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风格及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
冈特·兰堡招贴设计页PPT文档

• 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 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 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 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 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4](P.97)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 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 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 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 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 似乎唾手可得。
•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 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 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 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dolcn
•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并不是偶然为之的。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很多招贴都运用了 这种深度分离的手法。那是因为当一个平面因为深度分离而显得比原来更容易理解时, 观赏者往往会倾向于感知这种简化的形式。
冈特·兰堡招贴设计
冈特·兰堡简介
• 冈特·兰堡(Gun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1958~1963年 (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 术。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 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 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 人设计事务所。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 (AGI)。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 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 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 授、副校长。2019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 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 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 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冈特·兰堡(德国)

工业设计冈特·兰堡(德国)Gunter Rambow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38 出生于麦克兰堡(Mecklenburg)的纽斯特里茨(Newstrelitz)1958-1963 就读于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和实用艺术,师从著名设计大师汉斯·希尔曼H.Hillman教授1961-1986 成立了兰堡和利内梅尔工作室,创作了大量的摄影和招贴作品,曾在华沙、肖蒙、拉赫蒂、布尔诺、富山等地的各种招贴艺术节、双年展、和三年展中获得金奖和银奖1964 至今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设计事务所(Rambow+ Van de Sand)1974 至今为国际设计联盟(AGI) 会员1974 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视觉传播系终生教授1992 至今任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院长、一级教授1997 至今担任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8 任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名誉教授并影响中国的视觉设计2003 创建格斯特罗(Guestrow)兰堡设计博物馆1998至今受聘于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顾问冈特·兰堡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设计产品和服务业的广告,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期间,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1968年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成员。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
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土豆文化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二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
招贴作品赏析

招贴作品赏析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二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
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种植的文化、储存的文化、烹调文化。
土豆使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土豆救活了兰堡,没有土豆就没有兰堡和他的艺术。
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窗口。
兰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在兰堡为"Egoist"杂志所作的招贴以及兰堡1966--1988年个展系列招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普通的土豆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他通过艺术处理使得土豆达到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又通过土豆文化的表达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
在土豆招贴系列中,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
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参与到“整体”之中。
土豆中红绿黄蓝两队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结合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索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就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非常生动。
冈特·兰堡的历史

冈特· 兰堡 作品
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 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 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 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 种方法。 左图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 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感 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 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图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 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 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这种"不 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 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 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 主轴方向一致。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 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 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 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 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 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 特点。他以其丰富的阅历 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 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 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 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 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冈特· 兰堡 作品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的招贴画多次 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 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 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 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 术的自由。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 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 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 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 含义。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 而执着。兰堡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弗 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种执着直接 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冈特兰堡简析

李宏程 M075115125
冈特·兰堡
一、简介
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招 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
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
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 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
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
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土豆系列招贴画
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 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 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
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 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 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 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张力的凸显
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
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 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
运用的设计方法。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
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 来光明和希望。
视觉诗人一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探析

视觉诗人一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探析作者:陈娟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7期TEXT / 陈娟冈特·兰堡是德国的设计大师,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兰堡的作品具有独特风格,渗透着视觉语言的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创造力,被称为世界杰出的“视觉诗人”。
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
他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从冈特·兰堡最具代表性的招贴设计中,可以最清晰的观察到他的风格特点。
一、以强调视觉功能为宗旨兰堡的设计思想植根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中所提倡的功能主义,正如他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用视觉语言说话,强调视觉功能,善于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兰堡能非常准确地捕捉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寻找非直观的视觉元素,经过艺术性夸张,表现其深刻的内质。
视觉功能至上,恰如其分地把握视觉语言,使人一目了然。
功能性是招贴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如何利用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是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兰堡的招贴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响亮的色彩,每幅作品选用一个主色调去征服观众,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色彩对比,其色彩具有简洁、鲜明、强悍果断的美感,这也正是招贴广告功能所需要的色彩。
因招贴张贴在户外繁华区,只有强烈的色彩,才能瞬间夺取人们的视线,快速传达信息。
二、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60 年代西方的学潮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
兰堡被成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视觉诗人,他以其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
德国风格及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 一种组成形式转换 到另一种组成形式。 这也是兰堡创造中 经常运用的设计方 法。兰堡的书籍系 列作品就具有明显 的深度分离特征。
运用视知觉的原理, 通过元素的密集和 发散构成新的式样, 凸显张力,以达到 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土豆系列作品
图中的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 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 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 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 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 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 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 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 同凡响的效果。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 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 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 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 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 体"之中。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 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 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 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 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 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 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 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 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 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 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 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多·德拉·克鲁茨罪恶的一生》1960
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
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 次感,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给视觉世界带来了新的 力量和生机!
冈特· 兰堡-----欧洲“视觉诗人”派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德国风格及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PPT文档共21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德国风格及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
• • • • • • • • • • • • 汉斯·希尔曼 世界公认的视觉艺术大师, 他主要靠他的电影海报而 成名。他算得上是德国最 早从事电影海报平面设计 的艺术家之一。希尔曼的 艺术作品采用各种艺术手 段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 一般使用照片、拼贴画、 几何或自由的图形;选择 绘画或其他任何可能的组 合进行创作。
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 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 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 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 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 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 设计主题的执着。
式样的转换
书籍
张力的凸显
事实上,一切视觉 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 造成的。只有视觉的 活动,才能赋予视觉 对象以表现性,也只 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 对象,才能成为艺术 创造的媒介。兰堡正 是运用视知觉的原理, 通过元素的密集和发 散构成新的式样,凸 显张力,以达到平面 效果上的突破。
德 国 的 招 贴
• 德国是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在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的基础 • 上又吸收了来自俄国、波兰和东方日本的艺术养分,在230年前建立 的 • 莱比锡图形艺术与书籍设计学院,最早把版式与图形及文字作为研究 对 • 象,包豪斯招贴设计师伊顿的最大成就在于开设了现代色彩学的课程, • 康定斯基对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分析绘画和对 色彩 • 与形体的理论研究。赫伯特· 拜耶1925年创造了“通用体”无装饰线字 体系列。拜尔 • 利用垂直线形式设计招贴构图。等等这些对德国和全世界的设计都产 生的深远的 • 影响。德国人对招贴广告在技术和形式上的都有很强的穿凿行,16世 纪古登堡发 • 明了活字印刷术,柏林人利特法斯在19世纪末首创圆柱招贴媒体以及 印刷规范, • 都说明了德国人的创造性智慧。
《七个武士》
《阿尔希巴尔多·德拉·克鲁茨罪恶的一生》1960
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
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 次感,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给视觉世界带来了新的 力量和生机!
冈特· 兰堡-----欧洲“视觉诗人”派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冈特.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 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同时他的作 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而执着。
深度的分离
式样的转换
张力的凸显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 空间和层次上的分 离,也包括元素的 分离,整体和部分 的分离。兰堡的土 豆系列作品就具有 明显的深度分离特 征。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 一种组成形式转换 到另一种组成形式。 这也是兰堡创造中 经常运用的设计方 法。兰堡的书籍系 列作品就具有明显 的深度分离特征。
运用视知觉的原理, 通过元素的密集和 发散构成新的式样, 凸显张力,以达到 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土豆系列作品
图中的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 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 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 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 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 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 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 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 同凡响的效果。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 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 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 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 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 体"之中。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 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 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 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 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 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 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 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 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 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 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 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 手可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 自上而下由黑、红、金(黄)三个 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一 位诗人见到一个穿黑披风佩挂红色 肩章及金色纽扣的学生义勇军时, 唱着「黑色象征悲悯被压迫的人们 ,红色是争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 理想和真理光辉的表徵 ,于是以 黑、红、黄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 的国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冈特· 兰堡 优秀作品
"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 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 就能发现它。“ 冈特· 兰堡
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 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 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 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 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 图形设计教授。 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 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 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 三大平面设计师”。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 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 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 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 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