 , 括 昆 曲起 源 、 展 历 程 、 术 成 就 和 现 状 。从 历 史 和 当 代 的 古 今 对 包 发 艺 比 中 , 们 可 以 见 证 昆 曲 六 百 年 的 薪 火 传 承 。 从 文 化 和 艺 术 的 中 外 勾 联 中 , 们 可 以 共 同 体 味 昆 曲 舞 动 了 我 我
埋 在 浩 如 烟 海 的 电 视 节 目之 中 。然 而 , 录 片 的 独 立 精 神 、 化 品 质 与 心 灵 抒 写 , 证 其 在 浮 躁 的 媒 体 环 纪 文 保 境 中 , 够 出 奇 制 胜 、 颖 而 出 。 或 记 录 过 程 , 让 纪 录 片 保 持 艺 术 生 命 ; 记 录 情 状 , 让 纪 录 片 走 向 艺 能 脱 它 或 它 术 升 华 ; 记 录 心 灵 , 让 纪 录 片 呈 现 诗 化 境 地 。 这 位 荧 屏 里 的 文 化 使 者 , 终 在 向 人 们 召 唤 : 到 人 的 内 或 它 始 回
21 0 1年 第 4期
NO 4 2 1 . . 0 1
湖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l o H z o Voc to al a d T ch o o caI Col e o r n f uh u a in n e n 1 gi l eg
21 0 1年 1 2月

影像背后——评八集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

影像背后——评八集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

是 如 何 体 现 昆曲 这 一 “ 类 口头 和 非 物 质 遗 产 代 表 作 ” 艺 术 人
魅力 的呢?在 《 昆曲六百年》 中,真 实感主要 通过访谈 来实
现 。访谈 还原 昆曲过去 时,传达 出了 昆曲曾经发生过 的事件 和信息。本片摄制组先后奔赴北 京、上海、南京 、 杭州 、苏州、
若干维度 。不仅 有 巴赞极 力提倡 的事件真 实,还有情 感真实 和价值真 实。从这 个角 度来说,真 实取决于 事件本 身, 同时 取 决于观众和影像之间的认同与默契。纪录片不仅追 求真 实, 还 探寻 真实感 。换言之 ,纪录是一 种态 度,真实 ( 实感 ) 真
是 纪录片的本质。
染得更为清澈、 静谧和美丽 。屋 内摆放着一桌两椅, 香烟 袅袅 。 园林主人约来三五知己, 泡一壶清茶,尽显 闲适、 雅和自然。 风
透 过 园 林 中 的 舞 台, 看 人 生 如 戏 。 透 过 摄 影 机 的 镜 头 , 品 戏
如人生。
昆 曲源远流 长,至今 已有 六百年历 史。她是我 国现 存最 古老的戏 曲形式,被誉 为 “ 百戏之母” 。此外, 昆曲集文学、
八 集文化纪录 片 昆曲六百 年 ( 由中央电视 台、江苏省 广播 电视 总台、中共苏州市委 宣传 部和 昆山市人
民政府联合摄制 )在 央视 新闻频道播 出以来 ,受到了文化界和学界 的普遍 好评 。该 片首次 以电视方式全面而又
细致地展现 了中国昆曲艺术,包括 昆曲起源 、发展 历程 、艺术成就和现状 。从 历史 和当代的古今对 比中,我们
走来,虽崎岖不平。但昆曲毕竟在路上,并 向高峰重新攀登。 这 段纪实 影像 让人 欢欣鼓舞 。另一段影像 真实记 录了现代 文 人的生活 方式 、审美趣味 和个 性舒展 。在此,纪 实又不 乏婉 约的魅 力。在一个 叫南石皮记 的私 家园林里,摄 影机从 左至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金震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内容: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千姿百态,色彩迥异,“非遗”纪录片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北魏县、肥乡县、馆陶县的冀南四股弦与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为四股弦,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四股弦》详细反映了四股弦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

在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朴实高亢,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

再如海口广播电视台摄制的13集海口“非遗”系列纪录片对海口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记录,反映了流传于海口地区的“舞虎”、“琼剧”、“海南民歌”、“斋戏”等十几个“非遗”项目的历史、形成和特色,承载着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海口“非遗”在表演上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六百年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4期
江南的风情,江南的财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问世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

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

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

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

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

同一年,昆山人梁辰鱼创作完成了《浣纱记》,专门为昆曲创作的传奇作品。

昆曲传奇的问世,加速了昆曲作为一个剧种的形成。

万历年间,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

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来。

点点滴滴的戏曲元素加入进来。

配器由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

昆曲最终“粉墨登场”。

◎鼎盛
在昆曲艺术到达鼎盛之时产生的《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

作者汤显祖和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一样,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

在这两个东西方戏剧家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因昆曲而生的昆曲传奇最终超越昆曲本身,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批最为经典的剧目,并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拿大人史凯蒂,十五年以来毫不间断地研究《牡丹亭》,写成了一本《牡丹亭》演出史的专著,包含了在中国的演出史,在海外的演出史,以及改编成歌剧版的演出史。

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让今天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剧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见,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代。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辉煌
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

相对北方而言,南方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坏。

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后,北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南迁。

明末清初的昆曲不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反而又有很大的发展,职业戏班大为增多。

苏州甚至出现了戏曲演员的行会组织:梨园总局。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昆曲作家的创作开始更多取材于现实题材。

江山不幸诗人幸,秉承昆曲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统,大量寄托亡国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纷纷问世。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现实性和时代气息的作
品。

公元1699年,康熙38年,孔尚任经历二十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创作的《桃花扇》终于写成。

此前,洪昇的《长生殿》已轰动曲坛。

“南洪北孔”为昆曲传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创了历史剧如何表现历史生活的新局面。

中国进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后华美一页:康雍乾盛世,昆曲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

◎巅峰
康熙年间,“折子戏”的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

而到了乾隆年间,“折子戏”已经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清政府对于词曲创作的干涉,是康熙朝以后传奇创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传奇作品创作日渐凋零的同时,昆曲的演出市场却日趋繁荣。

“折子戏”的出现,是昆曲艺人根据市场需求,对传奇脚本做出的最大胆、最彻底的改变。

站在戏馆舞台上的艺人,显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

“折子戏”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千锤百炼的演出,每个细节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趋于完美。

昆曲由此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表演程式。

昆曲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

昆曲中的众多经典曲目也通过“折子戏”流传下来。

璀璨辉煌的“折子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传播
昆曲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并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一阶层。

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昆曲发生着一些入乡随俗的变化。

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

新兴的京剧渗透着大量的昆剧艺术元素,京剧从昆曲中继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系。

不仅仅是京剧,此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种如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也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

昆曲衰落了,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

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顶尖的艺人,功莫大焉。

昆剧称为“百戏之母”,正源于此。

◎没落
历经数百年的昆曲从清末进入了她六百年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昆曲几度浮沉,命悬一线。

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

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渐次瓦解。

然而,昆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爱。

他们敏锐地关注着昆曲的兴衰,在发展中鼓吹,在困境中坚守。

就在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正是蔡元培、吴梅这样的大教育家和曲学大师,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

1921年,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立。

昆曲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了昆曲艺术的薪火,延续了昆曲的历史。

◎新生
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给了昆曲艺人们崭新的艺术生命。

1956年4月10日,浙江昆苏剧团排演的新编昆曲《十五贯》正式在北京的广和剧场上演。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

这篇社论的发表,正式宣告昆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56年是昆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各地的昆曲演出团体也纷纷成立。

昆曲这支兰花,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悄然绽放。

这些新建立的剧团,后来都为昆曲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几乎将昆曲这支兰花连根拔起,但它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

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国家、剧团和民间的曲社几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昆曲的复兴。

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