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特兰宝

合集下载

冈特兰堡德国

冈特兰堡德国

冈特·兰堡德国冈特·兰堡冈特·兰堡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设计产品和服务业的广告,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期间,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1968年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成员。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

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土豆文化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二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使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

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种植的文化、储存的文化、烹调文化。

土豆使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土豆救活了兰堡,没有土豆就没有兰堡和他的艺术。

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窗口。

兰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二十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在兰堡为"Egoist"杂志所作的招贴以及兰堡1966--1988年个展系列招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普通的土豆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他通过艺术处理使得土豆达到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又通过土豆文化的表达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

兰堡的风格从1960年学生时期到20世纪末,兰堡在近四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了200多件代表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绘画图形广告时期70年代-80年代摄影图形广告时期90年代符号性图形广告时期兰堡60年代的绘画图形广告造型优美,表现自然,深刻,注重画面整体设计意念的把握,尽可能摆脱纯绘画艺术中直观的写实表现;八十年代的摄影图形广告风格是兰堡的又一个顶峰时期,兰堡风格也好,德国风格也好,摄影图形都把广告艺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引导了国际潮流,他为慕尼黑费舍尔出版社涉及的系列招贴作品表现了兰堡对朝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冈特兰堡简析PPT课件

冈特兰堡简析PPT课件

完整编辑ppt
3
深度的分离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兰堡的土豆 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度分离特征。
完整编辑ppt
4
土豆系列招贴画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 人展上展出过。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 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 化。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 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完整编辑ppt
17
Thanks
完整编辑ppt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完整编辑ppt
19
完整编辑ppt
11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2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3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4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5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6
国外学者将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
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如果说兰堡的某些简洁明了的黑白
完整编辑ppt
6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 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 运用的设计方法。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 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 来光明和希望。
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 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 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 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靳埭强曾出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三任主席、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
计学院院长,现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 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景德镇 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荣誉教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荣誉大使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出版有《平 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 《日本设计师对谈录》及《商标与机构形象》。
《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 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 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 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 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 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 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 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 “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 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 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 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 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 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 人文主义情怀。
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招贴设 计,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巧 妙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大家熟悉的中国银行的标 志设计以及多幅招贴,都能 体现这一特点。这些都是很 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作品提取了中国的传 统元素:毛笔的笔触,结 合日式的构图,巧妙的体 现了沟通交流的主题。让 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智 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 对话。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 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 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 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 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中的书被手握住, 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 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 计理念。

冈特·兰堡招贴设计页PPT文档

冈特·兰堡招贴设计页PPT文档

• 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 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 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 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 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4](P.97)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 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 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 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 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 似乎唾手可得。
•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 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 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 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dolcn
•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并不是偶然为之的。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很多招贴都运用了 这种深度分离的手法。那是因为当一个平面因为深度分离而显得比原来更容易理解时, 观赏者往往会倾向于感知这种简化的形式。
冈特·兰堡招贴设计
冈特·兰堡简介
• 冈特·兰堡(Gun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1958~1963年 (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 术。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 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 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 人设计事务所。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 (AGI)。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 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 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 授、副校长。2019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 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 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 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冈特兰堡

冈特兰堡

土豆系列招贴 体现了兰堡对 土豆的钟情, 也反映了兰堡 对同一种设计 主题的执着。
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 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 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 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 通过轮廓线和色彩叠加,个性与整体相 互映衬,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形成了纵深 的空间,不仅停留在二维表面,而是继 续探寻更多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 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 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 土豆像立 在纸面上的实体,似乎唾手可得。
最能代表兰堡风格的时期应该是80年代左右,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想象 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在当时还没有计算 机技术的条件下,用暗房手法来完成,是我们今 天难以想象的。兰堡本人认为他早期的作品从艺 术性来说,比后期的作品要更和谐,由于手头的 设计任务越来越多,他不得不常常把印刷的事交 给印刷厂负责,这一点他曾自责说这将给他的作 品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此这般,兰堡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 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笔者认为, 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 视觉诗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
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 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 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 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 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在创作题 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执着于为S· 费舍尔 出版社设计系列招贴,同时更以一个设计 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 解。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 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
黑白是最单纯 也最宽容的颜 色,是极度化的 色彩境界.宁静、 简洁、单纯是 冈特· 兰堡的招 贴设计所极力 主张的设计理 念.

冈特·兰堡的历史

冈特·兰堡的历史

冈特· 兰堡 作品
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 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 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 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 种方法。 左图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 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感 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 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图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 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 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这种"不 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 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 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 主轴方向一致。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 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 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 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 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 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 特点。他以其丰富的阅历 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 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 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 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 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冈特· 兰堡 作品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的招贴画多次 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 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 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 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 术的自由。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 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 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 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 含义。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 而执着。兰堡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弗 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种执着直接 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艺术留学之三大著名平面设计师介绍

艺术留学之三大著名平面设计师介绍

艺术留学之三大著名平面设计师介绍福田繁雄(日)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下面让艺术留学小编为大家介绍他们情况吧:1、福田繁熊福田繁雄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在高中时曾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但由于当时艺术学校里没有漫画专业,最终将其幽默和天赋投入到设计领域,由此其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幽默性特点。

1956年于东京国立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

毕业后福田开始在起创作的作品中显示独特的个性和观念,并借此创出多中创作发展的方向和表现手法,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设计新秀。

1967年即在美国纽约IBM画廊首次举办个人展,随后其作品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并获得多项大奖。

1982年他应美国耶鲁大学的邀请,担任客座讲师。

同时,福田还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副会长、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TADC)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GAI)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RDI)会员。

福田是继龟仓雄策、河野鹰思、早川良雄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之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

2、冈特兰堡冈特·兰堡1938年出生于新施特雷利茨/梅克伦堡.1955年至1958年在海德曼国立玻璃艺术学校受训成为玻璃画家,1958年至1963年他就学于凯塞尔美术学院的应用艺术设计.1974年他任凯这洋综合大学平面设计的教授,1987年任视觉通讯的教授.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收藏:Wiljanow招贴广告博物馆、科特布斯国立艺术藏品馆、巴黎招贴广告艺术馆、柏林美术图书馆、德国国立席勒文学档案博物馆、埃森德国招贴艺术馆、民主德国美术设计学院图书馆等.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术的自由。

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

”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

冈特兰堡简析

冈特兰堡简析
冈特·兰堡作品简析
李宏程 M075115125
冈特·兰堡
一、简介
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招 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
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
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 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
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
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土豆系列招贴画
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 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 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
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 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 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 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张力的凸显
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
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 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
运用的设计方法。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
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 来光明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探析摘要: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他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次感,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给视觉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关键词:冈特·兰堡;深度分离;式样;张力1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

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设计运动的艺术影响因素之一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各种风格,特别是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

[1](P.269)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观念形象设计流派代表便是"视觉诗人"派。

它反对所有传统的、保守的、商业化的设计,强调现实存在的东西与想象结合,表达出个人的想法与观念,让海报等平面设计达到明确的视觉传达功能。

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2 冈特·兰堡简介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见图1)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

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

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2]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

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

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3 冈特·兰堡作品探析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术的自由。

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

"[3](p.9)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

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而执着。

兰堡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

他的这种执着直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3.1深度的分离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

兰堡的土豆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度分离特征。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

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

他的土豆招贴(见图2)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土豆系列招贴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图2如图2中的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

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

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

[4](P.97)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

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

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

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

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

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并不是偶然为之的。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很多招贴都运用了这种深度分离的手法。

那是因为当一个平面因为深度分离而显得比原来更容易理解时,观赏者往往会倾向于感知这种简化的形式。

3.2式样的转换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

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

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

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3a中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

而图3b中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

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传意味油然而生。

这种视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

图3c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难忘。

图3d和图3e是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投影上,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着一股亮光。

书上的窗户和灯泡都是将书从平面转换到空间的一个过渡,这些过渡让人们更想探寻亮光后面的另一个空间。

图3f的文化招贴中两本书直接交叉,纯粹的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空间感。

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图3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

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3.3张力的凸显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

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

图4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我们在感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图4a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

这种"不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一致[4](P.570)。

图4中b、c两图能更好的解释这种张力的本质。

图4b中基本元素的环形聚集,构成了画面中螺旋的空洞,这种圆形构成具有的运动特征就是以圆心为中心向外呈发射状运动。

图4c中锥形聚集的运动特征则是从顶点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方向呈发射状运动。

因为具备了这种运动的倾向性,平面中的画面不再单调,反而凸显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如此,人们的视觉锁定在元素的聚集点,疏密得当的安排使得画面的聚集发散效果更加强烈。

图4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

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

[4](P.568)兰堡正是运用视知觉的原理,通过元素的密集和发散构成新的式样,凸显张力,以达到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如上所述,深度的分离、式样的转换和张力的凸显都是兰堡寻求视觉效果的设计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使简单的平面变换成复杂的空间,使呆板的平面具有膨胀的视觉张力。

人们的眼睛总是倾向于理解这些复杂的空间和形式,将它简化成自己能知觉的东西。

这就使人们能够适应各种式样的转变,并能理解和探寻兰堡作品的视觉层次。

4 结语国外学者将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

如果说兰堡的某些简洁明了的黑白招贴是体现了"诗"的以简代繁,那么他的其他作品还含有很多中国人对"诗"的理解。

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光明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维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中,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一如诗歌般的紧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张力得到膨胀。

如此这般,兰堡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

笔者认为,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

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

在创作题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执着于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系列招贴,同时更以一个设计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解。

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

无论是空间的创造、式样的转换,还是用密集凸显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