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 学案 (人教版选修5)
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步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正面影响(1)表现: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②水循环,减轻③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2.负面影响(1)表现: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④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2)举例:破坏⑤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⑥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⑦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相同强度地震,⑪建筑用地易损性大 于耕地城市化发展,加重城市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⑫易损程度⎩⎪⎨⎪⎧ 提高房屋的⑬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⑭抗旱性能 思维活动1.为什么说人既是活跃的致灾因子,又是脆弱的受灾体?答案 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员伤亡是一切灾损中最重要的。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⑮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⑯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2.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⑰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⑱高风险区。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时期:只有⑲灾变,没有⑳灾害。
2.人类产生以后:○21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思维活动2.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原始社会和工业社会灾情有何不同?答案原始社会主要造成人员伤亡;工业社会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1. 课前准备:- 学生需收集近五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如洪水、干旱、地震等),并了解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造成的损失。
- 预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程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类型。
2. 课堂探究:-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收集的案例分组讨论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的。
- 案例分析: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简短的汇报。
- 交流分享:各组上台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补充。
3. 作业实践:- 撰写报告:学生需撰写一篇关于“人类活动对某一自然灾害的影响”的报告,包括灾害背景、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
- 制作PPT:学生需制作一份PPT,展示其报告内容,并特别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
- 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更多关于该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资料,以丰富报告内容。
三、作业要求1. 报告要求:报告需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既要有事实依据又要有个人的见解和思考。
字数不少于1500字。
2. PPT制作:PPT应包含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以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每个页面内容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3. 资料收集:所收集的资料需注明出处,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应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4. 提交方式: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逾期将不予受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PPT制作质量、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小组互评:学生之间可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3. 综合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结果,给出最终的评价等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学案-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3 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學案(人教版選修5)【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理解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
2.結合實例理解人類活動影響受災體的易損程度。
3.結合地圖分析理解人類活動對災情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理解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災情變化。
4.確立人與自然共存、用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降低災情的可持續發展觀。
一、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1.人類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使生態系統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環境的②________。
2.人類③__________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④______,致使環境更⑤________,導致多種自然災害⑥______。
二、人類活動影響受災體的易損程度1.人類自身的易損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災體,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災體。
2.影響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易損性:在相同強度的自然災害下,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易損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⑨______受災體的易損程度。
三、人類活動對災情的“放大”和“縮小”1.社會經濟基礎雄厚、政治穩定的地區,人類可以“⑩______”災情;反之,會“⑪________”災情。
2.自然災害的⑫__________是人類活動對災情產生“放大”或“縮小”的最敏感區域。
四、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災情變化不同時期⑬________________和⑭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災害的成災特點和損失情況也不盡相同。
基礎達標練考查點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圖中甲、乙分別示意廣東省社會經濟易損性和防洪標準。
讀圖,結合有關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指出圖中A地區防洪標準與社會經濟易損性的關係,並分析原因。
(2)簡述B地區為減少洪水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的危害應採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練方法圖示法理解不同人類活動對災情的影響讀“某地區不同年份地理環境變化圖”,完成下列問題。
(1)從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發生了什麼變化?(2)兩圖中地表環境穩定程度較高的是________,易發生自然災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麼?(3)若乙圖中發生7.0級地震,東西兩岸易損程度高的是哪岸?闡述判斷依據。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与理解,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作业实践,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程资料,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
2.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洪水、地震、台风等),分析其中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及其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
4. 报告撰写:每组需撰写一份报告,内容包括案例分析、讨论结果及应对策略建议,报告需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遵循教师提供的指导,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案例分析要结合具体事实和数据,分析要深入、全面。
3.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发表观点,并达成共识。
4. 报告撰写需注意格式规范,包括标题、摘要、正文、结论等部分,语言要简洁明了。
5. 提交作业时,需按时按量完成,并附上小组成员名单及讨论过程记录。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案例分析的深入度和全面性;3. 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共识达成情况;4. 报告撰写的规范性、逻辑性和观点明确性;5. 按时按量提交作业及小组合作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仔细评阅,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教师将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在成绩册中。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1 / 3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 一切灾损中-----------------------是最重要的。
人本身的-----------------------、---------------------------、-------------------------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 人类活动对----------------------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由此,改变----------------、-------------------有可能改变灾情。
3. 建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1/.----------------------、-----------------------的地区,“缩小”灾害的影响。
-----------------------、----------------------、-------------------------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应能掌握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和加剧作用。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学生需回顾并总结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常见影响,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不合理灌溉等行为如何导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的几起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某地区的洪灾、泥石流等),分析其中人类活动对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形成简要的分析报告。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探讨当地人类活动对这些灾害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减灾措施。
每组需形成一份讨论报告,并准备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新闻报道,并整理成简报或PPT形式。
三、作业要求1. 案例分析报告需包含灾害背景、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灾害后果及影响评估等部分,要求内容准确、逻辑清晰。
2. 小组讨论报告需明确指出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以及提出的减灾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
3. 实践操作部分需注明资料来源,并整理成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简报或PPT,以便于课堂展示和交流。
4.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准确性、逻辑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作业的修改和完善。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以激励其他学生。
通过此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升其地理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掌握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机制。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来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如汶川地震、台风等。
3. 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报告撰写:学生需根据以上学习内容,撰写一份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的报告,包括理论总结、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成果,以及个人对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能够准确阐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机制。
2. 案例分析:选取的案例需具有代表性,分析过程中需结合具体数据和事实,客观地评价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
3. 实地考察:学生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为报告撰写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4. 报告撰写:报告需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建议可行。
报告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报告的完整性、结构性和逻辑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还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以上是本次《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选修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大 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 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土地 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 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 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 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 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 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例: 修建水库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减少滑坡、 泥石流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掠夺式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印尼海啸的悲剧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强烈地震并 引发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大、波及 范围之广,是1964年以来所没有的。 在受灾严重的斯里兰卡,当听说出现了难得 一见的大浪时,人们竟然纷纷涌入海滩观海潮。 几千名儿童也加入了大人的队伍,竞相观看那蔚 为壮观的、千载难逢的景色。第一波大海浪退去 以后,海滩上留下无数的鱼,老的小的都在拾鱼。 许多人还在等待更多的乐趣。接着第二波更高的 巨浪袭击而来,这些人再也不可能看到更壮观的 景色了。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不同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林草用地的减 少,增加城市的洪水灾害
为什么城市中易出现洪水? 原因: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 加地表径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自主预习】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 ,可以增加环境的 .
2.修建水库可以稳定、减轻。
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
3.人类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造成,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
4.破坏森林和草场造成和,就会使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
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
合作探究: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及其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都是自然灾害中的受灾体,其中是最脆弱的,一切灾损中是最重要的。
2.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合作探究:阅读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课堂检测】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
1
至t
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
1
至t
4
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
面位于中游处)。
据图回答1~2题。
1. 图示t
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
1
时期相比,可能出
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
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1年5月16日21时20分左右,兰州
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
致山坡上住宅小区4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
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
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抗震能力差
4.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 )
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蒸
发量减少
6.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
措施是( )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7、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
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
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
产生极大的破坏。
根据所给资
料,完成下列问题。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
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2010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答案
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
第2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
答案:1.A 2.D
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
答案:3.C 4.D
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5.D 6.C
7、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
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的结果。
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
答案:(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